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人物对小说结局的影响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yun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最有争议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出版就倍受争议。这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着重刻画了导致主人公们必然命运的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特点,而小说中三位人物命运是随着故事的深入而更紧密地交织映衬在一起的。因此小说以三位主人公彼此情感的演变和各自性格的发展为线索,分析导致股市最终结局的原因。
  克利佛男爵是女主人公康妮的丈夫,蜜月后返回战场不幸负伤,从此半身瘫痪,失去了性能力。而康妮对他的精神世界的逐步真正了解,也正是在他负伤返回英伦开始,并由于了解的深入而逐步产生绝望。小说中,作者对克利佛男爵的精神追求、生活方式,性格局限性的刻画,不仅是最终促使康妮走向“伊甸园”的根本原因,而且使康妮走向伊甸园的心理负担减轻了许多。作者笔下的克利佛经历了从追求精神世界到陶醉于物质世界再到逐步失去人性的演变过程,注定他留不住康妮的心,将把她推向寻找新生活的道路。
  起先,他通过写书,请人到家里谈论精神生活的重要,想拴住康妮的心。不幸的是他迷失于他的“不死的自我”中,与周围世界没有真正的接触,远远地就象在显微镜或望远镜里看他的矿工们,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对所有事物的内在的惊怖、空虚、冷淡,使他只看到自己,没有别人,失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切注定在精神世界里,他将是一个失败者。感觉到康妮逐渐远离他时,克利佛没有做任何积极的努力而是转向对荣誉的追求,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进而挤入拜金者的队伍,以此实现自我价值。尽管他在名誉和金钱的追求上很成功,但这一切完全与康妮的追求背道而驰,使康妮感到更加厌恶。而这时的克利佛就象“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他像一个“野蛮人,以一个崇拜偶像的心,奇异地卑贱地崇拜他的妻子。”他“只用着崇拜偶像者的宣言去挖苦她,那是失尽了势能的人的残暴。”他说“亲爱的,我是毫无重要的,我是绝对的一个零,在生命的事件上,唯有你才是重要的。”由于身体的不完整,心灵畸变到极端地渴求完整。书中将近结尾写道:“他唯一要求的事,便是要康妮立誓不要离开他,立誓不要遗弃他”誓言是最不可信的,没有爱的誓言在康妮的想像中就如同枷锁,这更增加了康妮的反感和厌恶。在工业文明的摧残下,他完全失去了人性,甚至于泯灭同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抹杀同类的受教育权。他对康妮说:“工人们并不是如你所想象的真正的‘人’。他们是你所不懂的,而且你永不会懂的动物……这便是群众,他们是不会变的。……群众是不能改变的。……我们今日的错处就错在把这般群众爱看的杂耍场大大地铲除了,并用一点点的教育把这般群众弄坏了。”克利佛信奉的这种“杀人的真理”,是他与康妮的心灵之间的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此外,克利佛的生活方式在摧毁他们的婚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一直沉浸在他的“习性生活”中,没有丝毫能力帮助康妮摆脱死亡幻觉与恐惧。他对康妮说“重要的是终身的结合,重要的是一天一天的共同生活,并不是那一两次的苟合。你和我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我们终是夫妻。我们习惯着在一块。我觉得习惯是比任何的偶尔兴奋都重要。”要知道,人性本身就是善变的,人是在变化中成长的,没有丝毫变化的习惯生活很容易使人厌烦,甚至麻木。无论哪种兴奋和激情都来自于女主人公潜意识的需求,想像是活力的源泉,是生命力的证明。进一步来说,当克利佛面对“死亡自我”时,“什麽地方好象有个可怕的空洞在恐吓着他,好象一个深渊似的,……有时他软弱无力地觉得自己要死了,真的死了。”他靠冷酷的意志力想摆脱死亡自我的情绪,却越陷越深,并不是身体上的伤残,而是由于身体伤残所暴露出来的心灵畸变——病态地追求完整,而这种追求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空虚感,以致康妮对他没有了丝毫的美好想像,从而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才是康妮越来越厌恶克利佛的唯一真正原因。克利佛不能对康妮起丝毫的积极作用,把她推向了寻找“血性自我”的道路。作者把这些特点集于查特莱一身,读者自然就接受并盼望康妮和梅乐士步入“伊甸园”。
  其实,康妮与克利佛的婚姻与其说是瓜熟蒂落的热恋,勿宁说是个性力量的一次检验与确认。她与初恋情人的交往中,有这样一段对她的心理的描述,我们可以判断康妮关于爱的最初体验。她认为,辩论是重要的,恋爱和性不过是一种原始的本能,是侵犯少女的自由和生存意义的。或许是出于这种个性的冲动,她才选择了与克利佛结婚。这种没有牢固爱情基础的婚姻注定是失败的。我们在书中也可找到证据来证明此推断。书中将近结尾,“康妮惊讶着自己对克利佛的厌恶感。尤其是,她觉得她一向就深深地讨厌他。那不是恨,因为这其中是并没有什麽热情的,那是一种肉体上深深的厌恶。她似乎觉得她所以和他结婚,正因为她厌恶他。一种不可思议肉体上的厌恶。实际上,她所以和他结婚,是因为他在精神上吸引她,兴奋她的缘故。”最终康妮明白话语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灵,它通常带有一定的虚假性,真正给予人精神上支持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因之而产生的完美想像。
  那么,究竟康妮和梅乐士的感情能保持多久,这不仅要看时代所提供的可能性,更要看个体心理的素质。一句话,个性的发展对推动康妮和梅乐士感情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康妮和梅乐士都不是拜金主义者,虽然他们都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康妮拥有自己母亲留给她的一笔财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女性的彻底解放,就没有对完美性爱的追求,更不可能使完美想像付之于实践。此外梅乐士也有从军队退役后所发的生活津贴。他压根就没有打算依靠康妮来支持他的生活开销,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此外,当康妮面对死亡自我时,她的坚强的意志力将会帮她走出困境,一步步靠近伊甸园。“她觉得她不久便要被埋葬在那儿,加入那墓石和墓碑下的鬼群中”此时,也许她会一遍遍地问自己:“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到底渴望什么?”之后,她会意识到“至关重要的自我”,意识到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意识到生活必须有变化,新鲜事物必须来到。于是,康妮为克利佛在家雇了特护,使自己有更多自由时间接触自然。书中还有几处写她面对死亡自我的例子。在这种情绪的压力下,康妮对克利佛彻底失去了信心,使康妮毅然决定再寻生路,获得重生。
  再者康妮和梅乐士过着“本能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中,人不再是依附性的人,尽可能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它是一种忘我的自由精神状态,这是他们走向伊甸园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康妮和梅乐士本身都有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调节能力,换言之,他们都有把干扰因素最小化的能力和勇气。如:梅乐士问:“如果让别人知道了他们之间的事,该怎么办?”康妮说“带她走”。
  
  就梅乐士而言,他与外界隔绝的生活使他更少地受到外部世界的诱惑和干扰,心灵的纯净使他更为坚强,自己的得失已经不那么重要。在精神世界,人性中追求享乐的本性,在梅乐士身上趋于来淡。梅乐士从一开始就给康妮一种真实感,使康妮真正体会到他的真、善、美,从而激发了康妮的美好想像。梅乐士做事非常自信并有勇气,也知道自信是会感染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康妮精神上的支持,这也是他们能克服种种困难的重要因素。在康妮和梅乐士的一次幽会中,他们裸体奔入象“钢幕”一样的滂沱大雨中,即使是无情雨点打在身上,她照样潇洒地跳着和谐的舞步,预示她敢于面对压力的勇气和力量,也预示他们最终步入幸福的二人世界。因此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发展对于小说的结局是很有影响力的,正如人们常说的:世界不是身在何处,而是心在何处。
  
  甘肃兰州商学院 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依据物理模拟相似性准则,采用物理模拟和井下试验方法,研究了煤矿井下巷道底板铁轨和金属架棚支护2种金属体的瞬变电磁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巷道底板铁轨产生的电磁感应最强,金属架
高考对基础教育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呼唤着高考加快改革步伐。高考改革要贯彻新课程理念,本着“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尝试教考分离。
通过对不同坚固性系数煤层的煤屑加载破坏试验的数据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套新的坚固性系数快速测定原理和方法,经对比试验,表明新测试方法可行,满足测试要求,而且简单、快速.在此基
针对煤自燃指标气体在井下风流中浓度小而无法有效预报煤炭自燃程度的缺点,采用煤自燃指标气体的吸附浓缩实验系统,通过对煤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热解放出的烃类指标气体吸附浓
结合主成分分析与神经网络的优点,提出了主成分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煤耗氧速度预测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输入变量进行预处理,选择输入变量的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输
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井震联合反演,研究煤系地层的横向变化,预测煤层的顶、底板岩性;从地震属性中优选出波阻抗属性、振幅属性、频率属性对小构造和煤层顶、底板岩性进行分析.得出联合测井信息,综
[摘要]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是积极学习的动力。选择合适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与人交往中的自信心。  [关键词]兴趣 激发 培养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是积极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轻松愉快地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今后英语的学习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极为重要,下面是我在
2008-07-28中国首辆新型煤矿专用防爆指挥车在湖北省十堰市生产下线.并创下了3个国内第1:国内第1家企业生产出高标准的煤矿专用防爆指挥车;第1次采用无桥式的汽车底盘技术;第1次
近些年来,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负面影响理论已被大多数学者、教师认可,并借鉴到实际教学中。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大量教师在讲授大学英语课程时,普遍采用全英语教学。但由于大学扩招,使入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急剧下降,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有相当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只能听“天书”。自然而然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丧失信心,在心理上产生“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 ness)。    “习得无助感”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