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从药物组成分析了六味地黄丸的组方规律和特点,综述了其现代药理研究进展和临床各科用药情况,并指出临床使用六味地黄丸的禁忌症。
【關键词】六味地黄丸;方剂配伍;药理;合理用药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为宋·钱乙治疗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白睛多、面色晄白之方,乃《金匮要略》肾气丸去掉桂枝和附子而成,“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小儿药证直决笺证》)。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肝肾之功,为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和代表方[1]。笔者就该方的药味配伍和临床应用研究分析如下。
1 方义分析
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和药物比例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8:4:4:3:3:3,六味药物研末后炼蜜为丸而用。熟地黄味甘,性温,入肝肾二经,有补肾益精之功,重用为君。《本经逢原》谓“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山茱萸味酸,性微温,归肝肾二经,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山药甘平,归肺、脾、肾经,功能补脾养肺,固肾益精。《药品化义》谓其“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肾虚腰痛,滑精梦遗,虚怯阳痿。”二药共为臣药。牡丹皮辛苦微寒,归肝、肾经,功能清热活血散瘀,可制约山茱萸之温涩。《本草纲目》谓其“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泽泻甘淡性寒,归肾与膀胱经,功能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且可防熟地黄之滋腻。《医经溯洄集》为地黄丸中用之是“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茯苓甘淡,性平,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功,既可助山药健运,又可助泽泻泻肾浊,《本草求真》谓“茯苓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三药合用,共为佐药。诸药配伍,“三补”与“三泻”共用,补重于泻,是以补为主,共奏滋补肝肾之功[1]。
2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显示,六味地黄丸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化疗药物毒副反应、调整微量元素、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改善肾功能、保肝、抗胸腺和脾脏萎缩、拮抗骨质丢失、调节内分泌、调整性激素水平等药理作用[2-6]。
3 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证,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弱为辨证用药要点,可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炎、牙周炎、中心性视网膜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心病、高血压病、室性早搏、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后遗症、早期食管上皮细胞增生证、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盂肾炎、慢性肾衰、前列腺增生、不孕不育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骨质疏松症、关节炎、糖尿病、黄褐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肿瘤等疾病 [1-7],其临床应用早已经超越了创立之初只用于儿科疾病的范围。在临床使用时,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辨证加减使用,历代医家在临床基础上对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的方剂[8]主要有滋补济阴丸、加减八味丸、十补丸、加味肾气丸、加减肾气丸、地黄饮子、益阴肾气丸、滋肾生肝饮、明目壮水丸、清火滋阴汤、八仙长寿丸、加减八味丸、滋阴地黄汤、坎离既济丸、三一肾气丸、八味丸、八物肾气丸、明目地黄丸、大补地黄丸、清金壮水丸、杞菊地黄丸、温肾汤、知柏地黄丸、都气丸等诸多方剂,均值得研习。但目前社会上有患者甚至部分医生认为六味地黄丸为补肾之佳品,有抗衰老、美容养颜之效而不加辨证使用,甚至当作保健品使用,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当引以为戒。此外,脾胃虚弱便溏者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属滋补之品,有腻碍脾胃运化之弊,所以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者慎用。因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萸肉能析出大量的有机酸,能导致利福平的肾脏重吸收而引起肾中毒,所以服用利福平时也应禁服该药[5]。
总之,六味地黄丸药虽六味,但组方配伍精当,三补与三泻相伍,肝、脾、肾三脏同补而又以补肾为主,有补中寓泻,补而不滞的优点,“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之名以此,曰‘地黄’者,重补肾也”(《王旭高医书六种》),“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医方论》);且药理作用广泛,治疗肝肾阴虚之证有着极广的适用范围,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64-166.
[2] 吴昆仑,吴眉.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成药,2005,27(11):附15-附18.
[3] 唐晓彦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分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233-234.
[4] 刘悦,张丹.六味地黄丸新的功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190-191.
[5] 周现军.六味地黄丸的气味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2):157.
[6] 胡新颖.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综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3):244-245.
[7] 关健华,季兵,陈先明等.六味地黄丸、阿卡波糖片对糖尿病前期干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09,15(16):3-4
[8] 张家玮.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2):123-130.
【關键词】六味地黄丸;方剂配伍;药理;合理用药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为宋·钱乙治疗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白睛多、面色晄白之方,乃《金匮要略》肾气丸去掉桂枝和附子而成,“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小儿药证直决笺证》)。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肝肾之功,为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和代表方[1]。笔者就该方的药味配伍和临床应用研究分析如下。
1 方义分析
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和药物比例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8:4:4:3:3:3,六味药物研末后炼蜜为丸而用。熟地黄味甘,性温,入肝肾二经,有补肾益精之功,重用为君。《本经逢原》谓“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山茱萸味酸,性微温,归肝肾二经,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山药甘平,归肺、脾、肾经,功能补脾养肺,固肾益精。《药品化义》谓其“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肾虚腰痛,滑精梦遗,虚怯阳痿。”二药共为臣药。牡丹皮辛苦微寒,归肝、肾经,功能清热活血散瘀,可制约山茱萸之温涩。《本草纲目》谓其“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泽泻甘淡性寒,归肾与膀胱经,功能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且可防熟地黄之滋腻。《医经溯洄集》为地黄丸中用之是“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茯苓甘淡,性平,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功,既可助山药健运,又可助泽泻泻肾浊,《本草求真》谓“茯苓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三药合用,共为佐药。诸药配伍,“三补”与“三泻”共用,补重于泻,是以补为主,共奏滋补肝肾之功[1]。
2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显示,六味地黄丸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化疗药物毒副反应、调整微量元素、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改善肾功能、保肝、抗胸腺和脾脏萎缩、拮抗骨质丢失、调节内分泌、调整性激素水平等药理作用[2-6]。
3 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证,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弱为辨证用药要点,可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炎、牙周炎、中心性视网膜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心病、高血压病、室性早搏、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后遗症、早期食管上皮细胞增生证、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盂肾炎、慢性肾衰、前列腺增生、不孕不育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骨质疏松症、关节炎、糖尿病、黄褐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肿瘤等疾病 [1-7],其临床应用早已经超越了创立之初只用于儿科疾病的范围。在临床使用时,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辨证加减使用,历代医家在临床基础上对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的方剂[8]主要有滋补济阴丸、加减八味丸、十补丸、加味肾气丸、加减肾气丸、地黄饮子、益阴肾气丸、滋肾生肝饮、明目壮水丸、清火滋阴汤、八仙长寿丸、加减八味丸、滋阴地黄汤、坎离既济丸、三一肾气丸、八味丸、八物肾气丸、明目地黄丸、大补地黄丸、清金壮水丸、杞菊地黄丸、温肾汤、知柏地黄丸、都气丸等诸多方剂,均值得研习。但目前社会上有患者甚至部分医生认为六味地黄丸为补肾之佳品,有抗衰老、美容养颜之效而不加辨证使用,甚至当作保健品使用,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当引以为戒。此外,脾胃虚弱便溏者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属滋补之品,有腻碍脾胃运化之弊,所以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者慎用。因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萸肉能析出大量的有机酸,能导致利福平的肾脏重吸收而引起肾中毒,所以服用利福平时也应禁服该药[5]。
总之,六味地黄丸药虽六味,但组方配伍精当,三补与三泻相伍,肝、脾、肾三脏同补而又以补肾为主,有补中寓泻,补而不滞的优点,“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之名以此,曰‘地黄’者,重补肾也”(《王旭高医书六种》),“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医方论》);且药理作用广泛,治疗肝肾阴虚之证有着极广的适用范围,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64-166.
[2] 吴昆仑,吴眉.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成药,2005,27(11):附15-附18.
[3] 唐晓彦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分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233-234.
[4] 刘悦,张丹.六味地黄丸新的功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190-191.
[5] 周现军.六味地黄丸的气味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2):157.
[6] 胡新颖.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综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3):244-245.
[7] 关健华,季兵,陈先明等.六味地黄丸、阿卡波糖片对糖尿病前期干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09,15(16):3-4
[8] 张家玮.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2):1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