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体制是“二元结构”,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获得城市的较快发展,从而导致县域经济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上升的空间也很狭小。从现实情况看,不完善、落后的通讯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低水平的城镇化,使得小城镇难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来实现产业聚集,从而造成县域人力和自然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较低
(1)不甚合理的、较单一的产业结构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县域经济打下的深刻烙印,至今仍没有完全改变,经济的自给自足倾向依然明显,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
①工业。工业生产的产品大多为原材料或半成品,技术含量很低,附加值也不高,而且不同地区之间产品的差异很小,所以市场竞争力很弱。
②农业。由于农业资金不足,所以推广新产品与新技术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质量低劣的农产品销售不出去、进而造成大量积压的情况经常发生。
③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非常低,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普遍偏低的劳动力素质
根据统计资料,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口在县域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竟然高达43%。教育水平严重落后,既掌握一定技术、又懂市场、对法律也很熟悉的、层次较高的人才的匮乏,会直接削弱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使得县域经济快速而健康发展成为不可能,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并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
3.农业企业发展乏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由于在县域招商引资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项目建设任务完成起来就很吃力。绝大多数县域都没有龙头企业,即带动能力较强而又规模较大的企业。因而,县域的产业化经营因为链条短,所以附加值也很低,“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稀缺,农民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无法真正建立起来。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主体不丰富,主力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足
一段时期以来,特别是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农业银行为主的服务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大幅度的发展战略调整,向城市位移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调查,在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农信社或其升级版农商行,辅助是农发行与中国农业银行,补充则是小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及邮储行。从表面上看,这一体系还算合理,但实质却是,无论是在产权关系方面,还是在经营机制与管理体系上,各家金融机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县域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作为主体的农信社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造成产权制度不健全。具体说来,其省联社的性质是政企合一的,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导致其与下级联社之间,职权和股权的配置相违背,没有形成“权、责、利相称”机制。作为辅助的农业银行近几年也进行转向,大力发展县域及农村经济,虽有一定程度改观,但改革步伐仍需加快,如“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3年之久,许多地方还没有按照改革方案及支持方向去履行职责,致使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农村、农民群体较少。农业发展银行还处于转型阶段,其政策性银行优势和辅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补充的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管理和业务创新还存在缺失,缺乏实施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化管理,加之人员素质偏低,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需求。村镇银行受制于机构数量少,资本金小,结算渠道不畅等因素,其补充作用有限。与此同时,农村信贷市场形成农信社垄断地位,农村信贷市场缺乏竞争。
为加强金融支付环境建设,人民银行从2012年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以满足县域农民群众领取支农补贴、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这是金融支农、惠农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途径。然而,县域偏远地区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仍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如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只能满足农户取现、余额查询的需要,还不能办理存款、转账、代理缴费等业务。
2.“两多两难”困局没有根本好转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涉农产业在保障地方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外贸出口受挫、内需消费不足的影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企业转型发展需要,“融资需求多、贷款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的困局,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贷款抵押制度不合理,造成贷款担保难问题。中小企业作为县域规模最庞大的主体之一(另一个为农民),就其来说,由于其自身可用作抵押的有效资产很少,社会上的信用担保机构又比较稀缺,再加上其管理不是很规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财务不透明,都使得其贷款的难度大大增加。二是农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农民而言,要取得贷款其抵押物只有住房和承包土地,受目前政策约束,农村住房没有产权证书,承包的土地为集体土地,均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民申贷难度很大,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三是贷款金额和期限设计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中小企业的本身弱质性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本质,导致了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资金求而不得,必然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上看,满足农户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是农信社发放的小额信贷,然而,与农户的实际资金需求相比,这种小额信贷的额度显然过少,对单个农户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一般在2万元以下,农户联保贷款的额度则一般在5万元以下。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期限与生产周期脱节,根本不能满足农村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的资金需求。 3.服务品种单一,竞争不充分
一是抵押贷款占比过大。据统计,抵押贷款占贷款总量的63.5%。银行发放贷款之所以以抵押为主,根本的原因在于县域的整体社会信用环境仍然较差,银行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迫使银行只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贷款发放,即无论是谁,要想获得银行贷款,都必须向银行提供合格的担保人或者足额的抵押品,二者必居其一,否则不能贷款。二是我国的长期资金市场尚未全面对县域经济开放。我国的长期资金市场,亦即资本市场,无论是其中的债券市场,亦或是其中的股票市场,均主要是用来满足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的,县域经济则很难利用其来为自己的发展融通资金,即使是县域龙头企业,也是如此。对县域的龙头企业来说,无论是发行公司债券,还是努力争取到额度直接上市,或者是转让自己的股权间接上市,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三是支农贷款产品不能满足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资金需求。金融产品创新动力的不足,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转而向理财公司等影子银行寻求相关服务。
4.宏观调控与县域发展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贯彻稳健货币政策,要求人民银行引导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指导金融机构在用好信贷增量、盘活存量、调整结构上下功夫。地方政府出于发展的需要,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不注重产业是否符合调控政策,只看“贷存比”,个别县还通过政府发文的形式,给金融机构下达贷款任务指标。西部县域骨干企业大多主要是水泥、钢材企业、煤炭、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受产能过剩、环境评估等因素影响,很难通过金融机构信贷审批。然而,骨干企业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无论对地方GDP、还是税收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不予支持就会大大影响县域经济发展。银行要实施支持行为,又违背宏观调控,不予支持,金融机构处在当地,业务发展、子女就学、生活配套等必须要依靠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往往处在“两难”的境地。
5.缺乏保障机制,影响金融机构发展
由于农村经济受政策和市场、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及影响,因而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对此提供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也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目前保险和担保机制尚未完善。一是缺乏完善的风险保障措施。在支持县域发展过程中,因为县域基层缺少农业保险,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保障制度又不完备,金融部门所承担的风险和损失得不到及时的补偿,从而使其心存后顾之忧。二是财税政策等综合保障因素乏力。支持县域发展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相应的优惠措施很少,财政贴息也没有配套跟进,最终导致金融部门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支持县域发展。
6.有关配套体系及为融资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
这是目前县域金融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与县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源源不断的融资需求相比较,融资中介及配套服务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很小。二是抵押贷款的评估过程存在很多问题,登记环节多,甚至出现重复登记的现象,高收费、乱收费也时有发生。特别涉及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定价、估值方面等缺乏统一的规章和授权,评估费用定价上下幅度过大,据调查,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一般要超过贷款总金额的3%。县域资产登记、评估部门无论企业在银行贷款时间长短,对抵押物的评估有效期限只定一年,在次年贷款虽然没有到期,企业还得重新进行资产评估,市场的不规范变相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三是仍然很不全面的农业险险种,还有众多的农副产品,如蔬菜和水果以及水产等的风险没有被农业险覆盖。
7.基层货币政策工具功能的弱化,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能力
从再贷款工具来看,以支农再贷款为例,自2005年起,支农再贷款申请逐年减少,限额逐年下降、余额逐年萎缩。至2011年支农再贷款余额才逐步回升。制约支农再贷款政策效果发挥的主要因素一是贷款目标过于单一,风险过高,且缺乏风险分担机制。从再贴现工具来看,票据市场发育不全等因素使得再贴现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近几年由于票据业务特别是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缓慢,票据品种单一、参与票据流通、转让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较少,在这样一个发育不全的票据市场,人民银行再贴现政策很难在基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再贴现资金投向不尽合理。如近几年再贴现资金集中投向大型企业,对“三农”及涉农行业和资信状况好的中小微企业及非公经济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目前再贴现作为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的主要政策措施有所走样。调查结果显示:申请办理再贴现大部分为可以扣减信贷规模的买断式再贴现,使得当前将再贴现作为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以增强其对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金融服务能力的措施有所走样。
关键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体制是“二元结构”,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获得城市的较快发展,从而导致县域经济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上升的空间也很狭小。从现实情况看,不完善、落后的通讯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低水平的城镇化,使得小城镇难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来实现产业聚集,从而造成县域人力和自然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较低
(1)不甚合理的、较单一的产业结构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县域经济打下的深刻烙印,至今仍没有完全改变,经济的自给自足倾向依然明显,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
①工业。工业生产的产品大多为原材料或半成品,技术含量很低,附加值也不高,而且不同地区之间产品的差异很小,所以市场竞争力很弱。
②农业。由于农业资金不足,所以推广新产品与新技术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质量低劣的农产品销售不出去、进而造成大量积压的情况经常发生。
③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非常低,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普遍偏低的劳动力素质
根据统计资料,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口在县域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竟然高达43%。教育水平严重落后,既掌握一定技术、又懂市场、对法律也很熟悉的、层次较高的人才的匮乏,会直接削弱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使得县域经济快速而健康发展成为不可能,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并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
3.农业企业发展乏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由于在县域招商引资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项目建设任务完成起来就很吃力。绝大多数县域都没有龙头企业,即带动能力较强而又规模较大的企业。因而,县域的产业化经营因为链条短,所以附加值也很低,“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稀缺,农民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无法真正建立起来。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主体不丰富,主力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足
一段时期以来,特别是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农业银行为主的服务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大幅度的发展战略调整,向城市位移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调查,在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农信社或其升级版农商行,辅助是农发行与中国农业银行,补充则是小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及邮储行。从表面上看,这一体系还算合理,但实质却是,无论是在产权关系方面,还是在经营机制与管理体系上,各家金融机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县域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作为主体的农信社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造成产权制度不健全。具体说来,其省联社的性质是政企合一的,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导致其与下级联社之间,职权和股权的配置相违背,没有形成“权、责、利相称”机制。作为辅助的农业银行近几年也进行转向,大力发展县域及农村经济,虽有一定程度改观,但改革步伐仍需加快,如“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3年之久,许多地方还没有按照改革方案及支持方向去履行职责,致使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农村、农民群体较少。农业发展银行还处于转型阶段,其政策性银行优势和辅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补充的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管理和业务创新还存在缺失,缺乏实施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化管理,加之人员素质偏低,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需求。村镇银行受制于机构数量少,资本金小,结算渠道不畅等因素,其补充作用有限。与此同时,农村信贷市场形成农信社垄断地位,农村信贷市场缺乏竞争。
为加强金融支付环境建设,人民银行从2012年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以满足县域农民群众领取支农补贴、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这是金融支农、惠农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途径。然而,县域偏远地区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仍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如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只能满足农户取现、余额查询的需要,还不能办理存款、转账、代理缴费等业务。
2.“两多两难”困局没有根本好转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涉农产业在保障地方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外贸出口受挫、内需消费不足的影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企业转型发展需要,“融资需求多、贷款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的困局,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贷款抵押制度不合理,造成贷款担保难问题。中小企业作为县域规模最庞大的主体之一(另一个为农民),就其来说,由于其自身可用作抵押的有效资产很少,社会上的信用担保机构又比较稀缺,再加上其管理不是很规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财务不透明,都使得其贷款的难度大大增加。二是农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农民而言,要取得贷款其抵押物只有住房和承包土地,受目前政策约束,农村住房没有产权证书,承包的土地为集体土地,均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民申贷难度很大,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三是贷款金额和期限设计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中小企业的本身弱质性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本质,导致了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资金求而不得,必然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上看,满足农户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是农信社发放的小额信贷,然而,与农户的实际资金需求相比,这种小额信贷的额度显然过少,对单个农户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一般在2万元以下,农户联保贷款的额度则一般在5万元以下。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期限与生产周期脱节,根本不能满足农村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的资金需求。 3.服务品种单一,竞争不充分
一是抵押贷款占比过大。据统计,抵押贷款占贷款总量的63.5%。银行发放贷款之所以以抵押为主,根本的原因在于县域的整体社会信用环境仍然较差,银行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迫使银行只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贷款发放,即无论是谁,要想获得银行贷款,都必须向银行提供合格的担保人或者足额的抵押品,二者必居其一,否则不能贷款。二是我国的长期资金市场尚未全面对县域经济开放。我国的长期资金市场,亦即资本市场,无论是其中的债券市场,亦或是其中的股票市场,均主要是用来满足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的,县域经济则很难利用其来为自己的发展融通资金,即使是县域龙头企业,也是如此。对县域的龙头企业来说,无论是发行公司债券,还是努力争取到额度直接上市,或者是转让自己的股权间接上市,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三是支农贷款产品不能满足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资金需求。金融产品创新动力的不足,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转而向理财公司等影子银行寻求相关服务。
4.宏观调控与县域发展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贯彻稳健货币政策,要求人民银行引导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指导金融机构在用好信贷增量、盘活存量、调整结构上下功夫。地方政府出于发展的需要,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不注重产业是否符合调控政策,只看“贷存比”,个别县还通过政府发文的形式,给金融机构下达贷款任务指标。西部县域骨干企业大多主要是水泥、钢材企业、煤炭、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受产能过剩、环境评估等因素影响,很难通过金融机构信贷审批。然而,骨干企业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无论对地方GDP、还是税收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不予支持就会大大影响县域经济发展。银行要实施支持行为,又违背宏观调控,不予支持,金融机构处在当地,业务发展、子女就学、生活配套等必须要依靠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往往处在“两难”的境地。
5.缺乏保障机制,影响金融机构发展
由于农村经济受政策和市场、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及影响,因而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对此提供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也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目前保险和担保机制尚未完善。一是缺乏完善的风险保障措施。在支持县域发展过程中,因为县域基层缺少农业保险,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保障制度又不完备,金融部门所承担的风险和损失得不到及时的补偿,从而使其心存后顾之忧。二是财税政策等综合保障因素乏力。支持县域发展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相应的优惠措施很少,财政贴息也没有配套跟进,最终导致金融部门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支持县域发展。
6.有关配套体系及为融资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
这是目前县域金融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与县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源源不断的融资需求相比较,融资中介及配套服务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很小。二是抵押贷款的评估过程存在很多问题,登记环节多,甚至出现重复登记的现象,高收费、乱收费也时有发生。特别涉及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定价、估值方面等缺乏统一的规章和授权,评估费用定价上下幅度过大,据调查,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一般要超过贷款总金额的3%。县域资产登记、评估部门无论企业在银行贷款时间长短,对抵押物的评估有效期限只定一年,在次年贷款虽然没有到期,企业还得重新进行资产评估,市场的不规范变相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三是仍然很不全面的农业险险种,还有众多的农副产品,如蔬菜和水果以及水产等的风险没有被农业险覆盖。
7.基层货币政策工具功能的弱化,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能力
从再贷款工具来看,以支农再贷款为例,自2005年起,支农再贷款申请逐年减少,限额逐年下降、余额逐年萎缩。至2011年支农再贷款余额才逐步回升。制约支农再贷款政策效果发挥的主要因素一是贷款目标过于单一,风险过高,且缺乏风险分担机制。从再贴现工具来看,票据市场发育不全等因素使得再贴现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近几年由于票据业务特别是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缓慢,票据品种单一、参与票据流通、转让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较少,在这样一个发育不全的票据市场,人民银行再贴现政策很难在基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再贴现资金投向不尽合理。如近几年再贴现资金集中投向大型企业,对“三农”及涉农行业和资信状况好的中小微企业及非公经济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目前再贴现作为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的主要政策措施有所走样。调查结果显示:申请办理再贴现大部分为可以扣减信贷规模的买断式再贴现,使得当前将再贴现作为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以增强其对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金融服务能力的措施有所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