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探究、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所以关于“有效教学”这个话题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然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依旧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作为新课标的执教者,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心备课、突出教学重点、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有效教学,问题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未能做到与时俱进
相当一部分的农村教师的年龄均在50岁左右,,教师队伍老龄化已是大势所趋,就从我乡的教师队伍来看,全乡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在44.5岁。而这些教师大多数在偏远的村完小任教,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不是一个人包班,就是上两科目;甚至是复式班。他们的教学观念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平时参加继续教育理论学习,也对新教育理念有了一些见解,但认为别人教学经验不太适合本地的教学。认为农村孩子见识没有城市孩子的广,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是自己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办法依旧存在;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比较单一,不活跃;使得课堂效益不高。
二、难以做到整体认识、把握教材
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仅提供了“教什么”,还包含了“怎样教”的信息。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经历一至六年级的循环教学,对小学阶段的教材没有从整体上去认识,只是从教学年级的科目去了解本册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等,没有认真分析本册教材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善于解读教材,在准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教学过程。
(一)整体认识、把握教材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排意图。把握教材,要求我们立足学生实际,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细化、挖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要点进行整理。整理知识、理解要点时,还要重视那些对学生在理解应用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如:教学“估一估、猜一猜”时,主要是加深对“100以内数的大小的体会”,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的运用教学。我认真分析教材,把握其在整个单元乃至以后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来分析安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
(二)从不同的角度,因地制宜确定教学策略
读懂教材只是开展教学的起点,要处理好教材,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相关教材时的心理。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会借助不同工具(不含圆规)画圆”和“会用圆规画圆”是本课两个具体教学目标,教材中先安排让学生尝试借助不同的工具画圆,再探索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安排,意图之一是体现了工具(圆规)的产生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了圆规,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尝试用圆规画过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想探究,如果老师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来画圆”时,学生十有八九会说“圆规”。如果此时不让学生用圆规画圆,而是借助各种不同的工具来画,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工具能画圆,但都有局限性,画圆一般还用圆规。既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造成教学的自相矛盾:刚才学生说要用圆规画圆,老师不让用,现在却又说用圆规画圆方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异口同声说“想用圆规画圆”时,老师引导学生先学习“用圆规画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后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其它工具也可以画圆的。如木工师傅在做圆桌时,他们就没有采用圆规来画圆,而是用两颗铁钉和一根绳子来画圆。
三、教学任务重,培训机会、教学研究少。
大多数在偏远的村完小任教的教师,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一个老师上一个年级的所有科目,也有是上复式班。每周五天时间,每天五节课都在上课,没有一节课空闲的。在到完小学校听课发现,教师的专业理念、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构成、专业技能掌握等几个维度与乡镇中心校相比。感到一些村完小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不容乐观,与《小学教师标准》的各项要求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无疑是加强培训。但是,由于教师培训经费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教师培训机会还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农村教师几乎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多数教师还得牺牲休息时间来做工作,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校长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选送教师参加外出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有时好不容易来了送培名额,还得忍痛舍弃。
另一方面,少得可怜的培训活动效果差。一些参训教师反映,许多培训形式主义严重,大课讲座仍是主要培训形式,内容空洞,理论知识多,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不能解决他们最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
四、日常课堂练习容量少、形式单一。
新课程改革下,很多教师注重了情景创设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新知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因为“不放心”心理下的大量讲授,使得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显得“头重脚轻”。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多数教师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练习题型,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则很少,更忽视实践练习。练习形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性,不能在学生已产生思维疲劳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五、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近年来,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明显。这些孩子多数压抑、孤僻、不合群,或者由于无人看管而过于顽劣。我想从家庭、学校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从家庭方面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从学校教育方面要重点加强农村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而农村学校没有条件配备心理老师,师资薄弱,没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
关键词:农村小学,有效教学,问题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未能做到与时俱进
相当一部分的农村教师的年龄均在50岁左右,,教师队伍老龄化已是大势所趋,就从我乡的教师队伍来看,全乡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在44.5岁。而这些教师大多数在偏远的村完小任教,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不是一个人包班,就是上两科目;甚至是复式班。他们的教学观念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平时参加继续教育理论学习,也对新教育理念有了一些见解,但认为别人教学经验不太适合本地的教学。认为农村孩子见识没有城市孩子的广,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是自己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办法依旧存在;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比较单一,不活跃;使得课堂效益不高。
二、难以做到整体认识、把握教材
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仅提供了“教什么”,还包含了“怎样教”的信息。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经历一至六年级的循环教学,对小学阶段的教材没有从整体上去认识,只是从教学年级的科目去了解本册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等,没有认真分析本册教材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善于解读教材,在准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教学过程。
(一)整体认识、把握教材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排意图。把握教材,要求我们立足学生实际,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细化、挖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要点进行整理。整理知识、理解要点时,还要重视那些对学生在理解应用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如:教学“估一估、猜一猜”时,主要是加深对“100以内数的大小的体会”,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的运用教学。我认真分析教材,把握其在整个单元乃至以后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来分析安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
(二)从不同的角度,因地制宜确定教学策略
读懂教材只是开展教学的起点,要处理好教材,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相关教材时的心理。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会借助不同工具(不含圆规)画圆”和“会用圆规画圆”是本课两个具体教学目标,教材中先安排让学生尝试借助不同的工具画圆,再探索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安排,意图之一是体现了工具(圆规)的产生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了圆规,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尝试用圆规画过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想探究,如果老师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来画圆”时,学生十有八九会说“圆规”。如果此时不让学生用圆规画圆,而是借助各种不同的工具来画,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工具能画圆,但都有局限性,画圆一般还用圆规。既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造成教学的自相矛盾:刚才学生说要用圆规画圆,老师不让用,现在却又说用圆规画圆方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异口同声说“想用圆规画圆”时,老师引导学生先学习“用圆规画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后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其它工具也可以画圆的。如木工师傅在做圆桌时,他们就没有采用圆规来画圆,而是用两颗铁钉和一根绳子来画圆。
三、教学任务重,培训机会、教学研究少。
大多数在偏远的村完小任教的教师,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一个老师上一个年级的所有科目,也有是上复式班。每周五天时间,每天五节课都在上课,没有一节课空闲的。在到完小学校听课发现,教师的专业理念、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构成、专业技能掌握等几个维度与乡镇中心校相比。感到一些村完小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不容乐观,与《小学教师标准》的各项要求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无疑是加强培训。但是,由于教师培训经费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教师培训机会还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农村教师几乎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多数教师还得牺牲休息时间来做工作,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校长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选送教师参加外出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有时好不容易来了送培名额,还得忍痛舍弃。
另一方面,少得可怜的培训活动效果差。一些参训教师反映,许多培训形式主义严重,大课讲座仍是主要培训形式,内容空洞,理论知识多,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不能解决他们最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
四、日常课堂练习容量少、形式单一。
新课程改革下,很多教师注重了情景创设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新知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因为“不放心”心理下的大量讲授,使得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显得“头重脚轻”。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多数教师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练习题型,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则很少,更忽视实践练习。练习形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性,不能在学生已产生思维疲劳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五、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近年来,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明显。这些孩子多数压抑、孤僻、不合群,或者由于无人看管而过于顽劣。我想从家庭、学校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从家庭方面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从学校教育方面要重点加强农村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而农村学校没有条件配备心理老师,师资薄弱,没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