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砌小路
村子不算大,四周高山簇拥,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自西往东从山脚潺潺流出山外,缓缓从村中心流过,宛如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柔软的绸缎上轻轻划了一下,将本来就不大的山村一分为二地割裂开来,一条石砌小路也就随着溪水径直往前延伸,一路上,水随路转,路沿溪旋,兩者默默厮守不知有多少个年头!
溪水因为乾隆破除风水龙脉而大有来历,石砌小路也颇有些历史年头,不过有人根据路边一块大碑石上模糊可见的文字大致可以推测此路乃是某朝某进士(一作居士)一人捐资所修。尽管年代久远进士生平已不可考,他的音容笑貌和道德文章也早已随风而逝,但眼前尚未湮灭的石刻文字分明能让过客时时感觉到他的侠骨豪情仍在小径的上空袅袅前行,渐行渐远!
路不宽,平均算下来不足两米,全部是用规格不一的石头一块块地铺砌而成。有的地方已经坍塌了,明显有补砌的痕迹;有的地方依然如故,保持着几百年前的风貌;有的地方则早已长满柴草,人们只能改道而行。江南多牛毛细雨,泥土小路垫上石块后就不易积水,只要雨一停,便可穿着布鞋在上面来回行走而不湿鞋。年深日久,路面上的石头一个个都被磨得光溜溜的,纵使当年凹凸不平、坚硬无比颇具个性的鹅卵石,如今光着赤脚在上面奔跑也不会感到硌脚,还有一丝凉飕飕的清凉直透心底呢。
小路曲折蜿蜒,坎坷不平,可靠近溪水的岸边却被砌得平平整整,像一堵墙壁似的,几乎所有的石缝里都长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荆棘野草,有的已经完全掩盖了小路的本来面目。远远望去,石砌小路就像乡下老农一样默默无闻,平淡无奇,毫不张扬自己的个性和品行,也不讲究豪华体面的外表,那些凹凸不平的石块与时下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柏油大道相比,实在是寒酸得紧!
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石砌小路终年如一根毫不起眼的牛绳卧躺在草丛之中,任凭虫蚁为伴、走兽相依,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红尘浪客从它身上踩踏而过:有达官贵人的千金小姐、平民百姓的小家碧玉,也有沦落红尘的青楼女子;有显赫世家的王孙公子、饱读诗书的才子佳人,也有目不识丁的村夫野老;有欺世盗名的正人君子、救苦救难的方外侠客,也有闭门潜修的世外高人;有啸傲山林的豪强狂客、打抱不平的草莽英雄,也有锄强扶弱的仗义志士;有富甲一方的商贾巨子、学贯东西的学界泰斗,也有叱咤风云的文臣武将……更多的时候就是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平头百姓匆匆而来匆匆而往!路是默默无闻横躺于地的,人却是堂堂正正直立行走于世的,横躺着的石砌小路支撑起的却是竖起来的大写着的人!
如今,古老的石砌小路已被下游大型电站关闸后的蓄水淹没了,小路不再是小路,溪水不再是溪水,故乡不再是故乡,它只是静静几十里水面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坐标点而已!也许春风吹拂湖面泛起的波澜就是它们在水底下轻轻吟唱的音符!
远古洪荒转眼便是沧海桑田,蓦然沉入水底的又何止是故乡的这条石砌小路!这种撕心裂肺的嬗变痛楚历朝历代都有,只不过大同小异的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哀怨曲子在横笛竖箫吹奏而已!
耳边蓦然响起乡贤寅恪大师的诗句来: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但愿库区水面碧波荡漾的美丽温柔,真的能抚慰抹平移民们离乡背井作鸟兽散的心底之痛!
竹缘
近日无事,闲暇之时偶翻东坡居士的《于潜僧绿筠轩》,不禁又想起了家乡的竹子。
地处江南小镇的家乡盛产竹子,小时候的我几乎就是枕着竹子的拔节声悄然入梦的,竹子婆娑摇摆的光影里珍藏着许多难忘的童年记忆和快乐自在。
我出生的百年老屋旁边就是一个大土坡,坡底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蜿蜒而过,这样的地形比较阴凉,非常适宜竹子的生长繁衍,除了几棵粗得要大人才能合抱的柏树外,其余的就是修长挺拔的毛竹(楠竹)。这一片竹地是我们全姓家族的公共财产,每家每户除了要添置日常的家用农具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去砍竹子,至于每年春天竹笋破土而出时,更是严禁我们这些小孩去挖笋当菜吃,所有的竹笋都会在大人的眼皮底下一天一天长高拔节、破壳分蘖、扬枝抽叶直至最后长成迎风摇曳的高大竹子。
竹子全身都是宝,特别是对庄稼人来说,竹子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劳作中简直是须臾不可或缺:小至烧火用的吹火筒、吃饭的筷子、蒸饭的筲箕、睡觉的席子,大至上工收割水稻的谷篓,翻晒稻谷薯丝的地箕、扒箕、盘箕,至于用来扬尘去杂物的谷筛、米筛,上山砍柴时用的柴夹、扁担,下河洗衣洗菜的竹篮,溪边田头打猪草的背篓,出工送肥或修水库运土的土箕就更离不开竹子;就算是那些用剩下来的枝叶还能用来扎篱笆,围在菜园子的周边以防飞禽走兽前来糟蹋那些瓜果蔬菜,或者扎成扫把用来清扫周边场地上的卫生;更别说竹笋还能直接炒菜入食,充饥解馋。特别是那春荒难挨的饥饿岁月里,家乡漫山遍野的纤纤竹笋曾经挽救了多少无辜弱小的生命。提篮背篓上山采挖竹笋的大婶阿姨们如今已离我远去渐行渐远,但她们驮着插满竹笋的背篓汗如雨下的辛苦样子至今还在我的记忆深处步履艰难地行走着,成为家乡远去的一帧风景画面!
家乡的竹子有好几种,高大挺拔的那一种叫毛竹,也叫楠竹,几乎所有的农家工具都是以它为材料做成的,这种竹子的笋是受村民们保护的,任何人都不准上山去挖笋,因为这样的笋长大了就是一棵成材的竹子,用途十分广泛,价值实在是一顿美味所不能替代的;还有一种拇指粗大小的竹子,无论土地多么肥沃,它们永远长不大的,但长出来的笋大部分都进了各家各户的口中,化为腹中之物去充饥度日;还有一种罗汉竹,最多比大拇指粗一点儿,它的竹节密而且天生有一种花纹,这种竹子做成的手杖简直就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比人工雕刻不知要强上多少;最怪的是一种叫苦竹的竹子,不但长不大,而且笋是苦的,没法入口,于是这样的竹子越发茂盛起来,在我的印象当中,它们的用途除了被村民砍来当柴烧以外,就一无是处!现在想来,这种竹子应该属于观赏一类的佳品,可惜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村民们是不可能有雅兴勒紧裤带去欣赏它的,纵是人间极品,也只能默默无闻,自生自灭于荒山野岭之间! 当然,在我们这些小孩的眼里,所有关于竹子的话题都是十分有趣的。
那些高大的楠竹地里虽然长辈们会禁止我们去挖笋,但我们同样能在楠竹的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雨后放晴的春天时节,我们会静静地站在柏树下听春笋拔节,轻微的噼啪之声不绝于耳,仿佛一双无形的大手在竹林里伴奏,天生好动的我们就会来到竹笋旁边捡那些自动脱落的笋壳,做成小帽子或者小雨伞戴在头上;夏天的中午,我们除了下河戏水外就是来到竹叶茂密的竹林中乘凉,一边踩在歪脖竹子上使劲摇晃,一边听着蝉鸣此起彼伏,有时还用小刀在竹子上刻各种图案或骂人的粗话;秋风起了,往日茂盛的竹叶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了,整个竹林仿佛一夜之间瘦了,透过竹枝的空隙望见天空瓦亮瓦亮的,把地上的竹叶打扫起来,或卖到中药铺,或留在家中泡水当保健品喝,就是我们最喜欢干的差事;冬天雪落时节,这里又成了我们打雪仗、攻击同伴的天然陷阱——有时候,我们会装得一本正经的样子,把同伴骗到被雪压得弯腰驼背的竹子底下,一边说着无关紧要的话题,一边突然用脚猛踢竹子下半截,“哗”的一声,枝丫上所有的积雪全部落下来,在竹身迅速弹起的同时,大堆的积雪就会落进同伴的身上,有时衣领里面也装得满满的,然后撒腿就跑,那种你追我赶、大喊大叫、大笑大跳的快乐真的是其乐无穷!
长大以后,因为读书的缘故,我离家乡真实的竹子越来越远了,然而我对竹子的了解却越来越多:竹子、梅花、松树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称赞,被誉为“岁寒三友”。“三友”之中竹子最招人喜欢,它全身都是宝,古代人写字得写在竹片上,那叫竹简;写字用的毛笔,笔杆子也是竹子做的;古代乐器中的箫呀、笛子呀也是竹子做的;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传令用的兵符,也是用竹子做的。竹子的作用可大了!还有,它长得很美,高高的,长长的,风吹过,叶子哗啦啦地响,是作诗入画的最佳题材;它的竿是一节节的,而且一节比一节高,常常用来比喻仁人志士的气节和胸襟;它非常耐用,不容易折断,可里面却是空的,重量很轻……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竹子的用途被苏区红军运用得出神入化,成为对敌斗争的一种天然武器。竹子不但可以用来煮饭、盛水装菜,偷运食盐、珍贵药品进入苏区,还可以用来排兵布阵,成为阵前杀敌的锋利武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的辉煌战果中,竹子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能否定的,竹子家族这样的红色历史在袁鹰先生《井冈翠竹》的大作之中亦可窥见一斑。
一竹一诗词,一叶一世界。竹形竹韵,源远流长。原来家乡的竹子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使用价值之外,還有这般清高这般典雅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我不禁又吟诵起东坡居士的诗词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选自2020年第3期《橄榄绿》)
村子不算大,四周高山簇拥,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自西往东从山脚潺潺流出山外,缓缓从村中心流过,宛如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柔软的绸缎上轻轻划了一下,将本来就不大的山村一分为二地割裂开来,一条石砌小路也就随着溪水径直往前延伸,一路上,水随路转,路沿溪旋,兩者默默厮守不知有多少个年头!
溪水因为乾隆破除风水龙脉而大有来历,石砌小路也颇有些历史年头,不过有人根据路边一块大碑石上模糊可见的文字大致可以推测此路乃是某朝某进士(一作居士)一人捐资所修。尽管年代久远进士生平已不可考,他的音容笑貌和道德文章也早已随风而逝,但眼前尚未湮灭的石刻文字分明能让过客时时感觉到他的侠骨豪情仍在小径的上空袅袅前行,渐行渐远!
路不宽,平均算下来不足两米,全部是用规格不一的石头一块块地铺砌而成。有的地方已经坍塌了,明显有补砌的痕迹;有的地方依然如故,保持着几百年前的风貌;有的地方则早已长满柴草,人们只能改道而行。江南多牛毛细雨,泥土小路垫上石块后就不易积水,只要雨一停,便可穿着布鞋在上面来回行走而不湿鞋。年深日久,路面上的石头一个个都被磨得光溜溜的,纵使当年凹凸不平、坚硬无比颇具个性的鹅卵石,如今光着赤脚在上面奔跑也不会感到硌脚,还有一丝凉飕飕的清凉直透心底呢。
小路曲折蜿蜒,坎坷不平,可靠近溪水的岸边却被砌得平平整整,像一堵墙壁似的,几乎所有的石缝里都长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荆棘野草,有的已经完全掩盖了小路的本来面目。远远望去,石砌小路就像乡下老农一样默默无闻,平淡无奇,毫不张扬自己的个性和品行,也不讲究豪华体面的外表,那些凹凸不平的石块与时下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柏油大道相比,实在是寒酸得紧!
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石砌小路终年如一根毫不起眼的牛绳卧躺在草丛之中,任凭虫蚁为伴、走兽相依,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红尘浪客从它身上踩踏而过:有达官贵人的千金小姐、平民百姓的小家碧玉,也有沦落红尘的青楼女子;有显赫世家的王孙公子、饱读诗书的才子佳人,也有目不识丁的村夫野老;有欺世盗名的正人君子、救苦救难的方外侠客,也有闭门潜修的世外高人;有啸傲山林的豪强狂客、打抱不平的草莽英雄,也有锄强扶弱的仗义志士;有富甲一方的商贾巨子、学贯东西的学界泰斗,也有叱咤风云的文臣武将……更多的时候就是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平头百姓匆匆而来匆匆而往!路是默默无闻横躺于地的,人却是堂堂正正直立行走于世的,横躺着的石砌小路支撑起的却是竖起来的大写着的人!
如今,古老的石砌小路已被下游大型电站关闸后的蓄水淹没了,小路不再是小路,溪水不再是溪水,故乡不再是故乡,它只是静静几十里水面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坐标点而已!也许春风吹拂湖面泛起的波澜就是它们在水底下轻轻吟唱的音符!
远古洪荒转眼便是沧海桑田,蓦然沉入水底的又何止是故乡的这条石砌小路!这种撕心裂肺的嬗变痛楚历朝历代都有,只不过大同小异的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哀怨曲子在横笛竖箫吹奏而已!
耳边蓦然响起乡贤寅恪大师的诗句来: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但愿库区水面碧波荡漾的美丽温柔,真的能抚慰抹平移民们离乡背井作鸟兽散的心底之痛!
竹缘
近日无事,闲暇之时偶翻东坡居士的《于潜僧绿筠轩》,不禁又想起了家乡的竹子。
地处江南小镇的家乡盛产竹子,小时候的我几乎就是枕着竹子的拔节声悄然入梦的,竹子婆娑摇摆的光影里珍藏着许多难忘的童年记忆和快乐自在。
我出生的百年老屋旁边就是一个大土坡,坡底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蜿蜒而过,这样的地形比较阴凉,非常适宜竹子的生长繁衍,除了几棵粗得要大人才能合抱的柏树外,其余的就是修长挺拔的毛竹(楠竹)。这一片竹地是我们全姓家族的公共财产,每家每户除了要添置日常的家用农具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去砍竹子,至于每年春天竹笋破土而出时,更是严禁我们这些小孩去挖笋当菜吃,所有的竹笋都会在大人的眼皮底下一天一天长高拔节、破壳分蘖、扬枝抽叶直至最后长成迎风摇曳的高大竹子。
竹子全身都是宝,特别是对庄稼人来说,竹子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劳作中简直是须臾不可或缺:小至烧火用的吹火筒、吃饭的筷子、蒸饭的筲箕、睡觉的席子,大至上工收割水稻的谷篓,翻晒稻谷薯丝的地箕、扒箕、盘箕,至于用来扬尘去杂物的谷筛、米筛,上山砍柴时用的柴夹、扁担,下河洗衣洗菜的竹篮,溪边田头打猪草的背篓,出工送肥或修水库运土的土箕就更离不开竹子;就算是那些用剩下来的枝叶还能用来扎篱笆,围在菜园子的周边以防飞禽走兽前来糟蹋那些瓜果蔬菜,或者扎成扫把用来清扫周边场地上的卫生;更别说竹笋还能直接炒菜入食,充饥解馋。特别是那春荒难挨的饥饿岁月里,家乡漫山遍野的纤纤竹笋曾经挽救了多少无辜弱小的生命。提篮背篓上山采挖竹笋的大婶阿姨们如今已离我远去渐行渐远,但她们驮着插满竹笋的背篓汗如雨下的辛苦样子至今还在我的记忆深处步履艰难地行走着,成为家乡远去的一帧风景画面!
家乡的竹子有好几种,高大挺拔的那一种叫毛竹,也叫楠竹,几乎所有的农家工具都是以它为材料做成的,这种竹子的笋是受村民们保护的,任何人都不准上山去挖笋,因为这样的笋长大了就是一棵成材的竹子,用途十分广泛,价值实在是一顿美味所不能替代的;还有一种拇指粗大小的竹子,无论土地多么肥沃,它们永远长不大的,但长出来的笋大部分都进了各家各户的口中,化为腹中之物去充饥度日;还有一种罗汉竹,最多比大拇指粗一点儿,它的竹节密而且天生有一种花纹,这种竹子做成的手杖简直就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比人工雕刻不知要强上多少;最怪的是一种叫苦竹的竹子,不但长不大,而且笋是苦的,没法入口,于是这样的竹子越发茂盛起来,在我的印象当中,它们的用途除了被村民砍来当柴烧以外,就一无是处!现在想来,这种竹子应该属于观赏一类的佳品,可惜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村民们是不可能有雅兴勒紧裤带去欣赏它的,纵是人间极品,也只能默默无闻,自生自灭于荒山野岭之间! 当然,在我们这些小孩的眼里,所有关于竹子的话题都是十分有趣的。
那些高大的楠竹地里虽然长辈们会禁止我们去挖笋,但我们同样能在楠竹的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雨后放晴的春天时节,我们会静静地站在柏树下听春笋拔节,轻微的噼啪之声不绝于耳,仿佛一双无形的大手在竹林里伴奏,天生好动的我们就会来到竹笋旁边捡那些自动脱落的笋壳,做成小帽子或者小雨伞戴在头上;夏天的中午,我们除了下河戏水外就是来到竹叶茂密的竹林中乘凉,一边踩在歪脖竹子上使劲摇晃,一边听着蝉鸣此起彼伏,有时还用小刀在竹子上刻各种图案或骂人的粗话;秋风起了,往日茂盛的竹叶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了,整个竹林仿佛一夜之间瘦了,透过竹枝的空隙望见天空瓦亮瓦亮的,把地上的竹叶打扫起来,或卖到中药铺,或留在家中泡水当保健品喝,就是我们最喜欢干的差事;冬天雪落时节,这里又成了我们打雪仗、攻击同伴的天然陷阱——有时候,我们会装得一本正经的样子,把同伴骗到被雪压得弯腰驼背的竹子底下,一边说着无关紧要的话题,一边突然用脚猛踢竹子下半截,“哗”的一声,枝丫上所有的积雪全部落下来,在竹身迅速弹起的同时,大堆的积雪就会落进同伴的身上,有时衣领里面也装得满满的,然后撒腿就跑,那种你追我赶、大喊大叫、大笑大跳的快乐真的是其乐无穷!
长大以后,因为读书的缘故,我离家乡真实的竹子越来越远了,然而我对竹子的了解却越来越多:竹子、梅花、松树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称赞,被誉为“岁寒三友”。“三友”之中竹子最招人喜欢,它全身都是宝,古代人写字得写在竹片上,那叫竹简;写字用的毛笔,笔杆子也是竹子做的;古代乐器中的箫呀、笛子呀也是竹子做的;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传令用的兵符,也是用竹子做的。竹子的作用可大了!还有,它长得很美,高高的,长长的,风吹过,叶子哗啦啦地响,是作诗入画的最佳题材;它的竿是一节节的,而且一节比一节高,常常用来比喻仁人志士的气节和胸襟;它非常耐用,不容易折断,可里面却是空的,重量很轻……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竹子的用途被苏区红军运用得出神入化,成为对敌斗争的一种天然武器。竹子不但可以用来煮饭、盛水装菜,偷运食盐、珍贵药品进入苏区,还可以用来排兵布阵,成为阵前杀敌的锋利武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的辉煌战果中,竹子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能否定的,竹子家族这样的红色历史在袁鹰先生《井冈翠竹》的大作之中亦可窥见一斑。
一竹一诗词,一叶一世界。竹形竹韵,源远流长。原来家乡的竹子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使用价值之外,還有这般清高这般典雅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我不禁又吟诵起东坡居士的诗词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选自2020年第3期《橄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