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教师应该把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生活资源课程化,科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既面向生活又面向科学。本文努力阐述怎么做“生活化”的初中科学教学,实现科学教学“生活化”,为学生高效的科学学习提供有益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初中科学 “生活化” 教学策略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资源。科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需要用心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所发现,但缺乏有效的理解。为了在教学中贯穿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不能只停留在科学知识简单了解与运用,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承,而应更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关心学生对科学核心知识的真实理解,关注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动态,精选其中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努力使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科学教学具有有效的学习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多种有效方式,比如实物教学、多媒体展示、信息提供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
例如在“汽化”教学中,我先问学生:你们平时都有什么方法使洗过的衣服尽快晾干呢?这些是初中生,特别是住宿的学生,很熟悉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他们都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所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男同学也不甘示弱,都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我看气氛很活跃,从讲台桌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件湿衣服,笑着问他们,你们谁愿意上来,试试看怎么做让衣服尽快晾干。学生一看,湿衣服,觉得很有意思,纷纷举手,主动上来展示。本节课科学内容本身并不难,而且非常贴近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课堂教学设计,努力设计真实的生活问题,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科学知识不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需要提炼,获取科学的科学知识,所以科学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最后有科学知识的提炼。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很好地运用学生身边的物品甚至校园及周边动植物等进行实验,就比科学教材上设计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具有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如用矿泉水瓶演示“凸透镜”的相关实验:①取一矿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装满水,对着太阳光,可以在地面上得到“细细”的亮条,说明凸透镜可以汇聚太阳光(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②取一矿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装满水,然后隔着瓶子观察物体(注意瓶子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中),可以看到放大了的物体的虚像,演示凸透镜放大的虚像。如用篮球可以演示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机械能转化等力学知识。我们可以借助我们身体完成一些实验,如光的直线转播中可以演示手影的形成,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可以用手掌摩擦发热和对手呵气进行教学。在简单机械教学中,可以充分列举人体杠杆,重点分析杠杆五要素,说明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这样开展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活动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丰富“生活化”的教学课程资源,让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
师:同学们我们元宵节要吃什么?
生1:我们吃汤圆。
师:那同学你们会煮汤圆吗?
生2:我会在锅里放一定数量的水,用火把它烧开,然后把汤圆放到烧开的水里,再煮一会儿就好了。
老师:那你什么时候才确定汤圆煮熟了呢?
生3:老师,我们看到汤圆都浮在水面上,就可以确定汤圆煮熟了。
老师:那为什么煮好的汤圆会浮在水面上?
生4:因为汤圆会受到水的浮力。
老师:难道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沉在锅底,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生5: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也受到水的浮力,但随着加热,汤圆所受的浮力变大了,所以浮到水面上了。
老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都被激发出兴趣,认真思考为什么煮熟的汤圆会浮出水面。
老师:汤圆刚放进去的时候,受到水的浮力,随着慢慢加热,它所受到的浮力增大了,所以汤圆就浮在水面上了。那汤圆所受的浮力为什么会增大呢?到底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每一小组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探究。
煮汤圆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浮力是初中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当科学知识与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科学知识此时是鲜活的,有生命力、感召力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科学仪器。新课程提倡“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如何用橡皮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用废旧电池皮制取氢气等。好的“自制仪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能揭示科学本质,且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独到之处。另外,走进生活寻找实验器材本身就是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能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用科学知识解释,如此学生的科学素养肯定会得到提高,同时会更有兴趣学习初中科学。
三、开设“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学会探究、领悟科学真谛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学校科学组每学年开展科技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综合探究活动,结合科学知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纸盒、棉线做出“土电话”;用筷子和金属丝制成比重计;用泡沫球制成月相演示球、用玻璃瓶和细玻璃瓶制成形变演示仪;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把各自的小制作带到教室里展示或者放在校园里向全体学生展示。通过系列的展示、竞赛、交流、评比活动,学生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感到非常自豪,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教室里的日光灯为什么在开灯的瞬间容易损坏。学生有电学知识储备后,会思考是否是电压升高造成的。据此,引导学生思考谈论,可以得出相应的电学知识。
串并联可以让学生观察路灯,思考路灯的连接方式。学生第一反应是串联,因为它们会同时亮,同时灭。但仔细思考,会发现其中一盏路灯不亮的时候,其他路灯是正常发光。学生根据科学知识,知道肯定不是串联,而是并联。那为什么会同时亮,同时不亮,是开关接在干路上。用生活的例子,不仅学习了科学知识,而且对生活中电学知识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我校地处农村,农民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塑料大棚,这是很好的科学综合探究材料。我们科学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组内合作,从多方面了解、认识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学生认识到塑料是透明物体,光容易进入大棚,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同时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传进去的热不易散失,使棚内温度升高,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并由此加深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大棚里有自动喷灌设备可节约用水,从而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还了解到大棚顶上如果有积水,要及时清除,因为水也能成为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会烧伤植物。通过农民介绍大棚蔬菜的气肥增产原理,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的科技周活动,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同时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很好地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让学生探究真实,并有生活的体验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学生熟悉常见的生活用品实验材料,生活中的普通小物品如空饮料盒、空矿泉水瓶、文具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如在教学“物质的酸碱性”时,教师可事先到水果市场里选购柿子、葡萄、橘子、苹果等各种水果,还可以从家里带来食盐、醋、洗洁精、洗衣液等家庭用品,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很热情地拿出各种水果让学生品尝。学生很兴奋,上课还能吃到水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品尝起来,事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品尝水果后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科学来自于生活。
如认识“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时,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吹出的一口气都可用于实验。下面列举几个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创意的实验。
1.以学习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实验1:取一纸条,一端贴于嘴唇,另一端往下垂,然后用嘴向纸的上方吹气,结果纸会向上飘起来,气流越快,纸条向上飘得越高。
实验2:平行地竖放两张纸,向它们中间往下吹气,两张纸没有被吹开,反而贴近。
2.以体育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实验3:把一个乒乓球放置在倒放的漏斗中间,向漏斗吹气,“不听话”的乒乓球没有被吹跑,反而贴在漏斗上。
3.以生活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实验4:把一支吸管插入水中,当另一支吸管对着它的上端吹气时,发现管口有水往上流。
实验5:点燃蜡烛,在右边水平吹气,观察到烛焰向右。
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思考的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活现象的支撑。因此使问题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责任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实施生活化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
科学“生活化”作业,即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将教学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用生活化的理念设计科学作业,把生活问题科学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1:学习地球公转时,让学生用一个月时间观察学校旗杆影子的变化;学习月相时,让学生用一个月观察月亮形状的变化。
此题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得以具体化,让学生觉得地理知识不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是真实的存在我们身边,只要加以思考和学习。
例2:在学习“家庭电路”后,指导学生收集家里的家用电器说明书,并会看、读、说,且对家庭中的电磁炉、电饭煲、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进行安全检查。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纠正有的家庭在更换保险丝时,用铜丝代替保险丝,在使用大功率用电器时插头使用的错误做法,并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知识的原形。
“生活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社会和自然中的现象,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六、教学方式与评价“生活化”,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确立了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要求教学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现代教学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作为学生和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师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生活和成长。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从师生的情感与需要出发,关注师生的生活,真正体现以师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
初中科学教学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受制于生活实践经验,传递着生活的内容和意义的。生活是教学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与以往的教学“从天上降到地上”不同,由于植根于生活实践,使教学“从地上升到天上”,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价值、自我的存在,教学因此而具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摆脱教学效率低、脱离实践、脱离生活的“沙漠”状态。
“生活化”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种有效性的科学教学模式。新课程科学标准下的科学教学,应重视“生活化”,研究“生活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王耀村.初中科学——情境题·探索题·应用题中小学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关键词: 初中科学 “生活化” 教学策略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资源。科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需要用心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所发现,但缺乏有效的理解。为了在教学中贯穿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不能只停留在科学知识简单了解与运用,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承,而应更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关心学生对科学核心知识的真实理解,关注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动态,精选其中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努力使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科学教学具有有效的学习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多种有效方式,比如实物教学、多媒体展示、信息提供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
例如在“汽化”教学中,我先问学生:你们平时都有什么方法使洗过的衣服尽快晾干呢?这些是初中生,特别是住宿的学生,很熟悉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他们都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所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男同学也不甘示弱,都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我看气氛很活跃,从讲台桌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件湿衣服,笑着问他们,你们谁愿意上来,试试看怎么做让衣服尽快晾干。学生一看,湿衣服,觉得很有意思,纷纷举手,主动上来展示。本节课科学内容本身并不难,而且非常贴近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课堂教学设计,努力设计真实的生活问题,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科学知识不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需要提炼,获取科学的科学知识,所以科学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最后有科学知识的提炼。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很好地运用学生身边的物品甚至校园及周边动植物等进行实验,就比科学教材上设计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具有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如用矿泉水瓶演示“凸透镜”的相关实验:①取一矿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装满水,对着太阳光,可以在地面上得到“细细”的亮条,说明凸透镜可以汇聚太阳光(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②取一矿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装满水,然后隔着瓶子观察物体(注意瓶子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中),可以看到放大了的物体的虚像,演示凸透镜放大的虚像。如用篮球可以演示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机械能转化等力学知识。我们可以借助我们身体完成一些实验,如光的直线转播中可以演示手影的形成,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可以用手掌摩擦发热和对手呵气进行教学。在简单机械教学中,可以充分列举人体杠杆,重点分析杠杆五要素,说明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这样开展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活动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丰富“生活化”的教学课程资源,让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
师:同学们我们元宵节要吃什么?
生1:我们吃汤圆。
师:那同学你们会煮汤圆吗?
生2:我会在锅里放一定数量的水,用火把它烧开,然后把汤圆放到烧开的水里,再煮一会儿就好了。
老师:那你什么时候才确定汤圆煮熟了呢?
生3:老师,我们看到汤圆都浮在水面上,就可以确定汤圆煮熟了。
老师:那为什么煮好的汤圆会浮在水面上?
生4:因为汤圆会受到水的浮力。
老师:难道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沉在锅底,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生5: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也受到水的浮力,但随着加热,汤圆所受的浮力变大了,所以浮到水面上了。
老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都被激发出兴趣,认真思考为什么煮熟的汤圆会浮出水面。
老师:汤圆刚放进去的时候,受到水的浮力,随着慢慢加热,它所受到的浮力增大了,所以汤圆就浮在水面上了。那汤圆所受的浮力为什么会增大呢?到底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每一小组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探究。
煮汤圆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浮力是初中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当科学知识与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科学知识此时是鲜活的,有生命力、感召力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科学仪器。新课程提倡“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如何用橡皮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用废旧电池皮制取氢气等。好的“自制仪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能揭示科学本质,且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独到之处。另外,走进生活寻找实验器材本身就是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能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用科学知识解释,如此学生的科学素养肯定会得到提高,同时会更有兴趣学习初中科学。
三、开设“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学会探究、领悟科学真谛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学校科学组每学年开展科技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综合探究活动,结合科学知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纸盒、棉线做出“土电话”;用筷子和金属丝制成比重计;用泡沫球制成月相演示球、用玻璃瓶和细玻璃瓶制成形变演示仪;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把各自的小制作带到教室里展示或者放在校园里向全体学生展示。通过系列的展示、竞赛、交流、评比活动,学生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感到非常自豪,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教室里的日光灯为什么在开灯的瞬间容易损坏。学生有电学知识储备后,会思考是否是电压升高造成的。据此,引导学生思考谈论,可以得出相应的电学知识。
串并联可以让学生观察路灯,思考路灯的连接方式。学生第一反应是串联,因为它们会同时亮,同时灭。但仔细思考,会发现其中一盏路灯不亮的时候,其他路灯是正常发光。学生根据科学知识,知道肯定不是串联,而是并联。那为什么会同时亮,同时不亮,是开关接在干路上。用生活的例子,不仅学习了科学知识,而且对生活中电学知识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我校地处农村,农民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塑料大棚,这是很好的科学综合探究材料。我们科学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组内合作,从多方面了解、认识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学生认识到塑料是透明物体,光容易进入大棚,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同时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传进去的热不易散失,使棚内温度升高,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并由此加深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大棚里有自动喷灌设备可节约用水,从而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还了解到大棚顶上如果有积水,要及时清除,因为水也能成为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会烧伤植物。通过农民介绍大棚蔬菜的气肥增产原理,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的科技周活动,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同时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很好地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让学生探究真实,并有生活的体验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学生熟悉常见的生活用品实验材料,生活中的普通小物品如空饮料盒、空矿泉水瓶、文具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如在教学“物质的酸碱性”时,教师可事先到水果市场里选购柿子、葡萄、橘子、苹果等各种水果,还可以从家里带来食盐、醋、洗洁精、洗衣液等家庭用品,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很热情地拿出各种水果让学生品尝。学生很兴奋,上课还能吃到水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品尝起来,事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品尝水果后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科学来自于生活。
如认识“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时,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吹出的一口气都可用于实验。下面列举几个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创意的实验。
1.以学习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实验1:取一纸条,一端贴于嘴唇,另一端往下垂,然后用嘴向纸的上方吹气,结果纸会向上飘起来,气流越快,纸条向上飘得越高。
实验2:平行地竖放两张纸,向它们中间往下吹气,两张纸没有被吹开,反而贴近。
2.以体育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实验3:把一个乒乓球放置在倒放的漏斗中间,向漏斗吹气,“不听话”的乒乓球没有被吹跑,反而贴在漏斗上。
3.以生活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实验4:把一支吸管插入水中,当另一支吸管对着它的上端吹气时,发现管口有水往上流。
实验5:点燃蜡烛,在右边水平吹气,观察到烛焰向右。
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思考的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活现象的支撑。因此使问题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责任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实施生活化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
科学“生活化”作业,即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将教学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用生活化的理念设计科学作业,把生活问题科学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1:学习地球公转时,让学生用一个月时间观察学校旗杆影子的变化;学习月相时,让学生用一个月观察月亮形状的变化。
此题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得以具体化,让学生觉得地理知识不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是真实的存在我们身边,只要加以思考和学习。
例2:在学习“家庭电路”后,指导学生收集家里的家用电器说明书,并会看、读、说,且对家庭中的电磁炉、电饭煲、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进行安全检查。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纠正有的家庭在更换保险丝时,用铜丝代替保险丝,在使用大功率用电器时插头使用的错误做法,并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知识的原形。
“生活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社会和自然中的现象,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六、教学方式与评价“生活化”,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确立了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要求教学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现代教学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作为学生和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师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生活和成长。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从师生的情感与需要出发,关注师生的生活,真正体现以师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
初中科学教学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受制于生活实践经验,传递着生活的内容和意义的。生活是教学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与以往的教学“从天上降到地上”不同,由于植根于生活实践,使教学“从地上升到天上”,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价值、自我的存在,教学因此而具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摆脱教学效率低、脱离实践、脱离生活的“沙漠”状态。
“生活化”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种有效性的科学教学模式。新课程科学标准下的科学教学,应重视“生活化”,研究“生活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王耀村.初中科学——情境题·探索题·应用题中小学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