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鲁渤的诗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杭州门牌(组诗)
  清泰街480号
  那么威武结实的躯体怎么动得了呢?
  哪怕大火掏空了它的内脏
  顶层的露台上,盆栽照样蓬勃
  职工们闻着花香做广播体操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栋写字楼
  延续着花纱布公司的商业元素
  左边水漾桥,右边古旧书店
  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还能不写诗
  诗稿从街对面的邮局寄走
  水漾桥边的珠宝巷,尽是枕水人家
  石板巷道通往车水马龙的官巷口
  不经意间,却被整个儿搬走
  去外地新造的水乡古镇搞旅游了
  我的诗开始做梦,和1945年
  的荐桥洋楼讨论它的未来
  寻找我1976年的灵感。清泰街480号
  从你的大门出来,过水漾桥进得意楼
  吃一碗片儿川,然后去相亲
  整个这一年及其后的心不在焉
  把我一下子拽入了老年,跌跌撞撞
  多么美好的今生,立刻就记住了
  崔家巷4号
  老墙门最是适合安顿文化馆
  崔家巷,长长岁月,短短弄堂
  进门过大阅览室,经小天井、排练厅
  右拐,再经一个更小更窄的天井
  听蔡老师女儿弹钢琴,在我诗歌的处女地上
  和诗人梁晓明第一次握手
  毗邻官巷口的这个门牌很容易找到
  1867年的奎元馆是东头的标志
  西头有1920年的电话局,消息灵通
  诗意的阳光常年照耀,雨水丰沛
  灯影里映现的脸庞从未老去
  所以薄薄的一本小杂志始终竹叶青青
  来崔家巷游荡过的灵魂
  一定也曾午夜梦回
  像一群特工人员,暗号八十年代
  中山中路,解放路,惠兴路
  从三个方向入口,汇聚少年情怀
  请允许我在老地方向你们致敬
  短短弄堂,长长岁月,时光不再
  奎元馆后门剖黄鳝的小伙计
  一支烟还没抽完,老墙门就不见了
  他对墙门里的好奇是否依旧
  是否知道来过这里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开张150年的奎元馆继续火爆
  建德路9号
  儿时住的灯芯巷离西大街不远
  去那里看过鬼戏的群艺馆
  与你仅一墙之隔。两层楼的房子
  够高了。院子里不栽树,是对的
  虚晃一枪的老照片
  在楼梯拐角,调了调黑白比例
  再往上,子潮向右,我朝左
  相背的瞬间就像是预演
  匆忙进了同一层楼,又能如何
  冬天的办公室置一盆取暖的炭火
  未必能焐热冷冰冰的身份
  忘了那株细细的苦楝树的位置
  但见手持玄灯的高光先生
  一位长者,寥寥数语
  我正在接近他与你相处时的年龄
  至于其他的就忽略不计了吧
  那些与你的存在一样无趣
  一样匪夷所思的许多个日子
  这地方马云也熟悉,我想我们见过
  此处离西湖很近,是个好地方
  眼看新世纪都快要二十年了
  作为一个地址,在破旧的通讯录里
  长满秋草,草中那一簇菊花
  是浮尘之上,我的白雪覆盖的头颅
  莫干山路85号
  打索桥,石灰桥,新乌蓬桥,白荡海
  好像周边到处是水但看不见有水
  如同江南只是杂志封面上的两个字
  临街的窗口时不时飘入苏州园林的气息
  一个旅游者回到招待所的客房
  四十年代末的眼睛盯上了九十年代
  莫干山路與莫干山毫不相干
  与周新华确认民国六年风调雨顺的地方
  选择在路边的一家小酒馆
  没有水的周边巷道曲折如迷宫
  一生中唯一写过的辞职报告
  跟没有结论的一生一样没有下文
  重新掂量春暖花开的意义
  需要冬天和夜晚的配合
  在貌似没有水的地方发现流水西溪
  用铅笔画一张地图线条清晰
  而且优美,不同符号的标注
  召唤着鸟儿们,扑愣愣振飞翅膀
  莫干山路85号说得没错
  所有职业生涯都沾有自欺欺人的灰尘
  南山路105号
  铁门关上了,不是因为天黑
  夜晚到来,静悄悄的楼里没有了灯光
  铁门关上了,新编的两本小说集
  需要一个自由争辩的空间
  上卷赞美《初恋》,下卷追问《爱情是什么》
  南山路上的老别墅刚有点新文艺气息
  立刻又板起了1917年的面孔
  铁门关上了,梧桐树叶飘落在长街
  院子里的花房、浅池、鸟声
  街角小店十块钱一条的清蒸草鱼
  如果还有什么依旧存留在
  南山路105号,那一定属于私密
  譬如传达室的收发老胡
  比院中人更多实践院墙外的社会
  他的幸福超越所有一本正经
  据说去三墩可以验证他的晚年
  此外,就再没有可说的了
  桃园新村27号
  新村在山脚,排到27号
  就到了山腰了。东西两边都能上
  都须拾级。东边的短,且陡
  西边是标准的山阶,翠竹夹道
  山腰里的27号包括好几处建筑
  九人中有两名退役军人
  其中一个后来走了,和初来时一样
  谁都没有记住他的面容,但
  他的名字留在杂志上,不是本名
  留下的还有那几处建筑而
  我们也都走了,连同堆积的
  文字纸张,一并扫地出门
  却被一条长廊隔断,廊外的大树
  遮天蔽日,廊内秋风唇枪舌剑
  讲故事的那个人从未上过山,此地风景
  从打印机中一页页流出,花开四季
  在弯弯月亮上,荡起裸体的秋千
  天总会黑的,干脆就宿在山腰
  后来的事要后来才能遇到
  切断的网址,倒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其他文献
我出生在卞庄。  在卞庄,人死了是都要扎纸人的。老话说,生在人间,死到阴间。人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人死了还有去处,去处就是阴间。就好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人间和阴间就好像一个人和他自己的影子,阴间就是人间的影子。所以,在卞庄一个人快要死了,他们的亲人就会提前到三老猫那里去定制一批纸人,当然“纸人”只是一个统称,“纸人”除了纸人,还有纸房子,纸牛,纸马,纸桌子……三老猫一辈子都在卞庄扎纸人,
期刊
一  牛解凤到儿子家半个月后,才从晕晕乎乎的感觉走出来。她一辈子没出过这么远的门。从文星镇乘中巴,到县城换大客,再到市里坐火车,次日再转地铁、公交。到达千里之外的K市,她差点把胆汁呕出来。脑子里云山雾罩,早已分不清东西南北。住下来后,那些密不透风的电梯、呼啸而过的汽车、闪烁迷离的霓虹灯、奇奇怪怪的方言,甚至空气中弥漫的烟尘,都让她感到不安。  这种胸闷气短的感觉,不会因为到了空旷地带就有所改善。有
期刊
深圳的夏天很长,到了十月,天气仍是炎热的,但也是在这个月里,天气悄然变化着,不知不觉就入了秋。这样的天气,如果在户外,也许你依然可以穿着短袖闲逛,但在室内久坐之后,你会忽然觉得有点冷。尤其是,当你不得不整天待在屋子里的时候,那种无聊和苦闷,会让你身上的凉意变得更加痛苦而绝望。  十年前,正是在这样的十月里,在十月底的一天,我抱着两床毯子,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看望我的表哥。他来深圳一个多月了,还
期刊
叶迟写《少年》《少女》创作谈,受到了我的稍许逼迫。这一越俎代庖的行为还要从我尚未收到小说试读时说起——  猝不及防地,叶迟问我能不能聊聊他的短篇小辑,我立刻感叹好久没见他的动静,同时反问他,为什么不写一个中篇。  一个答案由叶迟给出:写短篇特别锻炼人。  叶迟推崇的短篇的“锻炼”,与《少年》《少女》中的奇想和特殊叙事保持一致,熟悉的平常世界复魅为陌生的异质感受,文体及其文学模式经由非静止的相关时空
期刊
“从前有两对恋人,一对站在台上,一对坐在台下,他们打了起来。”  “台上那个被揍的少年叫张王飞。他被喜欢的女孩揍了,不仅没哭,反而笑了出来。”  “张王飞,1992年生,从小喜欢看电影,哭闹的时候只要一听到《人鬼情未了》的音乐《Unchained Melody》,就会停止哭闹。”初三的时候,父母离婚当天,他独自一人坐火车去米兰市看大海,从桐城出发,历经十二小时。钱是曾祖父给他的,那时曾祖父的退休工
期刊
没有睡的 是星星和花  谁也没有看我们  ——安房直子《秋天的声音》  你见过天使是什么样的么?  我好似见到过,又好似一场梦。  那天使,更像是圣女,我勤工俭学时曾在罗马一座教堂看见过的,贝里尼最辉煌时的设计。《圣特蕾莎的狂喜》里,圣女沐浴着金光,被锋利的箭象征地插着,然而那表情十分微妙,说不清道不明,你只有亲眼见了,才会受最真实的震撼,像生出一股痛苦不堪而又临近高潮般的神情,虽然,那时好好学生
期刊
第一封信  亲爱的秋,早上在这山窝窝里的江边小镇醒来,雾气霭霭,树木混着老房子的烟火气,鸟鸣阵阵,演员吊嗓子的声音时或可闻。把你做的香囊贴在脸颊,在香氛中越过人家,走下江崖,滚滚江水流过,漫山遍野的历史,仿佛也在这一刻醒来,朝我的身体奔涌。前一段时间,生活节奏有点太紧了。顶着压力完成《赵氏孤儿》的演出,有些事情说是不在意,其实也是介意的,最后临时决定去美术馆、没有留在剧场演出,形式上是完美的,心里
期刊
从历史看统一与分裂  张英:你写过两本书,都围绕着“统一与分裂”这个主题。《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和《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这两本书有什么不同?  葛剑雄:《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写的。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产物。我为什么会写《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这个书呢?起因是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讨论,由教育部在整个高校里面发
期刊
1  朱零停好车。外面下大雨,地下车库感觉越发阴冷。她翻下遮阳板,把灰色塑料镜盖往上推。镜子里出现一张经过整理然而仍余凌乱的脸:下眼睑拖沓的眼线,激情消褪后的口红色泽暧昧。披于肩头的长发多已不再卷曲,一撮撮横冲直撞。斜前方杨祈嘉的车位空着。应该还有充足的时间。朱零脱下十公分的金色高筒靴扔进袋子,两只脚快速套进一双柔软的黑色小羊皮平底鞋。她打开车门。一只猫从她脚边蹿过去,消失在黑暗里。  杨祈嘉进门
期刊
叶 迟   叶迟,生于1988年,江苏苏州人。视觉艺术专业,曾先后在时尚杂志、广告、电影公司任职。2016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刊于《人民文学》、《锺山》、《雨花》、《青年文学》、《中篇小说选刊》、《西湖》,曾获第五届“人民文学·紫金之星”短篇小说奖。现居北京。  新锐特邀点评专家:  陈晓明 程永新 程德培 洪治纲 贺绍俊 孟繁华 南 帆 李敬泽  施战军 邵燕君 吴 俊 汪 政 王 干 王 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