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路基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路结构的主体,又是路面建设的基础,没有坚固稳定的路基,就没有稳固的路面。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会遇到不同的土质,经过不同的施工路段,这样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现场情况采取不同的施工技术方案,保证道路施工质量。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就路基施工中的几种处治方案进行阐述。
【关键词】 市政道路;不良路基;施工方案
路基是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应能承受行车的反复荷载作用和抗抵御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路基施工在质量标准、技术操作、施工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就整个道路建设而言,路基施工往往是施工技术和管理的难点。路基必须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准备在施工前,熟悉设计文件和有关图纸,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根据现场收集的实地情况、确定施工方案。主要就路基表层不稳定情况分为以下几种常见处治类型:
一、 敷设材料法
对于路基土层不均匀,可能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和侧向变位,可利用所敷垫材料的抗剪和拉抗力来增强路基的承载能力。广泛使用的敷垫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格栅、化纤无纺布及土工布等。铺设格栅时,应注意格栅间联结与拉直平顺。格栅的纵、横向接缝可采用尼龙绳或涤纶线缝接或U型钉连接等方法使格栅间连成整体,格栅间互相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在受力方向连接处的强度不得低于材料设计抗拉强度。格栅扭曲、皱折、重叠,则不利于其发挥作用,故铺设时拉直,使格栅平顺均匀,铺好的土工格栅每隔1.5—2.0m用钩头钉固定于地面。在铺完格栅后,应及时(48小时内)填筑填料。每层填筑应按“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对称进行,严禁先填路基中部。填料不允许直接卸在土工格栅上,必须卸在已摊铺完毕的土面上,卸土高度不大于1米。一切车辆、施工机械不得直接在铺好的土工格栅上行走,只容许沿路床轴线方向行驶。
在第一层填土摊铺时采用轻型推土机,且厚度必须大于0.15m并经碾压到设计压实度后,将格栅反卷回包2m绑扎于第二层土工格栅上,并人工修整锚固,在反卷端外侧培土1.0m,保护格栅,防止人为破坏。按上述工序完成一层格栅铺筑,并按同样方法步骤进行其它各层栅铺筑。所设格栅铺完后,即开始上部路基的填筑。碾压必须用压路机分层碾压,对称的进行施工,机械不能达到的位置应配合人工或小型机械进行夯实,并严格控制含水量,分层松铺厚度填土不宜超过200mm。
二、 换填法
当路床范围的土层最小强度CBR(加州承载比)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而当挖方路基路床范围为土层、CBR强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可以采用土质较好的土方、碎砾石、道渣土等进行换填压实,保证路基的设计承载力。廊坊市郊区快速路某标段工程,道路路基范围内有生活垃圾填埋坑,最深处达到5米。为保证路基强度,挖出生活垃圾外运后,分层铺筑回填,填方材料采用道渣间隔土,道渣间隔土比例为20cm土、10cm道渣,每层摊铺完成后及时进行压实,摊铺压实过程中保持施工现场无积水。每层填筑压实结束后,及时测定其压实度,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的填筑。施工时应做好以下记录:压实设备的类型、填料最佳含水量、松铺厚度、最佳结合方式、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工序等。前几步施工完成后,及时写出统计报告将各步结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即可作为下几步施工控制的依据。
三、 抛填片石处理软基
抛填片石处理软基施工,现场选择适宜的场地备好抛填片石用料。石料应是不易风化的片石,石料等级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当料源困难时,可掺允许的20%以下的较小片石。廊坊市郊区快速路某标段工程,路基范围内有一农用灌溉渠横贯,现场抽水排水完成后,测出抛填片石位置,并探明淤泥(软土)下地质,放设好抛填边桩。根据现场情况,做好临时排、截水设施。穿越渠沟的路段,采用铺设40cm块片石承托层,然后再铺设40cm级配碎石垫层+2层单向高强土工格栅,塘底可采用清淤换填或者抛石挤淤的处理方案,抛石挤淤施工时,选择合适的片石大小。石料强度应大于15Mpa,并采取正确的抛投顺序,即先从路基中部开始,向前突进后再渐次向两侧扩展。片石抛出淤泥面后碾压时,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通过沉降观测,顶面层稳定,不再下沉且无轮迹时,可判为密实状态,然后在其上铺设反滤层,再行填筑10%灰土。从抛填片石顶面至最高洪水位以上50cm范围内路基,其边坡采用浆砌片石护坡防护。
四、添加剂法
当土层为粘性土时,在其内渗入添加剂,以改善地基的压缩性能和强度特性,同时也提高了固结的效果及填土稳定性。工程上常用生石灰、水泥及熟石灰、碎石等作为添加材料。
1、石灰类添加材料通过现场拌和或厂拌,起到了产生团粒效果和降低土壤含水量的作用,与此同时,被固结的土随时间的推移亦会发生化学性固结,使粘土成分发生质的变化,进而保持土体稳定。其作用机理是石灰与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结晶构造和火山灰反应,逐步形成胶凝结构使土的强度、水稳定性、内聚力、内摩擦角得以提高,同时消耗掉土中一定量的水分,与土中氧化硅氧化铝及水发生反应生成石灰晶体、结晶硅酸钙、结晶铝酸钙,这样使石灰土的强度及水稳定性在短期内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降低了土的含水量,提高了土的强度,而使土的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石灰土压实成型后在潮湿状态下养生。养生期间,表面应适当洒水湿润,同时禁止车辆通行,并做好排水工作。石灰土养护期应大于7天。廊坊市郊区快速路某标段工程400米沿线路床范围内有胶泥层,路床发生弹软,为保证基层施工质量,经现场变更请示,采用10%灰土换填,路床下80cm范围内分步进行换填,碾压,并进行压实度试验,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2、碎石类的添加是使路基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不仅有赖于碎石的相互嵌挤作用,同时也有赖于土与胶凝材料的粘结作用,此种基层有泥灰结碎石基层和泥结碎石基层。此种基层由于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石料会被压碎而向密实级配转化,泥灰结碎石基层是以碎石为骨料,用一定数量的石灰和土或水泥、石灰和土作粘结填缝料的碎石基层,因为掺入石灰、水泥等胶凝材料,泥灰结碎石基层的水稳定性比泥结碎石为好。廊坊市郊区快速路某标段与原有道路接头处,由于雨季施工,路床含水率过大,且施工工期紧,考虑经济费用,经请示变更、试验室试验,最终确定采用土:碎石:生石灰:水泥=45:40:10:5的配合比进行路床补强,对路床下60cm范围内分3步进行换填,施工完成后进行路床弯沉试验,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市政道路工程中不稳定路基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到道路基层的承载力,也是保证道路建成后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不稳定路基处理的目的是增加路基稳定性,减少施工后的不均匀沉陷,所以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意识到此种路基的危害性,认真测定基底的承载力,并根据不同的地质土质情况,不同的投资和工期要求,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13(J)55-2005
陈忠达《路基路面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浅谈软土地基施工处理方案的比选[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4)
【关键词】 市政道路;不良路基;施工方案
路基是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应能承受行车的反复荷载作用和抗抵御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路基施工在质量标准、技术操作、施工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就整个道路建设而言,路基施工往往是施工技术和管理的难点。路基必须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准备在施工前,熟悉设计文件和有关图纸,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根据现场收集的实地情况、确定施工方案。主要就路基表层不稳定情况分为以下几种常见处治类型:
一、 敷设材料法
对于路基土层不均匀,可能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和侧向变位,可利用所敷垫材料的抗剪和拉抗力来增强路基的承载能力。广泛使用的敷垫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格栅、化纤无纺布及土工布等。铺设格栅时,应注意格栅间联结与拉直平顺。格栅的纵、横向接缝可采用尼龙绳或涤纶线缝接或U型钉连接等方法使格栅间连成整体,格栅间互相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在受力方向连接处的强度不得低于材料设计抗拉强度。格栅扭曲、皱折、重叠,则不利于其发挥作用,故铺设时拉直,使格栅平顺均匀,铺好的土工格栅每隔1.5—2.0m用钩头钉固定于地面。在铺完格栅后,应及时(48小时内)填筑填料。每层填筑应按“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对称进行,严禁先填路基中部。填料不允许直接卸在土工格栅上,必须卸在已摊铺完毕的土面上,卸土高度不大于1米。一切车辆、施工机械不得直接在铺好的土工格栅上行走,只容许沿路床轴线方向行驶。
在第一层填土摊铺时采用轻型推土机,且厚度必须大于0.15m并经碾压到设计压实度后,将格栅反卷回包2m绑扎于第二层土工格栅上,并人工修整锚固,在反卷端外侧培土1.0m,保护格栅,防止人为破坏。按上述工序完成一层格栅铺筑,并按同样方法步骤进行其它各层栅铺筑。所设格栅铺完后,即开始上部路基的填筑。碾压必须用压路机分层碾压,对称的进行施工,机械不能达到的位置应配合人工或小型机械进行夯实,并严格控制含水量,分层松铺厚度填土不宜超过200mm。
二、 换填法
当路床范围的土层最小强度CBR(加州承载比)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而当挖方路基路床范围为土层、CBR强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可以采用土质较好的土方、碎砾石、道渣土等进行换填压实,保证路基的设计承载力。廊坊市郊区快速路某标段工程,道路路基范围内有生活垃圾填埋坑,最深处达到5米。为保证路基强度,挖出生活垃圾外运后,分层铺筑回填,填方材料采用道渣间隔土,道渣间隔土比例为20cm土、10cm道渣,每层摊铺完成后及时进行压实,摊铺压实过程中保持施工现场无积水。每层填筑压实结束后,及时测定其压实度,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的填筑。施工时应做好以下记录:压实设备的类型、填料最佳含水量、松铺厚度、最佳结合方式、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工序等。前几步施工完成后,及时写出统计报告将各步结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即可作为下几步施工控制的依据。
三、 抛填片石处理软基
抛填片石处理软基施工,现场选择适宜的场地备好抛填片石用料。石料应是不易风化的片石,石料等级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当料源困难时,可掺允许的20%以下的较小片石。廊坊市郊区快速路某标段工程,路基范围内有一农用灌溉渠横贯,现场抽水排水完成后,测出抛填片石位置,并探明淤泥(软土)下地质,放设好抛填边桩。根据现场情况,做好临时排、截水设施。穿越渠沟的路段,采用铺设40cm块片石承托层,然后再铺设40cm级配碎石垫层+2层单向高强土工格栅,塘底可采用清淤换填或者抛石挤淤的处理方案,抛石挤淤施工时,选择合适的片石大小。石料强度应大于15Mpa,并采取正确的抛投顺序,即先从路基中部开始,向前突进后再渐次向两侧扩展。片石抛出淤泥面后碾压时,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通过沉降观测,顶面层稳定,不再下沉且无轮迹时,可判为密实状态,然后在其上铺设反滤层,再行填筑10%灰土。从抛填片石顶面至最高洪水位以上50cm范围内路基,其边坡采用浆砌片石护坡防护。
四、添加剂法
当土层为粘性土时,在其内渗入添加剂,以改善地基的压缩性能和强度特性,同时也提高了固结的效果及填土稳定性。工程上常用生石灰、水泥及熟石灰、碎石等作为添加材料。
1、石灰类添加材料通过现场拌和或厂拌,起到了产生团粒效果和降低土壤含水量的作用,与此同时,被固结的土随时间的推移亦会发生化学性固结,使粘土成分发生质的变化,进而保持土体稳定。其作用机理是石灰与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结晶构造和火山灰反应,逐步形成胶凝结构使土的强度、水稳定性、内聚力、内摩擦角得以提高,同时消耗掉土中一定量的水分,与土中氧化硅氧化铝及水发生反应生成石灰晶体、结晶硅酸钙、结晶铝酸钙,这样使石灰土的强度及水稳定性在短期内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降低了土的含水量,提高了土的强度,而使土的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石灰土压实成型后在潮湿状态下养生。养生期间,表面应适当洒水湿润,同时禁止车辆通行,并做好排水工作。石灰土养护期应大于7天。廊坊市郊区快速路某标段工程400米沿线路床范围内有胶泥层,路床发生弹软,为保证基层施工质量,经现场变更请示,采用10%灰土换填,路床下80cm范围内分步进行换填,碾压,并进行压实度试验,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2、碎石类的添加是使路基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不仅有赖于碎石的相互嵌挤作用,同时也有赖于土与胶凝材料的粘结作用,此种基层有泥灰结碎石基层和泥结碎石基层。此种基层由于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石料会被压碎而向密实级配转化,泥灰结碎石基层是以碎石为骨料,用一定数量的石灰和土或水泥、石灰和土作粘结填缝料的碎石基层,因为掺入石灰、水泥等胶凝材料,泥灰结碎石基层的水稳定性比泥结碎石为好。廊坊市郊区快速路某标段与原有道路接头处,由于雨季施工,路床含水率过大,且施工工期紧,考虑经济费用,经请示变更、试验室试验,最终确定采用土:碎石:生石灰:水泥=45:40:10:5的配合比进行路床补强,对路床下60cm范围内分3步进行换填,施工完成后进行路床弯沉试验,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市政道路工程中不稳定路基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到道路基层的承载力,也是保证道路建成后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不稳定路基处理的目的是增加路基稳定性,减少施工后的不均匀沉陷,所以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意识到此种路基的危害性,认真测定基底的承载力,并根据不同的地质土质情况,不同的投资和工期要求,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13(J)55-2005
陈忠达《路基路面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浅谈软土地基施工处理方案的比选[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