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2013年一号文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如何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
1.加快发展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要根据各地比较优势,以推进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农业科技进步为保障,大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从实践经验看,凡是支柱产业,都是因为具有特色。对于粮食主产区,要稳定发展粮食产业。要加快建设主要粮食品种优势产业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畜牧业优势区,要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牧业技术进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把畜牧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农产品加工业优势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上档次、上规模,立足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不断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发展农民增收支柱产业,还要特别注意一、二、三产业联动和合理布局。要通过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民增收展现广阔的前景。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充分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
一是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农产品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广大农户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依靠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把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包袱”变成财富,让有限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出更好的效益。要适应市场抓调整,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要求,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突出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加工抓调整,建设好生产基地,扶植和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是进一步开拓市场,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大支持和扶植力度,重点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密切产业化链条,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努力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扶持。首先,要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加大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公路四通八达、汽车走村入户的交通格局,为农民打开通江入海、走向世界的致富通道。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改变农业靠天生产的状况,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三是加大农民生活环境建设的投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体系的建设,让农民在协调、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其次,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科技扶持力度。一是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村组农户,开展农业科学和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农业科技技术。要改变培训方法,变培训村组干部为直接培训大户、农民;变大会讲座为实地指导、现场教学;变综合传授为分专业培训。二是要大力推广实用技术。要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一定数量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并采取措施保证农民能够掌握和利用,使千家万户真正受益。三是要创办好农业科技示范点。要制定政策鼓励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走出机关,转变职能,与农户和基地挂钩,办出有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点,带着农民学,引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富。
4.加大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力度,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的重点是切实做好农民外出务工工作,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善待农民工,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当前比较突出的是要切实解决好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和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当做一项严肃的政治问题,切实抓好抓落实。同时,还要解决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住户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农民工在城市安心务工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这是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才能转移农民。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民工的培训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当作一件实事来办。要千方百计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培训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鼓励用人企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格局,大力提高农民非农业技术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农民工素质,降低劳动力就业成本,增加就业收入。
5.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反哺力度,有效增强农民增收信心。
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民反哺力度,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措施。一是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强化投入重点,扩大投入范围。二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增加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规模。加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的力度,扩大补贴范围。逐步探索建立农业投入补贴制度, 对农民购买化肥、柴油、农药等给予补助,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
1.加快发展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要根据各地比较优势,以推进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农业科技进步为保障,大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从实践经验看,凡是支柱产业,都是因为具有特色。对于粮食主产区,要稳定发展粮食产业。要加快建设主要粮食品种优势产业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畜牧业优势区,要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牧业技术进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把畜牧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农产品加工业优势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上档次、上规模,立足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不断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发展农民增收支柱产业,还要特别注意一、二、三产业联动和合理布局。要通过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民增收展现广阔的前景。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充分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
一是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农产品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广大农户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依靠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把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包袱”变成财富,让有限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出更好的效益。要适应市场抓调整,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要求,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突出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加工抓调整,建设好生产基地,扶植和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是进一步开拓市场,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大支持和扶植力度,重点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密切产业化链条,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努力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扶持。首先,要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加大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公路四通八达、汽车走村入户的交通格局,为农民打开通江入海、走向世界的致富通道。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改变农业靠天生产的状况,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三是加大农民生活环境建设的投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体系的建设,让农民在协调、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其次,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科技扶持力度。一是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村组农户,开展农业科学和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农业科技技术。要改变培训方法,变培训村组干部为直接培训大户、农民;变大会讲座为实地指导、现场教学;变综合传授为分专业培训。二是要大力推广实用技术。要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一定数量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并采取措施保证农民能够掌握和利用,使千家万户真正受益。三是要创办好农业科技示范点。要制定政策鼓励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走出机关,转变职能,与农户和基地挂钩,办出有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点,带着农民学,引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富。
4.加大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力度,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的重点是切实做好农民外出务工工作,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善待农民工,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当前比较突出的是要切实解决好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和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当做一项严肃的政治问题,切实抓好抓落实。同时,还要解决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住户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农民工在城市安心务工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这是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才能转移农民。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民工的培训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当作一件实事来办。要千方百计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培训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鼓励用人企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格局,大力提高农民非农业技术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农民工素质,降低劳动力就业成本,增加就业收入。
5.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反哺力度,有效增强农民增收信心。
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民反哺力度,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措施。一是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强化投入重点,扩大投入范围。二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增加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规模。加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的力度,扩大补贴范围。逐步探索建立农业投入补贴制度, 对农民购买化肥、柴油、农药等给予补助,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