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门极具理科性的学科,并且也是被认为最难学的科目之一,不仅仅是在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的方面,在解决物理题目、做物理题方面也深刻的体现出物理的复杂难懂,不知道该从什么方向进行思考与解决。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奠定学生的物理学习,以及做题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在教学中要将一些常用的解题思维或者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逐渐的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的习题之中,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奠定物理学习的基础。而以下就是对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以及相关的例题进行讲解。
关键词:初中物理;解题方法;有效性
物理的学习考的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背诵,还需要熟悉掌握了物理解题方法才能对物理的学习事半功倍,否则也只是徒劳,甚至事倍功半。在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就需要在最开始时就学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否则后面学习才不会太困难。
一、赋值法解题
赋值法,顾名思义就是为题目赋予一个特殊的值进行代入来解决问题,对于谢谢条件复杂,或者是很难获取数据的题目时就应该灵活的运用赋值法,并且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的情况以及在题目所属于的范围内设置一个赋值,并且需要有一定的特殊意义,例如1、10、100等整数等,使得复杂的问题能够简单化,更怯更加快速有效地解决。
以一个例题为例,小刚根据电路探究图来进行一个“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探究,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由10 Ω更换为5 Ω后,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探讨上述的情况,他应该采取的唯一操作是
A.保持变阻器滑片不动
B.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而如果学生选择到了C的错误选项,那么就时由于学生对于电阻认识到的是,电阻变小了那么电路中的电路就会变大,那么如何才能够保持电压不变呢?那么学生就认为要将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加大,因此选择C选项。
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对于电阻变小之后的问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还没有移动之前,电路中的电阻就已经有了变化,在原本的电路中,电流就有了增大,那么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相应增大,而由于电源的电压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在5 Ω电阻两端电压就会变小。那么学生由于题目的复杂,因此对于此的理解能力就会有所欠缺,但是如果使用赋值法就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对于题目的解决思路也有更好地方向。
通过赋值法令电源电压U=10 V,,而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R=10 Ω
当R0=10 Ω,电路中的电流I=101120=0.5 A,
则电压表的示数为U0=I0R0=0.5×10 V= 5 V.
当R0=5 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不变,即R=10 Ω,这时电路中的电流I′=101115=2113 (A),
这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U0′=I′·R0′=2113×5 V=3.33 V<5 V. 根据以上的条件就能够判断出选项为B。
通过以上的赋值法能够让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更加的清晰,对题目的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这也就是賦值法所具备的优点,对于许多的复杂题目都能够由难化简进行有效地解决。
二、根据数学模型法解题
数学模型法不仅仅只是运用在数学的解题之中,能够适用于许多的复杂性的题目,数学模型法指的就是用以揭示题目的原型、特征以及本质等就称之为模型法。而模型法能够对于抽象的题目,反映出原有的特征以及规律,以便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对题目信息进行捕捉与利用。
例如:在一个烧杯中有一块漂浮着的冰块,如果当冰块完全熔化为水时,水面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初中生初学物理时,对这个只是还是很难理解,那么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从什么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为学生建造一个形象、客观的模型,那么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大加强,例如将水想象成为细沙,而如果将冰块从沙子中取出来时,那么沙子中间就会出现一个坑,那么把这个小坑的容积当做V,那么等到冰融化之后,再将融化的水倒回去。这时,学生对于此的理解就会变成:如果水的体积过大超过小坑的容积,那么水面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如果融化的水体积与小坑相同,那么就不会变。
而通过计算,由于冰块是漂浮在水面上的
所以F浮=G冰,ρ水gV排=G冰,V排=G冰11ρ水g,
而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所以G冰=G水=ρ水gV水,V水=G冰11ρ水g
由于V排=V水,故冰完全熔化为水时,水面不升不降。因此,借助数学模型法,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题目,加强对题目的理解,是学生解题中一个非常有效地方法。
总结:
初中物理学习是学生奠定物理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物理是一门理解与思考上有一些困难的课程,许多的物理理论知识都相对抽象难懂,使得在学习上难免会有较大的阻碍,也导致无法很好地应对物理题目,而作为初中学生要学会逐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出现心里排斥的现象;作为老师一定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教授学生灵活的运用解题技巧去进行问题的解决,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物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文舒.《对初中物理教学解题技巧的认识与实践探究》,学术期刊《新课程·中学》,2016(10).
[2]黄丽玉.《新课标下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之我见》,学术期刊《教学速读(上旬)》,2014(10).
[3]张孙丽.《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解题技巧的研究》,学术期刊《初中物理教学导航(上下旬)》,2013(12).
关键词:初中物理;解题方法;有效性
物理的学习考的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背诵,还需要熟悉掌握了物理解题方法才能对物理的学习事半功倍,否则也只是徒劳,甚至事倍功半。在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就需要在最开始时就学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否则后面学习才不会太困难。
一、赋值法解题
赋值法,顾名思义就是为题目赋予一个特殊的值进行代入来解决问题,对于谢谢条件复杂,或者是很难获取数据的题目时就应该灵活的运用赋值法,并且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的情况以及在题目所属于的范围内设置一个赋值,并且需要有一定的特殊意义,例如1、10、100等整数等,使得复杂的问题能够简单化,更怯更加快速有效地解决。
以一个例题为例,小刚根据电路探究图来进行一个“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探究,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由10 Ω更换为5 Ω后,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探讨上述的情况,他应该采取的唯一操作是
A.保持变阻器滑片不动
B.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而如果学生选择到了C的错误选项,那么就时由于学生对于电阻认识到的是,电阻变小了那么电路中的电路就会变大,那么如何才能够保持电压不变呢?那么学生就认为要将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加大,因此选择C选项。
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对于电阻变小之后的问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还没有移动之前,电路中的电阻就已经有了变化,在原本的电路中,电流就有了增大,那么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相应增大,而由于电源的电压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在5 Ω电阻两端电压就会变小。那么学生由于题目的复杂,因此对于此的理解能力就会有所欠缺,但是如果使用赋值法就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对于题目的解决思路也有更好地方向。
通过赋值法令电源电压U=10 V,,而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R=10 Ω
当R0=10 Ω,电路中的电流I=101120=0.5 A,
则电压表的示数为U0=I0R0=0.5×10 V= 5 V.
当R0=5 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不变,即R=10 Ω,这时电路中的电流I′=101115=2113 (A),
这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U0′=I′·R0′=2113×5 V=3.33 V<5 V. 根据以上的条件就能够判断出选项为B。
通过以上的赋值法能够让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更加的清晰,对题目的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这也就是賦值法所具备的优点,对于许多的复杂题目都能够由难化简进行有效地解决。
二、根据数学模型法解题
数学模型法不仅仅只是运用在数学的解题之中,能够适用于许多的复杂性的题目,数学模型法指的就是用以揭示题目的原型、特征以及本质等就称之为模型法。而模型法能够对于抽象的题目,反映出原有的特征以及规律,以便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对题目信息进行捕捉与利用。
例如:在一个烧杯中有一块漂浮着的冰块,如果当冰块完全熔化为水时,水面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初中生初学物理时,对这个只是还是很难理解,那么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从什么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为学生建造一个形象、客观的模型,那么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大加强,例如将水想象成为细沙,而如果将冰块从沙子中取出来时,那么沙子中间就会出现一个坑,那么把这个小坑的容积当做V,那么等到冰融化之后,再将融化的水倒回去。这时,学生对于此的理解就会变成:如果水的体积过大超过小坑的容积,那么水面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如果融化的水体积与小坑相同,那么就不会变。
而通过计算,由于冰块是漂浮在水面上的
所以F浮=G冰,ρ水gV排=G冰,V排=G冰11ρ水g,
而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所以G冰=G水=ρ水gV水,V水=G冰11ρ水g
由于V排=V水,故冰完全熔化为水时,水面不升不降。因此,借助数学模型法,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题目,加强对题目的理解,是学生解题中一个非常有效地方法。
总结:
初中物理学习是学生奠定物理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物理是一门理解与思考上有一些困难的课程,许多的物理理论知识都相对抽象难懂,使得在学习上难免会有较大的阻碍,也导致无法很好地应对物理题目,而作为初中学生要学会逐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出现心里排斥的现象;作为老师一定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教授学生灵活的运用解题技巧去进行问题的解决,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物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文舒.《对初中物理教学解题技巧的认识与实践探究》,学术期刊《新课程·中学》,2016(10).
[2]黄丽玉.《新课标下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之我见》,学术期刊《教学速读(上旬)》,2014(10).
[3]张孙丽.《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解题技巧的研究》,学术期刊《初中物理教学导航(上下旬)》,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