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地理记忆分析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nett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记忆既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学习的结果。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效果不佳是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难题,本文从地理知识的编码与表征的特殊性,与无效的地理记忆产生的原因、因素分析、课堂情境设计等方面,对于有关的地理记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克服办法,在课堂设计以师生关系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地理记忆;地理语言;空间建构
  正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通过课程实施,就是要让学生们成为心智结构健全、能力发展全面,价值观念完整,创新意识强烈的新一代社会后继力量。这对于任何一个科任教师而言,就需要从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开始起步,经过合理而恰当的学科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在相关的方面,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
  不同的学科,给学生们提供了不同侧面、相对单一的成长、发展因素。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多方面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共同促进,才有可能创造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就地理学科而言,这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基本的教学目标所指定的各方面,究竟能够给学生提供哪些成长、发展因素?这需要我们去认真地、从多个方面、多个课题的分析理解角度,加以研究、探索。在这里,我只是在“地理记忆”这一子课题上,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旨在揭示一些在地理学科中有效记忆的因素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境界能够持续的培育活力,尽量避免或减少出现意识境界中的“废墟”——由于过度的机械记忆方式得到的那些偏狭的教条、零散的知识碎块等“思想废物”,所占据的大脑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思路畅顺,思考空间开阔无碍。
  地理记忆,作为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思维活动方式之一,也是进行地理思维与地理意识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从所记的内容来看,记忆结果又是课堂学习的最主要的学习成果——未形成记忆的任何学习成就,都是不能检测和调用的,因而是无效的学习。总而言之,记忆,既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根据,又是学习过程的终点和结果。
  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其它学科记忆方式相比,地理记忆更具有其独特之处。例如物理、数学公式,化学元素符号等等,“机械记忆”方式,在相关学习中的作用较大。但在地理学习中,情况就略有不同:依靠机械记忆去记住“美国”这一地名,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美国地理”,甚至这一地名与美国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几乎无关。在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早期课堂上,以及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机械记忆仍然在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地理、历史等一些文科学科教学中,尤其如此。
  而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则是形式逻辑推理、数学演算方式发挥作用的“地盘”。
  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发生了较大转变的新型情况下,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地理特征、描述地理事象、认识地理关系等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机械记忆的效用就显得极其有限。因此,在新的情况下,让学生们意识到、并尽量掌握地理学科独特的方式方法,就是给他们增添一条理解、认识、并与大自然世界相互沟通“对话”的通道。
  那么,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取得较好的记忆收效呢?让我们从记忆的根源开始,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一、地理知识的编码与表征
  首先让我们想一想地理知识是如何在大脑中被编码并表征的。
  众所周知,文字作为一种助记符号出现之后,我们人类立即就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思想。而欧洲人在东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接受并创造性地利用了阿拉伯十进制数码符号之后,就抬脚踩进了科学世界、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大门。在我国近代,中国的汉字符号语言,在引进了欧洲的科学符号之后,数学及其它科学也可以在我华族中迅速普及了。
  由此可见,一种符号、语言的使用就能把人们的智能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上面去。
  在地理学科中,独一无二的运用了地图这一符号系统,或地理学的语言。与上述提及的其它符号语言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一样,学生们要想希望自己学好地理学科,首先就必须熟练地掌握地理学的这一套符号语言系统。地图符号与地图以及与地理学相关联的图片、图表等等,就是运用人类心灵的独有方式,去破解地理世界“密码”的关键,也是人们记忆地理知识的时候所不得不用的、在目前看来唯一有效的“编码形式”。
  如果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未能彻底掌握这种地理“符号语言”,那他们接下来的学习行为,就如同想用汉字写出牛顿第二定律,或象明末徐光启所在的那个时代,人们希望用天干、地支表示出“指数函数表达式”时的做法一样,只能弄出一些令其他人莫名其妙的“汉字堆积图样”。其理解科学、传播科学的价值几乎等于零。而掌握了地理学科的这种特殊语言,我们就获得了表达表征地理知识的利器。
  但是,各色各样的地图、地理符号,就如同当代超级商场里黏贴在商品上的标签一样,只有分类的意义。也就是说,尽管商标是以其简单明快的形式而引人注目的,可是它并不代表商品的真正货色,我们仅仅让学生去记住这些符号换不够。况且单纯的地图符号记忆也不是学习地图语言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设计出一套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技艺。
  二、无效的地理记忆与“理解学生”的理念
  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仅仅记住了地名、记住了一些专用的符号,而对于这些符号、地名所标记的具体地点、区域以及地理事物的实际状况一无所知,或者仅仅把一些所谓的地理原理(也就是一小段文字)背诵得烂熟,而对于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实物顾及很少或完全无知,则符号语言与实际事实两不相干,其结果必然是有名无实。而由机械记忆所获得的谓地理知识,由于无新鲜生动的事实经验去充实支撑,不久之后亦会如浮云般的消失殆尽。
  可以将这类有“毛病的记忆”状况列举如下:
  1.记住的是一些缺乏具体地理事实支持的术语、符号。其意义残缺不全,给人的印象模糊不清,难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准确调用。   2.没有与任何具体感觉、知觉关联的“地理事物、现象”名称,这种记忆内容其实就是一个或几个无意义的符码。
  3.不能以具体形象想象出一定状态的“区域”地名,也充其量是一个无意义的“字符串”。
  总之,没有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文字、符号、图式,很难生成学习与记忆效果。
  在我们的学生中,那些死记、熟背得很认真,而经不起测验、检测考试的学生,可能在其疏忽大意的无意识期间,正好就犯了上述这类错误,而耽搁了学业。
  作为教师,应该设法让不少学生现有的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产生显著效果。不是首先去企图改变学生的这种方法,而是去帮助学生就从现有的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开始起步,逐渐转化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因为尽管有如“死记硬背”这样的学法,也是一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人的思想方式方法的转变毕竟具有连续性和前后承继关系的。因此,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利用的学习资源,而不能简单地有求学生随便抛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读图训练”之类的课堂上,也会因教师的疏忽大意甚至犯错而使学生“错上加错”,最终也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的痕迹。
  在与读图有关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地图符号系统理解方式上的较大差异,并且也由于教师对于自己当年获取这方面知识的经历早已遗忘,就容易在课堂上将自己的错觉强加于学生:把自己多年来积累起来并固化在地图上、而今天可以随意在看图时注意到、提取到的知识,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也是睁眼可见、闭眼可知的简单知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就很难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这些层面上更进一层的细化。不是去做必要的知识补充与情境设计,而是去一语带过,甚至还会去埋怨学生“基础太差”。
  例如,在复习课或者每一节课结尾的“总结或小节中”,地理教师总是提醒学生“注意归类总结知识结构”:教师用一些方框、大括号及箭头构成的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体系”。但在使用这类图式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于这些“方框”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对于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地理关系,对于这些“大括号”所圈定的“地理知识系统”,只有在相关的地理事实根据足够充实的条件下,它才能发挥“建构知识网络或知识结构”的效用。而对于那些只见到了相关名词术语,而并未关心过相关地理事实、或者是这方面知识比较欠缺的学生而言,这些“分类总结”就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排列与堆积”。
  有鉴于此,当教师们遇到学生利用地图难于全面、正确的从中提取地理信息的时候,就不应该再一次将已当场表明无效的“讲解”再去重复若干遍,并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复强调它,而应该去考虑学生们在理解和阅读该地图、图表时,可能的记忆缺陷;并作必要的、及时的提示、补充,或者补充、创设必要的情景以增加学生相关的感知强度。教师能否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这些“记忆缺陷”并及时的予以完善,这才是“理解学生”的实质性含义之所在。
  三、促成记忆的结果——教学中的用心良苦与境遇尴尬
  让我们首先选取一条思路:获取记忆结果的时空序列。然后据此一步步地展开地理记忆方面的探索途径(这里并不是我们所选取的思路是唯一正确的,而仅仅是为了让相关的分析、阐述的思绪有一个顺序,以便于自己思考也方便别人理解)。
  我在这里做出这样的抉择:即可以认为学生们是从感、知觉开始展开学习过程的,最终一步才形成了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与记忆结果。那么,课堂生增加学生感知的机会,是学习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基础性工作,教师使出浑身的解数、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去为一节课搭建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感知氛围,让学生置身期内而心感身受。这种做法在新课标实施的课堂上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学生能够在这种课堂环境里,实现从感觉到知觉,到理性概念、原理建构的全程认识、思维活动。最终有望得到类似于“亲身经历”事实体验,获得深刻的记忆效果。
  理论上虽然如此,但在实际的地理学习中,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实际情形并非完全如此。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去感知一个小小的物件并不难,但要让他去感知一个远远超出其视距之外的巨大事物,如黄土高原、世界农业、北京市等,就不容易。人们对于小小物件的直接观察、感知,其办法要比感知巨大事物简单的多。究其理,主要问题就出在“空间建构”方面,认识巨大事物既要观察、感知,又要空间结构的设计、“建构”。增加了一个概念设计的环节,需要相对较强的空间整体构想能力。如果一个人的空间建构能力不足,一切就无法想象,更谈不到记忆了。
  这一点似乎很矛盾,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其空间能力,而在学习的第一步就需要学生具备这种能力。这似乎陷入了一种逻辑上的“二难”境地:企图利用“待获取的能力去获取这种能力”。
  其实,能力并非“平面结构”,只遵循“单线逻辑次序”,可以将其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结构排列。感知地理事物的初级能力,是学生们前一学习阶段已具备了的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出现的能力差异,不是能力的有无问题,而是各人之间不同的能力类别差异。据此,在课堂上即使是在同样的情境中,其感知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课堂教学情境所能提供给学生们的学习资源量,也是因人而异的。
  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环境中所能设计提供的资源,与各类学生理解主题内容对于该资源的不同需求,是地理备课、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难题”——我们的课堂因此而对某些学生“失效”。当然就不能形成记忆效果了。
  要避免这种在进入课堂感知情境之后的,部分学生会“持圆凿而遇方柄”的尴尬事情发生,看来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其它必要的补充条件:既需要教师方面的尽力探索,又需要学生方面的自主寻求,否则教师将在课堂上孤掌难鸣。
  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在新课标地理课堂上,让学生获取较佳的记忆效果,需要多方面开创性地教研行为。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一门注重认知和感悟的学科,它意在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生活感悟、心灵成长以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修养,塑造真、善、美的灵魂。语文在初中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足以说明语文对于学生的学习很重要,无论是学业还是以后的做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理论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帮助,但是教学理论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只有具体问
期刊
【摘 要】实践证明,学生有效投入学习过程的时间越长,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材料,但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的思考,也就达不到教师所设计的预期教学目标。所以,教师作为引导教学的主体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没有发挥其有效性,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效率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完成的教学量。高效的课堂教学意味着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即效果和时间。只注重效果,不考虑达到效果的途径和时间,必然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应本着“照顾差异,分层提高”的原则,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有所区别,使之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期刊
【摘 要】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创设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以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和谐;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
期刊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注重生本教育显得优为突出,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彼样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高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课堂教学策略情况还普遍存在。一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为了解决如上问题,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摘 要】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问题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如何从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以及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在课堂实践中,列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体会,探求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改的化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有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部分地区的课堂教学效果令人担忧,课堂教学容量不合理,部分教师的惰性心理导致教学方法陈旧,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看法,导致课堂教学较难适应现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作者认为,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讲课内容要抓重点,时间要用在刀口上,着力点要放在培训学时的能力上,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