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完整的人,不是抽象的学习者,有着丰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具有智慧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而且也体验着教育生活。
【关键词】学生;手机;杜绝
案例:
克拉玛依市是一座经济较发达的石油城市,很多学生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常常出差,或连续几天在工地上,所以很多家中不装座机,给“半留守”的孩子配上手机方便联系,大部分手机的功能还很强大。
中学生上课时,用手机发短信、上网、玩游戏等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烦恼,更甚至因此使学习每况愈下。为此学校明文规定不准学生在学校用手机,有的“严厉班主任”规定只要教师见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一律收,无论何种理由都到该生毕业时才归还。
三月中旬,我临时接了高二(5)班的物理课。一天上午最后一节课,刚上课几分钟,正在指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学生或认真观察者实验现象,或蹙眉思考,或小声讨论,而热某同学时不时地低头,一只手在抽屉里忙碌着,经验告诉我他在玩手机。我不动声色地走到热某同学身边敲了敲他桌面上的书,他慌乱地扫了我一眼,将手机握在左手,右手拿起笔好像要记笔记,我严肃地看着他,示意他应该看讲台上展示的实验,热某的脸有点儿红。我的头脑里快速闪过(5)班的成绩单,不记得热某的成绩,那他一定不是好学生也不是差学生;这几天上课热某主动回答过好几次问题,因与后一排同学说话被点名。这节课后面热某听课、练习都自觉认真,要不是后面又发生的这件事,我可能会很少再注意到他这个中等生。临下课的几分钟,其它同学都在做练习,我在同学们中间指导,热某手握笔放在练习本上但眼神却专注于桌面的一角,我边指点着同学,边向热某的座位走,当走到他的身后,看到他正在上网,当我把手机从他的书下面抽出时他才大梦初醒般猛然挺直了身体,接着像一只要发威的小老虎瞪着眼,要冲上来的样子。我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低头轻轻将他的练习本翻到正要做的习题,放缓了语气对他说:“这几道题聪明的你能做的,对吗?”然后继续巡视,当再次到他跟前时,我看到他的第二题答案做对了,向全班说:“热×已经做完了第二题答案是……”热某做题更快了,再没有了刚才的对立。
下课后,办公室里,热某给我道歉还给我了一大堆解释,想拿回手机。我知道这个班有哪种严厉的班规,按班规办事也能服众,另外我刚接班,“杀一儆百”也能整顿纪律。可想到他那“慌乱”的眼神,讲到他在乌鲁木齐治病的母亲时满眼的泪水,说话时的机灵劲儿,我想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自己解决好这个问题。于是,我让他中午回去好好想一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自己该怎么做来弥补错误,给我一个还给手机的更充分的理由。
这中间我通过班主任了解到热某的这些理由大部分真实。他的母亲在乌鲁木齐治病,他这周要同家人去看她。热某一向纪律松懈,聪明但不够努力,成绩中偏下。下午,热某交给我一份检讨,踀有三千字,除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承认错误、保证……以后,希望我给他一个目标,监督他上课不再说话、做小动作等等,于是我还给他手机,我们商量以后他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等等我会用左手指他,他站起来并下课后到我这儿来问一道题,期中和期末要达到的名次。之后的班会上他在全班做了检讨,还说他要同学们物理课上决不要玩手机。
我教5班的这学期,热某没有再在学校用手机,他还常常找我聊天,问题,上物理课前他告诫爱玩手机的同学上课了该收起来了……我看到热某练习主动了,上课发言而正确率更高,我总是给他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给他鼓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期中和期末达到了目标名次。但他似乎有无限的热情,上课有一点空隙就会说笑,作业测验中遇到难题浅尝辄止,所以成绩还不稳定。
案例分析与反思: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我做为一个从教十几年的教师,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也有很多,非常赞成新课程的理念:师生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为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要尊重、信任、关爱学生。正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发生“手机”事件这一类冲突时,我总是告诫自己,要冷静,不要使事情恶化,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本质是好的,可以想法引导他改正错误;给他们机会自省和自新,耐心指导和等待,他们都会有进步。
要处理好“手机”事件,利用这一契机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有以下认识和举措: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生有相对独立的思想,但还不成熟。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之交流,分析他的错误,但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看到学生的不足更要看到他的长处,相信他能改正错误,引导他自省和自新,给他机会相信他能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并给可操作的帮助。
学生是完整的人,不是抽象的学习者,有着丰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具有智慧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而且也体验着教育生活。作为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更应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抓住教育的契机,因势利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对于问题学生,不是一件事或一次教育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在其进步时,予以肯定、鼓励,在其低谷时,要及时指出不足,同时确定信心,持之以恒地督促,培养其自制力,“反复抓,抓反复”。
【关键词】学生;手机;杜绝
案例:
克拉玛依市是一座经济较发达的石油城市,很多学生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常常出差,或连续几天在工地上,所以很多家中不装座机,给“半留守”的孩子配上手机方便联系,大部分手机的功能还很强大。
中学生上课时,用手机发短信、上网、玩游戏等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烦恼,更甚至因此使学习每况愈下。为此学校明文规定不准学生在学校用手机,有的“严厉班主任”规定只要教师见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一律收,无论何种理由都到该生毕业时才归还。
三月中旬,我临时接了高二(5)班的物理课。一天上午最后一节课,刚上课几分钟,正在指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学生或认真观察者实验现象,或蹙眉思考,或小声讨论,而热某同学时不时地低头,一只手在抽屉里忙碌着,经验告诉我他在玩手机。我不动声色地走到热某同学身边敲了敲他桌面上的书,他慌乱地扫了我一眼,将手机握在左手,右手拿起笔好像要记笔记,我严肃地看着他,示意他应该看讲台上展示的实验,热某的脸有点儿红。我的头脑里快速闪过(5)班的成绩单,不记得热某的成绩,那他一定不是好学生也不是差学生;这几天上课热某主动回答过好几次问题,因与后一排同学说话被点名。这节课后面热某听课、练习都自觉认真,要不是后面又发生的这件事,我可能会很少再注意到他这个中等生。临下课的几分钟,其它同学都在做练习,我在同学们中间指导,热某手握笔放在练习本上但眼神却专注于桌面的一角,我边指点着同学,边向热某的座位走,当走到他的身后,看到他正在上网,当我把手机从他的书下面抽出时他才大梦初醒般猛然挺直了身体,接着像一只要发威的小老虎瞪着眼,要冲上来的样子。我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低头轻轻将他的练习本翻到正要做的习题,放缓了语气对他说:“这几道题聪明的你能做的,对吗?”然后继续巡视,当再次到他跟前时,我看到他的第二题答案做对了,向全班说:“热×已经做完了第二题答案是……”热某做题更快了,再没有了刚才的对立。
下课后,办公室里,热某给我道歉还给我了一大堆解释,想拿回手机。我知道这个班有哪种严厉的班规,按班规办事也能服众,另外我刚接班,“杀一儆百”也能整顿纪律。可想到他那“慌乱”的眼神,讲到他在乌鲁木齐治病的母亲时满眼的泪水,说话时的机灵劲儿,我想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自己解决好这个问题。于是,我让他中午回去好好想一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自己该怎么做来弥补错误,给我一个还给手机的更充分的理由。
这中间我通过班主任了解到热某的这些理由大部分真实。他的母亲在乌鲁木齐治病,他这周要同家人去看她。热某一向纪律松懈,聪明但不够努力,成绩中偏下。下午,热某交给我一份检讨,踀有三千字,除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承认错误、保证……以后,希望我给他一个目标,监督他上课不再说话、做小动作等等,于是我还给他手机,我们商量以后他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等等我会用左手指他,他站起来并下课后到我这儿来问一道题,期中和期末要达到的名次。之后的班会上他在全班做了检讨,还说他要同学们物理课上决不要玩手机。
我教5班的这学期,热某没有再在学校用手机,他还常常找我聊天,问题,上物理课前他告诫爱玩手机的同学上课了该收起来了……我看到热某练习主动了,上课发言而正确率更高,我总是给他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给他鼓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期中和期末达到了目标名次。但他似乎有无限的热情,上课有一点空隙就会说笑,作业测验中遇到难题浅尝辄止,所以成绩还不稳定。
案例分析与反思: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我做为一个从教十几年的教师,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也有很多,非常赞成新课程的理念:师生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为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要尊重、信任、关爱学生。正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发生“手机”事件这一类冲突时,我总是告诫自己,要冷静,不要使事情恶化,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本质是好的,可以想法引导他改正错误;给他们机会自省和自新,耐心指导和等待,他们都会有进步。
要处理好“手机”事件,利用这一契机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有以下认识和举措: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生有相对独立的思想,但还不成熟。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之交流,分析他的错误,但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看到学生的不足更要看到他的长处,相信他能改正错误,引导他自省和自新,给他机会相信他能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并给可操作的帮助。
学生是完整的人,不是抽象的学习者,有着丰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具有智慧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而且也体验着教育生活。作为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更应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抓住教育的契机,因势利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对于问题学生,不是一件事或一次教育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在其进步时,予以肯定、鼓励,在其低谷时,要及时指出不足,同时确定信心,持之以恒地督促,培养其自制力,“反复抓,抓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