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站在教育教学前沿阵地的园丁们,尤其是身居小学语文讲台的老师们,千万不能自持清高,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用不着备课的观念。的确要上好每一堂课,其备课是首当其中引起重视,并认真做好的一个环节,采取以上教学措施,加之以灵活的符合本地本班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我们语文科成功的教育教学光临吧!
1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2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
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 “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最后在教师深情的总结升华中,学生再次齐读13小节。
让我们的语文课“读”占鳌头,让语文课堂成为言与思的交融,在心灵的对话、撞击中产生情感的火花,在朗朗书声中飘逸出浓浓的“语文味”!
3返璞归真、追根溯源——“追”出语文味
传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学好汉语,首先就要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追根溯源——学好汉字。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将汉字的特点,尤其是它的发展过程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对识字写字,对阅读习作,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母语情感的激发都有作用。
如笔者所听的《卧薪尝胆》一课,让学生理解“奴仆”一词。师首先让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奴仆,之后,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奴”和“仆”这两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并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深体会奴仆所过的屈辱、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汉字的音形义,而且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心中洋溢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4旁征博引、魅力四射——“讲”出语文味
受年龄、环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较肤浅,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讲”出语文味。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具体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令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5渗透写法、注重积累——“写”出语文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圈点批注,整理摘记,并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之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记录下来,才能 “写”出浓浓的语文味。
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也能 “写”出浓浓的语文味。教师应抓住每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点,巧妙地把写作教学寓于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如: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情节;抓住文章空白矛盾处改写;结合诗歌大意体裁改写,丰厚故事情节。通过对学生写的训练,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增强他们遣词造句能力。那么,在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中,课堂也自然会充裕着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牢牢地把握语文课程的特點,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味”就一定纯正地、浓厚地氤氲在课堂之中。
1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2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
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 “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最后在教师深情的总结升华中,学生再次齐读13小节。
让我们的语文课“读”占鳌头,让语文课堂成为言与思的交融,在心灵的对话、撞击中产生情感的火花,在朗朗书声中飘逸出浓浓的“语文味”!
3返璞归真、追根溯源——“追”出语文味
传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学好汉语,首先就要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追根溯源——学好汉字。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将汉字的特点,尤其是它的发展过程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对识字写字,对阅读习作,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母语情感的激发都有作用。
如笔者所听的《卧薪尝胆》一课,让学生理解“奴仆”一词。师首先让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奴仆,之后,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奴”和“仆”这两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并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深体会奴仆所过的屈辱、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汉字的音形义,而且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心中洋溢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4旁征博引、魅力四射——“讲”出语文味
受年龄、环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较肤浅,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讲”出语文味。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具体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令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5渗透写法、注重积累——“写”出语文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圈点批注,整理摘记,并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之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记录下来,才能 “写”出浓浓的语文味。
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也能 “写”出浓浓的语文味。教师应抓住每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点,巧妙地把写作教学寓于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如: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情节;抓住文章空白矛盾处改写;结合诗歌大意体裁改写,丰厚故事情节。通过对学生写的训练,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增强他们遣词造句能力。那么,在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中,课堂也自然会充裕着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牢牢地把握语文课程的特點,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味”就一定纯正地、浓厚地氤氲在课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