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2
“美术”一词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总称。也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儿童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儿童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获得知识。那么在具体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该怎样运用美术特有的魅力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美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想:在语文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得雾雾的。没有让学生发现,学生内部动机没有有效的激发。因此,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的乐趣。
(一)从教材内容呈现形式运用美术手段加强教学的形象性,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巴班斯基),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诫我们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儿童对视觉艺术形象较为敏感,教师把重点简练地画出来,将美的特质诉诸于学生的感情与心灵,比写工整的板书有效的多。直观的形象可以诱发学习情趣,而情趣是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发展。
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我画了狮子、猴子、猫头鹰、袋鼠等形象,并把它们做成头饰,让孩子们带在头上进行课本句表演,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学生戴上头饰,很快进入角色,把每个小动物的性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孩子们形象、直观的表演,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只有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在表演中得以充分展示与发挥。
(二)运用绘画方式,有效激情,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习兴趣。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精神与学习动机。
我在教学《清明上河图》时,首先将自己所画的一幅山水画和一幅工笔老虎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立刻瞪大眼睛,唏嘘不已——太漂亮了,太漂亮了……看到大家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问:那你们想学么?同学门异口同声:想。“那你们知道这叫什么画吗”?大家面面相觑,急不可待地问:“不就是画的画吗?还能分什么画?看到孩子们满脸疑惑的样子,我趁机解释:绘画的品种很多,有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而中国画又分工笔、山水、人物、花鸟等。你们平时画的画叫儿童画。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也是一幅画,只是这幅画可是价值连城哟!(学生连呼:哇噻、天哪……)它就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现保存在故宫里。(生纷纷称叹)文中插图因篇幅较小,看不清楚,可是课文却向我们描述了画中的一切。你们想知道究竟画了些什么吗?“想!”至此,学生的兴趣已完全被激发出来,顿时,课堂中书声琅琅,情意浓浓,他们饶有兴趣地读、思、说、写、讨论。一节课中,学习气氛被推向了高潮,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课后交流时,他们翘指称赞:没想到运用绘画方式导入新课这么有效……
(三)利用美术情感,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美术的特点正是培养良好的人格,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达到人的培养。它是靠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渗透人文教育。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道理,学到知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想象比较丰富。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正处于幻想的年龄阶段,他们是最具想象力的。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引导他们放飞想象,异想天开,激起智慧的火花,荡起思维的涟漪,使其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生发。在达标检测中,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去画,用一副画去概括一段乃至一篇课文的内容。
如《荷花》一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简直像一副活的画。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花的千姿百态,默识于心,再动笔在纸上画出来。我也随机在黑板上画出多种姿态的荷花,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画的与老师画的进行比较,哪一种姿态刻画较到位,哪一种还没到位,再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结果,大部分同学画了含苞的、怒放的、昂扬向上的、歪着头的、被荷叶遮住一半脸的、刚露出水面的……非常形象,充满了童趣。我又让大家把自己画的画介绍给小组成员,于是,由文字变成了图画,抽象变成了具体,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从而领悟了作者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的高度赞扬。让儿童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
二、运用美术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因此,在教学中多角度思维练习,运用美术中的各种创作方式去施教来培养儿童创造力。结合语文教学的创作课——要求学生在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绘画造型的形式再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故事、寓言、记叙文都可以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创作力的好题材。这样的创作课既训练了绘画造型能力,又考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加深了认识、理解和记忆。
(一)联想创作
美术中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象或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并经过加添、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情节。借助图象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不让学生死板地临摹范图,要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校园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园、未来的校园。
(二)发散思维创作
美术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想象创作课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意,独辟蹊径的新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以上美术创作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以引用,这种语文与美术创作有机结合,叫做辐射创作,不但开辟了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结束语
著名美术教育家艾略特.艾斯纳认为:美术能发展人的审美感觉;美术能培养人的感受性或感觉力;美术有助于人发现事物的特殊性;美术能帮助人们批评社会并以隐喻方式传达价值观;美术能将人们带入梦幻和潜意识境界。通过美术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力、激发情感、达到感情和理性的统一,促进身心和諧健康发展。在教育这片热土中,老师要做一个有眼光的拓荒者,在寻求知识的沙漠中,要做一个勇敢的领路人。我希望通过自己在教学道路上的不断探索,能成为学生前进方向的一盏指明灯。
参考文献:
刘境奇著:《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永健著:《艺术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陈旭远著:《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柳友荣著:《现在心里学基础》安徽人民出版社
钟祖荣,刘维良著:《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术”一词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总称。也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儿童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儿童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获得知识。那么在具体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该怎样运用美术特有的魅力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美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想:在语文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得雾雾的。没有让学生发现,学生内部动机没有有效的激发。因此,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的乐趣。
(一)从教材内容呈现形式运用美术手段加强教学的形象性,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巴班斯基),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诫我们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儿童对视觉艺术形象较为敏感,教师把重点简练地画出来,将美的特质诉诸于学生的感情与心灵,比写工整的板书有效的多。直观的形象可以诱发学习情趣,而情趣是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发展。
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我画了狮子、猴子、猫头鹰、袋鼠等形象,并把它们做成头饰,让孩子们带在头上进行课本句表演,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学生戴上头饰,很快进入角色,把每个小动物的性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孩子们形象、直观的表演,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只有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在表演中得以充分展示与发挥。
(二)运用绘画方式,有效激情,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习兴趣。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精神与学习动机。
我在教学《清明上河图》时,首先将自己所画的一幅山水画和一幅工笔老虎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立刻瞪大眼睛,唏嘘不已——太漂亮了,太漂亮了……看到大家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问:那你们想学么?同学门异口同声:想。“那你们知道这叫什么画吗”?大家面面相觑,急不可待地问:“不就是画的画吗?还能分什么画?看到孩子们满脸疑惑的样子,我趁机解释:绘画的品种很多,有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而中国画又分工笔、山水、人物、花鸟等。你们平时画的画叫儿童画。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也是一幅画,只是这幅画可是价值连城哟!(学生连呼:哇噻、天哪……)它就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现保存在故宫里。(生纷纷称叹)文中插图因篇幅较小,看不清楚,可是课文却向我们描述了画中的一切。你们想知道究竟画了些什么吗?“想!”至此,学生的兴趣已完全被激发出来,顿时,课堂中书声琅琅,情意浓浓,他们饶有兴趣地读、思、说、写、讨论。一节课中,学习气氛被推向了高潮,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课后交流时,他们翘指称赞:没想到运用绘画方式导入新课这么有效……
(三)利用美术情感,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美术的特点正是培养良好的人格,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达到人的培养。它是靠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渗透人文教育。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道理,学到知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想象比较丰富。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正处于幻想的年龄阶段,他们是最具想象力的。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引导他们放飞想象,异想天开,激起智慧的火花,荡起思维的涟漪,使其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生发。在达标检测中,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去画,用一副画去概括一段乃至一篇课文的内容。
如《荷花》一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简直像一副活的画。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花的千姿百态,默识于心,再动笔在纸上画出来。我也随机在黑板上画出多种姿态的荷花,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画的与老师画的进行比较,哪一种姿态刻画较到位,哪一种还没到位,再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结果,大部分同学画了含苞的、怒放的、昂扬向上的、歪着头的、被荷叶遮住一半脸的、刚露出水面的……非常形象,充满了童趣。我又让大家把自己画的画介绍给小组成员,于是,由文字变成了图画,抽象变成了具体,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从而领悟了作者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的高度赞扬。让儿童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
二、运用美术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因此,在教学中多角度思维练习,运用美术中的各种创作方式去施教来培养儿童创造力。结合语文教学的创作课——要求学生在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绘画造型的形式再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故事、寓言、记叙文都可以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创作力的好题材。这样的创作课既训练了绘画造型能力,又考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加深了认识、理解和记忆。
(一)联想创作
美术中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象或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并经过加添、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情节。借助图象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不让学生死板地临摹范图,要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校园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园、未来的校园。
(二)发散思维创作
美术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想象创作课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意,独辟蹊径的新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以上美术创作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以引用,这种语文与美术创作有机结合,叫做辐射创作,不但开辟了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结束语
著名美术教育家艾略特.艾斯纳认为:美术能发展人的审美感觉;美术能培养人的感受性或感觉力;美术有助于人发现事物的特殊性;美术能帮助人们批评社会并以隐喻方式传达价值观;美术能将人们带入梦幻和潜意识境界。通过美术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力、激发情感、达到感情和理性的统一,促进身心和諧健康发展。在教育这片热土中,老师要做一个有眼光的拓荒者,在寻求知识的沙漠中,要做一个勇敢的领路人。我希望通过自己在教学道路上的不断探索,能成为学生前进方向的一盏指明灯。
参考文献:
刘境奇著:《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永健著:《艺术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陈旭远著:《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柳友荣著:《现在心里学基础》安徽人民出版社
钟祖荣,刘维良著:《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