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或个别学生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化学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中把很多化学现象制作成flash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样做虽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不免让人对所看到的现象产生怀疑,因为课件毕竟是按照授课人的意图自己制作出来的,真实的现象是否如此不可而知.所以,我觉得化学课不能太多的依赖课件,还是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更真实可靠.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将新课改的思想融入到演示实验中呢?
一、用演示实验设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事物很容易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些比较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好奇的或感到意外的演示实验来很好地引入课题,这能够促进学生更集中精力听课,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初涉化学学科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化学第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将关系到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对以后的整个教学非常关键.很多教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常常苦心思虑,以求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其实对于这一堂课,正是演示实验的完美体现.第一堂课如果能把这几个演示实验搞好,将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它将把学生全身心地带入到以后的化学学习当中,同时做好这几个演示实验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兴奋和积极当中,为他们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二、用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发掘、用好化学演示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以实验为依托,拓宽思路,挖掘实验的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教材中原有的实验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因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增加演示实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第五章第四节中碳酸盐检验时,我们可以将定性的测定碳酸盐的存在,拓展到定量的测定碳酸盐的质量分数,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方案来测定碳酸盐的质量分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认真准备,精心选择,挖掘演示实验的潜在功能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不可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上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为止.教师应对在本实验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如在铵态氮肥的检验实验中,将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氨气,如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则效果就不佳,另为何课本中用红色石蕊试纸而不直接将气体通过石蕊溶液或酚酞试液呢?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直接通入溶液中可能会倒吸,使实验失败,由此可以根据实验异常现象,寻找突破,如何来防止倒吸现象,进而可以引入防倒吸装置的介绍.这样通过认真准备,既排除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又挖掘了演示实验的潜在功能.
四﹑将演示实验“下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学习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演示实验不能只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被动地接收,不能充分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下放”演示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如,在探讨第七章稀酸溶液中到底是什么微粒导致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先由学生讨论,再由小组成员分别选择相关试剂做对比演示实验,使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完成探索任务,增强探索体验.可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既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深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化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依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对每个演示实验进行认真分析、积极处理,尽可能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用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就一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用演示实验设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事物很容易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些比较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好奇的或感到意外的演示实验来很好地引入课题,这能够促进学生更集中精力听课,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初涉化学学科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化学第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将关系到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对以后的整个教学非常关键.很多教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常常苦心思虑,以求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其实对于这一堂课,正是演示实验的完美体现.第一堂课如果能把这几个演示实验搞好,将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它将把学生全身心地带入到以后的化学学习当中,同时做好这几个演示实验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兴奋和积极当中,为他们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二、用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发掘、用好化学演示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以实验为依托,拓宽思路,挖掘实验的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教材中原有的实验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因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增加演示实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第五章第四节中碳酸盐检验时,我们可以将定性的测定碳酸盐的存在,拓展到定量的测定碳酸盐的质量分数,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方案来测定碳酸盐的质量分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认真准备,精心选择,挖掘演示实验的潜在功能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不可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上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为止.教师应对在本实验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如在铵态氮肥的检验实验中,将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氨气,如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则效果就不佳,另为何课本中用红色石蕊试纸而不直接将气体通过石蕊溶液或酚酞试液呢?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直接通入溶液中可能会倒吸,使实验失败,由此可以根据实验异常现象,寻找突破,如何来防止倒吸现象,进而可以引入防倒吸装置的介绍.这样通过认真准备,既排除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又挖掘了演示实验的潜在功能.
四﹑将演示实验“下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学习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演示实验不能只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被动地接收,不能充分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下放”演示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如,在探讨第七章稀酸溶液中到底是什么微粒导致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先由学生讨论,再由小组成员分别选择相关试剂做对比演示实验,使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完成探索任务,增强探索体验.可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既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深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化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依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对每个演示实验进行认真分析、积极处理,尽可能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用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就一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