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根据汉语和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解读语言词句意义的学科。这门学科从它诞生到现在,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价值也日益重大。在古代,人们为了读经,以求进仕,于是产生了训诂学并且逐渐发展。今天,人们虽然不像古人那样去读经,但是训诂学的作用丝毫没有减弱,相反,却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人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进行语言交际,不论是和现代人讲话,还是阅读古代的文献。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遇到疑难字词。训诂既然是解释词义的,那么它需要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释义方法。从其产生至今,基本上采用了形训即以形索义、声训即因声求义、义训即直接释义的方法。由于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造字时的基本意义常常可以从字形分析中显示出来,所以形训在解释词义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今时代使用形训的可能性
从甲骨文到今天,汉字字形的发展历程是久远而漫长的,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汉字保留着产生之时的造字意图的讯息。对这部分汉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最准确不过了,而且最清晰。例如“口”、“日”、“月”、“本”、“弄”、“男”、“炙”、“眉”、“祭”等一大批字仍然可以从其形体结构识别出意义之所在。“口”,《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出“口”字的所象之形,即通过观察字的形体就可以分析出它的意义了。“日”,小篆是画一个椭圆形,中间加一点。《说文·日部》的解释是:“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月”,小篆抓住了月亮有圆缺这个特点,画一个月亮,并且依照“日”字的写法在中间加上一点或一笔。《说文·月部》:“月,缺也。太阳之精,象形。”这些象形字看到形体就可了解其字义。
“本”字是在“木”字的下面画一横表示位置在树的下面,指出根本所在。从这个字的形体分析可以了解“本”的本义是树干或树根。“弄,玩也。从 开,持玉。”小篆的“开”为双手玩形。双手持玉玩耍,会成“弄”字,所以其本义为“玩也”。“炙,烤肉也。从肉,在火上。”“肉”在“火”上形成“炙”字,本义为烤肉。“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之形。“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男,大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这部分字,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而且有些字的字形变化很大,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形体揭示其与意义之间的联系。
由于词义有引申、文字有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有些字最初义和词义是一致的,后来起了变化,产生了距离。但仍可以从字形本身看出其本义的信息。如“粪”字,《说文·芈部》:“粪,弃除也。从丌推弃也。官溥说:似米而非米者曰矢字。”一手持箕,一手持帚形,会扫除粪土之义。这个字,甲骨文像一只手拿着扫帚,一只手拿着箕畚,扫除秽土,小点象征粪土脏物。古文省去帚。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糞”,如今简化为“粪”。《左传·昭公三年》:“自子只归也,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卢 。”《荀子·疆国》:“堂上不糞,则郊草不瞻旷芸。”这两例中的“糞”字都作“扫除秽土”讲。现在虽然这个意义已不再使用,“粪”字一般用来表示粪便,但是其字还多少保留了其造字时的痕迹。
有些字最初的时候,字义和词义是一致的,后来它被借用去表示另外的意义了。例如“莫”字。莫,甲骨文从日,从四木,会日落于林中之意。也兼表声。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莫”。《说文·艸部》:“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本义为日落的时候,如“日莫人倦,而不敢懈惰。”引申也泛指“晚,时间将尽”。如“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由草木蔽日又引申指昏暗,此时读“mò”,由此引申为广大无边。如“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后来虚化,用作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也用作副词,表示否定或禁止,相当于“不、没有、不要”。由于“莫”为虚义所专用,日落之义便另加义符“日”写作“暮”来表示。“莫”虚化后,通行的是假借义,而不是字的本义了,但我们也不必为此担心,因为“以形索义”在这类字的身上仍然是用得着的,是存在着可能性的。
总之,无论字形怎样演变,字义怎样引申、转移、假借,从其字形依然可以观察出其意义的源流。
二、今天使用形训的必要性
经过实际的分析与考证,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都是可操作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也成为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工作者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治学方法、教学方法。
第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阅读古代文献,但是由于语音的演变、词义的引申、字形的变化,读古文献时就有了一定的障碍和难度,如果掌握了传统训诂学的形训法,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初次阅读《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这句话中,“匪”字即非,“茹”指容纳,即美丑兼容。那么“鉴” 指的是什么,对我们理解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开始对它进行考证,首先查到《说文·金部》“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於月。从金监声”,由此知道了“鉴”的本义是古代盛水或冰的大盆。《诗经》中的这句话含义就很明了了。
第二,在教学中,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在古汉语教学中,通过训诂推求本源、联义系词,使词义全面准确、系统,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而且对古汉语教学来说,由于训诂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探求、证实、训释和整理词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才使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使古汉语知识易于理解和把握。例如,有些同义字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很难辨析,通过字形分析,就可以把其微细区别辨析出来。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注释说:“操,拿,这里是携带。”(高中语文第四册,1993年版,第307页)“持”字未注。“操”、“持”,在这里是否一个意思?为什么张良的问语用“操”,而刘邦的回答用“持”?很值得语文教师来辨析一下。《说文·手部》:“操,把持也。从手,噪声。”所谓“把持”,从旁边拿住,表示拿得牢、拿得稳,所以“操刀”、“操戈”。都不能用“持”。“持,握也。从手,寺声。”“持”与“操”动作正好相反,自下向上托住。因为“寺”的金文像手向上托扶之形。所以,“持”又有搀扶的意思。《季氏将伐颛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持”即扶助。张良从人臣的角度,问大王带来了什么,用“操”字,维护其君王的威势。刘邦则从与项羽和好的态度,说“我持白璧一双”,“持”,用手奉托,表示恭敬。
由此可见,形训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并由本义引发一系列引申义。语文教师对形训方法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力求娴熟地运用它,使它更好地为文言文教学发挥作用。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也需要以形索义。众所周知,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都是在汉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既然汉字是在表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字字形大多具有表意的结构部分,那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一特点给学生解释一些字、词的意思,这也意味着形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刚刚学汉语时会遇到“人”、“日”、“月”等字,老师可以依照字形向学生介绍这类字的造字意图及其本义。
学生还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简单熟练地记住很多汉字。因为很多汉字由偏旁构成,偏旁大多具有表意或表音功能。如果学生掌握了构成某字的偏旁后,学习这个字就快得多。这和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了一个词根,就能很快掌握其派生词一个道理。
综上所述,由于汉字的特点,在所有的训诂方法中,形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的应用范围最广。形训对我们的汉语教学很重要。我们应该努力学好每种训诂方法,尤其是以形索义的方法。
(于冬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人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进行语言交际,不论是和现代人讲话,还是阅读古代的文献。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遇到疑难字词。训诂既然是解释词义的,那么它需要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释义方法。从其产生至今,基本上采用了形训即以形索义、声训即因声求义、义训即直接释义的方法。由于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造字时的基本意义常常可以从字形分析中显示出来,所以形训在解释词义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今时代使用形训的可能性
从甲骨文到今天,汉字字形的发展历程是久远而漫长的,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汉字保留着产生之时的造字意图的讯息。对这部分汉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最准确不过了,而且最清晰。例如“口”、“日”、“月”、“本”、“弄”、“男”、“炙”、“眉”、“祭”等一大批字仍然可以从其形体结构识别出意义之所在。“口”,《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出“口”字的所象之形,即通过观察字的形体就可以分析出它的意义了。“日”,小篆是画一个椭圆形,中间加一点。《说文·日部》的解释是:“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月”,小篆抓住了月亮有圆缺这个特点,画一个月亮,并且依照“日”字的写法在中间加上一点或一笔。《说文·月部》:“月,缺也。太阳之精,象形。”这些象形字看到形体就可了解其字义。
“本”字是在“木”字的下面画一横表示位置在树的下面,指出根本所在。从这个字的形体分析可以了解“本”的本义是树干或树根。“弄,玩也。从 开,持玉。”小篆的“开”为双手玩形。双手持玉玩耍,会成“弄”字,所以其本义为“玩也”。“炙,烤肉也。从肉,在火上。”“肉”在“火”上形成“炙”字,本义为烤肉。“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之形。“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男,大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这部分字,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而且有些字的字形变化很大,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形体揭示其与意义之间的联系。
由于词义有引申、文字有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有些字最初义和词义是一致的,后来起了变化,产生了距离。但仍可以从字形本身看出其本义的信息。如“粪”字,《说文·芈部》:“粪,弃除也。从丌推弃也。官溥说:似米而非米者曰矢字。”一手持箕,一手持帚形,会扫除粪土之义。这个字,甲骨文像一只手拿着扫帚,一只手拿着箕畚,扫除秽土,小点象征粪土脏物。古文省去帚。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糞”,如今简化为“粪”。《左传·昭公三年》:“自子只归也,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卢 。”《荀子·疆国》:“堂上不糞,则郊草不瞻旷芸。”这两例中的“糞”字都作“扫除秽土”讲。现在虽然这个意义已不再使用,“粪”字一般用来表示粪便,但是其字还多少保留了其造字时的痕迹。
有些字最初的时候,字义和词义是一致的,后来它被借用去表示另外的意义了。例如“莫”字。莫,甲骨文从日,从四木,会日落于林中之意。也兼表声。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莫”。《说文·艸部》:“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本义为日落的时候,如“日莫人倦,而不敢懈惰。”引申也泛指“晚,时间将尽”。如“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由草木蔽日又引申指昏暗,此时读“mò”,由此引申为广大无边。如“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后来虚化,用作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也用作副词,表示否定或禁止,相当于“不、没有、不要”。由于“莫”为虚义所专用,日落之义便另加义符“日”写作“暮”来表示。“莫”虚化后,通行的是假借义,而不是字的本义了,但我们也不必为此担心,因为“以形索义”在这类字的身上仍然是用得着的,是存在着可能性的。
总之,无论字形怎样演变,字义怎样引申、转移、假借,从其字形依然可以观察出其意义的源流。
二、今天使用形训的必要性
经过实际的分析与考证,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都是可操作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也成为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工作者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治学方法、教学方法。
第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阅读古代文献,但是由于语音的演变、词义的引申、字形的变化,读古文献时就有了一定的障碍和难度,如果掌握了传统训诂学的形训法,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初次阅读《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这句话中,“匪”字即非,“茹”指容纳,即美丑兼容。那么“鉴” 指的是什么,对我们理解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开始对它进行考证,首先查到《说文·金部》“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於月。从金监声”,由此知道了“鉴”的本义是古代盛水或冰的大盆。《诗经》中的这句话含义就很明了了。
第二,在教学中,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在古汉语教学中,通过训诂推求本源、联义系词,使词义全面准确、系统,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而且对古汉语教学来说,由于训诂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探求、证实、训释和整理词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才使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使古汉语知识易于理解和把握。例如,有些同义字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很难辨析,通过字形分析,就可以把其微细区别辨析出来。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注释说:“操,拿,这里是携带。”(高中语文第四册,1993年版,第307页)“持”字未注。“操”、“持”,在这里是否一个意思?为什么张良的问语用“操”,而刘邦的回答用“持”?很值得语文教师来辨析一下。《说文·手部》:“操,把持也。从手,噪声。”所谓“把持”,从旁边拿住,表示拿得牢、拿得稳,所以“操刀”、“操戈”。都不能用“持”。“持,握也。从手,寺声。”“持”与“操”动作正好相反,自下向上托住。因为“寺”的金文像手向上托扶之形。所以,“持”又有搀扶的意思。《季氏将伐颛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持”即扶助。张良从人臣的角度,问大王带来了什么,用“操”字,维护其君王的威势。刘邦则从与项羽和好的态度,说“我持白璧一双”,“持”,用手奉托,表示恭敬。
由此可见,形训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并由本义引发一系列引申义。语文教师对形训方法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力求娴熟地运用它,使它更好地为文言文教学发挥作用。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也需要以形索义。众所周知,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都是在汉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既然汉字是在表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字字形大多具有表意的结构部分,那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一特点给学生解释一些字、词的意思,这也意味着形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刚刚学汉语时会遇到“人”、“日”、“月”等字,老师可以依照字形向学生介绍这类字的造字意图及其本义。
学生还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简单熟练地记住很多汉字。因为很多汉字由偏旁构成,偏旁大多具有表意或表音功能。如果学生掌握了构成某字的偏旁后,学习这个字就快得多。这和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了一个词根,就能很快掌握其派生词一个道理。
综上所述,由于汉字的特点,在所有的训诂方法中,形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的应用范围最广。形训对我们的汉语教学很重要。我们应该努力学好每种训诂方法,尤其是以形索义的方法。
(于冬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