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全程助跑中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

来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过程中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方法与内容:采用分段录像解析法对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跳远项目决赛男、女前8名运动员全程助跑不同阶段的步长、步频、步速、下肢对称性和分段速度进行研究。结果:1)男子在后程助跑中增速18.9%,步长和步频增幅分别为7.4%和12.4%;女子后程增速12%,步长和步频增幅分别为8.3%和14.5%;56.25%的运动员在前程助跑中表现出步长倾向,87.5%的运动员在后程助跑中表现出步频倾向;2)非起跳腿在步频和步速上更具优势,起跳腿的优势仅体现在步长上,非对称性并未对造成双侧下肢在步长、步频和步速上的显著差异,并且与踏板准确性和助跑速度无相关关系;3)步态变化和下肢非对称性并未造成助跑水平速度上的损失,运动员均在板前10~0 m和最后2步内达到最大速度。结论:1)步频是跳远项目增速的主导变量,但是在不同助跑阶段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前程助跑逐渐增加步长提高速度,在后程助跑中保持或略有增加步长的前提下,逐渐加快步频以达到最大速度是全程助跑的节奏模式;2)教练员在助跑训练中应考虑全程助跑的步态变化特点,并根据运动员前、后程助跑步数,在助跑训练中给与相应的提示,前程助跑中注意加大蹬地力量加大步长,后程助跑中应注意加快动作速率,强调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步频。
  关键词:跳远;全程助跑;步态变化;对称性;助跑速度
   位移速度是步长与步频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1],其中某一因素最大化均可达到最大速度[2-3],在短跑的研究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了步长和步频在速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研究所针对的跑动阶段和运动员水平不同,其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分歧。Suzuki等人认为步频是增速的主导变量[4-6],而Komi等人认为步长才是增速的主导变量[7-9]。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10-12],但是由于跳远助跑距离长,且跑道上无明显标志点,难以开展全程助跑的步态分析研究,常见的研究多集中在板前4步至起跳的空间范围内[13-15],难以对全程助跑中步长、步频及其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究,虽然Hay[16]研究认为跳远运动员提高速度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步频,并且起跳前的高步频有利于快速完成起跳,但是研究仅限于准备起跳阶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跳远助跑受到起跳板的限制,运动员通常需要在后程助跑阶段进行步态上的调整,以消除前程助跑的积累误差,并达到可控速度[17-21];再加上跳远项目的非对称性用力,双侧下肢在力量和动作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那么跳远全程助跑中步长、步频和步速上的变化特点如何?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會对助跑速度产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对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中不同阶段的步长、步频和步速以及下肢对称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与助跑速度之间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以2018年太原田径锦标赛(9月14-17日)总决赛男、女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主体(男子运动员成绩、身高、体重和年龄分别为7.72±0.17 m 、1.81±0.04 m、67±2.78 kg和24.88±3.09岁;女子运动员上述指标分别为6.16±0.15 m、1.72±0.08 m、57±5.30 kg和22.63±3.34岁);以助跑不同阶段步长、步频、步速和对称性特征及其对速度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
  1.2 主要研究方法
  1.2.1 二维录像拍摄解析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7.0和Origin 9.0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相关分析。步长与步频倾向性中,利用步频-速度与步长-速度的相关系数之差作为标准值,正值时为步频型,负值时为步长型[27];对双侧下肢步频、步长和步速进行T检验,并对其非对称性系数与踏板精度和助跑速度进行相关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助跑不同阶段步态特征
  男、女全程助跑平均步长、步频和步速分别为2.16±0.12 m、1.94±0.05 m, 4.05±0.27 Hz、3.88±0.13 Hz和876±0.51 m/s、7.53±0.32 m/s;后程助跑中的步长、步频和步速相比前程助跑有所提高,并达到最大值,男、女运动员上述指标分别为2.29±0.04 m、2.05±0.04 m,4.45±0.11 Hz、4.27±0.18 Hz和10.18±0.34 m/s、8.73±026 m/s(表1)。男子运动员助跑速度由前程的8.26 m/s,提升至后程的10.18 m/s,速度增量1.92 m/s,增幅18.9%,其中步长和步频增量分别为0.17 m和0.55 Hz,
  增幅分别为7.4%和12.4%;女子运动员助跑速度由前程的6.82 m/s提升至后程的8.73 m/s,速度增量1.91 m/s,增幅12%,其中步长和步频增量分别为0.17 m和062 Hz,增幅分别为8.3%和14.5%。步频在后程助跑中是速度提升的主导因素,对速度提升的贡献率较高。
  2.2 助跑不同阶段步长和步频对速度的影响
  全程助跑中有4人(25%)为步长倾向型、10人(62.5%)为步频倾向型,另有2人(12.5%)不具有倾向性;前程助跑中9人(56.25%)为步长倾向型、4人(25%)为步频倾向型,另有3人(18.75%)不具倾向性;后程助跑中2人(12.5%)为步长倾向型、14人(87.5%)为步频倾向型(图3~图5)。由此可见步长是前程助跑增速的主导变量,而步频为后程助跑增速的主导变量。
  2.3 全程助跑优势与非优势腿对称性特征
  跳远是单一动作结构非周期性项目,在长期起跳负荷作用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下肢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步长、步频和步速的差异上,一般认为起跳腿在上述指标上会优于非起跳腿。但本研究发现非起跳腿的步长、步频和步速大于起跳腿(表3),对应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6人(37.5%)、12人(75%)和11人(68.75%),但仅有4人(25%)在步长和步频上表现出显著差异(P   
  
  2.4 全程助跑不同分段速度特征
  目前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助跑速度与成绩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关系,本研究中板前10~0 m速度与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949。
  3 分析与讨论
  跳远运动员通常会在后程助跑阶段进行步态上的调整,消除前程助跑积累误差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起跳准备姿态,并达到适宜的可控速度[17-21]。Lee[17]发现运动员会在后程助跑中根据视觉反馈信息,调整后续单步中的垂直冲量,调整步态。Hunt[8]认为加大垂直冲量可以加快步频,但对步长有消极影响。本研究中,男、女运动员在后程助跑中主要通过增加步频的方式加快助跑速度,分别有62.5%和87.5%的运动员在全程和后程助跑中表现出步频倾向,56.25%的运动员在前程助跑中表现出步长倾向。可见步频在全程以及后程助跑中是速度提升的核心因素,而步长在前程助跑中对速度的获得起重要作用。
  虽然短跑中关于步频[4-6]和步长[7-9]对速度的贡献率上存在不一致的观点,但是Kuitunen[29]和Weyand[30]主张先增加步长以提高速度,随后再逐渐增加步频以达到最大速度是相对较为合理的速度节奏变化模式, Salo[1]指出高水平运动员的步态特征虽有相同的趋向,但是个体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应区别对待。本研究中步长能力在前程助跑中对速度的提升具有主导作用,在全程和后程助跑中步频则起到主要的增速作用,与Kuitunen[29]和Weyand[30]的研究结果相似。因此教练员在助跑训练中应考虑全程助跑中的步态变化特点,并根据运动员前后程助跑步数,在助跑训练中给予相应的提示,前程助跑中注意加大蹬地力量,加大步长;后程助跑中应加快动作速率,强调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步频。
  一般认为长期的起跳冲击负荷会使起跳腿产生训练适应,表现出力量和速度能力上的优势,然而本研究中非起跳腿反而在步频、步长和步速上表现出优势,起跳腿的优势仅体现在步长上,但这种非对称性并没有产生步速上的显著差异,也没有对踏板准确性和助跑速度产生影响。跳远起跳时间通常在0.12~0.13 s之间[11,15],是后程助跑中支撑时间最长的一步,因为起跳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产生足够改变身体运动轨迹的作用力,因此长期的训练使下肢产生肌肉用力适应[31],表现在助跑中相对较长的支撑时间,进而影响了起跳腿单步的步频,相应地也对单步的速度产生影响。但是无论是从分段速度还是单步的速度变化上来看,助跑过程中运动员速度整体呈不断加大的态势,并未出现因步态的不对称带来的速度波动或损失,与其他仅限于助跑最后2步至起跳環节中因动作调整带来水平速度损失的结果不同[32-33],可能是研究仅限于最后2步而没有整体考虑所致。所以,不对称性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下肢用力的不对称性和动作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带来明显的速度损失,而是通过步长和步频的上的倾向性调整进行互补[27],并达到适宜的助跑速度。
  
  4 研究结论
  4.1 步频是跳远项目增速的主导变量,但是在不同助跑阶段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前程助跑逐渐增加步长提高速度,在后程助跑中保持或略有增加步长的前提下,逐渐加快步频以达到最大速度是全程助跑的节奏模式。
  4.2 教练员在助跑训练中应考虑全程助跑的步态变化特点,并根据运动员前、后程助跑步数,在助跑训练中给予相应的提示,前程助跑中注意加大蹬地力量加大步长,后程助跑中应注意加快动作速率,强调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步频。
  参考文献:
  [1]Salo AIT,Bezodis IN,Batterham AM, et al. Elite Sprinting: Are Athletes Individually Step-frequency Or Step-length Reliant·[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1, 43(6): 1055-1062.
  [2]Ito A,Ishikawa M,Isolehto J, et al. Changes in the Step Width, Step Length, and Step Frequency of the World's Top Sprinters During the 100 Metres[J]. New Studies in Athletics, 2006, 21(3): 35-39.
  [3]Mero APV. Effects of Supramaximal Velocity on Biomechanical Variables in Sprinting[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985, 1(3): 240-252.
  [4]Ae M.-Ito-A.-&-Suzuki-M.. The men’s 100 mete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t the III World Championship in Athletics, Tokyo
  [J]. New Studies in Athletics, 1991, 25(7): 47-52.
  [5]Morin J,Bourdin M,Edouard P, et al. Mechanical Determinants of 100-m Sprint Running Performa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2, 112(11): 3921-3930.
  [6]Mann R,Herman J. Kinematic Analysis of Olympic Sprint Performance: Men's 200 Meter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985, 1(2): 151-162.   [7]Mero A,Komi PV. Effects of Supramaximal Velocity on Biomechanical Variables in Sprinting[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985, 1(3): 240-252.
  [8]Jp H,Rn M,Pj. M. Interaction of Step Length and Step Rate During Sprint Running[J]. Mede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4, 36(2): 261-271.
  [9]Brughelli M,Cronin J,Chaouachi A. Effects of Running Velocity on Running Kinetics and Kinematic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11, 25(4): 933-939.
  [10]馮树勇. 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11]Hay JG. Citius, Altius, Longius (faster, Higher, Longer): the Biomechanics of Jumping for Distance[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93, 26(1): 7-21.
  [12]Hay JG,Miller JA,Canterna RW. The Techniques of Elite Male Long Jumpers[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86, 19(10): 855-866.
  [13]Hay JG. Techniques Used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pproach to Takeoff in the Long Jump[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985, 1(2): 174-184.
  [14]苑廷刚,黄乐,王国杰,等. 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关键运动技术特征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15, 51(4): 28-35.
  [15]Lees A,Graham-smith P,Fowler N.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Last Stride, Touchdown, and Takeof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n's Long Jump[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994, 10(1): 61-78.
  [16]Hay JG. The Biomechanics of the Long Jump.[J].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1986, 14(1): 401.
  [17]Lee DN,Lishman JR,Thomson JA. Regulation of Gait in Long Jump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82, 8(3): 448-459.
  [18]Bradshaw EJ,Aisbett B. Visual Guidance During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and Run-through Training in Long Jumping.[J]. Sports Biomech, 2006, 5(1): 1-14.
  [19]Theodorou A,Emmanouil S,Sotiris P, et al. Stride Length Regulation at the Approach Phase of Long Jump in Visually Impaired (f12 Class) Athletes[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rchive, 2012, 30(期缺失): 33-36.
  [20]Hay JG. Approach Strategies in the Long Jump[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988, 4(2): 114-129.
  [21]Ma S,Fx L,K. D. Expertise and the Regulation of Gait in the Approach Phase of the Long Jump[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997, 15(6): 597-605.
  [22]Hay JG. Evaluating the Approach in the Horizontal Jump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988, 4(4): 372-392.
  [23]Berg W,Greer N. A Kinematic Profile of the Approach Run of Novice Long Jumper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995, 11(2): 142-162.   [24]王国杰,陈志婷,郑富强,等. 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及其对中国男子跳远技术发展的启示——以第15届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J]. 中国体育科技, 2016, 52(5): 112-119.
  [25]Nohara JGHAH. Techniques Used By Elite Long Jumpers in Preparation for Takeoff[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90, 23(3): 229-239.
  [26]Exell,Gittoes,Irwin, et al. Gait Asymmetry: Composite Scores for Mechanical Analyses of Sprint Running.[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12, 45(6): 1108-1111.
  [27]Theodorou as1 PVETAPPGSA. Step Characteristic Interaction and Asymmetry During the Approach Phase in Long Jump.[J]. J Sports Sci, 2017, 35(4): 346-354.
  [28]Zifchock RA,Davis I. Non-consecutive Versus Consecutive Footstrikes as an Equivalent Method of Assessing Gait Asymmetry.[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08, 41(1): 226-230.
  [29]Kuitunen S,Komi PV. Knee and Ankle Joint Stiffness in Sprint Running[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2, 34(1): 166-173.
  [30]Pg W,Db S,Mj B, et al. Faster Top Running Speeds Are Achieved with Greater Ground Forces Not More Rapid Leg Movement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0, 89(5): 1991-1999.
  [31]B Young-Warren. Transfer of Strength and Power Training to sports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06, 1(2): 74-83.
  [32]卓建南,何秋華. 中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比较与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2): 77-78.
  [33]邓卫权. 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变化对远度影响的探讨[J]. 中国体育科技, 2002, 38(5): 47-49.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了我国现行体教结合工作的弊端,并且大胆突破传统的“体教结合”思路,提出了全新的集竞赛组织、训练管理、文化学习、健康监控各项功能于一体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初步设想,并且以上海为例,从实际操作层面入手,构思并建立“上海市体教结合联盟”,完成了联盟的组织结构、制度文件和管理体制的基本设计,得出了较为完整、科学、可行性强的上海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设想。  关键词:体育后备
期刊
摘要:为建设“每个人都能享受体育带来的幸福与充实生活的社会”,日本于2012年出台《体育基本计划》。运用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解释法、文献资料法等对该计划进行解读,发现日本对体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较高,对大众体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重视社区体育建设,注重各部门协作,关注幼儿期孩子体育活动政策制定,努力保障每一个人的体育权利等,此外,推广使用AED,建立体育良性循环机制,发挥竞技体育对大众体育的促进作
期刊
摘要:以武术入奥的连续失利为启示,以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竞技体育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为基础,着重分析了武术与奥运会之间的互不兼容和入奥决断所带来的弊端;阐明了武术放弃入奥对形成新的武术国际化推广模式、传统武术的研究与再开发及武术人才培养转型的意义所在,提出了武术理应放弃奥运会,限制竞技,重拾传统,以完整的、文化的武术推向世界的观点。  关键词:武术;奥运会;视角;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为了考察不同任务情境(训练和比赛)下目标定向(自我定向和任务定向)、动机及运动表现的关系,主要设计了训练和比赛两种任务情境,重点探讨这两种情境下目标定向、动机(努力、乐趣、压力等变量)和运动表现的关系,并分析出不同任务情境下它们之间的重要预测变量和调节变量。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30名男生进行了数据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自我定向、目标定向及动机各变量在不同的任务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英雄联盟职业赛事的发展历程和生态体系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赛事的商业价值变现能力有限,不足以独立支持赛事的运营;俱乐部自身的商务运营刚起步,无法实现自负盈亏;主流电视媒体尚未开放,赛事并未获得社会全面认可;电竞教育发展有限,行业人才匮乏。建议:合理延展赛事IP,提升赛事商业变现能力;俱乐部开发主场商圈价值,多元化收入来源;扩大宣传渠道,提升社会认知度;
期刊
摘 要:基于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立足于场域、惯习、资本转换及资本再生产,从竞技体育运动员个体角度出发,解读运动员资本的形成过程、转换原理及再生产路径。旨在提升运动员对个体资本的认知、消除运动员资本转换的隐喻作用和优化运动员资本再生产路径,以建构运动员资本转换和再生产的认知理念,完善运动员退役后的生存路径。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本;场域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解读健康运动行为中的伦理问题,是健康伦理学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需要。运用社会学、伦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健康运动行为的伦理问题与特征。健康运动的伦理学问题是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体育伦理学的补充,健康运动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伦理规范对个体、国家、社会有重要意义。体医融合、健康运动的生活方式以追求生命质量的提高为起点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认同,共同的行
期刊
摘 要:教练员作为竞技体育活动的主体构件,直接影响运动員竞技表现,进而决定比赛的胜负。运用访谈调查的质性研究方法,以篮球教练员的临场决策作为对象,明确了包括决策主体、领域和层次三大本源问题,发现篮球教练员临场决策存在的四大现实困境:训练与比赛脱节;临场信息的处理;环境因素复杂性;个体经验式决策依赖严重。提出解决教练员临场决策的建议:1)把握训练与比赛的辩证关系;2)设定“有限理性”比赛目标和“冗余
期刊
摘 要:以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切入点,以吉林省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方式为例证进行分析。新时代以观光为主的初级旅游方式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而逐渐弱化,体验式运动休闲旅游将成为新趋势。融合地域体育文化元素的生态旅游成为当今都市人群的新追求,生态体育旅游内涵丰富,契合健康主题。吉林省冰雪、山地、森林、民俗等地域体育文化与山、水、林、田、湖、草、冰雪等优良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形成冰雪生态
期刊
摘要:目的:对女子50公里竞走世界冠军梁瑞和刘虹破世界纪录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并将两名运动员的技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她们不同的技术特点以及技术不足,为其训练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通过三维拍摄,获取梁瑞和刘虹的破世界纪录竞走技术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名运动员都具有较好的速度耐力,但是在冲刺能力上,梁瑞弱于刘虹;梁瑞和刘虹的腾空距离、腾空时间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左腿前支撑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