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关键,而班级化教育由于资源受限弊端百出,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需求。本文分析了现有教育模式下不能因材施教的原因,从教育信息化出发探究“互联网+”大背景下个性化定制教育的可能性,以好问家教平台为雏形,提出了未来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设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个性化定制;互联网+;好问家教平台
因材施教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金科玉律,如何让因材施教得以实施是我们教育界必须尽力去做的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就是要实行“一对一”的个性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师资、教学资源等的短缺,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按照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小学、初中这九年的义务教育,家长可以能够比较自由的选取学校,而中考、高考则是通过考试选取学校,考试实际上就是要实行筛选,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曾脱离学校,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便是班级化教育,我国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规定:完全小学应为每班45人,非完全小学应为每班30人;完全中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应为每班50人。也就是说,一个班级少则30人,多则50人,实施班级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短板就是老师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无法一对一地因材实施,这样必然会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会造成重要影响。
一、班级化教育方式下不能完全因材施教的原因
1、学生差异化没有得到尊重。首先,老师在教授过程中,有学科的进度要求,也有成绩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能力也有好差之分。面对众多的学生,老师无法顾及每个人各自的特点,每个人的个性和天赋的差异没有被合适的对待,中国的教育也没有为不同个性的发展和不同天赋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种不尊重差异化体现在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标准化的,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到测试的方法,就像流水线一般的模式已经固定下来。从小学开始,每位学生的价值由考试分数决定,待遇也由分数决定。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研究,应淡化成绩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正如钱老针对现行教育制度曾说过:“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1]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于每位学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2、“齐步走”与天才接受教育的矛盾。在义务教育领域,“不准提前入学、不接受跳级”,这种基于“年龄等于年级”的“齐步走”做法即是学者杨振宁所说。[2]这是适用普通学生而不是高智商学生的做法。中国现行的入学制度是满6周岁的标准,差一天对孩子并没有任何影响,会产生无限接近的悖论,引起社会的不满。同时“齐步走”的做法不利于我国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正如杨振宁所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教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的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3]中国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大多数的学生,也就是智商平均水平的人适合的知识水平。因此对聪明的人来说,这种学习是无效的。超长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们对于平常老师教授的知识已然掌握,长久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感到枯燥。在于同学交往过程中,往往是不合群,以至于普通学生、普通老师不理解他们的行为。魏永康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1岁多识字1000余,8岁上中学,13岁上大学,17岁考中科院硕博连读,从小到大获奖无数。而卻因为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此外,“齐步走”让超常儿童错失最佳学习与创造的时机。杨斯博说现代科学知识的暴增,使得育人周期不断延长,按照现有学制,一般人在28岁左右才能博士毕业,而科学家在25岁左右便进入了最佳创造年龄,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缩短育人周期,加速人才培养。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有针对超常儿童跳级接受教育的政策,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为乐观。学校没有鼓励老师发现天才,都是等家长来提出跳级的意见。但由于跳级制度存在的程序较为复杂,学校不愿意有这种情况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缺乏以兴趣为导向的自主学习。到了中学阶段,一个人的天赋会比较明确地显现了,其征兆是兴趣。在美国教育中,兴趣是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因素。中小学的课程顾问在与学生商讨学习计划时,第一个问题便是你对什么感兴趣。以兴趣为动力和向导,进行自主学习,这是一个研究者必备的能力,而这个能力需要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中学教育应该为基于兴趣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主要包括两点。
(1)在课程设置上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空间。欧美中学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不同层级,选修课有丰富的选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制定自己的学习菜单。
(2)保证学生有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必须给他自己读书的时间,不能把他的时间都占满了。
但是,现在中国的中学基本上都是课程划一,课业繁重,学生既没有选课的自由,也没有自学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怎么培养?这种情况导致了某种先天不足,因此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乃至研究生阶段,具备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国外顶尖大学,如哈佛、耶鲁等一直推行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得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而国内的学生在选专业、学兴趣班时,“有用”才是第一衡量标准,不管自己有无兴趣,这多少有点让人遗憾。这样,一百多年来,美国的诺奖得主达到365位,而中国却只有2位被承认的现实以及中国在学术研究领域落后就毫不足怪了。
班级化教育的缺陷,还突显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发展前景,以此为出发点,好问家教平台应运而生。
二、“互联网+教育”方式弥补班级化教育缺陷的路径
1、采取“菜单式”的“互联网+教育”,真实落实差异化因材实施。目前传统学校教育的工厂式教学方法已经弊端百出,不同学生的多样化潜在可能被日复一日的应试教育逐渐磨灭,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显得单一而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其实一直是老生常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倡导者,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伟大的教育家孔丘。该教学原则在中外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孔子时尚且还未出现班级教育,虽有集体讲习却重在个别教育。而个别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宋代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一命题的出处。孔子之后的历代教育家,不论是否是儒家道统的传人,都不乏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案例。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2、对特殊才能的人实施特殊的“天才教育”模式。如果把视野扩宽到教育经典外,可以发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都对因材施教原则给予肯定。如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博士就说过:“只有当一个学生和一个教师处于某种直接的个人关系时,学生才会谈出想法、思考事情,并与教师交换意见,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材施教原则在文学艺术方面也适用,莫泊桑便是直接称福楼拜为师傅,李叔同引导丰子恺专攻美术。
因材施教、个别教学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然而现代学校式规模化教育虽解决了基本教育问题但却免不了逐渐背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得陈旧的教育模式跟不上高速的社会发展,由此也引发了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迫切的人才需求终归会让我们重新反思教学模式,现代信息化教育也将意识到重归因材施教、兴趣教育是必然趋势。
一直以来,因材施教原则能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特点有的放矢且成功率较高,但也存在成本高实施范围受限制的缺点。因材施教对教师资源质量数量要求极高,而能负担教学成本的学生也只是少数,这和现在的一对一私教类似,因此因材施教在现代反而是贵族教育、高端教育的福利。由此可见,若要实现像义务教育一样全民因材施教,降低成本是一大关键。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深化、“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推进以及在线教育的发展,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打破学校教育局限进行定制化兴趣教育的全新教育思想将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契机,低成本广覆盖的因材施教将成为可能。
“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众多新形态的在线教育不断涌现出来,提供了开放、灵活的知识传播方式,对传统教育体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可以说,这种在线教育是全民因材施教、个性化定制教育的起步尝试模式。以现有的MOOCs在线教育教与学模式为例,自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开始,MOOCs经历了从cMOOCs向xMOOCs发展,随后衍生了私播课、移动公播客、分布式开放协作课等新模式,众多世界顶尖院校加入,课程受众面极广且课程全免费,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在一定程度上该模式实现了个性化教育,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相应课程在任意合适时间进行学习。
好问家教平台依托“互联网+教育”,将MOOC式的视频教育搬下屏幕,设想了线下一对一定制教育的家教模式。在無中介模式下为受教育与授教者提供自由选择的平台。
3、可以真实做到以兴趣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但好问家教平台不仅仅是全民因材施教的雏形:①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缺乏基础知识培养巩固;②平台运营范围有限,难以惠及全民;③用户受限制,能通过好问教育平台学习的往往已经对自己能力、目标有定位。所以,真正的个性化定制教育应当建立在在线教育基础上同时突破在线教育的局限。设想一下,未来某一天,一套针对人类差异的定制化教育系统已经全民实施。在你出生的那一刻,便有一套精准的系统分析你的基因为你匹配出最适合的几种职业,同时规划师已为你制定多套终身学习计划以及相应教师供你选择。家长通过系统了解你的潜能,在你尚且还小时可以享受引导式童年,你并不需要前往幼儿园、小学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随着你慢慢长大你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擅长方面反馈给教育系统,不需多久,系统已经为你匹配了该领域有所建树且通过教育师认证的“师傅”来为你指导,如果方便你们可以在附近教育部设立的免费提供的教室进行教学,当然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在家接受3D全息投影教学,因为很可能匹配的老师和你不是一个国家。如果你需要做实验,经过师生共同申请可以得到教育部的免费器材提供。在这些过程中你或许会对老师的教授方式有所不适应,你可以反馈给机构你的要求,很快符合你要求的老师被筛选出来。由于师生双向反馈系统的存在,你的表现也极其关键,系统会在课程中进行适当监控,加上老师对你的评价,你的成绩单会被送到家长手里。除了你自己的成绩,系统也会为你进行横向比较,为你指出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高。很多时候,学生和老师在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更像共同探索的战友,由于个性化定制系统的存在,你不会像你的父辈们一样感到学到的知识无用,你会省去许多弯路,一直走的是你最适合最擅长也最感兴趣的人生之路。
不可否认的,现代社会人的需求日益丰富,个性化定制是必然趋势,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全民实施提供可能。因材施教的充分应用必将改变教育现状,高分低能、天才沦为凡人等令人痛心且引发质疑的现象也将成为过去。
参考文献
[1] 阙明坤.“钱学森之问”拷问中国教育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0,01:85.
[2] 杨斯博,杨道宇. 义务教育中“年龄等于年级”的困境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16,07:5-8.
[3] 台峰,赵大恒北京市第八中学的超常儿童班级教育[C].施建农,超常儿重成长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个性化定制;互联网+;好问家教平台
因材施教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金科玉律,如何让因材施教得以实施是我们教育界必须尽力去做的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就是要实行“一对一”的个性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师资、教学资源等的短缺,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按照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小学、初中这九年的义务教育,家长可以能够比较自由的选取学校,而中考、高考则是通过考试选取学校,考试实际上就是要实行筛选,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曾脱离学校,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便是班级化教育,我国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规定:完全小学应为每班45人,非完全小学应为每班30人;完全中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应为每班50人。也就是说,一个班级少则30人,多则50人,实施班级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短板就是老师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无法一对一地因材实施,这样必然会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会造成重要影响。
一、班级化教育方式下不能完全因材施教的原因
1、学生差异化没有得到尊重。首先,老师在教授过程中,有学科的进度要求,也有成绩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能力也有好差之分。面对众多的学生,老师无法顾及每个人各自的特点,每个人的个性和天赋的差异没有被合适的对待,中国的教育也没有为不同个性的发展和不同天赋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种不尊重差异化体现在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标准化的,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到测试的方法,就像流水线一般的模式已经固定下来。从小学开始,每位学生的价值由考试分数决定,待遇也由分数决定。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研究,应淡化成绩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正如钱老针对现行教育制度曾说过:“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1]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于每位学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2、“齐步走”与天才接受教育的矛盾。在义务教育领域,“不准提前入学、不接受跳级”,这种基于“年龄等于年级”的“齐步走”做法即是学者杨振宁所说。[2]这是适用普通学生而不是高智商学生的做法。中国现行的入学制度是满6周岁的标准,差一天对孩子并没有任何影响,会产生无限接近的悖论,引起社会的不满。同时“齐步走”的做法不利于我国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正如杨振宁所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教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的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3]中国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大多数的学生,也就是智商平均水平的人适合的知识水平。因此对聪明的人来说,这种学习是无效的。超长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们对于平常老师教授的知识已然掌握,长久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感到枯燥。在于同学交往过程中,往往是不合群,以至于普通学生、普通老师不理解他们的行为。魏永康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1岁多识字1000余,8岁上中学,13岁上大学,17岁考中科院硕博连读,从小到大获奖无数。而卻因为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此外,“齐步走”让超常儿童错失最佳学习与创造的时机。杨斯博说现代科学知识的暴增,使得育人周期不断延长,按照现有学制,一般人在28岁左右才能博士毕业,而科学家在25岁左右便进入了最佳创造年龄,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缩短育人周期,加速人才培养。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有针对超常儿童跳级接受教育的政策,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为乐观。学校没有鼓励老师发现天才,都是等家长来提出跳级的意见。但由于跳级制度存在的程序较为复杂,学校不愿意有这种情况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缺乏以兴趣为导向的自主学习。到了中学阶段,一个人的天赋会比较明确地显现了,其征兆是兴趣。在美国教育中,兴趣是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因素。中小学的课程顾问在与学生商讨学习计划时,第一个问题便是你对什么感兴趣。以兴趣为动力和向导,进行自主学习,这是一个研究者必备的能力,而这个能力需要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中学教育应该为基于兴趣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主要包括两点。
(1)在课程设置上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空间。欧美中学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不同层级,选修课有丰富的选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制定自己的学习菜单。
(2)保证学生有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必须给他自己读书的时间,不能把他的时间都占满了。
但是,现在中国的中学基本上都是课程划一,课业繁重,学生既没有选课的自由,也没有自学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怎么培养?这种情况导致了某种先天不足,因此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乃至研究生阶段,具备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国外顶尖大学,如哈佛、耶鲁等一直推行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得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而国内的学生在选专业、学兴趣班时,“有用”才是第一衡量标准,不管自己有无兴趣,这多少有点让人遗憾。这样,一百多年来,美国的诺奖得主达到365位,而中国却只有2位被承认的现实以及中国在学术研究领域落后就毫不足怪了。
班级化教育的缺陷,还突显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发展前景,以此为出发点,好问家教平台应运而生。
二、“互联网+教育”方式弥补班级化教育缺陷的路径
1、采取“菜单式”的“互联网+教育”,真实落实差异化因材实施。目前传统学校教育的工厂式教学方法已经弊端百出,不同学生的多样化潜在可能被日复一日的应试教育逐渐磨灭,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显得单一而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其实一直是老生常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倡导者,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伟大的教育家孔丘。该教学原则在中外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孔子时尚且还未出现班级教育,虽有集体讲习却重在个别教育。而个别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宋代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一命题的出处。孔子之后的历代教育家,不论是否是儒家道统的传人,都不乏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案例。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2、对特殊才能的人实施特殊的“天才教育”模式。如果把视野扩宽到教育经典外,可以发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都对因材施教原则给予肯定。如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博士就说过:“只有当一个学生和一个教师处于某种直接的个人关系时,学生才会谈出想法、思考事情,并与教师交换意见,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材施教原则在文学艺术方面也适用,莫泊桑便是直接称福楼拜为师傅,李叔同引导丰子恺专攻美术。
因材施教、个别教学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然而现代学校式规模化教育虽解决了基本教育问题但却免不了逐渐背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得陈旧的教育模式跟不上高速的社会发展,由此也引发了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迫切的人才需求终归会让我们重新反思教学模式,现代信息化教育也将意识到重归因材施教、兴趣教育是必然趋势。
一直以来,因材施教原则能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特点有的放矢且成功率较高,但也存在成本高实施范围受限制的缺点。因材施教对教师资源质量数量要求极高,而能负担教学成本的学生也只是少数,这和现在的一对一私教类似,因此因材施教在现代反而是贵族教育、高端教育的福利。由此可见,若要实现像义务教育一样全民因材施教,降低成本是一大关键。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深化、“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推进以及在线教育的发展,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打破学校教育局限进行定制化兴趣教育的全新教育思想将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契机,低成本广覆盖的因材施教将成为可能。
“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众多新形态的在线教育不断涌现出来,提供了开放、灵活的知识传播方式,对传统教育体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可以说,这种在线教育是全民因材施教、个性化定制教育的起步尝试模式。以现有的MOOCs在线教育教与学模式为例,自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开始,MOOCs经历了从cMOOCs向xMOOCs发展,随后衍生了私播课、移动公播客、分布式开放协作课等新模式,众多世界顶尖院校加入,课程受众面极广且课程全免费,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在一定程度上该模式实现了个性化教育,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相应课程在任意合适时间进行学习。
好问家教平台依托“互联网+教育”,将MOOC式的视频教育搬下屏幕,设想了线下一对一定制教育的家教模式。在無中介模式下为受教育与授教者提供自由选择的平台。
3、可以真实做到以兴趣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但好问家教平台不仅仅是全民因材施教的雏形:①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缺乏基础知识培养巩固;②平台运营范围有限,难以惠及全民;③用户受限制,能通过好问教育平台学习的往往已经对自己能力、目标有定位。所以,真正的个性化定制教育应当建立在在线教育基础上同时突破在线教育的局限。设想一下,未来某一天,一套针对人类差异的定制化教育系统已经全民实施。在你出生的那一刻,便有一套精准的系统分析你的基因为你匹配出最适合的几种职业,同时规划师已为你制定多套终身学习计划以及相应教师供你选择。家长通过系统了解你的潜能,在你尚且还小时可以享受引导式童年,你并不需要前往幼儿园、小学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随着你慢慢长大你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擅长方面反馈给教育系统,不需多久,系统已经为你匹配了该领域有所建树且通过教育师认证的“师傅”来为你指导,如果方便你们可以在附近教育部设立的免费提供的教室进行教学,当然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在家接受3D全息投影教学,因为很可能匹配的老师和你不是一个国家。如果你需要做实验,经过师生共同申请可以得到教育部的免费器材提供。在这些过程中你或许会对老师的教授方式有所不适应,你可以反馈给机构你的要求,很快符合你要求的老师被筛选出来。由于师生双向反馈系统的存在,你的表现也极其关键,系统会在课程中进行适当监控,加上老师对你的评价,你的成绩单会被送到家长手里。除了你自己的成绩,系统也会为你进行横向比较,为你指出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高。很多时候,学生和老师在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更像共同探索的战友,由于个性化定制系统的存在,你不会像你的父辈们一样感到学到的知识无用,你会省去许多弯路,一直走的是你最适合最擅长也最感兴趣的人生之路。
不可否认的,现代社会人的需求日益丰富,个性化定制是必然趋势,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全民实施提供可能。因材施教的充分应用必将改变教育现状,高分低能、天才沦为凡人等令人痛心且引发质疑的现象也将成为过去。
参考文献
[1] 阙明坤.“钱学森之问”拷问中国教育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0,01:85.
[2] 杨斯博,杨道宇. 义务教育中“年龄等于年级”的困境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16,07:5-8.
[3] 台峰,赵大恒北京市第八中学的超常儿童班级教育[C].施建农,超常儿重成长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