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如何学习和传承国学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态度;方法;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间阶段之内积淀形成的具体的、有固定范式的、稳定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浸透于中国人的历史、和思维空间的社会意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表现。我不反对你吃汉堡包,的确可口,但你更应该吃肉夹馍,味道绵软;我不反对你欣赏国外的自然风光,这样可以陶冶性情,但你应该先欣赏国内的大好河山,气象万千;我不反对你学习世界的先进文化,这是应该的,但是你更因该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鉴别世界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的心灵教育,这是她的最大特点,就像中医一样,表里兼治,匡正驱邪,四书五经均乃儒家为医人心而立之方,《道德经》就是“药引子”。这一论点在人生启蒙中最为中肯,儿童启蒙讲究“启蒙以正”;君子技艺上,讲究“六艺同修”,这就像中华武术一样兼修内外之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讲究修“气”,儒家修浩然正气,讲究做事;道家修自然之气,讲究做人,佛家修“空色”之气,讲究修心,总之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修正气,而这种“气”就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的心灵修正。
在《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清华大学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是引用此处。这就是中国文化由外化到内化心灵的著名例子。
中国文化在内化心灵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格素养,或者说“三观”的构建。以孝悌文化为例,“孝”,在中国文化中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两千年前的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这就是对人格的塑建。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对中国文化有内在的驱动力,对传统文化有精神上的文化归属。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如今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的精心呵护下,从不晓得关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自私自利的缺点。责已之心责人,恕已之心恕人。——《增广贤文》。如“孔融让梨”等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孩子,健全人格、修补性格。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中国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体。
我们可以回忆历史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不仅是在文化上,在建筑上也是,如今的圆明园虽是破旧残败,但从那些依旧存在的建筑上也可以看到它也吸收了其他区域的文化。
在现实意义上,我们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完全全出自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是先有道德后有法律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对于学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记忆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可以语言表达能力:经典里丰富的词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可以锻炼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指读,能轻松解决孩子的识字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可以锻炼理解能力:掌握了大量词汇,认识了大量汉字,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变得水到渠成了;可以塑建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如果说以上能力的提高,都不算什么的话,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才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态度;方法;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间阶段之内积淀形成的具体的、有固定范式的、稳定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浸透于中国人的历史、和思维空间的社会意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表现。我不反对你吃汉堡包,的确可口,但你更应该吃肉夹馍,味道绵软;我不反对你欣赏国外的自然风光,这样可以陶冶性情,但你应该先欣赏国内的大好河山,气象万千;我不反对你学习世界的先进文化,这是应该的,但是你更因该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鉴别世界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的心灵教育,这是她的最大特点,就像中医一样,表里兼治,匡正驱邪,四书五经均乃儒家为医人心而立之方,《道德经》就是“药引子”。这一论点在人生启蒙中最为中肯,儿童启蒙讲究“启蒙以正”;君子技艺上,讲究“六艺同修”,这就像中华武术一样兼修内外之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讲究修“气”,儒家修浩然正气,讲究做事;道家修自然之气,讲究做人,佛家修“空色”之气,讲究修心,总之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修正气,而这种“气”就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的心灵修正。
在《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清华大学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是引用此处。这就是中国文化由外化到内化心灵的著名例子。
中国文化在内化心灵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格素养,或者说“三观”的构建。以孝悌文化为例,“孝”,在中国文化中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两千年前的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这就是对人格的塑建。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对中国文化有内在的驱动力,对传统文化有精神上的文化归属。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如今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的精心呵护下,从不晓得关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自私自利的缺点。责已之心责人,恕已之心恕人。——《增广贤文》。如“孔融让梨”等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孩子,健全人格、修补性格。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中国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体。
我们可以回忆历史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不仅是在文化上,在建筑上也是,如今的圆明园虽是破旧残败,但从那些依旧存在的建筑上也可以看到它也吸收了其他区域的文化。
在现实意义上,我们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完全全出自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是先有道德后有法律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对于学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记忆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可以语言表达能力:经典里丰富的词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可以锻炼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指读,能轻松解决孩子的识字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可以锻炼理解能力:掌握了大量词汇,认识了大量汉字,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变得水到渠成了;可以塑建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如果说以上能力的提高,都不算什么的话,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才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