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讲,属于科学发展观的范畴,同时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理念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高校教育规律。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出现诸多不足之处,基于此,笔者以“以人为本”理念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具体案例分析为导向,探究二者的融合策略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建议
“以人为本”理念最早提出于第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促进了社会健康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做到尊重教育对象,全面服务学生,重视学生们的根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以鼓励为主、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全面化、综合性发展。学生群体是国家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三观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应该准备把握思政教育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思政工作实效。
一、基本概述
(一)以人为本
在“以人为本”理念中,其中“人”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这一方面,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而“本”主要指哲学范畴,即“根本”,是最值得关注的,是该理念的“本源”,满足学生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不仅仅关注人的物质富足,更要重视其全面发展。从这一层面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规范,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鉴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信仰,通过行为、思想、道德等多种方面指引学生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恰恰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论,更加突出教育的人性化、学生的本体化、思政教学针对性和生活性。其中人性化主要體现在高校师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本体化就是指老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教学双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思政的针对性就是指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观察和引导,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积,生活性就是指要给予学生一个充分的思政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加强其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感,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做到以情感人,促进全方位育人。
(三)二者关系分析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理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都是以理论基础和行动为根本工作的基本准则,在双方互动中,都强调人的价值,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这两项工作都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为主要方式,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在工作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是相互倾听,通过双向互动提高被教育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其自我认知能力,最终提升教育实效性。因此将思政教育与“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探析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研究工作发现,当前学生思政工作在组织架构、工作目标、贯彻途径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凸显,在教育环节学生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出现不同程度的割裂感,学生个性难以凸显,教育效果不佳。因此笔者认为,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三、将“以人为本”理念渗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人文关怀,确定教育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性、规划性极强的教学项目,在“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单科目、单方面的能力提升,而是应该重视学科之间、教育者之间的独特属性和联系性,逐步塑造并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品牌,采取实际措施,落实工作侧重点的转移。比如三峡大学就创建“学生之家”教育品牌,求真务实,打造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全新塑造“家文化”,展开各种帮扶活动,将传统方式中的“管理式”教学转变为“服务式”教学,在教育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各级、各系辅导员、学生工作者、学生干部等走寝室、解疑惑,尤其对刚入学的新生,从生活小事、人际关系、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加强人文关怀,构建,“大家庭”式的教育环境,通过学生服务,强化教学定位,始终以“家文化”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实现本校特色化思政教学品牌。
(二)立足学生特点,构建沟通机制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本身就是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在校学生们始终是教育环节中最活跃的主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就年龄阶段而言高校学生三观基本形成,但是仍未脱离校园环境,因此在判断力、自觉性、主动性方面还尚存不足,再加之(青年)青少年对外界新闻媒体、社会事件、政治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笔者认为高校老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升文化教育层次,为学生构建合适的、充分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国内外时事,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比如利用高校“两微一端”、官网、短视频平台,QQ群、微信群,师生之间共同分享国家最新时事政策,例如“乡村振兴”问题、“祝融号”登陆问题、“港珠澳大湾区”建设问题等,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关注个体差异,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扩大其学生思维空间,提升教育沟通的感染力。
(三)树立正面典型,找到融合着力点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能将教育行为和理念“束之高阁”,而是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要,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找到二者融合着力点,树立正面典型,才能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时效性。比如三明学院就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一条龙服务管理体系,树立先进典型,宣传本校“带父上学”的“自强之星”曹××,并为其创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发挥宣传和引领作用,利用更加贴近学生的人物来唤起其思想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充分发挥思政活动的德育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讲——听——感”,而是直接通过典型示范,以学生为根本,实现自我调控。最后该院校拓宽育人系统,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育人平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社会企业开展双创服务,构建家校共育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培养大数据意识,创新教育工作范式
院校思政教师还应该树立大数据意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共享特质,将大数据技术融入院校思政管理中,创新教育工作范式。比如通过学生资助信息、信息化抽样调研、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依赖程度等数据,动态化、全面化统计、探究数据背后潜在信息,通过数据关联,判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将个体数据归类,从整体性角度出发,预测其行为动向,实现资源整合。其次,高校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汲取《一堂网红思政课》的模式,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对其三观进行有效引导,从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出发,对其进行思政指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思政教育的持续性和生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人文关怀,确定教育定位,在教育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立足学生特点,构建沟通机制,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国内外时事,树立正面典型,找到融合着力点,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培养大数据意识,创新教育工作范式,最终实现“三全育人”。
参考文献:
[1]董国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中国职工教育,2014(16):65-66.
(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共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建议
“以人为本”理念最早提出于第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促进了社会健康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做到尊重教育对象,全面服务学生,重视学生们的根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以鼓励为主、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全面化、综合性发展。学生群体是国家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三观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应该准备把握思政教育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思政工作实效。
一、基本概述
(一)以人为本
在“以人为本”理念中,其中“人”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这一方面,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而“本”主要指哲学范畴,即“根本”,是最值得关注的,是该理念的“本源”,满足学生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不仅仅关注人的物质富足,更要重视其全面发展。从这一层面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规范,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鉴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信仰,通过行为、思想、道德等多种方面指引学生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恰恰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论,更加突出教育的人性化、学生的本体化、思政教学针对性和生活性。其中人性化主要體现在高校师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本体化就是指老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教学双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思政的针对性就是指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观察和引导,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积,生活性就是指要给予学生一个充分的思政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加强其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感,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做到以情感人,促进全方位育人。
(三)二者关系分析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理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都是以理论基础和行动为根本工作的基本准则,在双方互动中,都强调人的价值,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这两项工作都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为主要方式,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在工作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是相互倾听,通过双向互动提高被教育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其自我认知能力,最终提升教育实效性。因此将思政教育与“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探析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研究工作发现,当前学生思政工作在组织架构、工作目标、贯彻途径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凸显,在教育环节学生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出现不同程度的割裂感,学生个性难以凸显,教育效果不佳。因此笔者认为,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三、将“以人为本”理念渗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人文关怀,确定教育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性、规划性极强的教学项目,在“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单科目、单方面的能力提升,而是应该重视学科之间、教育者之间的独特属性和联系性,逐步塑造并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品牌,采取实际措施,落实工作侧重点的转移。比如三峡大学就创建“学生之家”教育品牌,求真务实,打造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全新塑造“家文化”,展开各种帮扶活动,将传统方式中的“管理式”教学转变为“服务式”教学,在教育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各级、各系辅导员、学生工作者、学生干部等走寝室、解疑惑,尤其对刚入学的新生,从生活小事、人际关系、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加强人文关怀,构建,“大家庭”式的教育环境,通过学生服务,强化教学定位,始终以“家文化”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实现本校特色化思政教学品牌。
(二)立足学生特点,构建沟通机制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本身就是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在校学生们始终是教育环节中最活跃的主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就年龄阶段而言高校学生三观基本形成,但是仍未脱离校园环境,因此在判断力、自觉性、主动性方面还尚存不足,再加之(青年)青少年对外界新闻媒体、社会事件、政治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笔者认为高校老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升文化教育层次,为学生构建合适的、充分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国内外时事,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比如利用高校“两微一端”、官网、短视频平台,QQ群、微信群,师生之间共同分享国家最新时事政策,例如“乡村振兴”问题、“祝融号”登陆问题、“港珠澳大湾区”建设问题等,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关注个体差异,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扩大其学生思维空间,提升教育沟通的感染力。
(三)树立正面典型,找到融合着力点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能将教育行为和理念“束之高阁”,而是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要,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找到二者融合着力点,树立正面典型,才能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时效性。比如三明学院就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一条龙服务管理体系,树立先进典型,宣传本校“带父上学”的“自强之星”曹××,并为其创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发挥宣传和引领作用,利用更加贴近学生的人物来唤起其思想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充分发挥思政活动的德育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讲——听——感”,而是直接通过典型示范,以学生为根本,实现自我调控。最后该院校拓宽育人系统,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育人平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社会企业开展双创服务,构建家校共育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培养大数据意识,创新教育工作范式
院校思政教师还应该树立大数据意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共享特质,将大数据技术融入院校思政管理中,创新教育工作范式。比如通过学生资助信息、信息化抽样调研、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依赖程度等数据,动态化、全面化统计、探究数据背后潜在信息,通过数据关联,判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将个体数据归类,从整体性角度出发,预测其行为动向,实现资源整合。其次,高校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汲取《一堂网红思政课》的模式,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对其三观进行有效引导,从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出发,对其进行思政指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思政教育的持续性和生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人文关怀,确定教育定位,在教育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立足学生特点,构建沟通机制,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国内外时事,树立正面典型,找到融合着力点,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培养大数据意识,创新教育工作范式,最终实现“三全育人”。
参考文献:
[1]董国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中国职工教育,2014(16):65-66.
(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共交通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