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课堂。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研的基本素质、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刻苦精神和创新型思维,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刻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19-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1]。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创新内涵[2]是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的辩证统一,创新精神系指创造主体所必备的宏伟理想、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以及顽强的意志。 科技活动的客观过程无规矩可循, 无模式可搬。要敢于冲破传统偏见与阻力。科技活动的客观要求科技人员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才能系指创造主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与智能。二者相辅相成, 交互作用于客体, 进行信息、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 从而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 此即科技活动的创新结晶。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对实验教学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 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这是违背人的认识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但起点和终点都是实践。理论学习所积累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变成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人的素质,而素质中最为根本的是实践能力与
创新能力。理论学习是手段,实践是目的。实践不应受理论的限制,实践可以丰富理论,这样,才能创新!只有错误的理论,没有错误的实践!原北大副校长王义道教授在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讨会上说: “实验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学习实验测量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这是最基本的。验证则应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若把验证放在主要的地位, 实际上就降低了实验的地位”。
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课堂。
二、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波普尔说科学始于问题。引入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动力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本实验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用途?解决该问题有哪些途径?哪个途径最简单?哪个途径把问题解决的最好?借助怎样的仪器设备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让问题领着学生向前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精神,这是创新的土壤。
三、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动力源泉。在实验教学中,转变实验是验证理论的思想观念,转变让学生严格按试验步骤操作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掌握知识,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整个实验的目的,各步实验操作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仪器装置能更简单或有效吗?实验操作能改变吗?如何实验更安全、更可靠等问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种子。
四、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
由于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必须独立经历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全过程,让学生能亲历从设计到具体实施的全过程。让学生熟悉和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环节,如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熟悉仪器,实验操作、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等,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这是创新的基础。
五、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重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 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是创新的动力。
在实验教学中,开设探究性实验, 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学习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界的乐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是创新的动力。
六、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创新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创意而是大量艰苦的工作。从创造过程来看失败是走向成功的阶梯,纵观科学成果的取得过程,无不经过多次的失败,有的甚至需要几年、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
在实验教学中,开设研究型实验,在研究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态度,不因失败而气馁,而应分析原因,继续探索,直至尝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同失败的搏斗中,磨练出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刻苦精神和坚强意志是创新的翅膀。
七、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相结合的成果,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灵魂。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隐喻联想思维和辩证批判思维等,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系统性思维等,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而激活创新思维。
八、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创新活动的客观过程总是走前人、他人未走过的路。在开拓过程中, 无规矩可循, 无模式可搬,因此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创新的核心。创新实验以科研模式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自立课题, 并依托实验室资源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并自主指导工人制作, 自己构思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在创新实验中的主体角色, 而教师转变为辅助和建议功能的角色。创新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实验设计和发挥自主性的平台。
九、在实践教学中建立激励与宽容相济的评分体系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去思考,探求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设计型、探索性和研究型实验中,不应以所取得的成果,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要考虑学生阅读相关资料的数量,独立思考的成分,试验的工作量等个人努力的情况。对取得一定成果的给予高分的鼓励,对由于种种并非主观上不努力而导致的没有取得好的成果,甚至是彻底的失败,给予宽容,形成一个主观上努力上进、客观上宽容容忍的氛围。宽松、自主的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境。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只有实验教师有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研的基本素质、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刻苦精神和创新型思维,才能把这些创新必备的素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事实上,在任何实验中,都可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黄秀玲,汪希伟.在生产实习中培养创新精神[J].科技资讯,2007,18:221-222
[2]冯平宇.谈创新精神[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90-92
Cultu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tudents in experiment instruction
CHENG Xiu-lian
(College of Accoutrement Engineering,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159,China)
Abstract:Cultu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high disposition talents is required by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ountry.experiment instruction is the first classroom of Cultu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tudents.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cientific basic disposition and curiosity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hardworkingspirit and innovation thinking of students are cultured by experiment instruction.Cultu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tudents is realized.
Key words:innovation capability;problem consciousnes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innovation thinking;hardworking spirit
关键词: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刻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19-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1]。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创新内涵[2]是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的辩证统一,创新精神系指创造主体所必备的宏伟理想、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以及顽强的意志。 科技活动的客观过程无规矩可循, 无模式可搬。要敢于冲破传统偏见与阻力。科技活动的客观要求科技人员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才能系指创造主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与智能。二者相辅相成, 交互作用于客体, 进行信息、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 从而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 此即科技活动的创新结晶。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对实验教学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 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这是违背人的认识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但起点和终点都是实践。理论学习所积累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变成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人的素质,而素质中最为根本的是实践能力与
创新能力。理论学习是手段,实践是目的。实践不应受理论的限制,实践可以丰富理论,这样,才能创新!只有错误的理论,没有错误的实践!原北大副校长王义道教授在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讨会上说: “实验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学习实验测量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这是最基本的。验证则应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若把验证放在主要的地位, 实际上就降低了实验的地位”。
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课堂。
二、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波普尔说科学始于问题。引入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动力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本实验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用途?解决该问题有哪些途径?哪个途径最简单?哪个途径把问题解决的最好?借助怎样的仪器设备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让问题领着学生向前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精神,这是创新的土壤。
三、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动力源泉。在实验教学中,转变实验是验证理论的思想观念,转变让学生严格按试验步骤操作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掌握知识,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整个实验的目的,各步实验操作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仪器装置能更简单或有效吗?实验操作能改变吗?如何实验更安全、更可靠等问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种子。
四、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
由于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必须独立经历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全过程,让学生能亲历从设计到具体实施的全过程。让学生熟悉和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环节,如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熟悉仪器,实验操作、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等,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这是创新的基础。
五、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重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 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是创新的动力。
在实验教学中,开设探究性实验, 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学习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界的乐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是创新的动力。
六、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创新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创意而是大量艰苦的工作。从创造过程来看失败是走向成功的阶梯,纵观科学成果的取得过程,无不经过多次的失败,有的甚至需要几年、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
在实验教学中,开设研究型实验,在研究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态度,不因失败而气馁,而应分析原因,继续探索,直至尝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同失败的搏斗中,磨练出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刻苦精神和坚强意志是创新的翅膀。
七、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相结合的成果,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灵魂。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隐喻联想思维和辩证批判思维等,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系统性思维等,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而激活创新思维。
八、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创新活动的客观过程总是走前人、他人未走过的路。在开拓过程中, 无规矩可循, 无模式可搬,因此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创新的核心。创新实验以科研模式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自立课题, 并依托实验室资源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并自主指导工人制作, 自己构思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在创新实验中的主体角色, 而教师转变为辅助和建议功能的角色。创新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实验设计和发挥自主性的平台。
九、在实践教学中建立激励与宽容相济的评分体系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去思考,探求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设计型、探索性和研究型实验中,不应以所取得的成果,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要考虑学生阅读相关资料的数量,独立思考的成分,试验的工作量等个人努力的情况。对取得一定成果的给予高分的鼓励,对由于种种并非主观上不努力而导致的没有取得好的成果,甚至是彻底的失败,给予宽容,形成一个主观上努力上进、客观上宽容容忍的氛围。宽松、自主的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境。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只有实验教师有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研的基本素质、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刻苦精神和创新型思维,才能把这些创新必备的素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事实上,在任何实验中,都可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黄秀玲,汪希伟.在生产实习中培养创新精神[J].科技资讯,2007,18:221-222
[2]冯平宇.谈创新精神[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90-92
Cultu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tudents in experiment instruction
CHENG Xiu-lian
(College of Accoutrement Engineering,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159,China)
Abstract:Cultu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high disposition talents is required by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ountry.experiment instruction is the first classroom of Cultu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tudents.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cientific basic disposition and curiosity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hardworkingspirit and innovation thinking of students are cultured by experiment instruction.Cultu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tudents is realized.
Key words:innovation capability;problem consciousnes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innovation thinking;hardworking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