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忠 “拿来”的鞋王

来源 :科学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r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建省晋江市一个靠海的小镇上,丁志忠起初被一个朴素的致富欲望所驱动,成为一个鞋业作坊主。但当他比别人以更快的速度转变为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并率先发掘国内市场之后,便迅速从当地3000多家鞋企中脱颖而出,走向了小镇鞋王的宝座。
  
  丁志忠,37岁的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土生土长的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人。2007年,他带领公司走进了香港股市,募集资金达31.68亿港元。2007年7月10日首日挂牌,股价涨幅即达44%,这使持有公司75%股权的丁志忠及其家族成员的身价超过了130亿港元。
  花了10年不到的时间,丁志忠已经将安踏所在小镇周边的数千家竞争对手抛到了身后。“安踏做大了,丁志忠现在也不好见到了。”一位1983年就开始做运动服装的石狮商人说。他的“豪健”牌运动服装每年的销售额大约是1个亿。
  
  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
  丁志忠从小在制鞋作坊里长大,对经商充满了兴趣。后来他回忆说,希望生活得更好,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是他最初的经商动力。
  他所在的福建晋江陈埭镇是一个容易萌生商业细胞的地方。当地人有着出海谋生的传统,海外侨民赚了钱,会输送资本回来,并带来市场信息和订单,因此催生了当地的制造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晋江陈埭镇就已经兴起了一批制鞋作坊。海外的晋江侨民为这些作坊带来了最初的订单。
  当地农民丁和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参与过陈埭镇一家村办鞋厂的创办。1991年前后,他又变卖了家里的谷子、鸡、鸭等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并在族亲的资助下,筹集到五六万元,单独成立了一家制鞋作坊,这便是安踏的前身。
  据安踏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1987年前后,丁和木就给了儿子丁志忠1万元,以及600双从陈埭各个制鞋作坊里买来的鞋,让他托运到北京销售。那时丁志忠才17岁,初中还未毕业。
  丁志忠于是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北京卖鞋的几百个晋江人中的一个。他在北京最主要的一些商场,如王府井商场,开设了晋江鞋专柜,生意很火爆。据说,丁志忠从这时起开始有了营销意识,他学会研究消费者类型,留心什么样的鞋有更大的销路。
  1994年丁志忠带着从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到晋江,那时鞋厂已经开设,由丁的父亲和哥哥在运营。丁志忠回晋江后,当起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1994年,在换了几个厂名以后,丁家父子决定将厂名和产品品牌统一为“安踏”。
  两年之后,丁志忠获得家族企业的主导权,他成为安踏的总经理。
  
  与孔令辉结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晋江鞋企还以接外单、给国外企业做代工为主,包括安踏。1994年前后,安踏的销售额为几百万元,利润更是少得可怜。在北京看到国内市场巨大空间的丁志忠,觉得安踏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开拓国内市场。为此,他在掌舵之后便立即找广告公司为安踏做企业形象设计。在他常常光顾的广告公司,他认识了后来成为安踏重要策划人的叶双全。
  叶双全向丁志忠介绍起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外体育品牌用明星作代言人的做法,这给丁志忠很大的启发,他决定效仿国外做法,聘请一位体育方面的明星为安踏代言,以便迅速打造安踏的品牌知名度。丁志忠的设想是,代言人应该是一位体育方面的世界冠军。当他向一位体育界的朋友、时任中体广告公司总经理的王奇征求代言人人选时,王奇半开玩笑地说:“孔令辉呀,他不仅是世界冠军,而且跟你长得很像。”
  在王的引荐下,丁志忠与孔令辉面谈。二人谈得非常投缘,代言之事很快达成。从1999年起,以孔令辉为代言人的电视广告出现在CCTV-5。这一年安踏为CCTV-5支付广告费300万元。“当时安踏刚刚兴建起第二条制鞋生产线。一条生产线一年的利润大约为100万元。你可以看到安踏将多大的赌注押在这个广告上了。”一位安踏的前高管说。
  这项广告投入是丁志忠顶着公司内的反对意见作出的。广告播出后两个月内,并无明显成效,丁志忠也有些忐忑不安。但就在两个月后,全国的订货商开始蜂拥奔向晋江的安踏工厂,安踏销售部门人满为患。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孔令辉一举夺得乒兵球男子单打冠军。这更令安踏这个晋江地区不为人知的小品牌,一举成为全国知名度极高的品牌。与孔令辉“结缘”以后,安踏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犹如坐上了火箭。据安踏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安踏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12.5亿元。
  
  一个彻底的拿来主义者
  安踏明星代言广告的成功引发了同城兄弟的竞相模仿,晋江市政府也推动安踏经验在其他企业身上的“复制”,对崛起的名牌进行奖励扶持。一时间,当地兴起一场“造牌”运动,CCTV-5出现了几十个各类明星为晋江鞋企代言的广告,CCTV-5也被戏称为“陈埭频道”(陈埭镇是晋江鞋业的发源地,大部分晋江鞋企聚集的地方)。一批知名鞋企,如特步、乔丹、德尔惠、鸿星尔克,由此开始从众多鞋企脱颖而出。
  广告策略的同质化加上竞争的加剧,使安踏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在广告策略上,安踏开始摆脱借以成名的明星代言模式,转而赞助体育赛事,比如安踏一年为中国篮球联赛(CBA)提供的赞助费是4000万元。丁志忠认为,与其他一些企业聘请国际明星动辙花费数千万元的代价相比,“我们又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有了品牌知名度后,安踏开始打破运动鞋专业制造商的身份界限,2002年开始涉足运动服装领域。安踏的这一举动竟然也非常顺利,四五年之后,运动服装贡献的收入与运动鞋不相上下。据一位安踏前高管介绍,2006年,安踏突破两个“千万”:运动鞋销售1000万双,运动服装销售1000万件。
  值得一提的是,上马服装项目的同时,品牌专卖店这一零售终端概念也被导入,这是安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此前安踏只是在各大综合商场拥有专门的运动鞋销售专柜,随着服装等品种的增加,安踏作为独立的品牌专卖店成为可能。擅长营销的丁志忠认为,品牌的打造不单单依靠广告,也要依靠强大的销售渠道。
  到2004年时,安踏全国的专卖店发展到2000余家。这一年,为了进一步扩大专卖店数量,安踏采取对经销商让利,安踏零售网络覆盖到全国各个三级以上城市的主要街道。
  为安踏打下服装业基础并引入专卖店概念的,是一个叫叶齐的职业经理人。他原是李宁公司运动服装方面的资深经理人,后被丁志忠挖走。2002年,丁志忠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新东方体育用品公司,专门从事运动服装营销工作。叶齐任董事总经理,这个公司全部采用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一年以后,因为安踏的策略调整,叶齐告别安踏,但他已经在服装领域和专卖店领域为安踏完成了有益的尝试。
  2002年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丁志忠在安踏内部实行了产销分离变革。安踏变成一个以销定产的公司,安踏的内部工厂,与给安踏做代工的外部工厂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它们必须以自己的竞争实力来获得安踏的订单。这是一项观念相当超前的变革之举。
  丁志忠的变革智慧仍然是从当地另一家鞋企请来的美国汤姆斯咨询公司偷学来的。在福建晋江,前跨国公司高管最集中的地方,可能就是安踏公司总部。安踏60%的总监或副总监都来自像沃尔玛、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安踏无疑也是跨国机构人员经常可以碰头的地方。丁志忠聘用智威汤逊为其做广告策划,聘用科尔尼为其做战略咨询,聘用摩根士丹利为其做上市承销服务……给予充分的授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丁志忠现在极力主张的。
  现在,丁志忠在安踏工厂里每一个路灯上,都高高地悬挂着一个条幅:“中国第一,世界前十。”这些条幅展示着一个小镇鞋王的雄心。
其他文献
《科学投资》编辑部:  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可以说贵刊办了多少年,我就读了多少年,有很多收获。一直以来,贵刊介绍融资经验与技巧的文章比较多,从我本人来说,通过阅读贵刊的文章,对这个方面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已经能够比较好地把握,我现在想把问题问得更细一点,就是如何与投资人打交道。这方面贵刊好象以前没有介绍过,而我现在就碰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两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合作办了一家公司,现在公司发展得还算可以
从5万元到150万元只用了11天,炒汇神话在不被翻新着。    扬长避短 周董秘弃股炒汇  家住济南的周先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日常工作之外最大的兴趣便是炒汇。  “以前我喜欢买债券,但这两年下来觉得没有意思,就放弃了。”周先生谈起他的理财经滔滔不绝。  不过,虽然是上市公司的董秘,周先生在投资上最惨痛的教训却来自股市。  2000年,周先生所在的公司在深交所上市,自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关注股市动态
作为一款时域电子测试仪器,示波器在科研、电力、医疗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性能强大的数字示波器应运而生,同时,自动控制技术的普及使得数
多哈是中东一个靠着石油出口致富的城市,近年因为举办WTO会谈与亚运会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该城市拥有世界顶尖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而这座城市最近却将全市的公共服务外包给了一家新加坡企业——联合工程集团(UEL)旗下的整合管理部门,管理全市13万基层劳力。这项业务的负责人王国隆,也担任该公司的中国区营运总裁,来自中国台湾。    引进专业管理开启外包市场   18年前,王国隆还是个顶着美国MBA光环、在惠氏
从6月1日起,超市、商场、农贸市场不再免费供应塑料购物袋,各超市塑料购物袋怎么收费?替代品如何推广?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塑料袋污染环境的“恶行”人所共知,自然腐烂需要200年,埋掉又污染地下水,烧掉又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