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应重视教学设计。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应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得到优化,就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内化课程标准,强化目标达成意识
(1)把握课程特征,增强目标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内化课程标准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有效实施课程的保证。作为执教者,首先必须明白自己所教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
读懂课程标准就能明确自己的教学理念,为教学策略找到依据。如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金子》一课,首先了解第二阶段的阅读教学除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比第一学段的要求更高了,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金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彼得的内心;②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③感悟文本,懂得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2)课后反观目标,反思目标达成。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课堂教学得失的一个基本标准。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要有方向、有方法。作为教师,自己每教完一节课后,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目标本身有没有问题、预设目标有没有达成,再考虑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是否有效地达成了目标,今后需要做哪些调整。长此以往,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度。
二、准确解读教材,找寻儿童视角
1. 了解编者意图,整体把握教材
解读教材,首先要了解教材编写的理念、编排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分单元;了解内容的选择:为什么选这篇课文;了解教材呈现方式的变革,这种方式暗含着什么教学策略……把握教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教材培训可以通过阅读教师用书,也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
2. 用心诵读教材,与作者对话
如何与作者对话呢?对于教师:①不仅要看到纸面的文字,还要透彻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②不能脱离作品的语言理解作品;③切勿迷信教参,不求甚解。只有用心诵读教材,才能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深入理解文本。走得进,才能跳得出。透过教材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波澜、思绪的流淌。教者只有反复咀嚼文字,内化了情感,才会以行动熏陶感染学生。
3. 研究儿童实际,寻找对话主题
教师作为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在解读文本时,内心的感受一定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主体毕竟是小学生。有的教师在讲解离别诗时特别强调官场失意、夫妻别离等情感,讲得声泪俱下,儿童却茫茫然。由此可见,在课堂里教师并不应该只是炫耀自己的所谓深度、高度,而是应该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因此,教师解读文本,要把自己当成儿童,要考虑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的生活经验、心理发展水平、感受能力、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应,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这样教学时才会有的放矢,互动时才会全情投入。
三、尊重主体,放手语文实践
1.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叶圣陶先生要求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不少教师已注意到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可是课堂上仍然是以自己讲为主,或者以教师问为主,或者变化方式用现代媒体演示为主,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很有限。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好听,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自己品味咀嚼的习惯,消化功能也退化了。课堂上教师要讲,但教师的讲要把握火候,讲在非讲不可之处,讲解要有重点,讲在画龙点睛之处,讲在点拨学法之处。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2. 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多种方式与文本对话,尝试运用语言文字,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他们的能力才会提高。学生在生活中随时运用所学知识,教学的目的才算达成。如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圈圈点点,及时写下阅读感悟。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应该怎么写作、怎么评价作文的优劣、怎么修改,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一、内化课程标准,强化目标达成意识
(1)把握课程特征,增强目标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内化课程标准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有效实施课程的保证。作为执教者,首先必须明白自己所教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
读懂课程标准就能明确自己的教学理念,为教学策略找到依据。如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金子》一课,首先了解第二阶段的阅读教学除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比第一学段的要求更高了,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金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彼得的内心;②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③感悟文本,懂得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2)课后反观目标,反思目标达成。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课堂教学得失的一个基本标准。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要有方向、有方法。作为教师,自己每教完一节课后,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目标本身有没有问题、预设目标有没有达成,再考虑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是否有效地达成了目标,今后需要做哪些调整。长此以往,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度。
二、准确解读教材,找寻儿童视角
1. 了解编者意图,整体把握教材
解读教材,首先要了解教材编写的理念、编排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分单元;了解内容的选择:为什么选这篇课文;了解教材呈现方式的变革,这种方式暗含着什么教学策略……把握教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教材培训可以通过阅读教师用书,也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
2. 用心诵读教材,与作者对话
如何与作者对话呢?对于教师:①不仅要看到纸面的文字,还要透彻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②不能脱离作品的语言理解作品;③切勿迷信教参,不求甚解。只有用心诵读教材,才能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深入理解文本。走得进,才能跳得出。透过教材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波澜、思绪的流淌。教者只有反复咀嚼文字,内化了情感,才会以行动熏陶感染学生。
3. 研究儿童实际,寻找对话主题
教师作为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在解读文本时,内心的感受一定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主体毕竟是小学生。有的教师在讲解离别诗时特别强调官场失意、夫妻别离等情感,讲得声泪俱下,儿童却茫茫然。由此可见,在课堂里教师并不应该只是炫耀自己的所谓深度、高度,而是应该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因此,教师解读文本,要把自己当成儿童,要考虑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的生活经验、心理发展水平、感受能力、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应,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这样教学时才会有的放矢,互动时才会全情投入。
三、尊重主体,放手语文实践
1.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叶圣陶先生要求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不少教师已注意到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可是课堂上仍然是以自己讲为主,或者以教师问为主,或者变化方式用现代媒体演示为主,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很有限。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好听,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自己品味咀嚼的习惯,消化功能也退化了。课堂上教师要讲,但教师的讲要把握火候,讲在非讲不可之处,讲解要有重点,讲在画龙点睛之处,讲在点拨学法之处。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2. 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多种方式与文本对话,尝试运用语言文字,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他们的能力才会提高。学生在生活中随时运用所学知识,教学的目的才算达成。如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圈圈点点,及时写下阅读感悟。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应该怎么写作、怎么评价作文的优劣、怎么修改,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