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人说,十年学成庄稼汉,一年学成买卖人。言外之意,做生意,简单;要想做一个称职的庄稼人,很难。在农村,同样的田地,不同的人经手,庄稼长的就不一样,有的肥黑流油,嗖嗖地向上冒着,有的黄瘦黄瘦的,要死不活。这不是勤快和懶的原因,是方法的问题。
种庄稼,不只是会使力,还得有技巧,有眼光,栽秧就是这样的。
1
栽秧在麦子割了后,可是,下秧,却是在割麦前。一般农家,当麦黄鸟在坡上叫着“麦黄——快割,麦黄——快割”的时候,就将手搭在额前望望说:“得下秧苗了,麦黄鸟都叫了。”于是,就急匆匆买了稻种拿回来,用水一泡,放在篮子里,外面盖上毛巾,或者衣服,干啥?保湿啊。
一天多后,稻种就爆出白嫩的芽,白中透着一丝绿色,如一枚针一般。下面呢,也有了两根花线粗细的根,白白的。这就泡成了,就能下种了。
下种的地得灌水,耙得泡乎乎,又抹平了,如镜面一样。然后拿来已经发芽的稻种,十分小心地撒在田里。一夜功夫,稻种就扎了根,就得放水。这以后,稻种的嫩芽由白嫩鹅黄变成嫩绿、青绿、黑绿:一天一个样,再一天又一个样,慢慢长高,就遮住了水田。
时间,正是夏季最热的时候。四周树上的蝉声,吱啦吱啦的,如流水一样流洒,一声不停。麦黄鸟在坡上使劲地叫,没一刻安闲。人在屋外走一趟,一会儿功夫,脑门儿冒汗,背心就湿透了。此时的秧田,是万万不能缺水的,否则,一天干下来,秧苗就枯萎了,就死了。记得我小的时候放牛,一天下午,正在山坡上放时,河下一个人跳着骂着,让我下去。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下去了,他一看,忙给我道歉,认错人了。原来,是另一个放牛的孩子,牛走过他的秧田边,将田埂踩踏了,那孩子吆着牛径直走了,没有将田埂堵起来,水跑光了,秧苗也晒死光了。
秧苗晒死,一季稻子就泡汤了,难怪对方生气。
秧苗一天天长大,长到四五寸的时候,里面就有青蛙躲着,白天很少叫,在夜晚时呱呱地叫着,声音粗犷清亮。此时,麦子已经收割完毕,打好归仓了。地里,只有一片麦茬,如理过的平头一般。此时,村民不能闲着,放下钎担,咕嘟咕嘟喝上一茶缸冷茶,忙着去给地里灌水,灌的差不多了,就请来牛工开始犁地,整理秧田,准备栽秧。
2
犁地分犁旱地和犁水地。犁旱地相比较而言,要简单,给牛套上犁,牛工鞭子一摔,抖起一个鞭花,大声道:“哦——到边!”那个“哦”字扯得长长的,九曲十八弯的,仿佛一声号令,牛就耸着肩开始走了,一步一步,走得非常稳实,也非常吃力。犁铧下,土块翻起,潮巴巴的。一块地犁好,接着套上耙开始耙地。牛工站在耙上,扯着缰绳,挺着腰站着,两头牛拉着耙向前走着,那种情景,真有点大将军坐在马车上出征的样子,非常威武。我小时见了,很羡慕,很想有一天,也能那样站在耙上,扬着鞭子,拉着牛缰绳,左顾右盼的,让一个清秀的女孩在旁边很敬佩地看着。我想,那一定是很享受的。可惜,一直到现在,将近五十岁了,也没有这样威风过。
犁水地,要比犁旱地费工,也费事。
水地犁的时候,和旱地一样,只不过地里灌了水,犁犁开土地,也带动着水哗啦啦地响着,溅着白亮的水花。
耙水地,却要比耙旱地更威武,更细致。那时,牛工站在耙上,鞭子扬起,摔着鞭花,两条牛撒开蹄子,在水里奔跑着,溅起的水花,高高飞起,映衬着阳光,亮晶晶的。有时,牛不听话了,或者跑错了方向,牛工就会高呼一声:“哦——走直!”牛很听话,就端直地走着。那水花,那喊声,还有那威武雄壮的样子,看着真让人眼红。
后来才听父亲说,犁地得有技巧,尤其站在耙上,一不小心摔下来,会让耙上的铁齿戳伤的。确实的,耙齿是铁打的,很尖很锋利,闪着亮光。我这才知道,犁地还有着许多艰险,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好。
耙地的时候,一定要耙平,耙得如镜子一样,一边高一边低是不行的,以后咋放秧水?地里泥没拌糊也不行,将来关不住水咋办?
犁地,是一件细心的活儿。
秧田整好,放上水,平平的,真如一面镜子一样。水里有蓝天,有白云,有人家的房屋,还有树木。这时,牛工扛着犁,吆喝着牛走了,一直走向山弯的那边,去了另一家地里。那儿,再次响起“哦”的声音,长长地传来,一直扩散到山口去了。
地里,开始插秧了。
秧苗已经扯好,茶缸粗一把一把,都用闷湿的稻草绑着,放在筐子里。主家用扁担挑着篮子,吱呀吱呀的,一直挑到地边,将秧把子扔进田里,这叫打秧把子。有的人认为,打秧把子还不容易吗,就是随手扔扔啊。才不是呢。这是最见技巧的活儿,扔秧把子的时候,不能让秧苗上端落在水里,这样会闷坏,需要秧的根部先落下。这得用巧劲,怎么一个巧?我一直没学会,也说不好。另外,秧把子的距离得校准,将来栽秧的时候,栽完一把,恰好旁边就有一把接着,避免在田里来来去去跑,将平整的田踩得坑坑洼洼的。
我家有一块秧田,三角的,在马家湾。过河就是马家,老屋一片烟熏火燎的,有些年了。门前有棵桑树,很粗,隔着河,一根盆粗的树枝斜伸到我的秧田边,栽秧的时候,正好歇阴。
每次,爹将一田的秧把子打完,都会长长吁一口气,坐在桑树的阴凉下抽一根烟,这才开始栽秧。
3
栽秧是最讲究技巧的。
栽秧是退着栽,不然的话,自己会将自己栽的秧苗踏光。我的一个同学说了一个笑话,他爷爷是一个教师,一次去栽玉米苗,在一面斜坡上,从下往上栽。到了上午,他奶奶去喊他爷爷吃饭时发现,他爷爷才栽了一行玉米苗,其余的都给埋住了。这绝对不是夸张,第一次种庄稼的人,出这样的笑话,是在所难免的。
栽秧,行家一般一次带五行的,也有带七行的。我爹栽秧,每次都是七行,左手拿着一把秧苗,右手在中间分出几棵,飞快地插入泥中,蜻蜓点水一般,非常快。而且,七行下来,无论横行,无论竖行,都非常直,非常正。那才是真正的农人。一个真正的农人,手里的功夫,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的,这就如写字的功夫如何,落笔即出;就如写文章的写得咋样,几句话就可以凸显出来,干农活也是这样的。有人为了秧苗行子端直,竟然拉着绳子,我爹撇着嘴说:“那是外行。”言下很是不屑。
插秧时,深不得浅不得:深了,将来秧苗很难扎根。浅了,秧苗会随着水漂起来,顺水漂走。老手插秧,恰到好处。
几天后,秧苗的老叶会死去,里面冒出嫩叶。
此后,秧苗就一路顺风,翠色逼眼了。
我小时放牛的时候,有时站在屋后的山尖上,望着自己家的秧田,远远的,秧苗在白水里摇曳着,一片碧绿。田里的水泛着太阳光,晃着人的眼睛,必须眯着才能看清。到了晚上,站在院子外,看着远处的秧田,在一片月光下,浮起一层淡淡的蓝雾,和月光荡漾在一起,亮亮的,润润的。有蛙声咯哇咯哇响起,随着水汽传开,格外清润。背阴的地方,有萤火虫,东一只西一只的,如一颗颗露珠,水盈盈的。
那时,人心里一片轻盈,一片舒畅。
4
每一种庄稼种下,都预示着父亲将和一批草开始战斗。
尤其到了栽秧后,不久,秧田里就会长出鸭子脚板,长出稗子,长出水芹菜,长出各种各样的野草,绿乎乎的,翠生生的。这时,父亲就会撑着一根竹棍,卷起裤腿,走进秧田里,开始细致地踩秧。踩秧并不是踩踏秧苗,农人谁还和秧苗过不去啊?是踩踏野草,将稗子、水红花等踩进淤泥里,然后,用脚将泥巴糊平,如原来一样平整。
踩秧一般是在早晨,因为,上午的时候,上晒下蒸的受不了,最容易拉肚子了。
秧苗在水,露气很重,一早走到秧田边,只见每一根秧苗上都挂着一颗露珠,硕大晶亮,一片片秧苗上迷蒙着一片清冷的雾气。这儿的田块边,是一条窨笼,将远山的泉水引来,竟然有水桶粗一股,白白亮亮的,泛着水花哗哗地响着。三伏天,将手伸入水里,都渗得骨头疼。水入田中,一脚下去,也凉得渗脚,加以露水很大,不一会儿,腰一下就湿透了。这时,太阳还没有照到田里,只照在半山上,一半山色是红的,透着微微的蓝雾,另一半则完全是一种清冷的蓝色。踩秧的人嘴唇都是白的,说话都哆嗦着。
一季栽稻,踩秧三遍。
每一次踩秧,父亲都是这样的。每一季踩秧,村人都是这样的。诗歌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实话,也是良心里流淌出来的话。
余显斌,陕西山阳人。作品见《小说选刊》《中国教育报》《疯狂阅读》《读者》等刊物,至今出版文集多部。现任教于陕西省山阳中学。
种庄稼,不只是会使力,还得有技巧,有眼光,栽秧就是这样的。
1
栽秧在麦子割了后,可是,下秧,却是在割麦前。一般农家,当麦黄鸟在坡上叫着“麦黄——快割,麦黄——快割”的时候,就将手搭在额前望望说:“得下秧苗了,麦黄鸟都叫了。”于是,就急匆匆买了稻种拿回来,用水一泡,放在篮子里,外面盖上毛巾,或者衣服,干啥?保湿啊。
一天多后,稻种就爆出白嫩的芽,白中透着一丝绿色,如一枚针一般。下面呢,也有了两根花线粗细的根,白白的。这就泡成了,就能下种了。
下种的地得灌水,耙得泡乎乎,又抹平了,如镜面一样。然后拿来已经发芽的稻种,十分小心地撒在田里。一夜功夫,稻种就扎了根,就得放水。这以后,稻种的嫩芽由白嫩鹅黄变成嫩绿、青绿、黑绿:一天一个样,再一天又一个样,慢慢长高,就遮住了水田。
时间,正是夏季最热的时候。四周树上的蝉声,吱啦吱啦的,如流水一样流洒,一声不停。麦黄鸟在坡上使劲地叫,没一刻安闲。人在屋外走一趟,一会儿功夫,脑门儿冒汗,背心就湿透了。此时的秧田,是万万不能缺水的,否则,一天干下来,秧苗就枯萎了,就死了。记得我小的时候放牛,一天下午,正在山坡上放时,河下一个人跳着骂着,让我下去。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下去了,他一看,忙给我道歉,认错人了。原来,是另一个放牛的孩子,牛走过他的秧田边,将田埂踩踏了,那孩子吆着牛径直走了,没有将田埂堵起来,水跑光了,秧苗也晒死光了。
秧苗晒死,一季稻子就泡汤了,难怪对方生气。
秧苗一天天长大,长到四五寸的时候,里面就有青蛙躲着,白天很少叫,在夜晚时呱呱地叫着,声音粗犷清亮。此时,麦子已经收割完毕,打好归仓了。地里,只有一片麦茬,如理过的平头一般。此时,村民不能闲着,放下钎担,咕嘟咕嘟喝上一茶缸冷茶,忙着去给地里灌水,灌的差不多了,就请来牛工开始犁地,整理秧田,准备栽秧。
2
犁地分犁旱地和犁水地。犁旱地相比较而言,要简单,给牛套上犁,牛工鞭子一摔,抖起一个鞭花,大声道:“哦——到边!”那个“哦”字扯得长长的,九曲十八弯的,仿佛一声号令,牛就耸着肩开始走了,一步一步,走得非常稳实,也非常吃力。犁铧下,土块翻起,潮巴巴的。一块地犁好,接着套上耙开始耙地。牛工站在耙上,扯着缰绳,挺着腰站着,两头牛拉着耙向前走着,那种情景,真有点大将军坐在马车上出征的样子,非常威武。我小时见了,很羡慕,很想有一天,也能那样站在耙上,扬着鞭子,拉着牛缰绳,左顾右盼的,让一个清秀的女孩在旁边很敬佩地看着。我想,那一定是很享受的。可惜,一直到现在,将近五十岁了,也没有这样威风过。
犁水地,要比犁旱地费工,也费事。
水地犁的时候,和旱地一样,只不过地里灌了水,犁犁开土地,也带动着水哗啦啦地响着,溅着白亮的水花。
耙水地,却要比耙旱地更威武,更细致。那时,牛工站在耙上,鞭子扬起,摔着鞭花,两条牛撒开蹄子,在水里奔跑着,溅起的水花,高高飞起,映衬着阳光,亮晶晶的。有时,牛不听话了,或者跑错了方向,牛工就会高呼一声:“哦——走直!”牛很听话,就端直地走着。那水花,那喊声,还有那威武雄壮的样子,看着真让人眼红。
后来才听父亲说,犁地得有技巧,尤其站在耙上,一不小心摔下来,会让耙上的铁齿戳伤的。确实的,耙齿是铁打的,很尖很锋利,闪着亮光。我这才知道,犁地还有着许多艰险,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好。
耙地的时候,一定要耙平,耙得如镜子一样,一边高一边低是不行的,以后咋放秧水?地里泥没拌糊也不行,将来关不住水咋办?
犁地,是一件细心的活儿。
秧田整好,放上水,平平的,真如一面镜子一样。水里有蓝天,有白云,有人家的房屋,还有树木。这时,牛工扛着犁,吆喝着牛走了,一直走向山弯的那边,去了另一家地里。那儿,再次响起“哦”的声音,长长地传来,一直扩散到山口去了。
地里,开始插秧了。
秧苗已经扯好,茶缸粗一把一把,都用闷湿的稻草绑着,放在筐子里。主家用扁担挑着篮子,吱呀吱呀的,一直挑到地边,将秧把子扔进田里,这叫打秧把子。有的人认为,打秧把子还不容易吗,就是随手扔扔啊。才不是呢。这是最见技巧的活儿,扔秧把子的时候,不能让秧苗上端落在水里,这样会闷坏,需要秧的根部先落下。这得用巧劲,怎么一个巧?我一直没学会,也说不好。另外,秧把子的距离得校准,将来栽秧的时候,栽完一把,恰好旁边就有一把接着,避免在田里来来去去跑,将平整的田踩得坑坑洼洼的。
我家有一块秧田,三角的,在马家湾。过河就是马家,老屋一片烟熏火燎的,有些年了。门前有棵桑树,很粗,隔着河,一根盆粗的树枝斜伸到我的秧田边,栽秧的时候,正好歇阴。
每次,爹将一田的秧把子打完,都会长长吁一口气,坐在桑树的阴凉下抽一根烟,这才开始栽秧。
3
栽秧是最讲究技巧的。
栽秧是退着栽,不然的话,自己会将自己栽的秧苗踏光。我的一个同学说了一个笑话,他爷爷是一个教师,一次去栽玉米苗,在一面斜坡上,从下往上栽。到了上午,他奶奶去喊他爷爷吃饭时发现,他爷爷才栽了一行玉米苗,其余的都给埋住了。这绝对不是夸张,第一次种庄稼的人,出这样的笑话,是在所难免的。
栽秧,行家一般一次带五行的,也有带七行的。我爹栽秧,每次都是七行,左手拿着一把秧苗,右手在中间分出几棵,飞快地插入泥中,蜻蜓点水一般,非常快。而且,七行下来,无论横行,无论竖行,都非常直,非常正。那才是真正的农人。一个真正的农人,手里的功夫,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的,这就如写字的功夫如何,落笔即出;就如写文章的写得咋样,几句话就可以凸显出来,干农活也是这样的。有人为了秧苗行子端直,竟然拉着绳子,我爹撇着嘴说:“那是外行。”言下很是不屑。
插秧时,深不得浅不得:深了,将来秧苗很难扎根。浅了,秧苗会随着水漂起来,顺水漂走。老手插秧,恰到好处。
几天后,秧苗的老叶会死去,里面冒出嫩叶。
此后,秧苗就一路顺风,翠色逼眼了。
我小时放牛的时候,有时站在屋后的山尖上,望着自己家的秧田,远远的,秧苗在白水里摇曳着,一片碧绿。田里的水泛着太阳光,晃着人的眼睛,必须眯着才能看清。到了晚上,站在院子外,看着远处的秧田,在一片月光下,浮起一层淡淡的蓝雾,和月光荡漾在一起,亮亮的,润润的。有蛙声咯哇咯哇响起,随着水汽传开,格外清润。背阴的地方,有萤火虫,东一只西一只的,如一颗颗露珠,水盈盈的。
那时,人心里一片轻盈,一片舒畅。
4
每一种庄稼种下,都预示着父亲将和一批草开始战斗。
尤其到了栽秧后,不久,秧田里就会长出鸭子脚板,长出稗子,长出水芹菜,长出各种各样的野草,绿乎乎的,翠生生的。这时,父亲就会撑着一根竹棍,卷起裤腿,走进秧田里,开始细致地踩秧。踩秧并不是踩踏秧苗,农人谁还和秧苗过不去啊?是踩踏野草,将稗子、水红花等踩进淤泥里,然后,用脚将泥巴糊平,如原来一样平整。
踩秧一般是在早晨,因为,上午的时候,上晒下蒸的受不了,最容易拉肚子了。
秧苗在水,露气很重,一早走到秧田边,只见每一根秧苗上都挂着一颗露珠,硕大晶亮,一片片秧苗上迷蒙着一片清冷的雾气。这儿的田块边,是一条窨笼,将远山的泉水引来,竟然有水桶粗一股,白白亮亮的,泛着水花哗哗地响着。三伏天,将手伸入水里,都渗得骨头疼。水入田中,一脚下去,也凉得渗脚,加以露水很大,不一会儿,腰一下就湿透了。这时,太阳还没有照到田里,只照在半山上,一半山色是红的,透着微微的蓝雾,另一半则完全是一种清冷的蓝色。踩秧的人嘴唇都是白的,说话都哆嗦着。
一季栽稻,踩秧三遍。
每一次踩秧,父亲都是这样的。每一季踩秧,村人都是这样的。诗歌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实话,也是良心里流淌出来的话。
余显斌,陕西山阳人。作品见《小说选刊》《中国教育报》《疯狂阅读》《读者》等刊物,至今出版文集多部。现任教于陕西省山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