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身在一线的乡镇小学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笔者在教学观察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 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的学
首先,我们应当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责任今非昔比,其教学方式、方法当然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熟悉的习惯的模式上了。教师必须走下讲坛,与学生坦诚相见,互相尊重,共同探究,共同成长。
其次,我们应当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时空。我们总是习惯越俎代庖,总喜欢“扶”着学生,一步步去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孰不知,这样的“扶”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习惯上先让学生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小结计算方法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示,比较容易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应该说,这样运用迁移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直接出示例题进行讲授,也不无是处。但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是在教师帮助下被动激活的。如果我们在简要引入课题后这样引导学生:解决这一内容,你认为可运用哪些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你准备怎样解决?由于没有受老师“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制约,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2 精心预设,牵引学生的学
曾有幸看到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步,他让全体学生就课文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谁的问题提得有水平,就奖励他把问题写到黑板上,并在问题后面署上他的姓名。一时间,学生思考问题热情高涨。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写满了问题,签满了名字。学生个个小脸通红,扑闪着双眼,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第二步,孙老师故意设问:黑板上写满了问题。课怎么上?他引导学生出点子,学生个个献计献策。最后,他采用学生的一个“金点子”,抓住主要问题带次要问题,紧紧扣住“老人为什么扫上扫下不累”和“老人能活到100岁吗”这两个问题学习全文。第三步,让学生挑战作者,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那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和写“学了本文后各自的感悟警句”结束全课。两节课,孙老师真正把读书的权利、提问的权利、思考的权利、表达的权利给了学生。说到底,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是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了关注学生的学。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当然更不会是精彩的课堂。新课程关于“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高质量的课堂一定是源于精心的预设,但精心预设的课堂却不一定就是高质量的课堂。习惯上,我们还是较多地关注教师的教,预设的是教师如何教,看的也是教师如何教,重视的是教的结果。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预设是牵引,不是设置温柔的“陷阱”让学生钻,更不是代替。这样的预没,是帮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是加油助威、推波助澜。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他们那看似没有
预设的“预设”,教师那看似无痕的牵引,学生那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很多的启示。
3 适时引导,激励学生的学
课前的充分预设,按照预想的目标,给学生积极学习提供平台,而课上不失时机地顺势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上面提及的孙双金老师的课,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不是他在课前都预想到的,学生所提问题也不都是有价值的。而孙老师却一直像呵护幼芽一样保护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修正课前预设,顺应学生的学习势头,适时加以引导,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在教“圆的面积”时,我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形做学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将圆分成16等份或若干等份剪开后,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材例示把圆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运用形状改变面积不变的转化思想,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反馈时,一个学生提出,把圆16等份,一份是个近似的三角形,它的面积=圆的周长×半径÷2,即2?仔r×r÷2=?仔r2,整个圆的面积再乘16,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听后恍然大悟,而后啧啧称赞。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接着思考:如果将圆32等份、64等份……是不是也一样可以推导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课本上的例题是将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我们是否还可以剪拼成其他的形状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有的拼出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梯形,也同样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以至于下课了还津津乐道,不肯散去。学生在自主学习、发现中找到了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尽管这节课原先预设的巩固练习没能完成,也许学生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还不熟练。但我觉得这样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实施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转折。但我相信,经过披荆斩棘,到中流击水之后,一定会迎来无限的风光!
1 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的学
首先,我们应当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责任今非昔比,其教学方式、方法当然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熟悉的习惯的模式上了。教师必须走下讲坛,与学生坦诚相见,互相尊重,共同探究,共同成长。
其次,我们应当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时空。我们总是习惯越俎代庖,总喜欢“扶”着学生,一步步去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孰不知,这样的“扶”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习惯上先让学生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小结计算方法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示,比较容易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应该说,这样运用迁移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直接出示例题进行讲授,也不无是处。但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是在教师帮助下被动激活的。如果我们在简要引入课题后这样引导学生:解决这一内容,你认为可运用哪些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你准备怎样解决?由于没有受老师“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制约,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2 精心预设,牵引学生的学
曾有幸看到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步,他让全体学生就课文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谁的问题提得有水平,就奖励他把问题写到黑板上,并在问题后面署上他的姓名。一时间,学生思考问题热情高涨。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写满了问题,签满了名字。学生个个小脸通红,扑闪着双眼,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第二步,孙老师故意设问:黑板上写满了问题。课怎么上?他引导学生出点子,学生个个献计献策。最后,他采用学生的一个“金点子”,抓住主要问题带次要问题,紧紧扣住“老人为什么扫上扫下不累”和“老人能活到100岁吗”这两个问题学习全文。第三步,让学生挑战作者,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那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和写“学了本文后各自的感悟警句”结束全课。两节课,孙老师真正把读书的权利、提问的权利、思考的权利、表达的权利给了学生。说到底,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是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了关注学生的学。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当然更不会是精彩的课堂。新课程关于“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高质量的课堂一定是源于精心的预设,但精心预设的课堂却不一定就是高质量的课堂。习惯上,我们还是较多地关注教师的教,预设的是教师如何教,看的也是教师如何教,重视的是教的结果。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预设是牵引,不是设置温柔的“陷阱”让学生钻,更不是代替。这样的预没,是帮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是加油助威、推波助澜。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他们那看似没有
预设的“预设”,教师那看似无痕的牵引,学生那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很多的启示。
3 适时引导,激励学生的学
课前的充分预设,按照预想的目标,给学生积极学习提供平台,而课上不失时机地顺势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上面提及的孙双金老师的课,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不是他在课前都预想到的,学生所提问题也不都是有价值的。而孙老师却一直像呵护幼芽一样保护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修正课前预设,顺应学生的学习势头,适时加以引导,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在教“圆的面积”时,我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形做学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将圆分成16等份或若干等份剪开后,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材例示把圆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运用形状改变面积不变的转化思想,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反馈时,一个学生提出,把圆16等份,一份是个近似的三角形,它的面积=圆的周长×半径÷2,即2?仔r×r÷2=?仔r2,整个圆的面积再乘16,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听后恍然大悟,而后啧啧称赞。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接着思考:如果将圆32等份、64等份……是不是也一样可以推导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课本上的例题是将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我们是否还可以剪拼成其他的形状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有的拼出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梯形,也同样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以至于下课了还津津乐道,不肯散去。学生在自主学习、发现中找到了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尽管这节课原先预设的巩固练习没能完成,也许学生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还不熟练。但我觉得这样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实施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转折。但我相信,经过披荆斩棘,到中流击水之后,一定会迎来无限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