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格,安顿心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oy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命教育是旨在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沉重而紧迫的社会话题。深入探索青少年生命教育规律,全面、系统、科学地推进生命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促进青少年生命健康和谐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
  关键词: 生命教育 起源与内涵 必要性与紧迫性 对策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指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写入要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已成为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生命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我国内地的推行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当时的生命教育主要局限于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真正把生命教育不仅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方法,而且作为教育的途径、教育的模式、独特的课程体系引入我国内地,并加以介绍、研究和推广的应该是在21世纪初。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迫切需要开展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自然生命安全,此时不仅理论界热心于深入讨论有关“生命教育”的话题,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上海、长春、辽宁、黑龙江、湖南、重庆、深圳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各级各类学校大规模地开展生命教育。自2008年5月起,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和《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2010年2月,陕西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积极开展三生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从生命教育发展提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位一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把中国生命教育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什么是“生命教育”?在这方面,虽然众说纷纭,但其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所谓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关于人之人文生命的性质、价值与意义问题的教育”,①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人生意义的终极寄托;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生命具有多重性,应由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构成,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生命教育要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而去体会人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真正意识到人的生命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充分孕育和发展,从而必须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家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明确自我的人生责任与义务,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丰富自我的精神生活,提升自我的人格素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模式,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报载:某校数名初二学生,因打赌“看谁的胆子大”,竟然集体服安眠药,幸亏剂量不大,抢救及时,才避免悲剧的发生。
  报载:某重点高中一年级数名女生,刚入学因不服从学校不准留长发的规定而集体服毒,所幸发现较早,经及时抢救才脱离危险。
  报载:2001年10月28日,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学生因不堪忍受病痛和绝望的折磨,以及经济拮据造成的心理负担,从学校新楼10层的一间教室跳下,当场死亡。
  报载:2005年4月22日,北大一女生因“找不到活下去理由”,从逸夫苑理科2号楼9层楼顶跳下,当场死亡。
  报载:2006年2月17日,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5名加害者先后被杭州警方抓获。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他们竟是死者的同学。
  ……
  人人都拥有宝贵生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珍爱生命,懂得欣赏生命的绚丽多彩,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络,一幕幕惨剧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2006年5月17日,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表明:“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1个人有自杀倾向”。如此高的比例,怎不让教育界深刻地反省?如若让“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等观念完全占据人之心灵的话,则会丧失生命中的责任意识,这必将造成种种灾难性的恶果,引发出诸多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到家庭的和睦生活,而且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导致这些严重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一)青少年自身原因。
  许多人对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至今还记忆犹新。剖析其犯罪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生命的困惑和淡漠。他曾经通过自录的两盘磁带对家人说:“我整天都觉得人来到世界上,早一天死和晚一天死都是一样的,我最大的疑惑是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正是他的这种对人生价值的迷失,那种彷徨、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态交织在一起,才使他对生命产生莫名其妙的迷惘和漠视。青少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敏感、最精神化的一代人,“一些人确实存在着人生之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的问题,从而导致其生存品质极端低下,淡漠了对生命的敬意和珍惜”,①没有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感恩之心,没有了“生命是上天所赐,不应被随意丢弃”的神圣感,对自己的生命不珍惜,对他人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感觉,出现了一幕幕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极端行为。
  (二)学校教育的欠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生命教育本质,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善待生命的教育,缺乏相应的守法教育,缺乏应对危机的心理教育,学生的人性、人格、道德、意志、毅力、审美、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置于应有的位置上,忽视受教育者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结果学生的生命情感发育不足,无法深入体会生命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陷入严重的精神迷惘和意义荒芜之中。正如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所言:“当一个学生精神性萎缩、人文性丧失,沉于物欲,不会欣赏音乐,不想阅读经典,高雅成了嘲弄的对象,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有知识却没有文化,有观念却无素质。那么,他们就没有了生命价值的认知。”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
  个别家长不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往往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的内在需求,缺乏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人格异常,沾染恶习。另外,当夫妻一方因离婚或分居导致家庭的完整性结构遭到破坏时,家庭关系不和谐或缺乏沟通,都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在行为上往往会走向极端,偏离社会所要求的正常轨道。这些也许是导致青少年反抗家庭并进而反抗社会,走向违法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现在我国青少年患上网瘾的比例高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有80%以上青少年犯罪受到网络色情暴力的影响。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力至上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在侵蚀着青少年的灵魂,迷惑着青少年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区分和抉择。出于各种原因,一些人以怪为美,以另类为美,以恐怖为美,以血腥为美,以丑陋为美,等等。长期影响的结果是什么呢?一些青少年对生命,无论是动物的,他人的还是自我的,皆毫无感觉,残害自己乃至自杀都随心所欲,而伤害他人甚至杀害他人与亲人也毫无顾虑,没有内疚与恐惧,丧失生命中起码的责任意识,这怎么不会做出暴力伤害他人和自我放弃生命的举动来呢?
  这一切都向我们发出严重警示:“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生命教育的对策
  生命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重构我国生命教育的价值认知体系,让青少年懂得生命的神圣性和最为宝贵性,承担起自我的公民、家庭及社会责任,这需要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多方力量,形成合力。
  (一)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少年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净化家庭文化环境,不要让孩子过着“孤立与隔绝、虚假与苍白、畸型与单调”的生活。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引导孩子学会欣赏、爱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帮助孩子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并时常教育孩子还要拥有一个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校教育:教育要回归生命本质。
  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的起点就是“人”和“生命教育”。首先,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以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和谐成长为基本宗旨,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教育的内容序列,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内容在各年龄、各学习阶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应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气息,强化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命责任、生命的永恒等等观念的培养,“让我们的教育洋溢着生命的温暖”。
  其次,要加强“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要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注重潜移默化、注重全方位教育,突出学生亲身体验。
  一是在学校的哲学课(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要强化“三观教育”尤其生命价值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人的生命对每一个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不可复制、不可补偿、无价的,其丧失意味着永远无可挽回。保持生命、促进生命,就是善;毁灭生命、压制生命,就是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感悟人之有限生命的可贵,那种视生命如草芥,稍遇挫折就轻易地放弃生命或者任意剥夺他人生命“自杀”和“他杀”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是在德育课(大学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在这门课程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着重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人伦教育、人性教育、人格教育、人文教育和人道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逐渐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在于有价值、有内涵;在于活的精彩,引导学生培育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超越生命的生命意识,并以此基础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三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围绕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从生活方式、恋爱、人际关系、学习问题、生命意义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自我生命的秘密、拓展生命维度、点燃生命激情、把握生命脉搏、寻找生命支点、直面人生命限、挺立生命尊严、提升生命情操、完善生命智慧、跨越生命隐忧、拒绝生命诱惑、追问生命意义,构成一种旨在改善学生生命质量的综合性视角。将生命教育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生命教育理念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活观。
  四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间。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是生命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在生命教育中,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生命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授,还必须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例如通过“生命的历程”的游戏让学生感知卵细胞受精、胎儿的形成、出生、幼年、少年、成年、青年结婚、中年、老年直至死亡等整个生命过程。通过“爱的传递”的游戏感受生活中的爱。通过“风雨人生路”的游戏——蒙住眼睛去感受生命中的“坎坷”与“挫折”。围绕“责任”这个主题,通过开展专题演讲活动、专题黑板报评比活动,以及主题征文活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对生命的认识。一位教育家说:“只有让孩子体验寒冷,体验孤独,才能让孩子在承受挫折的同时激发其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通过各种活动的生命体验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关怀、接纳和包容,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科学态度。
  (三)社会教育。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全社会创造较为稳定的社会心态,树立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要加大对报刊、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力度,对于青少年成长极为有害的宣传色情、暴力、凶杀、颓废、消极的网络游戏和不健康出版物,应依法予以取缔和制裁。少一些残忍、血色、刀光剑影的报道,多一些怜悯、仁爱、生命的感动和精彩的宣传。要充分依托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咨询等社会专业机构的力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预防和干预、提高心理服务的质量。
  生命教育是人生的终身教育,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是前提,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我们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增强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过生命教育,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通过生命教育,让幸福从此熙熙攘攘,让幸福从此洋溢心房”。③
  
  注释:
  ①郑晓江.呵护大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选修课的思考.http://www.ynjy.cn/Article/200906/Article_20090601154424_17067.shtml.
  ②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转引自:让教育的意义深刻起来——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http://www.ssjy.org/content.asp?id=5488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翻译,电影文献成为一种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文献,在汉语族地区,电影文献又将遭遇特殊的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本文从电影文献片名着手研究了这一现状,同时又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因素,并就解决这种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 汉语族 二次跨文化冲撞 电影文献    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由此产生的相关文献与信息都具有较高的跨文化研究价值。华语在《辞海》
摘 要: 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侧重于美术高考的教学,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等功能的发挥。中国画欣赏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人格塑造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
摘 要: 关于食指的诗歌意象研究,大部分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于诗歌深层主旨的探究,以及“季节”“大海”等常见的意象上,对诗歌中女性意象探究的文章屈指可数。在这些女性的身上,蕴含着温情、善良,她们语言不多却处处留情,她们激情奔放而富有女性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食指对精神和未来执着追求的同时,也在另一个世界即情感世界同样也染上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充分反映他对亲情的渴望,对女性力量的感叹。  关键词: 食指
摘 要: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真正引导学生做到: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观察能力 培养方法    自古至今,凡是深入人心的作品,凡是流芳百世的作家,无不得益于观察。无论是古人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还是今人在《荷塘月色》中写出的荷塘月色惊异之美,都是因为作者对
摘 要: 《长恨歌》面对《传奇》的高峰没有彻底俯就,在极繁复极华丽的叙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群体弄堂女儿们的形象——沪上淑媛,成为了这部小说最悲悯最温情的所在。本文主要对《长恨歌》中弄堂女儿形象的女性叙事分析和小说悲剧淡化的处理两个层面进行细读。  关键词: 小说《长恨歌》 上海弄堂女儿形象 女性叙事分析 悲剧淡化处理    有人说最能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莫如这个城市的子民,而在中国千百座或是古雅或
摘 要: 卡夫卡在小说《普罗米修斯》中列出了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四个传说,并将自己想表达的真正含义蕴于四种传说的排列次序的含义之中,指出人类所失去的最初的信仰。  关键词: 卡夫卡 《普罗米修斯》 四种传说 信仰缺失    神话是一种把握世界、阐释灵魂的艺术方式。因此,它能够给人类以信仰、以力量。然而,在这个极为现代的社会中,它们被现代社会不断地阐释,从而生生不息,掩盖了原本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意
摘 要: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础,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应创新观念,树立创新机制。作者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出发,探讨了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途径,并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 高校学生德育工作 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 四要素 实践探索    一、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与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  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历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但是同时又是高校
摘 要: 以苏教版四上《品德与社会》第四课《面对欺负和威胁》教学为例,充分发掘、利用文本以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回顾学生真实的生活,巧妙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师生共同在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关键词: 品德课程资源 《面对欺负和威胁》 儿童 真实生活
摘 要: 文章结合《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片断,提出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依托情境,提高问题;小组合体积,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灵活运用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历史知识。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片断 自主学习    一、案例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学生不是老师的“自留地”,任老师来耕作与收获。学生自己是种田人,辛勤耕耘,获取知识,铸就能力,自由成长。因此真正树立学
摘 要: 政治模式认为,协商与谈判是化解组织冲突的途径,高等教育组织在一系列动态的冲突、协商谈判、妥协与决策的活动中完成组织的决策活动。决策过程的动态性是组织中相关利益个体或群体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而这种政治博弈并不是单回合的博弈,利益群体所形成的联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组织博弈的结果是实现双赢乃至多赢,从而保证管理决策的顺利进行。作为一种理论,政治模式为教育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