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提琴艺术人才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重点人才培养方向之一,面对当前其专业教学日趋严重的“西化现象”,我們应及时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民族化、中国化为教学主旨,积极培养大量优秀的小提琴演奏者,从而推动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小提琴 民族化 人才培养
小提琴作为西方乐器,自传入中国已历经300多年的曲折成长,其带有中华民族印记与精神特质的音乐作品已深入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广泛且稳固的群众基础,甚至还影响到中国传统器乐专业艺术领域的借鉴与运用。可以说,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创作发展、舞台表演以及传播推广等民族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但是展望未来,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趋势仍是喜忧参半,其问题在于当大量经典作品不断涌现时,我们的演奏人才是否能够充分驾驭?是否已经熟练掌握演奏本国作品的民族化演奏技法?是否能够理解并讲述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上所述都是小提琴音乐民族化、中国化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重任不能仅仅依靠演奏家来完成,而更多的是需要广大教育者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层面大范围地燃起“意识之火”,在不断的教学推进中完成中国小提琴音乐的“燎原之势”。尤其是作为艺术高校的小提琴专业,教学更应首当其冲,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培养出大量具备民族化演奏能力与经验的艺术人才,来发挥对其他教学层面的引领与带动作用。
一、艺术高校小提琴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已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据统计,迄今为止已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小提琴作品达600余首(包含独奏、重奏、协奏、齐奏等多种体裁)。这些作品是广大音乐创作者近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他们为小提琴的演奏开垦了一片广袤的学习天地。然而就目前艺术高校的教学现状与人才培养来看,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学习与利用。一方面,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更注重借鉴、传授西方音乐理念与演奏技法,而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教学,在数量、质量以及曲目应用的范围上都明显不足,很多学生对中国作品的了解与演奏只限于考级书上的常用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艺术特征也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在演奏中也显得缺少中国音乐的韵味和意境,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将逐渐脱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出现严重的民族文化的缺乏与文化自信的缺失。
二、小提琴专业民族化演奏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措施
基于目前艺术高校小提琴人才培养的教学现状,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快速提高思想意识入手,将中国小提琴经典音乐作品分层次、分批次、分类型地纳入教学大纲当中。通过常规性学习、集中性学习、规律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掌握较多民族演奏技法与民族音乐内涵的目标。
(一)以感性习得,而终身受益
我国著名的音乐学专家乔建中先生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文章中提出了“以感性习得,而终身受益”的理念。他主张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掌握“背、看、听”的方法,笔者认为这也同样适用于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作为学习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学生,应该做到“背”经典的名曲名段,“看”名家名角的演奏视频,“听”各类形式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充分的感性积累,而逐渐形成对中国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理论升华,达到提高自身演绎水平的目标。
(二)以理性稳固,而系统掌握
在小提琴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对每一首中国作品都要讲解透彻,即按照作品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要素—演奏技法—音乐风格等进行各个环节的完整剖析,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要点与独特的民族化演奏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对大量中国作品进行创作规律提纯,形成旋律性、民族性、地域性、技法性等多种方式的归类,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够举一反三,快速掌握中国小提琴音乐的系统理论。
(三)以舞台实践,而广泛传播
对于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教学来说,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会展演、专业比赛、音乐周、校际交流等舞台实践活动。通过演奏本土音乐作品不断积累丰富的演奏经验,加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三、小提琴专业教育未来的中国化发展
从中国小提琴事业创作—教学—传播的链条发展关系来看,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教学。它是连接创作与传播的主轴,是整个民族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推动者。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培养优异的小提琴民族化演奏艺术人才为目标,大胆出版新教材,拓展教学辐射,早日将中国小提琴音乐推向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吴虹.高校小提琴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J].才智,2019(17).
[2]薛晖.浅谈高校小提琴教学现状及优化措施[J].北方音乐,2019(15).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19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中国小提琴作品民族化演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YT201911)。
(作者简介:周媛媛,女,硕士研究生,大连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与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小提琴 民族化 人才培养
小提琴作为西方乐器,自传入中国已历经300多年的曲折成长,其带有中华民族印记与精神特质的音乐作品已深入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广泛且稳固的群众基础,甚至还影响到中国传统器乐专业艺术领域的借鉴与运用。可以说,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创作发展、舞台表演以及传播推广等民族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但是展望未来,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趋势仍是喜忧参半,其问题在于当大量经典作品不断涌现时,我们的演奏人才是否能够充分驾驭?是否已经熟练掌握演奏本国作品的民族化演奏技法?是否能够理解并讲述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上所述都是小提琴音乐民族化、中国化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重任不能仅仅依靠演奏家来完成,而更多的是需要广大教育者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层面大范围地燃起“意识之火”,在不断的教学推进中完成中国小提琴音乐的“燎原之势”。尤其是作为艺术高校的小提琴专业,教学更应首当其冲,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培养出大量具备民族化演奏能力与经验的艺术人才,来发挥对其他教学层面的引领与带动作用。
一、艺术高校小提琴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已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据统计,迄今为止已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小提琴作品达600余首(包含独奏、重奏、协奏、齐奏等多种体裁)。这些作品是广大音乐创作者近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他们为小提琴的演奏开垦了一片广袤的学习天地。然而就目前艺术高校的教学现状与人才培养来看,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学习与利用。一方面,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更注重借鉴、传授西方音乐理念与演奏技法,而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教学,在数量、质量以及曲目应用的范围上都明显不足,很多学生对中国作品的了解与演奏只限于考级书上的常用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艺术特征也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在演奏中也显得缺少中国音乐的韵味和意境,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将逐渐脱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出现严重的民族文化的缺乏与文化自信的缺失。
二、小提琴专业民族化演奏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措施
基于目前艺术高校小提琴人才培养的教学现状,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快速提高思想意识入手,将中国小提琴经典音乐作品分层次、分批次、分类型地纳入教学大纲当中。通过常规性学习、集中性学习、规律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掌握较多民族演奏技法与民族音乐内涵的目标。
(一)以感性习得,而终身受益
我国著名的音乐学专家乔建中先生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文章中提出了“以感性习得,而终身受益”的理念。他主张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掌握“背、看、听”的方法,笔者认为这也同样适用于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作为学习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学生,应该做到“背”经典的名曲名段,“看”名家名角的演奏视频,“听”各类形式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充分的感性积累,而逐渐形成对中国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理论升华,达到提高自身演绎水平的目标。
(二)以理性稳固,而系统掌握
在小提琴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对每一首中国作品都要讲解透彻,即按照作品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要素—演奏技法—音乐风格等进行各个环节的完整剖析,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要点与独特的民族化演奏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对大量中国作品进行创作规律提纯,形成旋律性、民族性、地域性、技法性等多种方式的归类,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够举一反三,快速掌握中国小提琴音乐的系统理论。
(三)以舞台实践,而广泛传播
对于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教学来说,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会展演、专业比赛、音乐周、校际交流等舞台实践活动。通过演奏本土音乐作品不断积累丰富的演奏经验,加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三、小提琴专业教育未来的中国化发展
从中国小提琴事业创作—教学—传播的链条发展关系来看,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教学。它是连接创作与传播的主轴,是整个民族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推动者。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培养优异的小提琴民族化演奏艺术人才为目标,大胆出版新教材,拓展教学辐射,早日将中国小提琴音乐推向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吴虹.高校小提琴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J].才智,2019(17).
[2]薛晖.浅谈高校小提琴教学现状及优化措施[J].北方音乐,2019(15).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19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中国小提琴作品民族化演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YT201911)。
(作者简介:周媛媛,女,硕士研究生,大连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与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