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学生眼里,数学等于枯燥与艰难,数学定理、公式只是用来应付考试与作业,并没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陷入了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
引发困境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生活化原则的"缺位"是重要因素之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生活背景,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去甚远等以本为本、被动施教、封闭机械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动性,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数学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践行生活化原则应该成为走出困境,谋求发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 践行生活化原则的必要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从学科渊源来看,最早的数学知识就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正是从丈量土地、计算时间、比较轻重大小中产生了最初的数学。数学产生后,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征程上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遨游太空的航天飞行,还是房屋交易中的面积计算,数学都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也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必要素养。
学生的成长发展不能是关在象牙塔里封闭地成长,而应是通过生活来教育,通过教育来使学生学会生活。就数学教学而言,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关联着数学的学科价值,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生能否学会用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去解决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定能够找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数学素材。如果能把这些素材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数学学习中与生活亲密接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并不遥远,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智慧魅力,在生活化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的方式方法寻求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真正落实在"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生活教育理念。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这同样要求我们要打破封闭式的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构建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二、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数学方法使实际问题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2、采用生活化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以往的教学常常是以公式、习题等纯数学的方式"高高在上"呈现,而生活化原则要求教师贴近学生生活成长的实际,采集生活中的各种数学实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天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理解"循环小数"时,先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熟悉的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学生欣然呼应中引入"循环"等知识,并结合刚才的童谣进行讨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循环"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思维的浓厚兴趣。
3、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学生的成长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积累经验、不断成熟的进程。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与保持是和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同样,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和其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模拟实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边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寻找与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
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 践行生活化原则的一些原则
1、日常性原则
初中学生的思维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他们的阅历尚浅,生活区域较窄。因此,我们落实生活化原则时尽可能从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在他们日常接触的人与事中找寻学习的激发点,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如在农村初中可以从农家生活生产中寻找素材,产量的计算、土地的测量都是很好的素材。而在城镇初中则可以选择与生活、工作、家庭密切相关的事例。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可先采用出示蝴蝶标本让学生观察,找出蝴蝶翅膀的特点,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称。这样学习能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也易于感知。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我先让学生用手拉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使他们亲身感受、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再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等问题。
2、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生活化原则的践行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而是必须按照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使"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数学教学走出封闭的模式,向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开放我们的教学,鼓励学生走出狭隘的个人小天地,在生活里学习数学知识,由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同时,开放性原则也要求给学生更大更广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强求解决方法和途径的唯一性,保持学生的思维呈开放和多维的活化状态。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奇、情绪化等心理特点,我们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要多选取一些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生活实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 时,模仿生活中的转盘摇奖,采用不同的转盘与规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出课题。用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素材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动态化原则
有关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助于信息的摄取。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真正沉浸于学习氛围中,就必须利用多媒体、实际操作、学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眼动、手动、口动、心动,在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了解数学。
如在教学"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个性质时,可先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比较或量出直径所对的任何一个圆周角。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与猜想,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分析条件,深入研究、探索,最后证明该性质的真实性。
总之,数学的学习不能再是"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闭门苦修,而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生活化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练数学,从书本里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引发困境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生活化原则的"缺位"是重要因素之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生活背景,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去甚远等以本为本、被动施教、封闭机械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动性,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数学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践行生活化原则应该成为走出困境,谋求发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 践行生活化原则的必要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从学科渊源来看,最早的数学知识就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正是从丈量土地、计算时间、比较轻重大小中产生了最初的数学。数学产生后,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征程上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遨游太空的航天飞行,还是房屋交易中的面积计算,数学都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也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必要素养。
学生的成长发展不能是关在象牙塔里封闭地成长,而应是通过生活来教育,通过教育来使学生学会生活。就数学教学而言,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关联着数学的学科价值,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生能否学会用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去解决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定能够找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数学素材。如果能把这些素材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数学学习中与生活亲密接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并不遥远,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智慧魅力,在生活化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的方式方法寻求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真正落实在"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生活教育理念。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这同样要求我们要打破封闭式的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构建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二、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数学方法使实际问题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2、采用生活化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以往的教学常常是以公式、习题等纯数学的方式"高高在上"呈现,而生活化原则要求教师贴近学生生活成长的实际,采集生活中的各种数学实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天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理解"循环小数"时,先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熟悉的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学生欣然呼应中引入"循环"等知识,并结合刚才的童谣进行讨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循环"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思维的浓厚兴趣。
3、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学生的成长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积累经验、不断成熟的进程。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与保持是和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同样,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和其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模拟实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边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寻找与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
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 践行生活化原则的一些原则
1、日常性原则
初中学生的思维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他们的阅历尚浅,生活区域较窄。因此,我们落实生活化原则时尽可能从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在他们日常接触的人与事中找寻学习的激发点,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如在农村初中可以从农家生活生产中寻找素材,产量的计算、土地的测量都是很好的素材。而在城镇初中则可以选择与生活、工作、家庭密切相关的事例。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可先采用出示蝴蝶标本让学生观察,找出蝴蝶翅膀的特点,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称。这样学习能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也易于感知。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我先让学生用手拉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使他们亲身感受、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再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等问题。
2、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生活化原则的践行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而是必须按照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使"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数学教学走出封闭的模式,向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开放我们的教学,鼓励学生走出狭隘的个人小天地,在生活里学习数学知识,由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同时,开放性原则也要求给学生更大更广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强求解决方法和途径的唯一性,保持学生的思维呈开放和多维的活化状态。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奇、情绪化等心理特点,我们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要多选取一些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生活实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 时,模仿生活中的转盘摇奖,采用不同的转盘与规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出课题。用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素材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动态化原则
有关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助于信息的摄取。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真正沉浸于学习氛围中,就必须利用多媒体、实际操作、学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眼动、手动、口动、心动,在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了解数学。
如在教学"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个性质时,可先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比较或量出直径所对的任何一个圆周角。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与猜想,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分析条件,深入研究、探索,最后证明该性质的真实性。
总之,数学的学习不能再是"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闭门苦修,而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生活化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练数学,从书本里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