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赏桂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zhe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是交响乐的一段前奏,轻快的小号声从遥远的地方开始飘逸地传来,进入仲秋,走在姑苏城里的大街小巷,深宅重院里时而开始飘出里甜甜的,淡淡的桂花香味。赶路的人们,闻到这甜腻的香味,总会相视一笑,愉快的脚步声回荡在长长的巷子里。慢慢的,如同交响乐进入里宏伟的华彩乐章,整个古城染上了绵绵的香味,丰收的季节又如约而来了!
  桂花又名木犀,作为苏州的市花,与这座城市的特质非常的吻合。江南的温山软水,人文历史都留下了许多桂花的痕迹。历史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从杭州赴苏州上任期间,带来了一批天竺寺桂树移植到苏州东城,有其诗可以作证;“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到了宋朝年間,秋季赏桂在苏州已经流行。辛弃疾在苏州吴江赏桂写下了《清平乐忆吴江赏木犀》“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乐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凭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在苏州赏桂,可以根据花期不同的阶段可去不同地方。桂花初绽,如音乐的前奏,轻快而流畅,可在古城内的老街小弄里去转转。时到中秋,如音乐渐入高潮,华彩而丰富,可去石湖观月赏桂。花到秋末,如音乐奏鸣回荡,宏大辉煌,然后饱满的进入尾声,此时应该到光福窑上村一探。
  桂花初绽,你可以到平江路,桃花坞,山塘街的老街区走走。苏州弄堂里的许多深宅大院都种有桂花树,这与苏州的传统民俗有关。以前的只要条件允许,不少居民家里都种桂花树,主屋前的院子,一般都种两棵桂树,一棵金桂或丹桂,一棵银桂,意寓“金玉满堂”之意。如果碰上天下细雨,你撑上一把雨伞,踩着铺着石板的小路,走在幽静的巷子里,清晰的脚步声回荡在粉墙黛瓦之间,一个个院落的馨香,一阵阵地飘入你的鼻翼。那种情景,你是否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期待着一个江南姑娘撑着把花伞,在窄窄的老巷中与你擦肩而过?
  时到中秋,可去姑苏城西南的石湖闻香赏月。石湖自宋朝开始就是游览胜地,山湖相依,茂林碧水,风景如画。上方山,行春桥,天镜阁,余庄等景点散布周围。范成大在《行春桥记》称:"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末始游者无异。"。著名的“石湖串月”景观,就是中秋时节,行舟湖面,游人能同时看到十个月亮,中秋的一轮明月银盘似悬挂在西边的上方山顶,舟过行春桥,它有九个桥洞,每个桥洞内你都能看到一个月亮。山上的巍巍宝塔身披银甲,就像是黑夜中的武士庄严肃穆。湖岸边遍植桂树,不时飘来阵阵桂香,湖面上铺满了银色的月光,小船轻轻地划开如镜的湖面,凉风拂过,宁静而温馨,来到湖心岛,登上天镜阁。三五好友可斟上桂花酒,谈古论今。环观四周山水,遥望皓月当空,心挂吴刚嫦娥,此时此景,总觉得思绪有万千,但江郎困才穷。还是念念苏东坡的《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中秋过后,一定要挑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去光福窑上村,享受这桂花时节,进入奏鸣曲高朝般的辉煌结尾。
  光福镇位于太湖之滨,以“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得名光福,苏州西郊的群山环抱之中,历史悠久,名胜众多。城里的人每到春季都喜欢到光福探梅,邓尉山下花似轻云,清香漫天。“香雪海”因清康熙皇帝三下江南,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曾去赏梅而名闻天下,写下了19首赞美太湖及光福旖旎风光的诗。很多人却不知道,香雪海边的窑上村周围也是苏州秋季闻桂的绝佳地。
  窑上村的得名是因为此地明朝时曾为明南京明城墙的修造建窑烧砖,依山傍湖 ,取土建窑比较方便,而烧成的砖瓦等也可以通过太湖水系低成本快速的运往南京。皇城的基建结束后,那里的人们慢慢转为捕鱼种花为生,村子周围的铜井山,西碛山,卧龙山几座山上遍植桂花,树龄有的已有上百年。每到桂花时节,窑上村周围就成为了香的海洋。游人们可以从香雪海北边的小路上山,开车步行皆可。体力差的可到天禅寺止步,年轻力壮的可一直西行,翻过孙家岭,直达太湖边的老虎咀。
  窑上赏桂重在浓郁,当你走进桂树林中,踩着碎石小径,会感到被那种甜甜的,腻腻的浓香包裹着,凉风吹来,一阵阵桂香由鼻入脑,沁入心肺,深深的印在你的记忆中。那是一种甜蜜的香味,幸福的香味,丰收的香味,最接近于生活的香味。它不像文艺青年的青涩,也不像文人雅士的清高,更不像贵妇名媛的奢华。它有一种妈妈的温暖,父亲的慈爱,长辈的抚摸。它给你带来芬芳的陶醉。
  沿在山脊,你可以登上山巅,欣赏太湖美景,远望湖面上白帆点点,山岛抹黛,蓝天白云水中映,枫叶荻花风里舞。近瞰山下桂林,成千上万,漫山遍野的桂树。湖风阵阵,携香而来。不禁会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桂》;“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山上下来,可以到窑上村歇脚,尝尝当季的鸡头米,汤里村民一定会放进一勺桂花蜜,珍珠般的鸡头米,点缀了碎金一般的桂花蜜煞是好看,端到面前,一阵浓浓的桂花扑鼻而来。一碗甜甜的汤水下去,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
  赏桂如音乐一般进入尾声,休止符放在窑上是最好的,窑上是苏州主要的桂花产品的产地,每到桂花盛开季节,花农们就开始生产桂花蜜。先将尚未开足的桂花采摘下来,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拌上青梅泥,加糖腌制。届时全村各处到处是铺满金黄色桂花的晒场,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气,每个村民脸上都荡漾着丰收的喜悦你可以带上当地农民生产的绝对绿色的各类桂花产品,带上丰收的喜悦,带上满满的回忆,将甜甜的香馨慢慢地卷进你的记忆。
其他文献
在苏州生活、创业以及为这座城市文化“发力”的人们,有的时候,非要有点“牛脾气”不可。相比“牛脾气”这词儿,“牛劲”似乎中性更贴切一点。苏州人身上的精气神,很坚实,且深远。梦想也从来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去拼、去实践,得铆足“牛劲”。  牛劲:江南于我是美的使命  杨明义(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苏州国画院专职画师)  他的笔墨里,氤氲着诗的境界。他的言语间,浸润着对江南的感情。画
期刊
千年运河,静静流淌,在江苏境内,它流经八座城市,给当地带来了不仅仅是繁华与传奇,更使得这些城市的美食跟随着文化沉淀孕育而生。  位于京杭大运河苏州吴中段的苏州澹台湖大酒店,邀请文化学者叶正亭老师进行指导,结合时令,开发出了由大运河沿线风味美食所组成的“江苏运河宴”。近期的冬之宴,有着丰收与繁华,也有着对新春的祝愿与喻意。一席宴会,从四小样开胃碟开始,以八味冷盘“飘香开篇”,十二道热菜谱写“运河十二
期刊
“同学们,你对‘花中皇后’月季有所了解吗?今天老师将带大家认识一下月季花。”在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的“清风明月”菜园一角,科普导师兴趣盎然地上起了有趣的植物课。虽然这个季节孩子看不到烂漫的月季,不过跟着老师的描述,他们想象着五月的校园中,那红的如火、粉的如霞的花朵,处处花香四溢,美不胜收。  这个菜园是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基地”和“乡贤文化课程基地”,成大娃们各自认领承包地,播采果蔬,探究植物,体
期刊
一年之计在于春,六畜之中牛為先,辛丑牛年之际,我们来一道寻寻苏州城里关于“牛”的那些文化“IP”。  有人的地方就有牛,人们与牛和谐相处,牛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牛不仅仅以其本身的形象存在,也藏于地名、园林中,且已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玄妙观,玄在哪里,妙在何方呢?丑弄与牛也有关系?螃蟹真的吃了牛吗?苏州人还给牛养老?  ……这些和“牛”有关的问题,你往下读就能找到答案了。  “神牛”与玄妙
期刊
讲好大运河的吴江故事,卧榻在运河上的桥是引子。最近吴江古运河段著名的三里桥又一次进行整修,不久将以新面目面世。 大运河吴江段总长约43公里,是苏南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水而建,因河而兴”的吴江,水网纵横交错,古时经济便凭水而活,依桥而兴。经过几千年的历程,现在,运河上古桥与新桥穿插交错。如果把蜿蜒起伏的大运河当作一条彩带,那一座座桥就是嵌在这条彩带的一颗颗明珠。  古运河文物遗存三里桥  三里桥
期刊
作为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从小桥流水发展而来,国际化形象日渐突出,她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遗存、星光璀璨的文化艺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首屈一指的营商环境。2020已过,在这不平凡的一年,苏州经历了疫情大考,也一直在奋勇直追。进入2021年的新发展阶段,苏州会在文化、数字化发展、乡村建设、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等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方面大力突破,绝对能惊艳你的眼球。  文化高扬江南文化旗帜,打
期刊
物业管理说起来是小事,却关联着城市的家家户户,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格局。从物业管理改革入手,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以物业管理“小文章”,构筑城市发展“大格局”。  1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业主委员会治理结构、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发展生活服务业、规范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强
期刊
春节前夕,虎丘街道辖区内的山塘街义风园内,一出被重新挖掘的昆剧《清忠谱·骂像》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彩排。数位演员聚集于尚义厅,在江南丝竹声的铿锵韵律中,演绎出了苏州人关于家国情怀的风骨。  本土昆曲故事里的忠义精神  说到昆曲,人们或许对《牡丹亭》《长生殿》等讲述儿女情长的故事较为熟悉。殊不知,其中也有来自苏州本土,原汁原味讲述历史事件的剧本。由明末清初苏州昆曲演员申(申时行)家班中的李玉根据明代天
期刊
新春来临,正是苏州人欣赏传统苏灯的好时候。近日,苏州姑苏区双塔街道第二联合工作站邀请苏州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筱文,以及女儿汪丽秋,来到社区为居民介绍苏灯样式与工艺,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传统民间技艺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姑苏区人社局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与此同时,一场意义非凡的拜师仪式在现场举行,备受关注。  “00后”大学生正式拜师学艺  苏州灯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明清尤为风行,距今已有16
期刊
年画是富有绘画特色和装饰意味的民间美术品,在民族传统节日中常用作“除旧更新”的重要象征。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营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藉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近日,绘制木版年画、剪福字、捏泥塑、画糖画……这些小时候的过年记忆在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紫藤花开”校社联盟迎新年非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