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盛集团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投资银行集团,自从进入中国,就充当着外资投资银行在华业务的领头羊,在并不成熟的新兴资本市场一枝独秀。
高盛中国扩张之路
高盛集团(下称:高盛)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集团亦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高盛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交易包括:
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国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
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
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中国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金融海啸——高盛始作俑者?
郎咸平2009年3月接受“凤凰”网采访时阐述过关于高盛和此次金融危机千丝万缕的联系。
“危机全面爆发后,为了尽可能挽救损失,美国财政部要求美国银行收购‘美林’,收购‘美林’之后,马上换掉一把手,这个一把手是谁?名叫约翰•赛恩。他是谁?他就是一个最可怕、最大的国际金融炒家——高盛集团的人。AIG(美国国际集团)注资850亿美金后也换人了,它的首席执行官换成高盛的埃德•李迪。一个叫Wachovia的银行,注资之后,它的主席也换成了高盛的罗伯特斯•蒂尔。也就是说,当美国政府拿老百姓的钱去救助这些受到重创的银行之后,他们的一把手或者主席全部都换成了国际金融资本的炒家——高盛集团的员工。
“高盛甚至掌控了美国的政府。花旗银行的董事长鲁宾,就是美国前财政部长,他也是高盛的人。甚至美国政府注资解救的公司,这些人事的任命权,它不是在美国政府手中,而是在高盛集团的手中,由他们派人去担当要职。高盛的人密布全国,掌控着财政、经济、政府、基金甚至股票交易所、证监会、期货交易所。
“高盛在美国政府中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声望,也在悄悄地操控着美国经济。而在与各大公司的交手中,高盛也多数处于获利的位置。华尔街曾经盛传,是高盛的背后操纵导致竞争对手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石油战争》的作者恩道尔也在书中多次提到高盛如何操纵石油价格。汇丰银行股价的连续下挫,以及很多中国企业损失惨重的交易中都有高盛的身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家企业失手于高盛?高盛又是怎样从全世界席卷大量资本的呢?
“我们不要认为高盛跟我们无关。任志刚,就是香港金管局总裁,在2009年2月2日暗指汇丰银行遭到操控。被谁操控?高盛写了一个研究报告,说汇丰银行的坏账准备应该会高达301亿美元,亏损会高达15亿美元。因此这家银行的价格会从七八十块跌到49块。这个报告一出来,这个公司一周内就跌了1/4的市值,股价一周内下跌25%。高盛又写了一份研究报告,高度看空中国石油,虽然包括申银万国、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大力推荐中石油,可是以高盛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发布相反的报道。因此香港的中石油H股一周跌了12.82%。那么高盛等银行在2004年,在国有银行要改制的时候,相继发表一些文章与看法,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说不值一点钱,说坏账太高了,不值钱,你们都别要。结果谁要了,高盛自己去买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占有的美国银行以1块多钱的价格收购了建设银行上市的股权。结果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商业银行对外宣布,由于次债危机,他们遭到重大损失,可是建设银行的上市呢,他们赚到了1300亿。100块乘以13亿人口就等于1300亿,就被这些大行席卷一空,相当于每人出了100元。”
可以说,高盛在中国的资本运营上,是赚得盆满钵盈。2009年,当朱新礼的民企汇源果汁想以179亿港元卖给可口可乐时,遭到了商务部的否决。然而,中石油、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移动等大国企以不到1元人民币一股的价格卖给国外投资者,而不是本国的百姓,却没有任何政府管理部门提出异议。而中石油一旦上市,却让股民在每股40元的价位买单!
“发生在2008年4月的越南危机是越南的大悲剧。可是我们注意到了,这个国家在2007年出了问题,可是到了2008年3月之前,以高盛为首的国际投行一再地呼吁大家买入。他们对越南的评价有8个字,叫做:越南概念,亚股新宠。这篇文章是2007年5月14日发表的,文中讲到高盛把越南纳入新钻石11国。在它的力捧之下,越南的股价、楼价拉高,最后到2008年4月呢,不知道什么原因,所有资金全部撤出,股价大跌,楼价大跌。这就是高盛。
“所以完全有理由这么说,以高盛为首的这些国际金融资本,他们就是这一场金融海啸的真正背后操纵人。”
《货币战争》一书中评述犹太人如何掌管世界时有这样的观点:今后的世界将不再是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不再是依靠武力来统治,而是通过经济特别是通过金融来掌控。未来的战争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也许,这正是华尔街的目标,也是高盛能做但不能说的野心。
(摘自经济日报出版社《人民币崛起》 作者:赵锡军)
高盛中国扩张之路
高盛集团(下称:高盛)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集团亦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高盛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交易包括:
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国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
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
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中国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金融海啸——高盛始作俑者?
郎咸平2009年3月接受“凤凰”网采访时阐述过关于高盛和此次金融危机千丝万缕的联系。
“危机全面爆发后,为了尽可能挽救损失,美国财政部要求美国银行收购‘美林’,收购‘美林’之后,马上换掉一把手,这个一把手是谁?名叫约翰•赛恩。他是谁?他就是一个最可怕、最大的国际金融炒家——高盛集团的人。AIG(美国国际集团)注资850亿美金后也换人了,它的首席执行官换成高盛的埃德•李迪。一个叫Wachovia的银行,注资之后,它的主席也换成了高盛的罗伯特斯•蒂尔。也就是说,当美国政府拿老百姓的钱去救助这些受到重创的银行之后,他们的一把手或者主席全部都换成了国际金融资本的炒家——高盛集团的员工。
“高盛甚至掌控了美国的政府。花旗银行的董事长鲁宾,就是美国前财政部长,他也是高盛的人。甚至美国政府注资解救的公司,这些人事的任命权,它不是在美国政府手中,而是在高盛集团的手中,由他们派人去担当要职。高盛的人密布全国,掌控着财政、经济、政府、基金甚至股票交易所、证监会、期货交易所。
“高盛在美国政府中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声望,也在悄悄地操控着美国经济。而在与各大公司的交手中,高盛也多数处于获利的位置。华尔街曾经盛传,是高盛的背后操纵导致竞争对手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石油战争》的作者恩道尔也在书中多次提到高盛如何操纵石油价格。汇丰银行股价的连续下挫,以及很多中国企业损失惨重的交易中都有高盛的身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家企业失手于高盛?高盛又是怎样从全世界席卷大量资本的呢?
“我们不要认为高盛跟我们无关。任志刚,就是香港金管局总裁,在2009年2月2日暗指汇丰银行遭到操控。被谁操控?高盛写了一个研究报告,说汇丰银行的坏账准备应该会高达301亿美元,亏损会高达15亿美元。因此这家银行的价格会从七八十块跌到49块。这个报告一出来,这个公司一周内就跌了1/4的市值,股价一周内下跌25%。高盛又写了一份研究报告,高度看空中国石油,虽然包括申银万国、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大力推荐中石油,可是以高盛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发布相反的报道。因此香港的中石油H股一周跌了12.82%。那么高盛等银行在2004年,在国有银行要改制的时候,相继发表一些文章与看法,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说不值一点钱,说坏账太高了,不值钱,你们都别要。结果谁要了,高盛自己去买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占有的美国银行以1块多钱的价格收购了建设银行上市的股权。结果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商业银行对外宣布,由于次债危机,他们遭到重大损失,可是建设银行的上市呢,他们赚到了1300亿。100块乘以13亿人口就等于1300亿,就被这些大行席卷一空,相当于每人出了100元。”
可以说,高盛在中国的资本运营上,是赚得盆满钵盈。2009年,当朱新礼的民企汇源果汁想以179亿港元卖给可口可乐时,遭到了商务部的否决。然而,中石油、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移动等大国企以不到1元人民币一股的价格卖给国外投资者,而不是本国的百姓,却没有任何政府管理部门提出异议。而中石油一旦上市,却让股民在每股40元的价位买单!
“发生在2008年4月的越南危机是越南的大悲剧。可是我们注意到了,这个国家在2007年出了问题,可是到了2008年3月之前,以高盛为首的国际投行一再地呼吁大家买入。他们对越南的评价有8个字,叫做:越南概念,亚股新宠。这篇文章是2007年5月14日发表的,文中讲到高盛把越南纳入新钻石11国。在它的力捧之下,越南的股价、楼价拉高,最后到2008年4月呢,不知道什么原因,所有资金全部撤出,股价大跌,楼价大跌。这就是高盛。
“所以完全有理由这么说,以高盛为首的这些国际金融资本,他们就是这一场金融海啸的真正背后操纵人。”
《货币战争》一书中评述犹太人如何掌管世界时有这样的观点:今后的世界将不再是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不再是依靠武力来统治,而是通过经济特别是通过金融来掌控。未来的战争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也许,这正是华尔街的目标,也是高盛能做但不能说的野心。
(摘自经济日报出版社《人民币崛起》 作者:赵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