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三省,准备进一步攻占华北。1933年1月1日,日本关东军炮击山海关,东北军何柱国部英勇抵抗,由此拉开长城抗战的序幕。接着,日军逼近热河,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退,热河沦陷。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后,兵分数路,直逼长城各主要关口,威胁平津安危。新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为守住长城各关口,阻止日军南进,命令傅作义领导的五十九军驻守独山口,中央军十七军驻防古北口,商震的三十二军担任冷口防务,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在喜峰口驻防,中日双方剑拔弩张,一场恶仗开战在即。
在长城各关口的抗战中,古北口战役尤为引人注意,这场战役以作战时间长、战斗最为惨烈而被称为“激战中之激战”。
古北口位于密云县,是长城各关口中地势较为险要的一处,亦是易守难攻的险境,同时古北口还是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冲之一,为北京、天津的门户,素有“京师锁钥”之称。当年康熙皇帝经过这里曾感叹道:“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古北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个长城抗战中,古北口成为日军的重要攻击目标。日军占领东三省后,没有遇到中国军队的有力抵抗,因此嚣张而不可一世。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竟在古北口遭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在南天门的战斗中,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长城古北口抗战从1933年3月10日至5月19日,历时70天。在这70天中,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战斗,其真实情形是什么样子的呢?笔者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发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古北口抗战期间,北平邮政局派出内地总巡员崇兴和三等四级邮务员陈志贤、刘庆祺等前往密云、怀柔、顺义等地办理战时邮政事务并探报军息。这些邮务员从1933年3月11日到5月22日逐日将密云、怀柔、顺义,特别是古北口一带探报所得的军息战况和战时邮务利用情况以报告形式上报北平邮政局,报告共有百余份,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古北口地区战事的真实战况。
1933年3月10日,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对古北口进行侦察性进攻,中国军队对此予以有力回击。11日,北平邮政局内地总巡员崇兴即从密云发回第元号报告,崇兴在报告中写道,“十日晨,其从北平出发赴古北口一带办理邮务,行至距古北口十二里村落,即逢敌机数架在上翱翔。敌机即在空投弹,投中于距此村落二里外之南天门一带,前方炮火猛烈。”此时古北口当地因为打仗已经没有居民了。崇兴在古北口镇看到房屋被炸,街上时有死尸。
就在崇兴发报告的当天,在古北口正发生着激烈的战斗。11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古北口城关发起总攻,蟠龙山长城最高点——将军楼被日军占领,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率部反击时不幸负伤。日军不断增兵进攻古北口,战况异常激烈。占据优势兵力的日军迅速占领古北口关口,并向第二十五师右翼阵地包围攻击。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指挥张耀明旅主力支援被围部队,出古北口东关不远与敌遭遇,双方短兵相接。关麟征负伤后仍继续指挥战斗,将敌击退。12日,二十五师连续击退日军的三次进攻。然而在作战中二十五师各部联络中断,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全线退至古北口附近的南天门及其左右阵地守备,防务由第二师接替。
前方战况在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3月13日从密云发回的报告中得到了证实,在他们的报告中,查证出准确的古北失守时间和经过:“闻该处(古北口)系于十二日午刻失守,廿五师师长及副师长均受伤。闻该军伤亡所余现在不及一旅。该军退出后,我方第二师赶至南大门布防(距古北口九里),闻现在两军正在南天门对峙之中。”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出古北口之战的惨烈,二十五师在古北口失守后,所剩人员不及一旅之数。
几年前,笔者曾经到访过二十五师与日军争夺最激烈的将军楼,当年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就是在与日军争夺将军楼的战斗中负伤的。将军楼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戍守长城时修建的军事指挥机关,楼本是双层建筑,呈正方形。而70多年后我看到的将军楼,在日军的飞机大炮轰炸下,只剩下一面墙了,墙体上弹孔累累,但是它巍然屹立,仿佛是一面丰碑。
古北口虽然失守可是中国守军并没有退却,他们在古北口附近的南天门一带利用地势构筑防线,继续与日军对峙。此时日军未敢轻易冒进,中国守军充分利用作战间隙,加强阵地构筑。据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报告:“(三月)二十三日早八点,敌机至石匣飞绕二十分钟,在城北掷弹四枚。本日起沿石匣附近已掘深沟,沿途均布电网(大约只有铁蒺藜,不通电流,因本日在布置尚未竣事)。”中国守军不仅在石匣构筑防线,在密云县城也深挖战沟,准备和日军死战到底。
日军对古北口附近的石匣等处也开始了侦查和轰炸。据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报告:“廿五日夜内已闻前方彻夜炮声隆隆,至天明六点余,敌机到石匣一架,往返数次掷弹五枚,弹落南门外菜园,炸死三人,伤二人。又东门城角落一弹,将城门楼炸毁。”在随后的报告中,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详细地记录了敌机飞来的频次和投弹次数以及人员伤亡情况。例如,4月18日刘庆祺和陈志贤报告:“本日上午九点,敌机十六架分三面布阵,向密云围袭,其来时技术极为敏捷,掩人不备,肆行低飞,进退如意。前后共掷炸弹不下百枚之多,炸毁房屋十数所,炸死军民二十名之多,公安局、电报局均被炸毁,当地商民均纷纷逃避。”
从4月21日开始,日军重新部署兵力,开始向南天门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第二师苦战5昼夜,伤亡甚大,被迫撤出战斗,由第八十三师接替南天门防务,中日双方的战斗进入白热化。5月1日,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发来报告:“正面南天门樑昨夜曾被敌人占据,嗣经我方誓死反攻,南天门正面阵地似又得回。观测南天门阵地近日似在拉锯之中,现在前方日夜激战不息,闻昨夜战争尤为猛烈。我军现在均抱死志,无一兵一卒后退者。入夜我军即精神陡长,用大刀、手榴弹血肉相拼。我方每日伤亡固甚巨,但敌方伤亡确不在少数。唯闻敌方古北口日日有汽车增到援军,回顾我军以疲罢之余,逐日逐夜血拼,似此有减无增而所余战斗之士难免有强弩之末之苦。目下情形正在极度危险之中,若一两日内援军不到,恐前途不堪设想矣。”从邮务员的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南天门的中国守军在后方无援的情况下,死守阵地,演绎出一段燕赵悲歌。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古北口的七勇士,3月12日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的七名战士在古北口附近的帽山,用手榴弹、步枪和石块顽强对抗蜂拥而至的日军,在日军的飞机和大炮轮番轰炸之下,绝不后退一步,直至全部壮烈牺牲。这七名战士共消灭了百余名日军,展现出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
5月10日,日军发起全线总攻,炸弹像雨点般倾泻在中国守军的阵地。日军凭借着精良的武器和飞机大炮的攻势,不断推进。南天门阵地虽经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最终还是落入日军之手。接着大、小新开岭阵地失守,军事重镇石匣失陷……19日早八点,日军占领密云县城,古北口战役结束。而此时,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也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发回了最后一份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写道:“员工等于先日夜闻东门外居民称日军由机放下传单,于十八日夜烧炸县城,令人们出避,当时残留居民四散奔窜。员等眼见两军将据城肉搏……敌机多架向河西一带村庄扫荡,意在清除军队,此时敌机作极低飞行,便处掷弹扫射……”
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古北口抗战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也是日军侵华后遇到的第一次大规模抵抗。在这次战役中,中国的爱国将士进行了70天艰苦卓绝的战斗,给不可一世的日军以有力的回击,显示了中国军队抵御外辱的能力。长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但也阻止并延缓了日本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
与中国将士一样英勇的还有坚守在前线的邮务员刘庆祺、陈志贤等人,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岗位,誓死不做亡国奴,历尽艰险,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流离失所,不辱使命,历经周折撤回后方。正是他们在前线日军的轰炸下,每天夜晚向后方发来军息战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真实的古北口抗战画卷。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在长城各关口的抗战中,古北口战役尤为引人注意,这场战役以作战时间长、战斗最为惨烈而被称为“激战中之激战”。
古北口位于密云县,是长城各关口中地势较为险要的一处,亦是易守难攻的险境,同时古北口还是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冲之一,为北京、天津的门户,素有“京师锁钥”之称。当年康熙皇帝经过这里曾感叹道:“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古北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个长城抗战中,古北口成为日军的重要攻击目标。日军占领东三省后,没有遇到中国军队的有力抵抗,因此嚣张而不可一世。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竟在古北口遭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在南天门的战斗中,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长城古北口抗战从1933年3月10日至5月19日,历时70天。在这70天中,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战斗,其真实情形是什么样子的呢?笔者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发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古北口抗战期间,北平邮政局派出内地总巡员崇兴和三等四级邮务员陈志贤、刘庆祺等前往密云、怀柔、顺义等地办理战时邮政事务并探报军息。这些邮务员从1933年3月11日到5月22日逐日将密云、怀柔、顺义,特别是古北口一带探报所得的军息战况和战时邮务利用情况以报告形式上报北平邮政局,报告共有百余份,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古北口地区战事的真实战况。
1933年3月10日,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对古北口进行侦察性进攻,中国军队对此予以有力回击。11日,北平邮政局内地总巡员崇兴即从密云发回第元号报告,崇兴在报告中写道,“十日晨,其从北平出发赴古北口一带办理邮务,行至距古北口十二里村落,即逢敌机数架在上翱翔。敌机即在空投弹,投中于距此村落二里外之南天门一带,前方炮火猛烈。”此时古北口当地因为打仗已经没有居民了。崇兴在古北口镇看到房屋被炸,街上时有死尸。
就在崇兴发报告的当天,在古北口正发生着激烈的战斗。11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古北口城关发起总攻,蟠龙山长城最高点——将军楼被日军占领,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率部反击时不幸负伤。日军不断增兵进攻古北口,战况异常激烈。占据优势兵力的日军迅速占领古北口关口,并向第二十五师右翼阵地包围攻击。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指挥张耀明旅主力支援被围部队,出古北口东关不远与敌遭遇,双方短兵相接。关麟征负伤后仍继续指挥战斗,将敌击退。12日,二十五师连续击退日军的三次进攻。然而在作战中二十五师各部联络中断,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全线退至古北口附近的南天门及其左右阵地守备,防务由第二师接替。
前方战况在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3月13日从密云发回的报告中得到了证实,在他们的报告中,查证出准确的古北失守时间和经过:“闻该处(古北口)系于十二日午刻失守,廿五师师长及副师长均受伤。闻该军伤亡所余现在不及一旅。该军退出后,我方第二师赶至南大门布防(距古北口九里),闻现在两军正在南天门对峙之中。”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出古北口之战的惨烈,二十五师在古北口失守后,所剩人员不及一旅之数。
几年前,笔者曾经到访过二十五师与日军争夺最激烈的将军楼,当年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就是在与日军争夺将军楼的战斗中负伤的。将军楼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戍守长城时修建的军事指挥机关,楼本是双层建筑,呈正方形。而70多年后我看到的将军楼,在日军的飞机大炮轰炸下,只剩下一面墙了,墙体上弹孔累累,但是它巍然屹立,仿佛是一面丰碑。
古北口虽然失守可是中国守军并没有退却,他们在古北口附近的南天门一带利用地势构筑防线,继续与日军对峙。此时日军未敢轻易冒进,中国守军充分利用作战间隙,加强阵地构筑。据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报告:“(三月)二十三日早八点,敌机至石匣飞绕二十分钟,在城北掷弹四枚。本日起沿石匣附近已掘深沟,沿途均布电网(大约只有铁蒺藜,不通电流,因本日在布置尚未竣事)。”中国守军不仅在石匣构筑防线,在密云县城也深挖战沟,准备和日军死战到底。
日军对古北口附近的石匣等处也开始了侦查和轰炸。据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报告:“廿五日夜内已闻前方彻夜炮声隆隆,至天明六点余,敌机到石匣一架,往返数次掷弹五枚,弹落南门外菜园,炸死三人,伤二人。又东门城角落一弹,将城门楼炸毁。”在随后的报告中,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详细地记录了敌机飞来的频次和投弹次数以及人员伤亡情况。例如,4月18日刘庆祺和陈志贤报告:“本日上午九点,敌机十六架分三面布阵,向密云围袭,其来时技术极为敏捷,掩人不备,肆行低飞,进退如意。前后共掷炸弹不下百枚之多,炸毁房屋十数所,炸死军民二十名之多,公安局、电报局均被炸毁,当地商民均纷纷逃避。”
从4月21日开始,日军重新部署兵力,开始向南天门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第二师苦战5昼夜,伤亡甚大,被迫撤出战斗,由第八十三师接替南天门防务,中日双方的战斗进入白热化。5月1日,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发来报告:“正面南天门樑昨夜曾被敌人占据,嗣经我方誓死反攻,南天门正面阵地似又得回。观测南天门阵地近日似在拉锯之中,现在前方日夜激战不息,闻昨夜战争尤为猛烈。我军现在均抱死志,无一兵一卒后退者。入夜我军即精神陡长,用大刀、手榴弹血肉相拼。我方每日伤亡固甚巨,但敌方伤亡确不在少数。唯闻敌方古北口日日有汽车增到援军,回顾我军以疲罢之余,逐日逐夜血拼,似此有减无增而所余战斗之士难免有强弩之末之苦。目下情形正在极度危险之中,若一两日内援军不到,恐前途不堪设想矣。”从邮务员的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南天门的中国守军在后方无援的情况下,死守阵地,演绎出一段燕赵悲歌。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古北口的七勇士,3月12日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的七名战士在古北口附近的帽山,用手榴弹、步枪和石块顽强对抗蜂拥而至的日军,在日军的飞机和大炮轮番轰炸之下,绝不后退一步,直至全部壮烈牺牲。这七名战士共消灭了百余名日军,展现出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
5月10日,日军发起全线总攻,炸弹像雨点般倾泻在中国守军的阵地。日军凭借着精良的武器和飞机大炮的攻势,不断推进。南天门阵地虽经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最终还是落入日军之手。接着大、小新开岭阵地失守,军事重镇石匣失陷……19日早八点,日军占领密云县城,古北口战役结束。而此时,邮务员刘庆祺和陈志贤也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发回了最后一份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写道:“员工等于先日夜闻东门外居民称日军由机放下传单,于十八日夜烧炸县城,令人们出避,当时残留居民四散奔窜。员等眼见两军将据城肉搏……敌机多架向河西一带村庄扫荡,意在清除军队,此时敌机作极低飞行,便处掷弹扫射……”
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古北口抗战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也是日军侵华后遇到的第一次大规模抵抗。在这次战役中,中国的爱国将士进行了70天艰苦卓绝的战斗,给不可一世的日军以有力的回击,显示了中国军队抵御外辱的能力。长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但也阻止并延缓了日本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
与中国将士一样英勇的还有坚守在前线的邮务员刘庆祺、陈志贤等人,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岗位,誓死不做亡国奴,历尽艰险,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流离失所,不辱使命,历经周折撤回后方。正是他们在前线日军的轰炸下,每天夜晚向后方发来军息战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真实的古北口抗战画卷。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