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端木蕻良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天才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语言丰富多彩,新鲜灵动,以东北的方言俗语为主,辅之以西方和中国古典的语言,熔这三种语言特色为一炉,创造出雅俗共济、中外交融的现代文学语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就在于作家运用从日常话语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主观情志所体现出的独特性,以及由艺术语言建构而成的文学文本在审美接受过程中所引起的美感的丰富性与强烈性。因此,语言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处于一种本体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得以具体存在的形式,也是作家思想情感的寄植者,艺术作品的全部感受、目的、结构、音乐和图画都是依靠语言的叙述来表达和实现。探讨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离不开对其作品语言特色的考察。
作家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言语方式决定的。而作家独特的言语方式,归根结底又取决于他独特的性格气质。正如明代的李贽在《读律肤说》中所言:“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故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大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1]作家的性格气质直接影响着其在文学作品中对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从而形成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风貌,同时,风格迥异的文学语言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具体到端木蕻良而言,其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的艺术语言也恰如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瑰丽华美而又清新自然,野性、泼辣中透着一股诗情画意。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端木在语言方面的成就即获得了高度的赞誉。郑振铎在评价《科尔沁旗草原》时说:“这样的大著作,实在是使我喜而不寐的!对话方面,尤为自然而漂亮,人物的描述也极深刻。近来提倡‘大众语’,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大众语呢!”[2]巴人也说:“直立起了的《科尔沁旗草原》有它最大的成功之处。语言艺术的创造,超过了自有新文学以来的一切作品……没有一个老作家新作家,能像我们的作家那样的操纵自如地安排这语言艺术了……我想,由于它,中国的新文学,将如元曲之于中国过去文学,确定了方言给文学的新生命。”[3]从他们的热情表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其对于作家的艺术表现力的惊叹、赞美和希望。然而,命运多舛,巴人的预言没有能够实现,端木被长期排斥在文学史之外。据此,一些评论者得出了与巴人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端木的语言修饰多显得累赘。端木的语言的确爱用修饰,但是丝毫不给人矫饰、做作之感,反而使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更生动、更丰富,他所描写的画面和场景,也总是生机勃勃的一片。因此,通俗朴实、简单明快是一种美,丰富华丽也是一种美,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像端木这样以浪漫主义的热情写作的作家,其“丰富缛丽的文字和汹涌的想象”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恰恰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美学原则,即努力去表现一种立体而鲜活的个性化语言。
“一切语言都起源于接近人的需要。”[4]大草原的辽阔苍茫,东北农民的豪迈强悍,青春的理想,浪漫的激情,这一切无疑需要一种瑰奇的语言与之相匹配。端木的小说语言都是华美而瑰奇的。他是一个诗人,但他不是现实诗人,而是浪漫诗人。草原的神秘激发了他的诗情和想象,从而使他成为现代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更像是一首首不分行的叙事诗。比如《大地的海》的开头对大地的描写:
这是多么空阔,多么辽远,多么幽奥渺远呵!多么敞快的怕人,多么平铺直叙,多么宽阔无边呀!比一床白素的被单还要朴素得令人难过的大片草原呵!夜的鬼魅从这草原上飞过也要感到孤独难忍的……一支晨风,如它高兴,准可从这一端吹到地平线的尽头,不会在途中碰见一星儿的挫折的。
这段描写草原的文字,神奇而壮观,给人以浩瀚无边的感觉。所用的语言也丰富多彩、新鲜灵动。他写草原的空阔寂寥,说它“比一床白素的被单还要朴素得令人难过”“夜的鬼魅从这草原上飞过也要感到孤独难忍”。奇特的想象让人觉得既生疏而又带有新意,最怪异却也最恰当。任何别种文字都不足以表达作家的内在情调。再请看:
大江是浩荡的,它滚流着。它辗过中国的原野,流到海里去。大江在浩荡里呜咽,在卷积云里振荡……风从它的上面消逝了,蚊虻从它的上面消逝了,雨点从它的上面消逝了,草棍从它的上面消逝了,树枝从它的上面消逝了,泡沫从它的上面消逝了,生命也从它的上面消逝了……
这是长篇小说《大江》中的一段文字。不说大江在中国的原野上奔流,而说“它辗过中国的原野”;不说浩瀚的大江吞噬了一切,而说风、蚊虻、雨点、草棍等从它的上面消逝了;把大江比喻成卷积云,大江滚流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是“在浩荡里呜咽”……这种异乎寻常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感,一种奇幻感,一种由极具神采的文字所体味到的惊喜与快感。而那一长串的排比,更是增添了大江的宏伟壮观,并使大江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在端木的创作中,这种新鲜、奇幻的句子随处可见:
画眉是一套一套地哨着……媚眼儿不安地把柳叶大的小身体,匆匆地穿梭地掷到青纱帐子似的钻天柳里去。(《科尔沁旗草原》)
花朵很畅旺地开着。蜜蜂、马蜂、断腰蜂,在蓬勃的花心里,编织了小小的生命的甜蜜。(《大地的海》)
一轮红澄澄的月亮,像哭肿了的眼睛似的,升到光辉的铜色的雾里。(《鴜鹭湖的忧郁》)
窜天的白杨,在透明的空气里,显露出一切高原的豪爽的美质,通体是亮的,微风过后,发出男性的吭吟。(《浑河的激流》)
云彩向我飞来,天空向我飞来,云彩从我的胸部腹部走过,天空从我的胸部腹部走过……白色的冰的花朵开向着我,白色的柔软的绒毛擦摩着我……(《初吻》)
她用一只精巧的、乳白色奶油凝结成的、灵巧的、沁着香味的手,失去了我的花。(《早春》)
在这些优美的文字里端木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综合了声音、色彩、线条等特有语汇,创造了一种感觉型的语言,大大扩展了文字的表现力。在这里,语言已不仅是简单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本身就构成了小说的美,它创造了情绪,创造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流溢着生命的活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就在于作家运用从日常话语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主观情志所体现出的独特性,以及由艺术语言建构而成的文学文本在审美接受过程中所引起的美感的丰富性与强烈性。因此,语言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处于一种本体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得以具体存在的形式,也是作家思想情感的寄植者,艺术作品的全部感受、目的、结构、音乐和图画都是依靠语言的叙述来表达和实现。探讨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离不开对其作品语言特色的考察。
作家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言语方式决定的。而作家独特的言语方式,归根结底又取决于他独特的性格气质。正如明代的李贽在《读律肤说》中所言:“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故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大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1]作家的性格气质直接影响着其在文学作品中对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从而形成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风貌,同时,风格迥异的文学语言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具体到端木蕻良而言,其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的艺术语言也恰如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瑰丽华美而又清新自然,野性、泼辣中透着一股诗情画意。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端木在语言方面的成就即获得了高度的赞誉。郑振铎在评价《科尔沁旗草原》时说:“这样的大著作,实在是使我喜而不寐的!对话方面,尤为自然而漂亮,人物的描述也极深刻。近来提倡‘大众语’,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大众语呢!”[2]巴人也说:“直立起了的《科尔沁旗草原》有它最大的成功之处。语言艺术的创造,超过了自有新文学以来的一切作品……没有一个老作家新作家,能像我们的作家那样的操纵自如地安排这语言艺术了……我想,由于它,中国的新文学,将如元曲之于中国过去文学,确定了方言给文学的新生命。”[3]从他们的热情表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其对于作家的艺术表现力的惊叹、赞美和希望。然而,命运多舛,巴人的预言没有能够实现,端木被长期排斥在文学史之外。据此,一些评论者得出了与巴人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端木的语言修饰多显得累赘。端木的语言的确爱用修饰,但是丝毫不给人矫饰、做作之感,反而使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更生动、更丰富,他所描写的画面和场景,也总是生机勃勃的一片。因此,通俗朴实、简单明快是一种美,丰富华丽也是一种美,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像端木这样以浪漫主义的热情写作的作家,其“丰富缛丽的文字和汹涌的想象”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恰恰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美学原则,即努力去表现一种立体而鲜活的个性化语言。
“一切语言都起源于接近人的需要。”[4]大草原的辽阔苍茫,东北农民的豪迈强悍,青春的理想,浪漫的激情,这一切无疑需要一种瑰奇的语言与之相匹配。端木的小说语言都是华美而瑰奇的。他是一个诗人,但他不是现实诗人,而是浪漫诗人。草原的神秘激发了他的诗情和想象,从而使他成为现代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更像是一首首不分行的叙事诗。比如《大地的海》的开头对大地的描写:
这是多么空阔,多么辽远,多么幽奥渺远呵!多么敞快的怕人,多么平铺直叙,多么宽阔无边呀!比一床白素的被单还要朴素得令人难过的大片草原呵!夜的鬼魅从这草原上飞过也要感到孤独难忍的……一支晨风,如它高兴,准可从这一端吹到地平线的尽头,不会在途中碰见一星儿的挫折的。
这段描写草原的文字,神奇而壮观,给人以浩瀚无边的感觉。所用的语言也丰富多彩、新鲜灵动。他写草原的空阔寂寥,说它“比一床白素的被单还要朴素得令人难过”“夜的鬼魅从这草原上飞过也要感到孤独难忍”。奇特的想象让人觉得既生疏而又带有新意,最怪异却也最恰当。任何别种文字都不足以表达作家的内在情调。再请看:
大江是浩荡的,它滚流着。它辗过中国的原野,流到海里去。大江在浩荡里呜咽,在卷积云里振荡……风从它的上面消逝了,蚊虻从它的上面消逝了,雨点从它的上面消逝了,草棍从它的上面消逝了,树枝从它的上面消逝了,泡沫从它的上面消逝了,生命也从它的上面消逝了……
这是长篇小说《大江》中的一段文字。不说大江在中国的原野上奔流,而说“它辗过中国的原野”;不说浩瀚的大江吞噬了一切,而说风、蚊虻、雨点、草棍等从它的上面消逝了;把大江比喻成卷积云,大江滚流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是“在浩荡里呜咽”……这种异乎寻常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感,一种奇幻感,一种由极具神采的文字所体味到的惊喜与快感。而那一长串的排比,更是增添了大江的宏伟壮观,并使大江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在端木的创作中,这种新鲜、奇幻的句子随处可见:
画眉是一套一套地哨着……媚眼儿不安地把柳叶大的小身体,匆匆地穿梭地掷到青纱帐子似的钻天柳里去。(《科尔沁旗草原》)
花朵很畅旺地开着。蜜蜂、马蜂、断腰蜂,在蓬勃的花心里,编织了小小的生命的甜蜜。(《大地的海》)
一轮红澄澄的月亮,像哭肿了的眼睛似的,升到光辉的铜色的雾里。(《鴜鹭湖的忧郁》)
窜天的白杨,在透明的空气里,显露出一切高原的豪爽的美质,通体是亮的,微风过后,发出男性的吭吟。(《浑河的激流》)
云彩向我飞来,天空向我飞来,云彩从我的胸部腹部走过,天空从我的胸部腹部走过……白色的冰的花朵开向着我,白色的柔软的绒毛擦摩着我……(《初吻》)
她用一只精巧的、乳白色奶油凝结成的、灵巧的、沁着香味的手,失去了我的花。(《早春》)
在这些优美的文字里端木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综合了声音、色彩、线条等特有语汇,创造了一种感觉型的语言,大大扩展了文字的表现力。在这里,语言已不仅是简单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本身就构成了小说的美,它创造了情绪,创造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流溢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