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IPCC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与此同时,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生效,关于温室气体进一步减排的国际谈判开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由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直接关系到各个国家的能源政策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媒体高度重视。虽然IPCC给出的结论核心部分在科学界内部没有争议,但是反对IPCC的声音很快就在媒体上占据了很大的位置,各种阴谋论也随之而来。公共媒体上纷杂的声音给普通人的感觉是相关问题在科学界仍然很有争议。
对IPCC报告最不利的事件发生在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大会之前几周,一个重要气候变化研究组的大批电子邮件泄露,一些文字被反对方断章取义,指责全球变暖本身就是编造的。虽然后来经过严格的检验,这些泄露的电子邮件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研究者伪造数据的证据,也没有发现任何的行为不端,反对方的指责完全是故意误导,但是却给随后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造成了足够的干扰。而且这个事件的调查和澄清并没有被广泛传播,以至于今天还成为反对者的话题。
这些邮件中被反对者利用的最关键的一句是关于短期内气候变暖减缓的讨论。从1998年开始,持续了多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趋势的确减慢了。尽管刚刚过去的三个年代每一个都创造了人类有气候纪录以来的平均气温最高的纪录,但是一种声音忽然响了起来,就是全球变暖即将要到顶点,甚至有了小冰期即将到来的预言。在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中观测到一个速度减慢,既有变化即将到达高点的可能,也可能仅是一个短暂的缓冲,究竟如何发展应该根据观测到的各种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来推测,需要数据支撑。但是反对方仅仅随便在气温变化图上画了一个曲线,就给出了一个气温即将下降的暗示。这个做法本身并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却在媒体造成了足够的混乱。在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公开前的政府审核中,就有政府代表提出了这个问题,最终的报告中也加入了对于短期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解释。事实是气候本身的年计变化非常大,从1998年到2012年,平均气温升高是每十年0.05摄氏度,低于1951年以来的每十年0.12摄氏度的升温幅度。但是如果分别从1995、1996、1997年来数十五年,每十年的升温趋势就分别是0.13、0.14和0.07摄氏度,由此可见年计的气候变化对这个趋势的影响。而且研究者已经知道1998年是厄尔尼诺现象非常强大的高温年,选其作为起点很不合适。
过去的几年里,反方一个很不合理的推测都能在媒体里面掀起波澜,而正方的解释却往往传播不远。这个现象并不令人奇怪。实际上,IPCC给出的评估报告是一份科学文献综述,覆盖很广泛的领域,很多领域人类刚刚开始研究。这些领域往往有缺乏足够数据、研究方法仍然在发展等问题,使得评估报告的一些细节在科学界内被质疑。这属于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没有任何一条质疑能够动摇IPCC最终给出的综合结论。不过这些科学界内的正常讨论被一些媒体拿出来放到公众面前,给民众加深了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结论未定的印象。这些争论与一些人想象的其实很不同。比如对于北极海冰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第四次评估报告过于乐观,实际情况要更加糟糕,北极会更早出现无冰之夏;比如第四次评估报告忽略了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融化的影响,考虑了这些影响以后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变得更加迫切。这些质疑内容也都被纳入了新的评估报告中,所以才有了气候变化比原来预料的更加严重的新结论。真正有价值的疑问出现在对第二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喜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的一个错误引用上,IPCC意识到问题以后立刻纠正了错误,同时对所引用的文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选用标准。
新出台的第五次评估报告同样遭到了反方的攻击。虽然攻击的内容基本上都有科学解释,很多都是故意误导,但是媒体信息的混乱仍然给人造成这个问题有争议的感觉。争吵仍然在继续,但是留给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如果短期内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仍然无法达成协议并实施,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很可能会比19世纪末高出1.5摄氏度以上,甚至有高出2摄氏度的可能,而21世纪以后升温仍然会持续,这种升温对地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我们很可能会给子孙留下一个不大一样的地球。
对IPCC报告最不利的事件发生在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大会之前几周,一个重要气候变化研究组的大批电子邮件泄露,一些文字被反对方断章取义,指责全球变暖本身就是编造的。虽然后来经过严格的检验,这些泄露的电子邮件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研究者伪造数据的证据,也没有发现任何的行为不端,反对方的指责完全是故意误导,但是却给随后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造成了足够的干扰。而且这个事件的调查和澄清并没有被广泛传播,以至于今天还成为反对者的话题。
这些邮件中被反对者利用的最关键的一句是关于短期内气候变暖减缓的讨论。从1998年开始,持续了多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趋势的确减慢了。尽管刚刚过去的三个年代每一个都创造了人类有气候纪录以来的平均气温最高的纪录,但是一种声音忽然响了起来,就是全球变暖即将要到顶点,甚至有了小冰期即将到来的预言。在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中观测到一个速度减慢,既有变化即将到达高点的可能,也可能仅是一个短暂的缓冲,究竟如何发展应该根据观测到的各种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来推测,需要数据支撑。但是反对方仅仅随便在气温变化图上画了一个曲线,就给出了一个气温即将下降的暗示。这个做法本身并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却在媒体造成了足够的混乱。在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公开前的政府审核中,就有政府代表提出了这个问题,最终的报告中也加入了对于短期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解释。事实是气候本身的年计变化非常大,从1998年到2012年,平均气温升高是每十年0.05摄氏度,低于1951年以来的每十年0.12摄氏度的升温幅度。但是如果分别从1995、1996、1997年来数十五年,每十年的升温趋势就分别是0.13、0.14和0.07摄氏度,由此可见年计的气候变化对这个趋势的影响。而且研究者已经知道1998年是厄尔尼诺现象非常强大的高温年,选其作为起点很不合适。
过去的几年里,反方一个很不合理的推测都能在媒体里面掀起波澜,而正方的解释却往往传播不远。这个现象并不令人奇怪。实际上,IPCC给出的评估报告是一份科学文献综述,覆盖很广泛的领域,很多领域人类刚刚开始研究。这些领域往往有缺乏足够数据、研究方法仍然在发展等问题,使得评估报告的一些细节在科学界内被质疑。这属于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没有任何一条质疑能够动摇IPCC最终给出的综合结论。不过这些科学界内的正常讨论被一些媒体拿出来放到公众面前,给民众加深了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结论未定的印象。这些争论与一些人想象的其实很不同。比如对于北极海冰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第四次评估报告过于乐观,实际情况要更加糟糕,北极会更早出现无冰之夏;比如第四次评估报告忽略了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融化的影响,考虑了这些影响以后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变得更加迫切。这些质疑内容也都被纳入了新的评估报告中,所以才有了气候变化比原来预料的更加严重的新结论。真正有价值的疑问出现在对第二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喜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的一个错误引用上,IPCC意识到问题以后立刻纠正了错误,同时对所引用的文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选用标准。
新出台的第五次评估报告同样遭到了反方的攻击。虽然攻击的内容基本上都有科学解释,很多都是故意误导,但是媒体信息的混乱仍然给人造成这个问题有争议的感觉。争吵仍然在继续,但是留给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如果短期内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仍然无法达成协议并实施,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很可能会比19世纪末高出1.5摄氏度以上,甚至有高出2摄氏度的可能,而21世纪以后升温仍然会持续,这种升温对地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我们很可能会给子孙留下一个不大一样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