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考察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认知态度的关系,采用赵崇莲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对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的3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强烈,尤其是服务质量方面,不同年级、不同区域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态度、信任程度与服务需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影响因素;认知态度
2005年陈励的调查发现,与全国青年组SCL—90常模相比,湖南省大学生各因子的得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1],因心理疾病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25%和40%[2]。近年的高校极端事件屡见不鲜,以上情况足以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趋尖锐。为此,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了有关工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成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直接影响受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另一方面的研究显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高而实际求助程度低,即多数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压力时,即便是在很方便获得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3][4];心理健康服务脱失率偏高、服务盲点相对普遍[5][6];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信任度低、学校心理辅导效果欠佳等等[7]。那么是哪些原因阻碍了困境中的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从而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效果呢?赵崇莲认为缺少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方——大学生的角度考量建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不足与缺陷是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绩效的重要原因[8]。大量研究还表明,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帮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个体自身因素来讲,影响求助的原因既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受教育程度、来源地、种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也包括对专业心理求助的了解程度、认知态度、自我表露、自我隐匿、情绪管理能力、治疗恐惧等心理因素[9][10][11]。本研究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从大学生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拟探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态度和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信任程度与其服务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为该校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对策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实证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问卷375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问卷有效率91.2%,所调查对象涵盖院内各年级、各专业类别,生源地含城市、乡镇及农村,调查对象性别比例相当,充分保证了研究样本的代表性(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表
(二)调查工具
采用赵崇莲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4,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80-0.91之间。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从服务质量、服务队伍、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同时采用五点自评量表考察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态度,以期考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施测时间为2012年3月-10月。对所回收问卷的真实性进行了认真甄别。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总体状况分析
1.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总体需求是比较强烈的(M=3.54±.45)(问卷采取1-5五点计分,3分为理论中值,均分超过3分),从服务的内容到服务的形式,以及服务的专业队伍都表现出了比较高的需求,特别是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均值超过了4分,见表2。
表2 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
2.让大学生感到困惑、最希望得到帮助解决的心理难题依次是:择业和就业的问题(91.2%)、人际交往问题(89.8%)、情绪问题(87.7%)、自我意识方面问题(87.5%)、学习问题(81.2%)、恋爱与性心理问题(78.1%)。表明当今的大学生很多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特别是在就业、人际交往方面,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事业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大学生在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如何处理同学、朋友关系方面普遍感到茫然,这与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纪录也是比较一致的。
3.网络(93%)、课堂教育(91.8%)、心理活动(80.4%)是该校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网络以它的快速便捷性已位居其首。这一方说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阵地上还需要更多的投入,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力上都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数据还显示,他们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依次是:个体咨询(89.6%)、心理健康专题讲座(85.1%)、课堂教育(84.2%),这与之前的分析不约而同,也正好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的方向提供了依据。
4.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大学生除了找朋友诉说进行排解外,最希望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咨询人员(90.3%)、德育老师(72%)、受过培训的朋辈辅导员(67%)、学生工作者(64%)、精神科医生(46%)。能够接受的服务机构依次分别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93%)、网上心理健康服务中心(79%)、私人心理咨询所(74%)、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70%)、精神科医院(37%)。这说明大学生对求助专业人员是接受并认可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求助模式,这一现象可能与近年来该校频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关。 5.在对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需求的调查中,98.2%的大学生希望服务费用不要太贵;96.5%的大学生希望专业人员能保守秘密;92.9%的大学生认为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是提升心理素质,其次是进一步发挥潜能(92%),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发展性咨询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能否“真诚的关心来访者”(100%)和是否具有“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个人素质(98.2%)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专业素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人口学特点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就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来说,女生的服务需求要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具体到服务内容方面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见表3):择业与就业的压力问题的解决是让大学生感到最需要求助的内容,这点并无性别差异;其次排在前三的男生想求助的分别是人际关系问题、性格与情绪管理、自我意识方面问题,而对应的女生想求助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性格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
表3 性别差异分析
2.年级差异分析。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服务需求及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服务质量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的服务需求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在需求总分及四个维度上得分最低的是大二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缘于大一新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临新的目标、新的人际圈,一时还难以适应,所以是服务需求最大的群体,而大三的学生马上面临就业的压力,所以其需求也是比较大的。
表4 年级差异分析
3.区域差异分析。据统计数据显示(见表5):生源地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乡镇与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要强烈一些,具体体现在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这两个维度上。通过多重比较得知,这两个维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大学生与乡镇、农村大学生之间,而乡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他们受到的压力更多有关,相对于城市群体大学生,农村大学生要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更大的家庭期待和人际交往经验方面的贫乏,这些在大学期间更易激起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表5 区域差异分析
(三)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态度的分析
1.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态度的分析。在对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了解程度作调查时发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了解程度并不高(M=2.5965),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态度无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存在差异,经多重比较,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之间,见表6。
表6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态度分析
2.对心理健康服务信任程度的分析。在是否相信心理咨询能有效地帮助解决生活中的烦恼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否认可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程度是比较高的(M=3.3728)。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接纳程度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接纳程度存在差异,经多重比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之间,而且男生与女生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方面也有差异,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见表7。
表7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分析
(四)服务需求状况与认识态度的相互关系
由表8可知,(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态度与服务需求中的服务队伍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与服务需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且这种信任程度与其对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越了解、认知态度越积极、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越信任,就越有可能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表8 服务需求与认识态度的相互关系
三、结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挠是比较多的,就业与择业已经成为对该校大学生心理产生压力最大的因素。不太理想的学校层次、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生源状况以及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能使他们承受了较大的择业压力。总体来说,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特别是一年级大学生,刚刚步入人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人生目标,强烈的适应需求下产生了强烈的服务需求。虽然在众多的心理困惑面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真正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比例却不高,原因何在?结合该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程度分析,可能与学生对学校的心理服务的性质、原则等不够了解有关,鉴于此,高校应更加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树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认知态度。同时也可以推论,对心理健康服务了解程度是影响大学生求助的因素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以网络搜索为首,但他们同时表示,如果遇到心理困扰,除了找朋友诉说进行排解外,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90.3%),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是个体咨询(89.6%),这说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程度还是较高的,怎样将这种求助的愿望与求助行动统一起来?可能需要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的服务来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同年级、性别、区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存在区别的,特别是在服务内容方面。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可考虑按年级设置分阶段的专题内容,比如大一新生适应训练、学习动力训练,大二人际交往训练、恋爱与性心理教育、情绪控制训练,大三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面试择业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陈励.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117-119.
[2] 张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之
友,2010,(9):113-115.
[3] 邓志军,蔡水清.当前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特征、影响因素
及教育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7(5):114-117.
[4] 江光荣,王铭.大学生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社,2003,(3):180-184.
[5]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
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6] 刘大卫,金其强,宋晓华.南京高校心理咨询室为何“门
可罗雀”[N].新华日报,2006-08-04.
[7]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9.
[8]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 余晓敏,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4,(6):426-428.
[10] 陈英俊,尹蓓莉.国外关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主要影响
因素的研究述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
(19):19-22.
[11] 梅锦荣,隋玉杰.大学生的求助倾向[J].中国临床心
理学杂志,1998,(4):210-21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影响因素;认知态度
2005年陈励的调查发现,与全国青年组SCL—90常模相比,湖南省大学生各因子的得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1],因心理疾病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25%和40%[2]。近年的高校极端事件屡见不鲜,以上情况足以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趋尖锐。为此,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了有关工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成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直接影响受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另一方面的研究显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高而实际求助程度低,即多数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压力时,即便是在很方便获得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3][4];心理健康服务脱失率偏高、服务盲点相对普遍[5][6];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信任度低、学校心理辅导效果欠佳等等[7]。那么是哪些原因阻碍了困境中的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从而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效果呢?赵崇莲认为缺少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方——大学生的角度考量建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不足与缺陷是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绩效的重要原因[8]。大量研究还表明,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帮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个体自身因素来讲,影响求助的原因既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受教育程度、来源地、种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也包括对专业心理求助的了解程度、认知态度、自我表露、自我隐匿、情绪管理能力、治疗恐惧等心理因素[9][10][11]。本研究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从大学生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拟探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态度和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信任程度与其服务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为该校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对策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实证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问卷375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问卷有效率91.2%,所调查对象涵盖院内各年级、各专业类别,生源地含城市、乡镇及农村,调查对象性别比例相当,充分保证了研究样本的代表性(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表
(二)调查工具
采用赵崇莲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4,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80-0.91之间。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从服务质量、服务队伍、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同时采用五点自评量表考察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态度,以期考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施测时间为2012年3月-10月。对所回收问卷的真实性进行了认真甄别。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总体状况分析
1.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总体需求是比较强烈的(M=3.54±.45)(问卷采取1-5五点计分,3分为理论中值,均分超过3分),从服务的内容到服务的形式,以及服务的专业队伍都表现出了比较高的需求,特别是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均值超过了4分,见表2。
表2 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
2.让大学生感到困惑、最希望得到帮助解决的心理难题依次是:择业和就业的问题(91.2%)、人际交往问题(89.8%)、情绪问题(87.7%)、自我意识方面问题(87.5%)、学习问题(81.2%)、恋爱与性心理问题(78.1%)。表明当今的大学生很多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特别是在就业、人际交往方面,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事业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大学生在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如何处理同学、朋友关系方面普遍感到茫然,这与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纪录也是比较一致的。
3.网络(93%)、课堂教育(91.8%)、心理活动(80.4%)是该校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网络以它的快速便捷性已位居其首。这一方说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阵地上还需要更多的投入,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力上都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数据还显示,他们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依次是:个体咨询(89.6%)、心理健康专题讲座(85.1%)、课堂教育(84.2%),这与之前的分析不约而同,也正好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的方向提供了依据。
4.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大学生除了找朋友诉说进行排解外,最希望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咨询人员(90.3%)、德育老师(72%)、受过培训的朋辈辅导员(67%)、学生工作者(64%)、精神科医生(46%)。能够接受的服务机构依次分别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93%)、网上心理健康服务中心(79%)、私人心理咨询所(74%)、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70%)、精神科医院(37%)。这说明大学生对求助专业人员是接受并认可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求助模式,这一现象可能与近年来该校频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关。 5.在对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需求的调查中,98.2%的大学生希望服务费用不要太贵;96.5%的大学生希望专业人员能保守秘密;92.9%的大学生认为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是提升心理素质,其次是进一步发挥潜能(92%),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发展性咨询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能否“真诚的关心来访者”(100%)和是否具有“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个人素质(98.2%)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专业素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人口学特点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就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来说,女生的服务需求要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具体到服务内容方面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见表3):择业与就业的压力问题的解决是让大学生感到最需要求助的内容,这点并无性别差异;其次排在前三的男生想求助的分别是人际关系问题、性格与情绪管理、自我意识方面问题,而对应的女生想求助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性格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
表3 性别差异分析
2.年级差异分析。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服务需求及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服务质量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的服务需求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在需求总分及四个维度上得分最低的是大二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缘于大一新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临新的目标、新的人际圈,一时还难以适应,所以是服务需求最大的群体,而大三的学生马上面临就业的压力,所以其需求也是比较大的。
表4 年级差异分析
3.区域差异分析。据统计数据显示(见表5):生源地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乡镇与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要强烈一些,具体体现在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这两个维度上。通过多重比较得知,这两个维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大学生与乡镇、农村大学生之间,而乡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他们受到的压力更多有关,相对于城市群体大学生,农村大学生要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更大的家庭期待和人际交往经验方面的贫乏,这些在大学期间更易激起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表5 区域差异分析
(三)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态度的分析
1.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态度的分析。在对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了解程度作调查时发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了解程度并不高(M=2.5965),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态度无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存在差异,经多重比较,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之间,见表6。
表6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态度分析
2.对心理健康服务信任程度的分析。在是否相信心理咨询能有效地帮助解决生活中的烦恼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否认可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程度是比较高的(M=3.3728)。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接纳程度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接纳程度存在差异,经多重比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之间,而且男生与女生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方面也有差异,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见表7。
表7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分析
(四)服务需求状况与认识态度的相互关系
由表8可知,(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态度与服务需求中的服务队伍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与服务需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且这种信任程度与其对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越了解、认知态度越积极、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越信任,就越有可能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表8 服务需求与认识态度的相互关系
三、结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挠是比较多的,就业与择业已经成为对该校大学生心理产生压力最大的因素。不太理想的学校层次、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生源状况以及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能使他们承受了较大的择业压力。总体来说,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特别是一年级大学生,刚刚步入人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人生目标,强烈的适应需求下产生了强烈的服务需求。虽然在众多的心理困惑面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真正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比例却不高,原因何在?结合该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程度分析,可能与学生对学校的心理服务的性质、原则等不够了解有关,鉴于此,高校应更加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树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认知态度。同时也可以推论,对心理健康服务了解程度是影响大学生求助的因素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以网络搜索为首,但他们同时表示,如果遇到心理困扰,除了找朋友诉说进行排解外,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90.3%),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是个体咨询(89.6%),这说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程度还是较高的,怎样将这种求助的愿望与求助行动统一起来?可能需要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的服务来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同年级、性别、区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存在区别的,特别是在服务内容方面。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可考虑按年级设置分阶段的专题内容,比如大一新生适应训练、学习动力训练,大二人际交往训练、恋爱与性心理教育、情绪控制训练,大三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面试择业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陈励.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117-119.
[2] 张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之
友,2010,(9):113-115.
[3] 邓志军,蔡水清.当前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特征、影响因素
及教育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7(5):114-117.
[4] 江光荣,王铭.大学生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社,2003,(3):180-184.
[5]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
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6] 刘大卫,金其强,宋晓华.南京高校心理咨询室为何“门
可罗雀”[N].新华日报,2006-08-04.
[7]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9.
[8]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 余晓敏,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4,(6):426-428.
[10] 陈英俊,尹蓓莉.国外关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主要影响
因素的研究述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
(19):19-22.
[11] 梅锦荣,隋玉杰.大学生的求助倾向[J].中国临床心
理学杂志,1998,(4):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