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学源流考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谱牒学之源流可以溯及先秦时代,先秦典籍《世本》之《帝系》、《世家》即为最早之家谱,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南北朝时发展为一门专学。宋代谱学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元代因统治者歧视汉人、南人,禁止官私撰刻汉人姓谱,谱牒学无以发展。明清两代,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现存家谱几乎皆为此时修撰,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谱牒学家。
  关键词:谱牒学;源流;《世本》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族之有谱,犹帝王之有世系,天子之有玉牒,诸侯之有年表,大夫之有世家,乃在记前言往行以示之于后世,鉴古而识今,亦所谓之“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矣!《世本》之《帝系》、《世家》,即最早之家谱也。家之有谱,亦犹人类之有史册,家谱即为一家一姓之史也,乃在于记述先烈,追溯本原也。近代梁任公先生曾言: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也。其言虽指旧史之弊,亦中乎谱牒缘起之的欤?
  谱牒之兴,虽可溯及上古,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也。当汉魏之世,尤其是季节汉之时,皇权衰竭,地方豪强四起,士族门阀迭兴,各阀掌控地方权柄,专利以胁中央。士族为别其同姓之亲疏,彰本族之声势,亦明本族之尊卑序次,各着家谱以明辨其虚实矣!曹魏代汉,任人不拘一格,此风略衰。晋室一统中原,不久中原震荡,晋室南渡偏安,门阀复兴,时谢安为东晋丞相,权倾朝野,于是谢、张、王三大门阀鼎足而立。南朝四代,皆门阀士族所建,时之民谚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政治利益与经济权益的交织影响之下,阿谀奉承、谄媚权贵者比比皆是,乃至有篡改族谱以附士族者。各族为别亲疏、明尊卑,皆修谱以彰之。于是谱牒之学大盛,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贾弼之所着的《十八州士族谱》七百余卷,最为时人推重。刘宋刘湛、南齐王俭、萧梁王僧儒等人皆谱学专家,各有专着传世。谱牒之学成为一门学问。时之士族若不精通谱牒之学,皆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之依凭,亦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门阀的庶族寒士之鉴镜。
  李唐之世,统治者欲借谱学打击旧士族势力,唐太宗时修订《氏族志》,将以李氏为首的关陇士族列居首位。唐初之士族门阀主要分四个地域集团,它们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关中士族实际上也包括部分陇右士族,李唐皇室即自称陇西李氏,故关中士族又称“关陇士族”。关陇士族以武功起家,在李唐正确中实力最强,是左右时局力量。江左士族及代北士族此时已全面衰落。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虽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然因其根深蒂固,在唐初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当时,士族门第观念在人的意识中也很有市场,贞观名臣魏征、房玄龄、李绩等都曾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时之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山东士族)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与山东士族相比,关陇士族在声望和历史传统上皆有所不及。为了抬高皇权地位,唐太宗令高士濂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氏族志》一书写就,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太宗极为不满,又令高士濂等“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重修《氏族志》。新修《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士族崔氏降为第三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颁于天下”。此次修订《氏族志》,表面上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谱学传统,实则不然。魏晋南北朝之际,“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籍已成选官之依据。而此次修《氏族志》则不是用作选官依据,而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尊崇当朝冠冕。通过此次修志,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山东士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六百五十九年),武则天通过高宗下诏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改修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许多以军功起家官至五品的庶族官僚皆被列入士族,后族武氏取代皇族李氏而为第一等,这进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之界限。
  宋代谱学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乃谱牒学集大成之作。郑樵(1104-1162),字渔仲,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南宋杰出的史学家。他十六岁丧父,自此谢绝人事,不求功名,与堂兄郑厚隐居山林,苦读诗书。靖康之变时他二十四岁,时金人南下,掳走徽、钦二帝,因激于爱国义愤,与郑厚上书“甘一死而报国”,未得权臣采纳,便一心钻研“稽古之学”,“欲读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讨六艺之文”,在山中苦读三十年,有用十年时间寻访图籍,遇藏书家,必读尽而去。其研究范围广博,除群经诸子之外,于天文、地理、谚语、文字、生物、医药、谱牒之学等无不钻研。樵治学广博,功夫深湛,著述极为丰富,惜其所着多已亡佚,今仅存《通志》、《诗辨妄》(顾颉刚辑)、《尔雅注》及《夹漈遗稿》等书。《通志》是一部会通百科的史学巨著,与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是我国典志体史学名著。全书共二百卷,包括纪、传、世家、载记、谱、略六种体裁:帝纪起三皇终隋恭帝;二十略止于唐末;纪传皆因袭旧史。二十略虽亦因袭旧文不少,然樵期之甚高,其《通志总序》曰:“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不能为也。不比纪传,纪则以年包事,传则以事系人,儒学之士,皆能为之。惟有志难,其次莫如表,所以范晔、陈寿之徒,能为纪传,而不敢作表志。志之大原,起于《尔雅》,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余史承班固谓之志,皆详于浮言,略于事实,不足以尽《尔雅》之意。臣今总闲暇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樵之所谓“汉唐诸儒所得而闻”之五略者,《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也;“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之十五略者,《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谥》、《器服》、《乐》、《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也。此二十略,虽非全出于樵之发明创造,但它确实总结了唐以前典章制度之发展进程,并有许多见解卓越之言论,对我国史学贡献极大。《氏族略》是郑樵《通志·二十略》之一,是他的创造,即所谓“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的十五略之一。这是郑樵将其所着《氏族志》五十卷、《氏族源》、《氏族韵》等书七十卷精简缩略而成。是略虽多引《元和姓纂》之文,且承其体例,然郑樵却以其深沉之思,发其新创之见,对我国之姓氏来源及演变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其《氏族序》一文系统论述了先秦姓、氏有别之情况及得姓命氏之方式,并回顾了宋代以前我国姓氏学的发展概况。其编写体例曰:“帝王、列国世系之次,本之《史记》,实建国之始也;诸家世系之次,本之《春秋》世谱,实受氏之宗也。先天子而后诸侯,先诸侯而后卿大夫士,先卿大夫士而后百工技艺;先爵而后谥,先诸夏而后夷狄,先有纪而后无纪。绳绳秩秩,各归其宗,使千余年湮源断绪之典,灿然在目。”《氏族略》依此体例系统考察了根据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二十七种受氏方式而得之八百三十三个单姓、六百十四个复姓,又考察了代北复姓、诸方复姓等二百九十五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并按“平上去入”的四声韵部简略介绍了四百六十三个单姓、五十个复姓。因此,《氏族略》总共探讨了二千二百五十五个姓氏的源流与演变。此外尚有总论十三篇,罗列了古代因改氏、避讳、音讹、省文、变夷、变于夷等改姓情况与同名异实、汉魏受氏、生而有文等诸多事例。元代因统治者歧视汉人、南人,禁止官私撰刻汉人姓谱,故谱牒学无以发展。
  明清两代,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现存家谱几乎皆为此时修撰,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谱牒学家,如明代有张云汉,清代有魏禧、黄宗羲、钱大昕等,皆各有著作传世。民国间所修家谱重要者有罗振玉的《上虞罗氏支分谱》、王迪诹的《王氏家乘》等。《王氏家乘·统系编》中的《各支迁徙源流》,上起周代,下迄民国,支分派衍,遍布全国,凡四百余支,何支由何处分迁,一目了然,对王氏宗谱的研究可谓精深严密。
  建国后,国内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群众运动此伏彼起,修谱之风一时断绝。改革开放后,修谱之风再次兴起,各大姓巨族为团结宗族陆续修谱。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南宋)郑樵.通志[M].四库全书(第372-3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摘 要:影视的国际化使字幕翻译从冰山之下浮出水面, 成为翻译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字幕翻译的学术研究价值, 从语言学的视角对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本文尝试选取了格式塔完形理论与接受美学的视角, 以近期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美剧《越狱》的字幕翻译为案例, 试图阐述字幕翻译不仅与文学翻译一样具有其审美价值,而且字幕翻译的独特时空限制,使其美学价值不同于文学翻译, 在方寸之间,转瞬之时尽显翻
期刊
摘 要:This thesis attempts to record the crucial moments during the evolvement of imitation theory by expounding on the explanations made by Plato, Aristotle, and Plotinus, as well as the neo-classicist
期刊
摘 要: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演变。维吾尔族传统道德也是关于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微、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操以及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本文重点研究维吾尔族传统道德观念、道德意志、道德准则,以及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  关键词:关键词:维吾尔;传统道德;思想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必须把握网络文化的规律与趋势,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话方式、阵地文化建构方式、“网语”开发与运用方式,建构起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体系”与“信念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支撑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D64
期刊
摘 要:新媒体对德育的影响越来越深,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影响时,德育应该是积极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发生了变化。为了实现高校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德育必须应时而变,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德育;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其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关键词:高职学生;公民素质;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讲授“德育课”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空间实际(国内、国外、学生自身)和时间实际(历史、现实、未来)紧密联系,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并学会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去。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二维  中图分类号:G631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力量,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以便更好地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进行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消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我国对出国留学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就比较重视。随着留学规模和形式的多样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就近年来大学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增强党组织先进性、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载体。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通过创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主体地位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等方法和途径积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凝聚党心民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促进高校各项工作任务将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凝聚力;高校党组织;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