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花费6万多元做出一堆VCD碟片,拿回家后,既不为发行,也不为送人,却被王朝民神秘地锁进一个柜子里。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04年5月,有个人从河南长葛市找到河南电视台《美食搜索》栏目组,主动提出一个让所有人感到奇怪的要求,他要掏钱合拍一部电视片,并当场拿出一份早已写好的脚本。
这个要拍电视的庄稼人叫做王朝民,只有高中文化,平常就很少动笔。在节目组勉强同意和修改后,总算可以开拍了,不料这时王朝民要求在合同中注明重要的一款,制片方不能播出和泄露里面的内容,这让对方大惑不解。
前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花费6万多元做出一堆VCD碟片,拿回家后,既不为发行,也不为送人,却被王朝民神秘地锁进一个柜子里。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盯上烩面
面是河南人的主食,做法和吃法很多,可是有一种面人们最爱吃,但大多数人嫌麻烦,都到餐馆吃,这就是烩面。不过烩面制作复杂,要和面,要饧,还得去擀,制作过程很麻烦。然而,顾客到饭馆吃烩面是省心了,可后厨的师傅却做得很不情愿。对于厨师来说,烩面好吃,关键在有嚼劲,是不是筋道关键在揉面和饧面的遍数,一碗好吃的烩面要来回揉很多遍。辛苦半天利润却很低。
早在1997年,王朝民的妻子在一家餐馆打工,看到和面师傅经常抱怨很辛苦,有一天她回家后给丈夫提了个建议:“你看烩面馆和面的师傅都非常辛苦,咱能不能做个烩面机,减轻厨师的劳动强度?”
当时王朝民和村里的很多庄稼人一样,正从事一些机械的加工,生意还不错。妻子想,如果做一台烩面机专门生产面坯,买的人肯定多。可王朝民对妻子的提议根本无动于衷。
不是王朝民听不进去,而是当时大家都吃手擀烩面,从没吃过机器做的烩面,即使能做出这种机器,做出的面坯有没有人买,还是个问号。但是,终究拗不过妻子三番五次的唠叨,王朝民决定做一台试试。
普通面条机是靠两个压面辊挤压成型的,所以生产的面条不能抻开。要做出能抻开的烩面坯,能不能在压面辊上找原因呢?这样,他想到了设计一套带弹性的机构,调节面坯的揉面弹性,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总算离他的要求不远了。
解决了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题,经过不断完善,加工时对面坯进行反复碾压,使面坯达到了烩面所需要的弹性。
很快王朝民就开始试着压面了。面团从机器上压过去,由于受力均匀,面也非常均匀,从机器中出来的面坯很均匀,哪怕是100斤、1000斤、1万斤,质量、口感都是一样的。而将这些面坯交到厨师手上后,厨师只要将面坯上抹一下油,很轻松地就可以拉得很长,而且可以根据顾客的口味拉出任意的薄厚,比如老人小孩想吃薄一点,厨师就可以拉得再薄一点。
面坯能抻开,就可以做出合格的烩面。于是王朝民在街上租了门脸,按照3元一公斤的价格销售,并同时委托一些熟人的店铺代卖。可是妻子当初指望的那种旺销场面并没有马上出现。
转出新念头
王朝民坚信不是面坯没市场,而是自己等客上门的销售方法有问题,以前只在想怎么做得出来,忽视了怎么卖出去。
想到这里,王朝民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长葛的小县城并不大,王朝民的方法则是每隔50米或100米就设一个点,一个巴掌大的县城里,他很快就设了80多个点。“让知道的人随手都可以买到,让不知道的人也知道是什么东西,我就不信一个小县城,这个烩面坯的市场打不开。”
但是设点后,销量上升还是很慢。长葛县城不大,人口不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王朝民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他的机制烩面坯认识不够,从2001年5月起,王朝民采取了一个扳倒树捉麻雀的办法,和妻子一起到各个销售点现身说法。
他们先手把手教经销商,教会了经销商,再由他们教给家庭的客户。紧接着,王朝民又邀请有经验的厨师到餐馆现场制作,让消费者在餐桌上体验到做烩面的乐趣。人们这才发现他的机制烩面和手擀烩面吃起来没什么两样。
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很管用,几个月之后,每天就能加工1000多公斤面粉,纯收入500元以上,终于实现了妻子当初靠烩面坯赚钱的愿望。
2001年8月,一个和他素不相识的人的到访,又使他燃起了更大的希望。这个人就是与他相隔40公里的禹州市的席改梅老人。
席老太的家就住在禹州市的东环路农贸市场。此时正想把自家的客厅改造成一间肉食店。当她在长葛看到柜台上的烩面坯以后,当即放弃开肉食店的想法。席老太意识到烩面坯最符合大众化消费的特点,老百姓每天都要吃,面坯好,做起来省心,自然会今天吃了明天还要吃。最初席老太是想卖面坯的,但考察后最终看中了王朝民的面坯机。一个月后,王朝民在以1.8万元的价格卖给她一套机器后,根据席老太家住农贸市场的实情,建议她把重点盯向餐馆饭店和农村市场。
令王朝民没想到的是,席老太开张头一天就销售8袋面粉的面坯。随后销量一天比一天多,到年底日销量就达到20袋面粉,第二年就达到30袋以上。很快,席老太再也不用出门推销了。
正是从席老太身上,王朝民发现了一条不用亲自卖面坯也能赚钱的好路子。既然本地能卖,外地也应该能卖;面坯能卖,面坯机也应该能卖。从2003年起,他开始接受预定,一年时间内在河南省内发展到近100家面坯店;到第二年在全国发展到300多家。不料这时,开始出现一个隐忧,从其他地方相继传出面坯水土不服的信号。
江浙人爱煲汤,山东人爱大蒜,四川人爱火锅。烩面被带到各地后,做出各种不同的口味,使烩面失去了原有的河南特色,这也许会影响到面坯的销量。如果一两家的面坯店出现销售难,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把烩面推向全国的愿望就会落空。
王朝民决定以统一的口味带动面坯销售,并邀请地方名厨对“配四样”捞烩面、“素三丝”汤烩面等做法逐一改进定型。2004年又开发出更为方便快捷的烩面专用调料。
可怎么推广这些做法和吃法又成了他绕不过的难题,因为他不可能亲手去教会每一个吃烩面的人。于是,他想到了拍电视。
先自己掏钱制作VCD,让加盟卖面坯的人学会后再教给消费者。只有买面坯的人会做了,面坯才好销,这就是王朝民为什么巨资拍摄电视片又不愿泄露的秘密所在。
后来,王朝民自己制作VCD的事还带给他更多的惊喜,他总结的烩面烹饪工艺受到河南省餐饮协会的关注,在河南的餐饮界得到推介。
就这样,短短几年的时间,仅仅盯准了烩面中一个制作环节,王朝民就迅速发了大财。
点评:
不吃全鱼
从环节上获得更大财富,近两年逐渐被创业者们关注。山东省的辣椒生产大户李爱梅,每年辣椒采摘后都专门雇人挨个挑拣辣椒,虽然为此多花掉不少成本,但是将辣椒分等级后,最好品质的辣椒却给她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同样是做辣椒生意,王长福不种辣椒,他只做加工这一环节,即使如此,也比其他加工户赚的钱多。因为他专门选择最好品质的辣椒,回来后再由工人精细挑选后,专门加工成几毫米宽的辣椒圈。这么做是因为王长福知道,日本人对辣椒的需求量极高,同时出口的要求也非常高,很多国内的加工厂无法加工日本人规定尺寸的辣椒圈,不得不错失财富。而他却花足了功夫研制了可以调节不同尺寸,适应不同客商需要的加工机。因此仅赚这一环节的钱,每年就有数十万元的利润。
在东北,孙富海起初算不上是最大的木耳采购商,然而没两年功夫,人们发现他卖的木耳价格要比其他采购商高出很多,而且还常常是供不应求,孙也因此财富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原来孙富海也是盯准了环节做出了文章。他专门组建了一个加工厂,请工人将收购的木耳根部白点杂质剪掉,剪掉杂质后的木耳还要被工人们精选,整个过程下来每斤木耳大约要去掉6%的分量。按2007年木耳的最初收购价17元计算,每加工1斤木耳去掉的东西就值1元。现在他的工厂每天木耳加工量不低于3000斤,这样算来每天损失也不会低于3000元。而在几年前他的损失更大,当时的木耳市场上,别说去除杂质,不掺东西就算不错了。不少农户为了增加份量,会向木耳里掺水或木屑。表面上看,孙富海每天因为剪掉杂质而损失了不少钱,然而正是因为他抓住了初加工的这一环节,年底一算账,足足多赚出了200多万元。
“不吃全鱼”,在一段关键因素上做功夫,让自己的客户享受到更多的便利,提供更多的便捷,并从中博取高额利润。上述的几位做的都还是初级的功夫。如果将这种思路延伸拓展开来,更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智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在天津开张了。老板叫高文光,经营五金机电。创业初期,公司只有5名员工,两辆送货的三轮车,外加3间简陋的门面房。高文光一无雄厚资金,二无知名度,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他提出了“一盒螺丝钉也要送货上门”的口号。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收到了成效,公司的局面逐渐打开,客户也越来越多。
但是,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公司的客户基本都是批发商,这些人慢慢被养懒了。当员工把货送去时,还得帮他们将其摆上货架。更离谱的是,有的批发商干脆让他的员工代替他们把货直接送到用户手上,也就是说,这些批发商完全不动一下手指头就能赚取利润。刚开始一两次还能忍受,可是时间一长,员工渐渐有了牢骚:“这些人太过分了,咱们干活他们拿钱,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高文光却不以为然,反而有些得意地说:“把他们都养懒了,咱们才有饭吃啊。”
有一次,一个员工去送货——直接送到批发商的客户手上。搬完了货,那个员工忽然计上心来,拿出自己的名片递给客户说:“如果您以后想进货,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批发商都是从我们公司进的货,我们的价格肯定比他们便宜。”对方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见到有利可图,自然求之不得,两人就一拍即合。
那个员工异常兴奋,心想自己为公司发展了新客户,并且还是从批发商手中抢来的,更加显示出能力非凡。回到公司,他将此事告诉了高文光,然后一脸得意地等着夸奖。可万万没有料到,奖给他的却是一顿臭骂:“今后谁再做这种蠢事,决不轻饶!”因为这事,不少员工都认为高文光太讲义气,不像赚大钱的人。可是,质疑归质疑,老板的话还得听进去。从那以后,从批发商手上抢生意的事再没发生过。
不久,高文光的朋友听说了此事,也觉得不可理喻,就问他:“老高,你是不是迷糊了,既然不想赚钱,那你还办企业干什么?”高文光笑着说:“如果天下的钱都让你赚走了,大家都没钱了,你还赚谁的钱?”朋友无法反驳。虽是一句玩笑话,却体现了高文光独特的经营理念——不吃“全鱼”,谁也不可能赚走所有的钱。而正是因为高文光始终给批发商提供更多更超值的服务和便利,使得他的产品销售路径也迅速拓宽,20年后,天津文光集团资产已经过亿。
不吃“全鱼”,不仅是经商之道,更是一种睿智的财富观。有个大富豪曾经说过:财富如水,如果是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是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里。但如果是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人分享。因此,不同的财富观将会决定不同的人生。■
编辑:舒歌 E-mail:[email protected]
04年5月,有个人从河南长葛市找到河南电视台《美食搜索》栏目组,主动提出一个让所有人感到奇怪的要求,他要掏钱合拍一部电视片,并当场拿出一份早已写好的脚本。
这个要拍电视的庄稼人叫做王朝民,只有高中文化,平常就很少动笔。在节目组勉强同意和修改后,总算可以开拍了,不料这时王朝民要求在合同中注明重要的一款,制片方不能播出和泄露里面的内容,这让对方大惑不解。
前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花费6万多元做出一堆VCD碟片,拿回家后,既不为发行,也不为送人,却被王朝民神秘地锁进一个柜子里。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盯上烩面
面是河南人的主食,做法和吃法很多,可是有一种面人们最爱吃,但大多数人嫌麻烦,都到餐馆吃,这就是烩面。不过烩面制作复杂,要和面,要饧,还得去擀,制作过程很麻烦。然而,顾客到饭馆吃烩面是省心了,可后厨的师傅却做得很不情愿。对于厨师来说,烩面好吃,关键在有嚼劲,是不是筋道关键在揉面和饧面的遍数,一碗好吃的烩面要来回揉很多遍。辛苦半天利润却很低。
早在1997年,王朝民的妻子在一家餐馆打工,看到和面师傅经常抱怨很辛苦,有一天她回家后给丈夫提了个建议:“你看烩面馆和面的师傅都非常辛苦,咱能不能做个烩面机,减轻厨师的劳动强度?”
当时王朝民和村里的很多庄稼人一样,正从事一些机械的加工,生意还不错。妻子想,如果做一台烩面机专门生产面坯,买的人肯定多。可王朝民对妻子的提议根本无动于衷。
不是王朝民听不进去,而是当时大家都吃手擀烩面,从没吃过机器做的烩面,即使能做出这种机器,做出的面坯有没有人买,还是个问号。但是,终究拗不过妻子三番五次的唠叨,王朝民决定做一台试试。
普通面条机是靠两个压面辊挤压成型的,所以生产的面条不能抻开。要做出能抻开的烩面坯,能不能在压面辊上找原因呢?这样,他想到了设计一套带弹性的机构,调节面坯的揉面弹性,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总算离他的要求不远了。
解决了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题,经过不断完善,加工时对面坯进行反复碾压,使面坯达到了烩面所需要的弹性。
很快王朝民就开始试着压面了。面团从机器上压过去,由于受力均匀,面也非常均匀,从机器中出来的面坯很均匀,哪怕是100斤、1000斤、1万斤,质量、口感都是一样的。而将这些面坯交到厨师手上后,厨师只要将面坯上抹一下油,很轻松地就可以拉得很长,而且可以根据顾客的口味拉出任意的薄厚,比如老人小孩想吃薄一点,厨师就可以拉得再薄一点。
面坯能抻开,就可以做出合格的烩面。于是王朝民在街上租了门脸,按照3元一公斤的价格销售,并同时委托一些熟人的店铺代卖。可是妻子当初指望的那种旺销场面并没有马上出现。
转出新念头
王朝民坚信不是面坯没市场,而是自己等客上门的销售方法有问题,以前只在想怎么做得出来,忽视了怎么卖出去。
想到这里,王朝民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长葛的小县城并不大,王朝民的方法则是每隔50米或100米就设一个点,一个巴掌大的县城里,他很快就设了80多个点。“让知道的人随手都可以买到,让不知道的人也知道是什么东西,我就不信一个小县城,这个烩面坯的市场打不开。”
但是设点后,销量上升还是很慢。长葛县城不大,人口不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王朝民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他的机制烩面坯认识不够,从2001年5月起,王朝民采取了一个扳倒树捉麻雀的办法,和妻子一起到各个销售点现身说法。
他们先手把手教经销商,教会了经销商,再由他们教给家庭的客户。紧接着,王朝民又邀请有经验的厨师到餐馆现场制作,让消费者在餐桌上体验到做烩面的乐趣。人们这才发现他的机制烩面和手擀烩面吃起来没什么两样。
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很管用,几个月之后,每天就能加工1000多公斤面粉,纯收入500元以上,终于实现了妻子当初靠烩面坯赚钱的愿望。
2001年8月,一个和他素不相识的人的到访,又使他燃起了更大的希望。这个人就是与他相隔40公里的禹州市的席改梅老人。
席老太的家就住在禹州市的东环路农贸市场。此时正想把自家的客厅改造成一间肉食店。当她在长葛看到柜台上的烩面坯以后,当即放弃开肉食店的想法。席老太意识到烩面坯最符合大众化消费的特点,老百姓每天都要吃,面坯好,做起来省心,自然会今天吃了明天还要吃。最初席老太是想卖面坯的,但考察后最终看中了王朝民的面坯机。一个月后,王朝民在以1.8万元的价格卖给她一套机器后,根据席老太家住农贸市场的实情,建议她把重点盯向餐馆饭店和农村市场。
令王朝民没想到的是,席老太开张头一天就销售8袋面粉的面坯。随后销量一天比一天多,到年底日销量就达到20袋面粉,第二年就达到30袋以上。很快,席老太再也不用出门推销了。
正是从席老太身上,王朝民发现了一条不用亲自卖面坯也能赚钱的好路子。既然本地能卖,外地也应该能卖;面坯能卖,面坯机也应该能卖。从2003年起,他开始接受预定,一年时间内在河南省内发展到近100家面坯店;到第二年在全国发展到300多家。不料这时,开始出现一个隐忧,从其他地方相继传出面坯水土不服的信号。
江浙人爱煲汤,山东人爱大蒜,四川人爱火锅。烩面被带到各地后,做出各种不同的口味,使烩面失去了原有的河南特色,这也许会影响到面坯的销量。如果一两家的面坯店出现销售难,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把烩面推向全国的愿望就会落空。
王朝民决定以统一的口味带动面坯销售,并邀请地方名厨对“配四样”捞烩面、“素三丝”汤烩面等做法逐一改进定型。2004年又开发出更为方便快捷的烩面专用调料。
可怎么推广这些做法和吃法又成了他绕不过的难题,因为他不可能亲手去教会每一个吃烩面的人。于是,他想到了拍电视。
先自己掏钱制作VCD,让加盟卖面坯的人学会后再教给消费者。只有买面坯的人会做了,面坯才好销,这就是王朝民为什么巨资拍摄电视片又不愿泄露的秘密所在。
后来,王朝民自己制作VCD的事还带给他更多的惊喜,他总结的烩面烹饪工艺受到河南省餐饮协会的关注,在河南的餐饮界得到推介。
就这样,短短几年的时间,仅仅盯准了烩面中一个制作环节,王朝民就迅速发了大财。
点评:
不吃全鱼
从环节上获得更大财富,近两年逐渐被创业者们关注。山东省的辣椒生产大户李爱梅,每年辣椒采摘后都专门雇人挨个挑拣辣椒,虽然为此多花掉不少成本,但是将辣椒分等级后,最好品质的辣椒却给她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同样是做辣椒生意,王长福不种辣椒,他只做加工这一环节,即使如此,也比其他加工户赚的钱多。因为他专门选择最好品质的辣椒,回来后再由工人精细挑选后,专门加工成几毫米宽的辣椒圈。这么做是因为王长福知道,日本人对辣椒的需求量极高,同时出口的要求也非常高,很多国内的加工厂无法加工日本人规定尺寸的辣椒圈,不得不错失财富。而他却花足了功夫研制了可以调节不同尺寸,适应不同客商需要的加工机。因此仅赚这一环节的钱,每年就有数十万元的利润。
在东北,孙富海起初算不上是最大的木耳采购商,然而没两年功夫,人们发现他卖的木耳价格要比其他采购商高出很多,而且还常常是供不应求,孙也因此财富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原来孙富海也是盯准了环节做出了文章。他专门组建了一个加工厂,请工人将收购的木耳根部白点杂质剪掉,剪掉杂质后的木耳还要被工人们精选,整个过程下来每斤木耳大约要去掉6%的分量。按2007年木耳的最初收购价17元计算,每加工1斤木耳去掉的东西就值1元。现在他的工厂每天木耳加工量不低于3000斤,这样算来每天损失也不会低于3000元。而在几年前他的损失更大,当时的木耳市场上,别说去除杂质,不掺东西就算不错了。不少农户为了增加份量,会向木耳里掺水或木屑。表面上看,孙富海每天因为剪掉杂质而损失了不少钱,然而正是因为他抓住了初加工的这一环节,年底一算账,足足多赚出了200多万元。
“不吃全鱼”,在一段关键因素上做功夫,让自己的客户享受到更多的便利,提供更多的便捷,并从中博取高额利润。上述的几位做的都还是初级的功夫。如果将这种思路延伸拓展开来,更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智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在天津开张了。老板叫高文光,经营五金机电。创业初期,公司只有5名员工,两辆送货的三轮车,外加3间简陋的门面房。高文光一无雄厚资金,二无知名度,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他提出了“一盒螺丝钉也要送货上门”的口号。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收到了成效,公司的局面逐渐打开,客户也越来越多。
但是,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公司的客户基本都是批发商,这些人慢慢被养懒了。当员工把货送去时,还得帮他们将其摆上货架。更离谱的是,有的批发商干脆让他的员工代替他们把货直接送到用户手上,也就是说,这些批发商完全不动一下手指头就能赚取利润。刚开始一两次还能忍受,可是时间一长,员工渐渐有了牢骚:“这些人太过分了,咱们干活他们拿钱,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高文光却不以为然,反而有些得意地说:“把他们都养懒了,咱们才有饭吃啊。”
有一次,一个员工去送货——直接送到批发商的客户手上。搬完了货,那个员工忽然计上心来,拿出自己的名片递给客户说:“如果您以后想进货,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批发商都是从我们公司进的货,我们的价格肯定比他们便宜。”对方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见到有利可图,自然求之不得,两人就一拍即合。
那个员工异常兴奋,心想自己为公司发展了新客户,并且还是从批发商手中抢来的,更加显示出能力非凡。回到公司,他将此事告诉了高文光,然后一脸得意地等着夸奖。可万万没有料到,奖给他的却是一顿臭骂:“今后谁再做这种蠢事,决不轻饶!”因为这事,不少员工都认为高文光太讲义气,不像赚大钱的人。可是,质疑归质疑,老板的话还得听进去。从那以后,从批发商手上抢生意的事再没发生过。
不久,高文光的朋友听说了此事,也觉得不可理喻,就问他:“老高,你是不是迷糊了,既然不想赚钱,那你还办企业干什么?”高文光笑着说:“如果天下的钱都让你赚走了,大家都没钱了,你还赚谁的钱?”朋友无法反驳。虽是一句玩笑话,却体现了高文光独特的经营理念——不吃“全鱼”,谁也不可能赚走所有的钱。而正是因为高文光始终给批发商提供更多更超值的服务和便利,使得他的产品销售路径也迅速拓宽,20年后,天津文光集团资产已经过亿。
不吃“全鱼”,不仅是经商之道,更是一种睿智的财富观。有个大富豪曾经说过:财富如水,如果是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是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里。但如果是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人分享。因此,不同的财富观将会决定不同的人生。■
编辑:舒歌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