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大量的信息材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或科学实验,通过观察某些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归纳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获得知识,增长才干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那么,化学教学该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我认为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 认真组织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和老师的学案准备。每一节课都有一预习提纲,明确探究目的,要收集的资料。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第一课时,刻意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前人是怎样研究空气的成分的?过程是什么?空气是由单一的物质组成吗?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去自学,同学之间可相互交流自己对每一问题的想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解决。为了达到人人都预习的目的,课堂上可以让预习比较好的同学做小老师来解释。老师要经常表扬积极的同学,营造一种努力学好化学的氛围。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前预习提纲、课堂教学方案、学后评价,老师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大了,备课组的老师应分工合作,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案时可以每人负责一章的学案设计,共同备课,资源共享。在别人设计的学案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风格加以改动,然后实施。
二、 精心设计课堂探究
同学们经过课前的预习,对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这样在化学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他们共同探究。上课时先让组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预习的心得,经过交流后每一小组派一人准备对预习的内容进行发言。当第一组发言后,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老师也参与其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生活常识告诉同学,相互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经过同学和同学、老师和同学的相互交流,一节课的内容很快就让同学们接受。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只剩下: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什么要用红磷?用木炭可以吗?这个问题我是通过实验在课堂上解决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在有抽风设备的实验室,让每小组按下图装置先用点燃的红磷做实验,观察现象,然后用红热的木炭做实验,观察现象,通过现象的对比,各小组的成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经小组长统一后形成共识:因为红磷燃烧生成了可溶于水的固体五氧化二磷,冷却后瓶内压强减少,大气压把水压进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而木炭的燃烧生成气体,冷却后水也不能进入集气瓶。我在同学们动手做实验过程中提醒同学注意操作规范,进行个别辅导,适当引导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的讨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同学们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三、 评价反思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后,让同学对自己在课堂的探究过程及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反省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是很有必要的,老师也应对同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第一课时,有很多的同学认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就是对课堂的探究结论理解得不透,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如空气。为了证明“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我做一个小探究:在冰箱中拿一块冰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冰化为水,冰是固体的水,所以“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中,很多同学的实验现象是进入集气瓶的水小于五分之一,他们有的说是因为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的说是因为磷的量不够,有的说是因为磷燃烧的过程中氧气还没有完全消耗完就熄灭。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其中有一小组的同学说他们的实验现象是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五分之一,请求老师帮助,我想一会后,在上述的装置中重复同学的实验,提醒同学小心观察,结果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五分之一,很多同学很快就指出了我所做的实验中错误的地方,就是在燃烧的红磷放进集气瓶时没有夹好导气管,有气泡在导管口跑出后再夹,导致实验误差,我表扬了他们。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教会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学生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才有成功感,才能保持其探究的兴趣。
(责任编辑:冯权书)
一、 认真组织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和老师的学案准备。每一节课都有一预习提纲,明确探究目的,要收集的资料。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第一课时,刻意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前人是怎样研究空气的成分的?过程是什么?空气是由单一的物质组成吗?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去自学,同学之间可相互交流自己对每一问题的想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解决。为了达到人人都预习的目的,课堂上可以让预习比较好的同学做小老师来解释。老师要经常表扬积极的同学,营造一种努力学好化学的氛围。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前预习提纲、课堂教学方案、学后评价,老师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大了,备课组的老师应分工合作,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案时可以每人负责一章的学案设计,共同备课,资源共享。在别人设计的学案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风格加以改动,然后实施。
二、 精心设计课堂探究
同学们经过课前的预习,对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这样在化学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他们共同探究。上课时先让组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预习的心得,经过交流后每一小组派一人准备对预习的内容进行发言。当第一组发言后,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老师也参与其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生活常识告诉同学,相互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经过同学和同学、老师和同学的相互交流,一节课的内容很快就让同学们接受。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只剩下: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什么要用红磷?用木炭可以吗?这个问题我是通过实验在课堂上解决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在有抽风设备的实验室,让每小组按下图装置先用点燃的红磷做实验,观察现象,然后用红热的木炭做实验,观察现象,通过现象的对比,各小组的成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经小组长统一后形成共识:因为红磷燃烧生成了可溶于水的固体五氧化二磷,冷却后瓶内压强减少,大气压把水压进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而木炭的燃烧生成气体,冷却后水也不能进入集气瓶。我在同学们动手做实验过程中提醒同学注意操作规范,进行个别辅导,适当引导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的讨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同学们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三、 评价反思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后,让同学对自己在课堂的探究过程及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反省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是很有必要的,老师也应对同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第一课时,有很多的同学认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就是对课堂的探究结论理解得不透,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如空气。为了证明“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我做一个小探究:在冰箱中拿一块冰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冰化为水,冰是固体的水,所以“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中,很多同学的实验现象是进入集气瓶的水小于五分之一,他们有的说是因为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的说是因为磷的量不够,有的说是因为磷燃烧的过程中氧气还没有完全消耗完就熄灭。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其中有一小组的同学说他们的实验现象是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五分之一,请求老师帮助,我想一会后,在上述的装置中重复同学的实验,提醒同学小心观察,结果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五分之一,很多同学很快就指出了我所做的实验中错误的地方,就是在燃烧的红磷放进集气瓶时没有夹好导气管,有气泡在导管口跑出后再夹,导致实验误差,我表扬了他们。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教会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学生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才有成功感,才能保持其探究的兴趣。
(责任编辑:冯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