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中国,鲁迅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受到当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尊崇。书籍在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和思想文化深刻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籍造就了这位世纪的文化伟人,伴随了他的一生,“书与生命相伴”,这一概括鲁迅而言是再适合不过了。广泛涉猎,无所不读是鲁迅读书生涯的鲜明特点。有人形容鲁迅的全部著作,是中国近代的百科全书,斯言甚是。他从幼年开始,一面从正统的教育中,获得中国古代经典的训练,打下了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一面还不拘于正统经典的学习范围,从古代文人的杂览、野史、笔记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思想素材,为自己开拓了吸取知识和思想文化营养的博翰书籍空间。青年时代的他,有机会东渡日本,在异国感受到西方近代思想,并投身在西方近代学海中,吸收了有用的知识和思想,哲学、文学、历史、政治书籍他无所不窥;广博充盈的知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汇,使他的知识意蕴深广与丰富,无所不包,这一切是鲁迅一生博览群书的结果。
一、鲁迅对图书的喜爱
从小时开始,鲁迅就开始出入书铺,购买自己喜爱的图书,随着年龄增长,兴趣有增无减。至今为止,鲁迅藏书保留下来的尚有三千八百多种,一万二千余册。他节衣缩食,省下钱来,送进书店,将所喜欢需要的各种书籍,源源不断地从书铺中带回,放置在自己的书架上;他一有机会,便访书求书,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旅行在外,总有一件忘不了的事,就是进书店。他还利用各种方法,搜求书籍,他买书,是为了阅读、写作、著述的需要,使自己查阅资料更为方便,而不是以藏书为目的。他不着意寻求珍本善本,总是购买价廉物美、内容可信、形式美观大方能引起购买者兴趣的图书。他一生花在买书的资金甚巨。从他买书的经历,可以了解他在不同的时期,所读书的范围、兴趣和焦点,从一个侧面,把握他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北京琉璃厂购书时,他大量买古籍、佛经、碑帖、墓志、画像,不仅是治学的需要,而是他潜心国学的标记,也是他“五四”前思想变化的反映。让我们沿着他琉璃厂淘书的足迹,作一次鲁迅心灵史的探索。
二、老北京琉璃厂淘书足迹
琉璃厂是从清代时乾隆年间逐渐发展起来以书籍、古玩、碑帖、文具店铺为主的街市,位于今天北京城和平门外,因旧时有琉璃窑而得名。凡是读书人,即便现在到北京,也往往要慕名而游,因此琉璃厂就成为读书人淘书的好地方。
鲁迅曾于1912年5月5日到北京,一星期后,即5月12日,便到了琉璃厂街市,以后在北京的十几年中,他成了琉璃厂的淘书常客。鲁迅在他的日记中记载着出入琉璃厂淘书的经过。1912年5月,鲁迅初到北京,各方面都需要安排,杂事较多。但他还是抽出时间分别在当月12日、25日、26日、30日去琉璃厂淘书。6月至12月平均每星期就光顾一次。这一年鲁迅从琉璃厂买回的书主要有:《李太白集》《史策》《沈下贤集》《文选补遗》《烈女传》《世说新语》《前后汉纪》《说文释例》《北梦琐言》等大量史书及画册。
1913年至1926年买回的古籍主要有:《全唐诗话》《寒山诗》《水经注汇校》《印典》《陶庵梦忆》《法苑珠林》《旧唐书》《女史箴图》《郡斋读书志》《折疑论》《释迦谱》等;佛经方面的书有《两浙金石志》《金刚经六译》《金刚经心经略疏》《瑜伽师地论》《高僧传》《老子翼》《长阿含经》《大安般守意经》《五苦章句经》等。除了买古籍,鲁迅对古碑、墓志、画像进行了大量研究。买的书籍有:《陶渊明集》《说文解字系传》《陶渊明诗》《金石契》《文字蒙求》《望堂金石》《曲阜碑碣考》等。此外,有关书法的书,如字帖、手书稿等亦买了许多。1916年至1923年的八年间,他总共去琉璃厂267次。大多购买各种拓本,主要有:《金石苑》《五代史平话》《中国名画》《隶释》《醉醒石》《殷文存》《涵芬楼秘笈》《铁桥漫稿》《长安志》《石林遗书》《夷坚志》《授堂遗书》等。
鲁迅在南方生活了三年后,1929年5月,到北京看望母亲,然而他并没有忘情琉璃厂以及那里的书籍。在他来北京短暂的时间和繁忙的各种事务中,还是抽时间去了琉璃厂三次。买了《六朝墓铭拓片》等数十种信笺。1932年11月,鲁迅又到北京看望生病的母亲,仅十几天的日子,他应邀到多所学校讲演,还要与朋友聚会,时间安排的非常紧。然而就是这样,他仍不忘琉璃厂的书情。于23日和25日两次去了琉璃厂,分别买了信笺和纸,这些东西是因他的需要和喜爱所致。鲁迅保存的书籍大多是他在北京琉璃厂各书铺淘寻到的。
三、书籍造就世纪伟人
鲁迅到琉璃厂购买的各种书籍,对他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不仅锻炼了他以后在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观察、感受、综合分析的能力,使他既敏捷锐利,又耐心细致;而且丰富了他的知识,使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入,培养了他做事认真踏实的优良品质。读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力量的储备!正是在读书的日子里,鲁迅为自己后来的“匕首”和“投枪”,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条件。当他一声呐喊,从沉睡中醒来时,显示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彰显出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智慧和力量。
从1914年起,鲁迅开始大量购买、阅读佛学领域的书籍。这为他以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与剖析,作了文化方面的准备,也为他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开拓了新的空间;造就了他一生能吃苦,或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关心他人、舍生取义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怀,尤其是在极端恶劣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下,拥有坚忍不拔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为鲁迅打下了唯物思想的根基,后来与科学知识、马列主义相结合,他的思想也就愈益确定了。
“读书需要思索”,鲁迅读书确实是这样。鲁迅是读书与思考有机结合的典范,他在浩瀚的书海中始终能保持对所读内容的思想独立性,能在书海中,保持不迷信、不盲目的清醒头脑,通过思索,弄清事物本源的态度。他从古书的种种记载中,悟出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得出中华民族性中缺少“诚”与“爱”的观点,并进而从事改良国民性的伟大事业;他读科学书,认为科学是“人性之光”;从民族文学以及具有反抗性的书中,思索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的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意义,看到文艺改变国民精神的价值。正是通过思考,他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鲁迅的作品处处都闪烁着思考与智慧,渗透着理性的分析,可以说正是书籍造就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买书,是鲁迅一生乐此不疲,始终不渝的事情。对于鲁迅来说买书不仅仅是阅读的需要,已构成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北京琉璃厂更是鲁迅难以忘怀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漱渝.鲁迅在北京[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
[2]许广平.鲁迅回忆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3]林非,刘再复.鲁迅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基金项目:读书对鲁迅思想的形成——审视阅读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
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sz141094。
一、鲁迅对图书的喜爱
从小时开始,鲁迅就开始出入书铺,购买自己喜爱的图书,随着年龄增长,兴趣有增无减。至今为止,鲁迅藏书保留下来的尚有三千八百多种,一万二千余册。他节衣缩食,省下钱来,送进书店,将所喜欢需要的各种书籍,源源不断地从书铺中带回,放置在自己的书架上;他一有机会,便访书求书,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旅行在外,总有一件忘不了的事,就是进书店。他还利用各种方法,搜求书籍,他买书,是为了阅读、写作、著述的需要,使自己查阅资料更为方便,而不是以藏书为目的。他不着意寻求珍本善本,总是购买价廉物美、内容可信、形式美观大方能引起购买者兴趣的图书。他一生花在买书的资金甚巨。从他买书的经历,可以了解他在不同的时期,所读书的范围、兴趣和焦点,从一个侧面,把握他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北京琉璃厂购书时,他大量买古籍、佛经、碑帖、墓志、画像,不仅是治学的需要,而是他潜心国学的标记,也是他“五四”前思想变化的反映。让我们沿着他琉璃厂淘书的足迹,作一次鲁迅心灵史的探索。
二、老北京琉璃厂淘书足迹
琉璃厂是从清代时乾隆年间逐渐发展起来以书籍、古玩、碑帖、文具店铺为主的街市,位于今天北京城和平门外,因旧时有琉璃窑而得名。凡是读书人,即便现在到北京,也往往要慕名而游,因此琉璃厂就成为读书人淘书的好地方。
鲁迅曾于1912年5月5日到北京,一星期后,即5月12日,便到了琉璃厂街市,以后在北京的十几年中,他成了琉璃厂的淘书常客。鲁迅在他的日记中记载着出入琉璃厂淘书的经过。1912年5月,鲁迅初到北京,各方面都需要安排,杂事较多。但他还是抽出时间分别在当月12日、25日、26日、30日去琉璃厂淘书。6月至12月平均每星期就光顾一次。这一年鲁迅从琉璃厂买回的书主要有:《李太白集》《史策》《沈下贤集》《文选补遗》《烈女传》《世说新语》《前后汉纪》《说文释例》《北梦琐言》等大量史书及画册。
1913年至1926年买回的古籍主要有:《全唐诗话》《寒山诗》《水经注汇校》《印典》《陶庵梦忆》《法苑珠林》《旧唐书》《女史箴图》《郡斋读书志》《折疑论》《释迦谱》等;佛经方面的书有《两浙金石志》《金刚经六译》《金刚经心经略疏》《瑜伽师地论》《高僧传》《老子翼》《长阿含经》《大安般守意经》《五苦章句经》等。除了买古籍,鲁迅对古碑、墓志、画像进行了大量研究。买的书籍有:《陶渊明集》《说文解字系传》《陶渊明诗》《金石契》《文字蒙求》《望堂金石》《曲阜碑碣考》等。此外,有关书法的书,如字帖、手书稿等亦买了许多。1916年至1923年的八年间,他总共去琉璃厂267次。大多购买各种拓本,主要有:《金石苑》《五代史平话》《中国名画》《隶释》《醉醒石》《殷文存》《涵芬楼秘笈》《铁桥漫稿》《长安志》《石林遗书》《夷坚志》《授堂遗书》等。
鲁迅在南方生活了三年后,1929年5月,到北京看望母亲,然而他并没有忘情琉璃厂以及那里的书籍。在他来北京短暂的时间和繁忙的各种事务中,还是抽时间去了琉璃厂三次。买了《六朝墓铭拓片》等数十种信笺。1932年11月,鲁迅又到北京看望生病的母亲,仅十几天的日子,他应邀到多所学校讲演,还要与朋友聚会,时间安排的非常紧。然而就是这样,他仍不忘琉璃厂的书情。于23日和25日两次去了琉璃厂,分别买了信笺和纸,这些东西是因他的需要和喜爱所致。鲁迅保存的书籍大多是他在北京琉璃厂各书铺淘寻到的。
三、书籍造就世纪伟人
鲁迅到琉璃厂购买的各种书籍,对他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不仅锻炼了他以后在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观察、感受、综合分析的能力,使他既敏捷锐利,又耐心细致;而且丰富了他的知识,使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入,培养了他做事认真踏实的优良品质。读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力量的储备!正是在读书的日子里,鲁迅为自己后来的“匕首”和“投枪”,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条件。当他一声呐喊,从沉睡中醒来时,显示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彰显出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智慧和力量。
从1914年起,鲁迅开始大量购买、阅读佛学领域的书籍。这为他以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与剖析,作了文化方面的准备,也为他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开拓了新的空间;造就了他一生能吃苦,或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关心他人、舍生取义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怀,尤其是在极端恶劣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下,拥有坚忍不拔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为鲁迅打下了唯物思想的根基,后来与科学知识、马列主义相结合,他的思想也就愈益确定了。
“读书需要思索”,鲁迅读书确实是这样。鲁迅是读书与思考有机结合的典范,他在浩瀚的书海中始终能保持对所读内容的思想独立性,能在书海中,保持不迷信、不盲目的清醒头脑,通过思索,弄清事物本源的态度。他从古书的种种记载中,悟出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得出中华民族性中缺少“诚”与“爱”的观点,并进而从事改良国民性的伟大事业;他读科学书,认为科学是“人性之光”;从民族文学以及具有反抗性的书中,思索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的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意义,看到文艺改变国民精神的价值。正是通过思考,他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鲁迅的作品处处都闪烁着思考与智慧,渗透着理性的分析,可以说正是书籍造就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买书,是鲁迅一生乐此不疲,始终不渝的事情。对于鲁迅来说买书不仅仅是阅读的需要,已构成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北京琉璃厂更是鲁迅难以忘怀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漱渝.鲁迅在北京[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
[2]许广平.鲁迅回忆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3]林非,刘再复.鲁迅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基金项目:读书对鲁迅思想的形成——审视阅读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
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sz14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