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对一堂好数学课的界定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xia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传统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这次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针对这次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评价课堂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谈谈粗浅认识。
  首先,对怎样一堂课算是好课的界定,不同时期的标准不尽相同,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式教学,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这一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第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强调“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的角色”,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有共同的话题或学习对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使“共同活动”得以持续。
  其次,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第三,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次,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第三,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第四,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课堂变的灵活多变。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第五,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个性,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当然,一堂好课应有其重要特征,只是上述几点不是必备条件,只要具备某几点即可。除上述特征外,教师能在课堂中恰当使用网络媒体辅助教学、精心准备并使用教学用具、设计并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等等,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条件。
  总之,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当然上面我所讲的一些,也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应当把它们联系一起,作为一个整体。
   (作者通联:433000湖北省仙桃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不仅是文字的组合和言语的表达,更是情感的流露。教材中那些深具情感和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与结晶。既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又有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既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又有男女之情、手足之谊;既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又有催人泪下的凄切;既有天地动容的悲壮,又有细雨霏霏的柔婉;既有开怀的笑、会心的喜悦,
期刊
一.农村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农村地区,特别的贫困山区中小学生由于视野狭窄,接触面较小,阅读量少,普通话水平低下,方音、方言夹杂,不利于学生良好语言行为的形成。普遍存在着忽视口语教学的现象,教学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听说等口语能力。口语教学似有若无,甚至没有。   二.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又在目标
期刊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
期刊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语)多么幸福的鹅卵石呀!一年四季,在水的无限关爱下,变得如此优雅光洁。对于我们的学生,也应该让他们在似水的教育中尽情沐浴,幸福健康地成长。  一位教育专家曾这样说:“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在学校
期刊
新的课程理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自主探索、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多种方法。为此,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
期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让学生乐学愿学抽象的数学,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前的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我认为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
期刊
可以说,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这盏灯怎样拨才能照得更亮、照得更远?笔者从教书育人的典型案例中得到点滴体会。  案例:一次,教研室领导到我校进行写字教学调研活动,各班选派写字好、中、差三名学生到会议室当场比赛写字,当我点到写字最差的陈龙名字时(我当时并没在班上讲抽怎样的学生去比),全班同学都大喊起来:“凭什么让陈龙去?”,“我比他的字写的好,我去”。同学们一个个近于义愤填膺,可我能开口说陈
期刊
叶老曾经说过:“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可见,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整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关系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处在一个误区里:即广大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撇开作文教学只字不提,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撇开阅读教学只字不提,人为地将知识割裂,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封闭,导致有些学生有较
期刊
作文训练是以学生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为表达形式,以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训练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要走近学生生活,多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进行举例说明,让学生感到亲近可信,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对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