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碎影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砌小路
  村子不算大,四周高山簇拥,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自西往东从山脚潺潺流出山外,缓缓从村中心流过,宛如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柔软的绸缎上轻轻划了一下,将本来就不大的山村一分为二地割裂开来,一条石砌小路也就随着溪水径直往前延伸,一路上,水随路转,路沿溪旋,兩者默默厮守不知有多少个年头!
  溪水因为乾隆破除风水龙脉而大有来历,石砌小路也颇有些历史年头,不过有人根据路边一块大碑石上模糊可见的文字大致可以推测此路乃是某朝某进士(一作居士)一人捐资所修。尽管年代久远进士生平已不可考,他的音容笑貌和道德文章也早已随风而逝,但眼前尚未湮灭的石刻文字分明能让过客时时感觉到他的侠骨豪情仍在小径的上空袅袅前行,渐行渐远!
  路不宽,平均算下来不足两米,全部是用规格不一的石头一块块地铺砌而成。有的地方已经坍塌了,明显有补砌的痕迹;有的地方依然如故,保持着几百年前的风貌;有的地方则早已长满柴草,人们只能改道而行。江南多牛毛细雨,泥土小路垫上石块后就不易积水,只要雨一停,便可穿着布鞋在上面来回行走而不湿鞋。年深日久,路面上的石头一个个都被磨得光溜溜的,纵使当年凹凸不平、坚硬无比颇具个性的鹅卵石,如今光着赤脚在上面奔跑也不会感到硌脚,还有一丝凉飕飕的清凉直透心底呢。
  小路曲折蜿蜒,坎坷不平,可靠近溪水的岸边却被砌得平平整整,像一堵墙壁似的,几乎所有的石缝里都长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荆棘野草,有的已经完全掩盖了小路的本来面目。远远望去,石砌小路就像乡下老农一样默默无闻,平淡无奇,毫不张扬自己的个性和品行,也不讲究豪华体面的外表,那些凹凸不平的石块与时下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柏油大道相比,实在是寒酸得紧!
  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石砌小路终年如一根毫不起眼的牛绳卧躺在草丛之中,任凭虫蚁为伴、走兽相依,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红尘浪客从它身上踩踏而过:有达官贵人的千金小姐、平民百姓的小家碧玉,也有沦落红尘的青楼女子;有显赫世家的王孙公子、饱读诗书的才子佳人,也有目不识丁的村夫野老;有欺世盗名的正人君子、救苦救难的方外侠客,也有闭门潜修的世外高人;有啸傲山林的豪强狂客、打抱不平的草莽英雄,也有锄强扶弱的仗义志士;有富甲一方的商贾巨子、学贯东西的学界泰斗,也有叱咤风云的文臣武将……更多的时候就是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平头百姓匆匆而来匆匆而往!路是默默无闻横躺于地的,人却是堂堂正正直立行走于世的,横躺着的石砌小路支撑起的却是竖起来的大写着的人!
  如今,古老的石砌小路已被下游大型电站关闸后的蓄水淹没了,小路不再是小路,溪水不再是溪水,故乡不再是故乡,它只是静静几十里水面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坐标点而已!也许春风吹拂湖面泛起的波澜就是它们在水底下轻轻吟唱的音符!
  远古洪荒转眼便是沧海桑田,蓦然沉入水底的又何止是故乡的这条石砌小路!这种撕心裂肺的嬗变痛楚历朝历代都有,只不过大同小异的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哀怨曲子在横笛竖箫吹奏而已!
  耳边蓦然响起乡贤寅恪大师的诗句来: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但愿库区水面碧波荡漾的美丽温柔,真的能抚慰抹平移民们离乡背井作鸟兽散的心底之痛!
  竹缘
  近日无事,闲暇之时偶翻东坡居士的《于潜僧绿筠轩》,不禁又想起了家乡的竹子。
  地处江南小镇的家乡盛产竹子,小时候的我几乎就是枕着竹子的拔节声悄然入梦的,竹子婆娑摇摆的光影里珍藏着许多难忘的童年记忆和快乐自在。
  我出生的百年老屋旁边就是一个大土坡,坡底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蜿蜒而过,这样的地形比较阴凉,非常适宜竹子的生长繁衍,除了几棵粗得要大人才能合抱的柏树外,其余的就是修长挺拔的毛竹(楠竹)。这一片竹地是我们全姓家族的公共财产,每家每户除了要添置日常的家用农具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去砍竹子,至于每年春天竹笋破土而出时,更是严禁我们这些小孩去挖笋当菜吃,所有的竹笋都会在大人的眼皮底下一天一天长高拔节、破壳分蘖、扬枝抽叶直至最后长成迎风摇曳的高大竹子。
  竹子全身都是宝,特别是对庄稼人来说,竹子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劳作中简直是须臾不可或缺:小至烧火用的吹火筒、吃饭的筷子、蒸饭的筲箕、睡觉的席子,大至上工收割水稻的谷篓,翻晒稻谷薯丝的地箕、扒箕、盘箕,至于用来扬尘去杂物的谷筛、米筛,上山砍柴时用的柴夹、扁担,下河洗衣洗菜的竹篮,溪边田头打猪草的背篓,出工送肥或修水库运土的土箕就更离不开竹子;就算是那些用剩下来的枝叶还能用来扎篱笆,围在菜园子的周边以防飞禽走兽前来糟蹋那些瓜果蔬菜,或者扎成扫把用来清扫周边场地上的卫生;更别说竹笋还能直接炒菜入食,充饥解馋。特别是那春荒难挨的饥饿岁月里,家乡漫山遍野的纤纤竹笋曾经挽救了多少无辜弱小的生命。提篮背篓上山采挖竹笋的大婶阿姨们如今已离我远去渐行渐远,但她们驮着插满竹笋的背篓汗如雨下的辛苦样子至今还在我的记忆深处步履艰难地行走着,成为家乡远去的一帧风景画面!
  家乡的竹子有好几种,高大挺拔的那一种叫毛竹,也叫楠竹,几乎所有的农家工具都是以它为材料做成的,这种竹子的笋是受村民们保护的,任何人都不准上山去挖笋,因为这样的笋长大了就是一棵成材的竹子,用途十分广泛,价值实在是一顿美味所不能替代的;还有一种拇指粗大小的竹子,无论土地多么肥沃,它们永远长不大的,但长出来的笋大部分都进了各家各户的口中,化为腹中之物去充饥度日;还有一种罗汉竹,最多比大拇指粗一点儿,它的竹节密而且天生有一种花纹,这种竹子做成的手杖简直就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比人工雕刻不知要强上多少;最怪的是一种叫苦竹的竹子,不但长不大,而且笋是苦的,没法入口,于是这样的竹子越发茂盛起来,在我的印象当中,它们的用途除了被村民砍来当柴烧以外,就一无是处!现在想来,这种竹子应该属于观赏一类的佳品,可惜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村民们是不可能有雅兴勒紧裤带去欣赏它的,纵是人间极品,也只能默默无闻,自生自灭于荒山野岭之间!   当然,在我们这些小孩的眼里,所有关于竹子的话题都是十分有趣的。
  那些高大的楠竹地里虽然长辈们会禁止我们去挖笋,但我们同样能在楠竹的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雨后放晴的春天时节,我们会静静地站在柏树下听春笋拔节,轻微的噼啪之声不绝于耳,仿佛一双无形的大手在竹林里伴奏,天生好动的我们就会来到竹笋旁边捡那些自动脱落的笋壳,做成小帽子或者小雨伞戴在头上;夏天的中午,我们除了下河戏水外就是来到竹叶茂密的竹林中乘凉,一边踩在歪脖竹子上使劲摇晃,一边听着蝉鸣此起彼伏,有时还用小刀在竹子上刻各种图案或骂人的粗话;秋风起了,往日茂盛的竹叶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了,整个竹林仿佛一夜之间瘦了,透过竹枝的空隙望见天空瓦亮瓦亮的,把地上的竹叶打扫起来,或卖到中药铺,或留在家中泡水当保健品喝,就是我们最喜欢干的差事;冬天雪落时节,这里又成了我们打雪仗、攻击同伴的天然陷阱——有时候,我们会装得一本正经的样子,把同伴骗到被雪压得弯腰驼背的竹子底下,一边说着无关紧要的话题,一边突然用脚猛踢竹子下半截,“哗”的一声,枝丫上所有的积雪全部落下来,在竹身迅速弹起的同时,大堆的积雪就会落进同伴的身上,有时衣领里面也装得满满的,然后撒腿就跑,那种你追我赶、大喊大叫、大笑大跳的快乐真的是其乐无穷!
  长大以后,因为读书的缘故,我离家乡真实的竹子越来越远了,然而我对竹子的了解却越来越多:竹子、梅花、松树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称赞,被誉为“岁寒三友”。“三友”之中竹子最招人喜欢,它全身都是宝,古代人写字得写在竹片上,那叫竹简;写字用的毛笔,笔杆子也是竹子做的;古代乐器中的箫呀、笛子呀也是竹子做的;古代打仗时用的弓箭,传令用的兵符,也是用竹子做的。竹子的作用可大了!还有,它长得很美,高高的,长长的,风吹过,叶子哗啦啦地响,是作诗入画的最佳题材;它的竿是一节节的,而且一节比一节高,常常用来比喻仁人志士的气节和胸襟;它非常耐用,不容易折断,可里面却是空的,重量很轻……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竹子的用途被苏区红军运用得出神入化,成为对敌斗争的一种天然武器。竹子不但可以用来煮饭、盛水装菜,偷运食盐、珍贵药品进入苏区,还可以用来排兵布阵,成为阵前杀敌的锋利武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的辉煌战果中,竹子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能否定的,竹子家族这样的红色历史在袁鹰先生《井冈翠竹》的大作之中亦可窥见一斑。
  一竹一诗词,一叶一世界。竹形竹韵,源远流长。原来家乡的竹子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使用价值之外,還有这般清高这般典雅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我不禁又吟诵起东坡居士的诗词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选自2020年第3期《橄榄绿》)
其他文献
爱情黑洞  她正以沉默书写一段僵死的爱情  她的遠视眼比夜色更加暗淡  风一吹,她掉进爱情的黑洞  被光阴卷成无数的漩涡  她像一只木鱼  即便响起来,也只有一个音阶  看她脸上刻下的岁月  便清楚爱情的真伪  孤 独  看一只蚊子如何挤进窗来  从清晨舞到黄昏  把大把大把的时光绕成不同的形状  画在雪白的墙上  后来的蚊子,不明真相地跟着节奏  快一下,慢一下,高一下,低一下  它们划过的弧线
期刊
徜徉在校园长长短短的各式走廊,耳边不时传来孩子的朗朗书声,思绪,忽而飘远,忽而浅近。  这一段段长廊曾经有多少学子走过,如今又有多少学子还在天天走过。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廊已成为孩子课间最向往的天地。开心时,三三两两,跑到长廊小憩一会,海阔天空神侃一通;难过时,独自一人,溜到长廊,静静地发一会呆,偶尔抬头看看远处的天空,抑或低头嗅嗅眼前的红花。  没有人能准确说出这个校园廊的数量,也没有人刻意去记
期刊
父 亲  席勒曾说,在那星空上界  一定住着个慈祥的父亲  那也是我的父親。炒茶的手  抚摸着沉睡的河流  在半夜,借助明月和星辰  我踩着父亲的每个脚印  他头顶上的矿灯,  让溪水放慢了脚步  让鱼儿目光更呆滞  归途时,伏在父亲的背上  总有一些衰老的水草  和枯枝,被父亲的脚  掩埋在淤泥里     正气歌  童年时,父亲炒茶和养兔  但他最喜欢的还是  做警察。帽子上的国徽  永远比桌子
期刊
逆风的投影  “人类总是丢弃身后的东西。”  季节轮回,像苦难大地再度分娩自己  见众多诞生,却看不到存在  每条道路,都会消失于歧路  时间不断地丢下它的主人  “你吞食的东西将你吞噬。”  天地无形,无处遁形  我是自己的一座巨大的空房子  没有退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像一棵冬天的树  向着自己的头顶与天空突围  “在冬天,我只追求一无所有的东西。”  秋风落下,挂在枯叶的白发上  枯叶落下,
期刊
舀一瓢晨雾,抿一口清茶  时间在我肩上按了一下  一只白鹭从清早穿过黄昏  清澈的长利水,西江岸边  庭宇安然,苔色滋长  坐下来,和紧張的耳朵  一起张开,聆听  船笛和梵音  花粉、树液和不出声的虫子  在相互交换密码  这时,所有的雨滴落下  都不会将人打疼  热气上升,阳光穿过云层  一边将风牵来,一边将冷带走  水珠在草尖上弹跳  蝉褪掉昨天,轻盈得像飞  向 晚  夕光掩映的美,陷入巨
期刊
墙的右侧是梵高的《夜间露天咖啡座》  ——“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画中的人面早已模糊不清  鹅卵石头顶的星空蓝得发黑  台阶上的抽象  钓着街上淌过去男人和女人  低哑的天空斜倚着时间的纵深  那是隐匿的空间——  从前无数可能中的现实一种  被我台灯掉出来的明黄穿透  在这纯粹的夜晚  孤独地复活和流动  悟  失眠。在白房间醒来。  扇叶依旧摆动,以沉默的弧度  静坐于白的中心;以心跳
期刊
弯弯小河弯到入江口便弯成了一泓港湾。湾里大小木船舳舻相继,船舷相依,风一吹便叽叽嘎嘎地晃来荡去,不时晃荡起桐油的气味混着鱼腥一股一股地弥散过来。这种气味自我儿时起,就潜入了我对那片河湾和河湾岸上的那顶乌篷,以及乌篷里的那个渔爷的记忆。  我小学还没毕业,渔爷已告老在家了。  他的家就是搁在河岸的那顶旧船乌篷。篷子乌油油地弯弓着,很像他扳罾捕鱼时弯腰弓背的样子,也像煤油灯光把他投映在篷壁上的那团佝偻
期刊
秋风扫过树木,落叶缤纷。我行走在秋的旷野。  云淡、风清、月明、雨缓。  在“秋风秋雨潇潇下”的梦里,那位吟哦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奇女子,站在了我的面前。  半生桃花艳压群芳,诗词书画媲美名流,也难逃离国破家亡“凄凄惨惨戚戚”的晚景,人比黄花瘦。  从古至今,何人的命运可离开家国独自辉煌?和衣独吟《行香子·天与秋光》,不免泪两行。  一个秋字压在心头,怎能是一个“
期刊
放生池:鱼  放生池的鱼,周而复始,来回游动  吹几个泡泡,又钻进水里,然后  又冒出来吹几个泡泡,这是一种无声的  吐露。怡然自得,抑或厌倦于现状  鱼无力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禅的强大磁场里,我借着飘向远处的  钟声,读出了鱼的寂寞。一口池  可以游动生命,却游不出,更广阔的自己  每一座寺庙,都亏欠鱼儿们一条江河  以及通向大海的,水流声  前院:落花  花无百日红,终究会落,寺院的花  也不
期刊
春天的雨下出了秋天的感觉。淋湿了  一座1912,一条1898。和无数个陈腐的春天里  山桃花一样,埋得浅浅的我们  比风流更薄的是  掩风流的浮土。几乎要胜过我  比四月更薄的绿胸脯  淅沥和回廊一起穿针引线。青青的天  缝着银色的雨,青青的手指  织过诗人掌心的湖面,如细瘦若小鱼的游船  迷途进暧昧的烟波。攥出一个起雾的锦囊  拆开,掉落一颗水落石出  是词人自杀时的水声  昨日是一首给冷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