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阅读小说,应抓住人物这一中心要素,抓住人物分析这一关键环节,来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物塑造的社会意义。要分析人物,必须明确人物具有的个性化和丰富性的特点。“有如春天的大自然一样,看不到同样翠绿的两片叶子”(狄德罗), 每个人都是自身思想的创造者,而不是作者意识的传声筒。同时,“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世界,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这是黑格尔对深度人性的精妙阐述。我们中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忽视了对人物性格的深层分析和解剖,忽视了对作品中洞悉灵魂的深邃思想的开垦和挖掘。——真正的阅读,是促进灵魂的阅读,是感悟丰富人性的阅读,是体验百态人生的阅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感悟小说中的深度人性,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呢?
一、从故事情节入手——梳理内容,把握情节
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主题思想也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作品写的是什么人物,什么事件,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并达到高潮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进一步把握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作品的行文线索,梳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从直接描写入手——由点到线,感知形象
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指的是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语言进行的直接描写。通过对这些直接描写的分析,我们能从多方面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孔乙己》一文侧重对人物的肖像刻画,特别是孔乙己出场的描写,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倍受欺凌、饱经沧桑的特殊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形神毕现!《一厘米》侧重于对母亲陶影心理的刻画,《差半车麦秸》侧重于让人物自己的行动去体现人物的性格。实际上,人物突出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多次地反复地显现在许多不同的事件和行动中,特别是通过作者精心雕琢的典型的富有张力的细节刻画,以此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又脏又破的长衫、因偷书争辩得涨红的脸、吃茴香豆时手罩碗碟的动作,我们看到了一个潦倒穷酸而又自欺欺人的悲剧形象。
三、从间接描写入手——由线到面,整体感受
所谓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言行、感受间接写主人公。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结合,有利于人物由线到面的完整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人们对主人公多面性和复杂性的理解。如《孔乙己》中小伙计对孔乙己的评价:“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一个看别人脸色过活的12岁的小伙计,面对善良而热情的孔乙己,居然是如此的势利和冷酷,孔乙己的地位和命运由此可见一斑!“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粉板上记载着孔乙己诚实的秉性,更记载着孔乙己无奈和辛酸的人生!掌柜的念叨犹如一把利刃,直剜进每一个善良读者的心里!又如《一厘米》中售票员的嚷叫、红衣青年的嘲讽、儿子的亲情回归,为我们烘托了一位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形象。
四、从环境描写入手——由面到体,丰满认识
环境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作品中的人物赖以生存发展活动的地方。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时令、花草鱼虫等;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俗、地域景观等。环境描写不仅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题服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孔乙己》开头三段表面上是在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实则揭示了一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预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作品多次写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写尽了酒客对科举不幸者的麻木和冷酷,这何只是孔乙己的个人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五、从创作主旨入手——分析典型,探究意义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探究,去发现。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由浅入深的过程。小说的主题往往是立体的、多层次的,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这些背景性资料对我们理解作品、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很有帮助。《孔乙己》的写作背景:1918年冬,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虽已揭开,但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鲁迅对此甚为愤懑,基于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老路的目的而写下了这篇战斗檄文。他以忧愤的笔触,借孔乙己愚昧麻木,自欺欺人的悲剧形象,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教育的罪恶,揭示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体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创作情感。
阅读经典小说,犹如走进一道道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让我们饱览人性的风光;阅读经典小说,犹如同智者倾心的交流,让我们的灵魂得以荡涤和洗礼;阅读经典小说,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欢笑一起忧,休戚与共,并肩战斗!
一、从故事情节入手——梳理内容,把握情节
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主题思想也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作品写的是什么人物,什么事件,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并达到高潮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进一步把握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作品的行文线索,梳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从直接描写入手——由点到线,感知形象
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指的是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语言进行的直接描写。通过对这些直接描写的分析,我们能从多方面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孔乙己》一文侧重对人物的肖像刻画,特别是孔乙己出场的描写,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倍受欺凌、饱经沧桑的特殊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形神毕现!《一厘米》侧重于对母亲陶影心理的刻画,《差半车麦秸》侧重于让人物自己的行动去体现人物的性格。实际上,人物突出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多次地反复地显现在许多不同的事件和行动中,特别是通过作者精心雕琢的典型的富有张力的细节刻画,以此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又脏又破的长衫、因偷书争辩得涨红的脸、吃茴香豆时手罩碗碟的动作,我们看到了一个潦倒穷酸而又自欺欺人的悲剧形象。
三、从间接描写入手——由线到面,整体感受
所谓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言行、感受间接写主人公。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结合,有利于人物由线到面的完整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人们对主人公多面性和复杂性的理解。如《孔乙己》中小伙计对孔乙己的评价:“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一个看别人脸色过活的12岁的小伙计,面对善良而热情的孔乙己,居然是如此的势利和冷酷,孔乙己的地位和命运由此可见一斑!“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粉板上记载着孔乙己诚实的秉性,更记载着孔乙己无奈和辛酸的人生!掌柜的念叨犹如一把利刃,直剜进每一个善良读者的心里!又如《一厘米》中售票员的嚷叫、红衣青年的嘲讽、儿子的亲情回归,为我们烘托了一位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形象。
四、从环境描写入手——由面到体,丰满认识
环境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作品中的人物赖以生存发展活动的地方。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时令、花草鱼虫等;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俗、地域景观等。环境描写不仅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题服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孔乙己》开头三段表面上是在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实则揭示了一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预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作品多次写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写尽了酒客对科举不幸者的麻木和冷酷,这何只是孔乙己的个人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五、从创作主旨入手——分析典型,探究意义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探究,去发现。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由浅入深的过程。小说的主题往往是立体的、多层次的,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这些背景性资料对我们理解作品、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很有帮助。《孔乙己》的写作背景:1918年冬,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虽已揭开,但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鲁迅对此甚为愤懑,基于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老路的目的而写下了这篇战斗檄文。他以忧愤的笔触,借孔乙己愚昧麻木,自欺欺人的悲剧形象,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教育的罪恶,揭示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体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创作情感。
阅读经典小说,犹如走进一道道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让我们饱览人性的风光;阅读经典小说,犹如同智者倾心的交流,让我们的灵魂得以荡涤和洗礼;阅读经典小说,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欢笑一起忧,休戚与共,并肩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