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紧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评价标准、评价主体,指出人才培养质量应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由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三个主要指标构成。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13-03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却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表示越来越不满,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质疑。近年来,企业技术工种人才短缺、部分管理专业人才过剩即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及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反映。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已占高校毕业生的半数以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极为紧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不断缩减,高职院校要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生存、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就业赢得社会认可。故树立质量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何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应由谁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方式是什么?评价结果有何作用?这些是需要高职院校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内涵辨析
所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衡量与评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发展的、立体的、动态的范畴。
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个从精英人才培养到大众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精英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学术精英,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学术性,追求卓越、造就精英是所有大学的奋斗目标。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质量观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多元化质量观逐渐成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多元化质量观,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应不同,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共性标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该涵盖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和品德标准三部分。学术性标准,是指通过专业学习,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术研究能力,包括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学术性标准主要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职业性标准是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能够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职业发展潜能。职业性标准涵盖学术性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但更强调知识应用与技能操作,职业性标准是高职教育重点关注的要素。品德标准是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满足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的程度。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生还要具备特定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品德标准是任何类型高等教育都要重视的要素。针对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鉴定的标准应有所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性,即职业性标准的达成度。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辨析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将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高职教育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对功利性目标的追求。高职教育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其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高职教育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学校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在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不应由院校内部做出。当前,各高校公布的质量年度报告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卖方制作的产品广告,其可信度和社会公信力不强,没有一所院校会把影响自身利益的重大质量问题公布于众,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高校撰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意是要求高校重视质量,但这种让高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会使高校质量报告越来越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评价应由外部机构组织、外部机构发布。外部评价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行为。在外部评价主体中,政府做出的评价只应限定于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评价,也就是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评估,这种评估是基础性评估,是判断一所高校是否符合设置要求的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基本办学条件评估是不同的范畴,两者的目的、评价指标、意义都相差甚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由专业机构、专业队伍、科学的评价指标、完善的评价方法构成。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做的调查与分析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高校可以建立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和反馈制度,根据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校自身所作的培养质量调查,只能作为第三方调查的补充信息,不能作为权威信息发布。
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由形成性指标和终结性指标构成。形成性指标是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成的基础性条件,如院校基本办学硬件条件,包括校舍、图书、实验实训场所与设施等,还包括院校办学软件条件,如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等。形成性指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一所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并不能代表其人才培养质量。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可见基础条件不能代表人才培养质量。终结性指标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性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三个主要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分为若干二级、三级指标。笔者主要探讨终结性指标。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薪酬水平受社会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状况、整体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只能部分地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特别是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校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毕业生思想较为成熟,又经历了职场的初步锻炼,对所学课程的重要性、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最有体会。用人单位可以横向、纵向比较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时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权威部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
在上述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的统计数据,如就业率、对口率、离职率、工资水平等,也有定性的主观评价,如满意度、认同度、胜任度等,关键是要把这些指标根据其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这些指标的得分总和被视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定量数据,用定量的方法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客观赋权法给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可以对不同高职院校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同一所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进行评价。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作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无论是对在校生、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的调查,都可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提高调查统计的科学性、便捷性、高效性。学校要收集学生的有效邮箱地址,要确保参与调查学生样本数量达到有效比例,要通过QQ、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提醒没有完成问卷作答的学生打开个人邮箱中的邮件,点击邮件中的链接进行网络问卷作答。学生作答时,系统自动记录及归类作答记录。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答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学校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也可以采取电话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可以利用人才招聘会的机会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目前,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还没有引起各院校的重视,各院校对用人单位的意见收集是零散随意的,没有进行系统的纵向、横向分析处理,而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进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以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价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参考,也是学生及家长评价院校、选择院校、选择专业就读以及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高职院校,可以自身开展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专业为单位收集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信息,根据评价反馈信息,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就业质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证明,而是诊断和改进,即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找到问题和差距,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已走过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时期,特色的形成、质量的提高是当前尤为重要的。社会各界、教育行政部门、家长不能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而应以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崇正,肖念,金保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演进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2]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3]张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及质量标准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郝建锋,吕文静.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32).
[5]延锦丽,胡婉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责任编辑:杨在良)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13-03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却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表示越来越不满,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质疑。近年来,企业技术工种人才短缺、部分管理专业人才过剩即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及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反映。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已占高校毕业生的半数以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极为紧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不断缩减,高职院校要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生存、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就业赢得社会认可。故树立质量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何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应由谁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方式是什么?评价结果有何作用?这些是需要高职院校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内涵辨析
所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衡量与评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发展的、立体的、动态的范畴。
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个从精英人才培养到大众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精英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学术精英,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学术性,追求卓越、造就精英是所有大学的奋斗目标。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质量观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多元化质量观逐渐成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多元化质量观,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应不同,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共性标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该涵盖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和品德标准三部分。学术性标准,是指通过专业学习,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术研究能力,包括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学术性标准主要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职业性标准是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能够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职业发展潜能。职业性标准涵盖学术性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但更强调知识应用与技能操作,职业性标准是高职教育重点关注的要素。品德标准是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满足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的程度。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生还要具备特定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品德标准是任何类型高等教育都要重视的要素。针对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鉴定的标准应有所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性,即职业性标准的达成度。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辨析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将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高职教育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对功利性目标的追求。高职教育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其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高职教育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学校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在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不应由院校内部做出。当前,各高校公布的质量年度报告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卖方制作的产品广告,其可信度和社会公信力不强,没有一所院校会把影响自身利益的重大质量问题公布于众,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高校撰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意是要求高校重视质量,但这种让高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会使高校质量报告越来越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评价应由外部机构组织、外部机构发布。外部评价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行为。在外部评价主体中,政府做出的评价只应限定于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评价,也就是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评估,这种评估是基础性评估,是判断一所高校是否符合设置要求的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基本办学条件评估是不同的范畴,两者的目的、评价指标、意义都相差甚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由专业机构、专业队伍、科学的评价指标、完善的评价方法构成。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做的调查与分析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高校可以建立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和反馈制度,根据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校自身所作的培养质量调查,只能作为第三方调查的补充信息,不能作为权威信息发布。
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由形成性指标和终结性指标构成。形成性指标是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成的基础性条件,如院校基本办学硬件条件,包括校舍、图书、实验实训场所与设施等,还包括院校办学软件条件,如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等。形成性指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一所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并不能代表其人才培养质量。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可见基础条件不能代表人才培养质量。终结性指标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性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三个主要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分为若干二级、三级指标。笔者主要探讨终结性指标。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薪酬水平受社会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状况、整体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只能部分地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特别是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校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毕业生思想较为成熟,又经历了职场的初步锻炼,对所学课程的重要性、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最有体会。用人单位可以横向、纵向比较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时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权威部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
在上述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的统计数据,如就业率、对口率、离职率、工资水平等,也有定性的主观评价,如满意度、认同度、胜任度等,关键是要把这些指标根据其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这些指标的得分总和被视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定量数据,用定量的方法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客观赋权法给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可以对不同高职院校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同一所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进行评价。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作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无论是对在校生、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的调查,都可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提高调查统计的科学性、便捷性、高效性。学校要收集学生的有效邮箱地址,要确保参与调查学生样本数量达到有效比例,要通过QQ、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提醒没有完成问卷作答的学生打开个人邮箱中的邮件,点击邮件中的链接进行网络问卷作答。学生作答时,系统自动记录及归类作答记录。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答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学校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也可以采取电话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可以利用人才招聘会的机会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目前,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还没有引起各院校的重视,各院校对用人单位的意见收集是零散随意的,没有进行系统的纵向、横向分析处理,而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进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以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价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参考,也是学生及家长评价院校、选择院校、选择专业就读以及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高职院校,可以自身开展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专业为单位收集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信息,根据评价反馈信息,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就业质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证明,而是诊断和改进,即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找到问题和差距,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已走过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时期,特色的形成、质量的提高是当前尤为重要的。社会各界、教育行政部门、家长不能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而应以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崇正,肖念,金保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演进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2]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3]张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及质量标准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郝建锋,吕文静.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32).
[5]延锦丽,胡婉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