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再往前走一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r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些练习题不容错过,值得深度开发,花上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们分享。这些题目是学生们数学学习中思维的难点、触发点和渗透点。用好这“一题”,以探究问题的策略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为“一课”,让一道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再往前走一步。
  【关键词】一题一课 探究问题 策略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自学习10以内加减法开始,学生就不断接触到这样的组题(下称“加减题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慢慢能够完整地表达出:第一个加的数是1,之后加的数比前一个大1,结果也一个比一个大1。后来只要学习了新的加减法计算(包括口算和笔算),从新授到练习再到复习,都会有机会接触这样的组题,但学生并没有机会深入体会到加减法中的这些“规律”。
  仔细翻翻教材(本文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例),类似的题目还真不少,下图是一年级上册总复习中的一道题(下称“复习题”),当时讲解了,人人会做,可是之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或是稍有变式,很多学生便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这道题的解答只给学生留下了答案,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方法与智慧。
  于是,笔者将类似的这些题目挑选出来,开发为一节课,以期望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引领学生的思维再往前走一步。
  二、“一题”的选择
  教材中的练习题,其主要价值是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适合开发为“一课”的题目毕竟是少数。那么如何将这些题目遴选出来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
  1.学生思维的难点
  “层次性”是练习题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既然有层次性,那么总有习题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难点。一年级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基本限于将所看到的条件进行运算,理解了一种排队问题了,但以后遇到排队问题的变式题,又无从下手了。所以虽然题目做过了,学生依然不懂不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学生思维的触发点
  有些题目从知识的层面看并不难。例如四年级上册有一道思考题(下称“思考题”),按照教材的设计,学生只要画一画,观察比较,找到其中的规律即可。但如果我们将问题的呈现改一下:平面上有50个点 (任意3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 ,过其中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触发学生对“解决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想起”这一探究问题策略的体会,而不仅仅只是做了一道题、发现一个规律。
  有些题目的价值是多元的,如果能够找到它对高阶思维的触发点,当然不容错过。
  3.学生思维的渗透点
  根据“学习进阶”理论,学生对某一知识特别是核心的概念、知识以及实践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加深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一节课或是阶段就能一步到位的。比如长方体、圆柱,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初步认识,到后面还要进一步认识其特征、会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一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题(下称“卷纸题”):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卷出不同的柱体,然而它们的容积不同(如下图)。容积虽是六年级的内容,是否可以借此让一年级的学生体会一下呢?这样的渗透,会使学生有机会带着对相关知识的思考期待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一课”的开发
  原本几分钟就解决的一道题,如何开发成一节课呢?结合现有的题目笔者尝试以“探究问题的策略”为切入点进行课程开发。下面简述几个片段,来谈谈笔者的设计思路与内容开发。
  1.四年级上册“思考题”开发——从简单想起
  老子语:“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面对复杂的问题无从下手时,不妨从简单想起。
  【案例】“从何想起”教学片段——一波三折 体会策略
  初次尝试:不知从何想起
  师:算一算,积的个位数字是几?
  学生尝试解答,并提出自己的困难:100个3相乘,乘数太多,算不完;积越乘越大,计算难度越来越大;一旦有一个积算错,就全白算了,很难保证能得到正确答案……
  二次尝试:尝试从“几个3”想起
  师:面对这么多困难,这个问题到底该从何想起呢?谁能给点思路?
  生(讨论):可以先算几个3相乘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题目只要求积的个位是几,所以每次乘的时候,只要算积的个位就可以了……
  (通过尝试,学生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再次尝试:大胆从简单想起
  师:如果把这里的3换成任意一个自然数,你都能得到答案吗?
  生:能!
  师:我题目还没出呢,你们哪来的底气就说能呢?
  生:不管是100个几相乘,我们都可以先算几个,找到规律就能求出答案了!
  【思考:100个3相乘,课程刚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很多学生算了一会就没信心继续了。也有学生执着地算着,但也表示越算越难,还需要很多时间,一节课肯定算不完了。学生们被复杂的问题难倒了。当然也有学生不甘于此,想着另辟蹊径:先少算几个看看能不能有什么规律。这次尝试中,学生发现算到第5个3,积的个位开始重复出现了,算到第8个3,两组重复数出现了,据此规律,原来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学生突然体会到,要解决复杂的问题,可以先从简单的角度思考。当教师提出“如果把这里的3换成任意一个自然数,你都能得到答案吗?”学生信心满满,因为他们有了“先从少数几个算起”的好方法。】
  解决新问题:方法迁移
  平面上有50个点 (任意3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过其中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思考:既然100个3相乘可以从“几个3相乘”想起,那么过50个点画直线也可以从“过几个点画直线”想起。学生在方法迁移的过程中,体会到 “从简单想起”的策略。在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感叹于“从简单想起”的奇妙,也体会到之所以从简单想起可以解决复杂问题,在于“规律”,从简单中寻求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   2. 一年级上册“卷纸题”开发——猜想→验证
  就数学方法论的研究而言, 就有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 论证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猜测(发现问题)的方法。“猜想→验证”是我们探索新知常用的方法。
  【案例】“谁装得红豆多”教学片段——“猜想→验证”之现场
  现场一
  当这两个圆柱放在学生们眼前,有的学生是凭感觉、通过观察猜的。但更多的学生是经历了思考的:
  生1:一样多,因为一个高,但它瘦;一个矮,但它胖。就是抵消了。
  生2:我也觉得一样多,但理由和她不一样,我觉得把那个胖胖矮矮的往上挤一挤,就和那个高高瘦瘦的一样了。
  生3:它们都是用一样的纸卷出来的,肯定一样多。
  ……
  【思考:是的,学生们的结论都是错的,可是他们的猜想是何等珍贵,生3的回答显然是在进行合情推理;“把那个胖胖矮矮的往上挤一挤”,这是等积变形的思想!当学生用她最稚嫩、朴素的语言触碰到数学的本质、核心时,难道这不是最美妙的时刻吗?现场实验结果,令大多数学生不得其解。他们初尝了一种滋味:即使已是理由充分,答案也许还是错的。恰恰是这样的滋味让学生们从对结果的期待与兴奋,转向静静地思考。】
  现场二
  当学生们目睹了两个圆柱的实验结果,再讨论两个长方体时:
  依然有学生说一样多,但不少学生表示:应该是第一个长方体装得红豆多,因为我们刚才的那个实验,就是矮矮胖胖的圆柱装得多,所以我想,现在也应该是矮矮胖胖的长方体装得多。
  【思考:学生们根据实验的结果对自己原先的判断进行审视和调整。他们重视实验的价值,并根据实验中的数据进行类比,这无疑又是一次理性思考的突破。】
  现场三
  师:这次你觉得哪个装得红豆多?
  生1:应该一样多,它们一样高,也一样胖。
  生2:我觉得长方体多一些,因为它多出四个角。
  生3:我也觉得一样多,它们一样高,你们再看,把它们俩对在一起,长方体多出了四个角,正好补在缺的那个弯弯的地方。
  ……
  【思考:现场实验结果再一次令多数学生大跌眼镜:明明一样高一样胖了呀?在这次猜想中,学生们明显更加谨慎、周到了。发言的学生还请求老师把两个图形对接在一起,然后指着图形对大家说:“你们再看,把它们俩对在一起,长方体多出了四个角,正好补在缺的那个弯弯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
  现场四
  学生们已经在以上两个环节中成功地进行了类比,但是当最后一次讨论,这两个图形(下图左)哪个装得红豆多时,他们都能从前一次实验(下图右)中得以类比,但还是呼吁:做实验!学生表示:我还是想看一下实验结果,才放心。
  【思考:人们在科学探索中,何尝不是如此,即使已是“严谨”“周密”的推理,但结论未必正确。学生们似乎隐隐觉察到这一点。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一种科学的精神。】
  3.一年级上册“复习题”开发——直观画图
  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画图”的策略在四年级下册才正式亮相,其实一年级的学生就已经有“画图”需求了,因为学生的认知特征,他们更需要用直观的方式帮助自己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调皮的‘1’”教學片段
  “1”躲躲闪闪——初试画图
  第一题出来,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图上“我”的后面明明只有5个人呀?还有的学生知道结果是9人,可是面对题目中的算式,不知该写什么;全班有4个学生画了图。
  于是教师展示了一个学生的图:
  师:谁能看懂他的图?
  生1:他用一个方框表示举旗的小朋友,用8个圆圈表示后面的8个小朋友。
  生2:可是书上明明只有5个小朋友啊?
  师:是啊,书上不是有图吗?画得又好看,为什么这个小朋友还要画图呢?
  生1:他的图没有书上漂亮,但它很清楚。
  生2:书上,有些小朋友被大树挡住了!而他画的图把8个小朋友都画出来了。
  【思考:一个“清楚”道出了画图的价值:能够清楚地表达数量间的关系。学生们也意识到了数学中的画图与色彩、美观等非数学元素无关,关键是要帮助我们理解数量间的关系。也正因为这个学生的图,让躲躲闪闪的“1”慢慢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
  “1”清清楚楚——亲近画图
  第二题出来,这次,大部分学生都画了图:
  师:这次,你们为什么都先画图呢?
  生1:画图,就能把大树后面挡住的小朋友画出来了。
  生2:画了图,我就能看出,这个小男孩前面应该有7个小朋友。
  生3:大家看图,就知道一共8人,减去说话的这个小男孩,就是他前面的7个人了。
  【思考:这个环节,已无须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们自觉画图,体会到了画图的好处,并能够结合图,将算式中减去的“1”弄得清清楚楚。】
  “1”无处可逃——迷恋画图
  第三题亮出,学生们便开始埋头画图,只是这幅图画起来有些难度,学生们画画、数数,又想想再画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们有多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4 1 7=12
  方法二:5 8-1=12
  方法三:4 8=12
  方法四:5 7=12
  并且对于每一种方法,学生们都能结合图,清楚地说出算式的意义。
  【思考:这次,学生们算是迷恋上画图了,不仅是独立做题时在画图,列式时都在看图,特别是后面当小伙伴说出那么多种方法后,学生们都在仔细看图,试图从中找到算式的意义。当他们发现,每一个算式都能在图中获得合理的解释时,感觉画图真好!】   意犹未尽一:
  当大家都在感叹画图的好处时,一个学生一盆凉水浇下来:我不需要画图,也能把这题做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前往后数,第5只是小鹿”,那我就能想象出来小鹿前面站了4只小动物,它又说“从后往前数,第8只是小鹿”,我就能想象出来小鹿后面站了7只动物,所以4 1 7=12(只)。
  (一片掌声又一阵安静)
  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我知道了,他是在脑子里画图的!
  意犹未尽二:
  下课了,又有一个小姑娘追过来:要是后面不是8人,是很多很多人,怎么办,画起来太麻烦了。教师回答说:这确实是个问题哦,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结果当天家庭作业,她就给予了回应(见下图)。
  作业讲评时,笔者就问学生们:这样画图行吗?有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她用数代替小圆圈,一样看得清楚,以后要是数大了,用这个方法特别好。
  【思考:至此,学生们已爱上了画图,可以在头脑中画一画,也可以用笔画一画;可以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用数据表示。他们在思考着,如何用更简洁、更合理的方式理解和表达数量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4. 一年级上册“加减题组”开发——多元表征
  莱什认为: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才是真正理解了一个数学概念。第一, 他必须能将所学数学概念放入不同的表征系统之中;第二, 在给定的表征系统内,他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个概念;第三,他必须很精确地将此概念从一个表征系统转换到另一个表征系统中,即在不同表征系统之间任意切换。因此多元表征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案例】 “加减法的秘密”教学片段
  (1)多元表征,让学生再思考
  8 2=
其他文献
动物饲料常常受到由多种霉菌污染物的次级代谢产生的多个霉菌毒素污染。霉菌毒素可以在作物还在田地里生长时侵入到籽粒中。此外,霉菌的生长还可发生在谷物储存于饲料加工厂或者农场时。霉菌可感染各种饲料原料,如玉米、小麦、大麦和油料饲料。据世界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估计,全世界有20 %的农产品有不同程度的霉菌毒素污染。霉菌毒素的产生会因多种因素
蛋鸡健康、产蛋率、蛋重、蛋品质、采食量、饲料转化率,甚至动物福利都会受到光照环境的影响。由于有40年的经验,荷兰HATO农业照明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农业照明的专家。HATO农业照明研究院编译的知识可为每个农户提供专业的照明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S81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5-0010-04  在谈及饲料添加剂(植物提取物、酶、益生菌和益生元、有机酸和其他
【摘要】社會上的营销和教师的教学是相通的。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营销的最终目的是把顾客留下,把商品卖出去。而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我们不妨学一学社会上的营销方式,走一走教学的“捷径”,将学习内容“模式化”,引领学生经历 “抽象—概括—创新—简化” 的知识技能形成过程,最终获得学习方法和快乐体验,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疑惑 给予 提炼 建模 自足  曾
由饲喂有机微量元素蛋白盐的猪生产的肉品质评分优于饲喂无机微量元素的猪所产猪肉。  近几年,在养猪生产上有许多有关有机微量元素使用的研究报道。本文将对国内外不同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进行了综述,以几个实例的形式介绍有机微量元素对植酸酶功能的影响,再深入到对环境和肉品质的影响。  微量元素是猪生长发育、保证健康和增强免疫力所必需的元素。微量元素,顾名思义仅仅微小的需要量,因为日粮中的需要量相对较小。然而,
【摘要】本课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找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的活动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拆拼三角形”的活动体会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贺卡”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底与高的相互依存关系,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观察的过程中,掌握画高的方法,体会三角
嘉宾介绍:李宗均,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清华大学农牧MBA、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KO。  1997年,进入铁骑力士集团;1997-2014年,一直从事饲料板块工作;2014年12月至今,历任铁骑力士集团饲料事业部副总裁、陕西省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重庆市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现任铁骑力士集团猪业事业部总裁、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会长。  李宗均先生长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企业管
据了解,Feddersen集团有自己的基金会,还做了很多公益事业,这在我们接触的众多企业中很少见。公司销售总经理李安荣先生介绍道:“我们集团创始人Karl DetlefFeddersen先生,过世之后就将所有财产移交给K.D. Feddersen Foundation(基金会) (图5)。每年集团的大部分收入都贡献给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在德国汉堡,基金会从1985年开始运营一间养老院,为老人们提供
据行业分析师Terry Evans报道,非洲国家的产蛋量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尼日利亚已成为全球鸡蛋生产增加最快的国家,而澳大利亚在大洋洲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9-0045-05  1 非洲国家在全球鸡蛋产量中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2000年到2013年间,非洲国家的蛋产量以每年3.8 %的速度增长,远远超
中图分类号:S815.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10-0029-05  10 案例分析  10.1 传统的单斜面屋顶猪舍  10.1.1 猪舍和问题  在一排新建的单斜面屋顶猪舍中的猪并没有像老式猪舍中的猪那样快速生长,尽管新猪舍的保温隔热性能更好。  10.1.2 猪舍  这两排猪舍在前部的门上方都有一个大的通风口,后部有一个较小的通风口。新猪舍采用全板条式地面
美国27.6亿蛋鸡中将近74 %的蛋鸡将在2025年实现在无笼产蛋系统内饲养的情况。  美联合蛋业生产商协会报道的数据指出,在2025年美国将有近三分之二的蛋鸡将采用无笼饲养系统来满足预期需求。  10月7日鸡蛋生产商刊登了美国农业部的年代分析部分的更新报告,美国27.6亿的蛋鸡中将近74 %的 2.138亿蛋鸡在2026年需进行无笼饲养。  目前,美国有1 660万无机非笼养蛋鸡。若在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