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河之南有山巍峨峻秀,河之北有山苍凉雄壮。这便是古老的金城,2000年前的汉家边庭,在这片苍茫的土地上流传着西汉最负盛名的将军霍去病的故事。传说在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匈奴,曾驻兵皋兰山下与匈奴鏖战。因军中无水,士卒疲渴,霍去病执鞭击石五次,鞭响而泉涌,遂有了五眼甘美的清泉,五泉山也因此而得名。
翻开历史典籍,最早有关霍去病与皋兰山的记载是班固的《汉书》,其中记载:“元狩二年春(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他“率戎士逾乌墼,讨惰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摄砻者弗取,几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短短的四个字“鏖皋兰下”,从此这里就与霍去病有了说不完的故事。清人顾祖禹的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兰州条”中有载:“皋兰山,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下地势平旷,可屯百万兵。
《汉书》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屯兵皋兰山下,即此。山峡有五泉,相传去病屯兵时,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涌者五,随因以山名州。”
历史的传说总是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遐想无限。严谨的学者却总是在寻找它的纰漏,以求得其本来面目。关于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西征的路线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考证和研究。其中有部分学者认为,史书中所记载的皋兰山并非兰州的皋兰山,而是今张掖境内的合黎山。按照霍去病西征的路线,既然越过焉支山,那么最终鏖战的“皋兰下”就不是今天兰州市内的皋兰山了。皋兰、贺兰、合黎三个山名不过是转音借用,才导致了历史的误解。霍去病最终与匈奴鏖战并大获全胜的地方当在张掖境内的合黎山下。真相也好,传说也罢,抛开这个问题不论,霍去病给金城印上了抹不去的历史烙印确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民间都盛传着霍去病执鞭击石、鞭响泉涌的故事。在如今的皋兰县,有头营村、二营村和三营村,据说村名的来历就与霍去病有关。当年大军在这里扎了三个营,于是也就有了这样的村名。
“溪流随小径,岭色压雄关。”这是当年董必武游五泉山时的吟咏。巍峨雄秀、林木葱郁的五泉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庙宇佛殿依山就势,古建筑群规模宏大,自古以来就是金城的一处文化胜地。今天游览五泉山,衬着这壮美宜人的山色,会发现霍去病仍然是这里的一道风景。进入五泉山门不远,在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矗立着霍去病将军的雕像。一块巨大的基石上,霍去病身披铠甲,骑着战马,器宇轩昂,英勇威武。他的头微微扬起,似乎在眺望着远方,眉宇之间透着逼人的英气。那匹战马正低着头,作奋勇向前的奔跑状。
停伫将军像前,一瞬间仿佛时光流转,又回到了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这个正处在上升期的民族进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大汉王朝正以它前所未有的巨丽恢宏展现在世人面前。霍去病将军率兵西向,征讨匈奴,一路所向披靡。就在皋兰山,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曾是吹角连营、战马嘶鸣的沙场。史书中没有记载当时战争的经过,而当站在这历史的原点,却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那位年轻的骠骑将军,骑战马呼驰在汉匈阵中,挥戟仗剑,势不可挡,溃敌围,斩敌将,刈敌旗。汉军战士们也斗志激昂,果敢剽悍,战马嘶鸣声与士卒冲杀声共同奏响成一曲雄壮的乐歌,久久响彻在天地青山之间,也久久响彻在历史的天空里。
这是一场酷烈的战争。经过一场血与火的对决,“师率减什七”,1万骑兵最终只有3000人回师长安。然而霍去病的战绩却辉煌得耀眼:匈奴的折兰王、卢侯王死于战中;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做了汉军的俘虏;斩敌8960人;甚至还带回了匈奴的休屠祭天金人。年方弱冠的霍去病第一次独自领兵与匈奴作战就以如此成就示人。在以后和匈奴作战中,霍去病从未有过败绩,每一次都以成功收束,每一次的胜利都充满了睥睨群雄、傲视天下的锐气,他简直就是一尊无往而不胜的战神。一将定乾坤,汉家最闪亮的一颗将星已经升起。他的光芒照耀古今,岁月的变迁不掩其光华,2000年后依然是如此璀璨夺目。
历史的车轮转过,暗淡了刀光剑影,亦远去了鼓角争鸣。只有如今的五泉山依然,矗立在金城之南。青山不语,然而只有它才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者,只有它知道一切的历史答案。霍去病究竟是否曾在此驻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位中国历史上最神武的将军把他的功勋伟绩播撒在塞上这片广阔的土地,他已然成为一种象征,是金城从古到今无法抹去的情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想来霍去病一定没有辛弃疾那番壮志难酬的愁情。无人理解的苦闷使辛弃疾只能与青山相看两不厌,而对英雄得志的霍去病来说,驰骋沙场,横扫匈奴于青山之下,那才是真正的英雄青山共妩媚。千载之下,霍将军英风尚在,它与这古老的金城、与这巍峨的青山和清澈的泉水早已融为整体,一起向世人娓娓诉说着这段不朽的历史传奇!
翻开历史典籍,最早有关霍去病与皋兰山的记载是班固的《汉书》,其中记载:“元狩二年春(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他“率戎士逾乌墼,讨惰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摄砻者弗取,几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短短的四个字“鏖皋兰下”,从此这里就与霍去病有了说不完的故事。清人顾祖禹的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兰州条”中有载:“皋兰山,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下地势平旷,可屯百万兵。
《汉书》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屯兵皋兰山下,即此。山峡有五泉,相传去病屯兵时,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涌者五,随因以山名州。”
历史的传说总是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遐想无限。严谨的学者却总是在寻找它的纰漏,以求得其本来面目。关于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西征的路线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考证和研究。其中有部分学者认为,史书中所记载的皋兰山并非兰州的皋兰山,而是今张掖境内的合黎山。按照霍去病西征的路线,既然越过焉支山,那么最终鏖战的“皋兰下”就不是今天兰州市内的皋兰山了。皋兰、贺兰、合黎三个山名不过是转音借用,才导致了历史的误解。霍去病最终与匈奴鏖战并大获全胜的地方当在张掖境内的合黎山下。真相也好,传说也罢,抛开这个问题不论,霍去病给金城印上了抹不去的历史烙印确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民间都盛传着霍去病执鞭击石、鞭响泉涌的故事。在如今的皋兰县,有头营村、二营村和三营村,据说村名的来历就与霍去病有关。当年大军在这里扎了三个营,于是也就有了这样的村名。
“溪流随小径,岭色压雄关。”这是当年董必武游五泉山时的吟咏。巍峨雄秀、林木葱郁的五泉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庙宇佛殿依山就势,古建筑群规模宏大,自古以来就是金城的一处文化胜地。今天游览五泉山,衬着这壮美宜人的山色,会发现霍去病仍然是这里的一道风景。进入五泉山门不远,在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矗立着霍去病将军的雕像。一块巨大的基石上,霍去病身披铠甲,骑着战马,器宇轩昂,英勇威武。他的头微微扬起,似乎在眺望着远方,眉宇之间透着逼人的英气。那匹战马正低着头,作奋勇向前的奔跑状。
停伫将军像前,一瞬间仿佛时光流转,又回到了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这个正处在上升期的民族进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大汉王朝正以它前所未有的巨丽恢宏展现在世人面前。霍去病将军率兵西向,征讨匈奴,一路所向披靡。就在皋兰山,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曾是吹角连营、战马嘶鸣的沙场。史书中没有记载当时战争的经过,而当站在这历史的原点,却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那位年轻的骠骑将军,骑战马呼驰在汉匈阵中,挥戟仗剑,势不可挡,溃敌围,斩敌将,刈敌旗。汉军战士们也斗志激昂,果敢剽悍,战马嘶鸣声与士卒冲杀声共同奏响成一曲雄壮的乐歌,久久响彻在天地青山之间,也久久响彻在历史的天空里。
这是一场酷烈的战争。经过一场血与火的对决,“师率减什七”,1万骑兵最终只有3000人回师长安。然而霍去病的战绩却辉煌得耀眼:匈奴的折兰王、卢侯王死于战中;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做了汉军的俘虏;斩敌8960人;甚至还带回了匈奴的休屠祭天金人。年方弱冠的霍去病第一次独自领兵与匈奴作战就以如此成就示人。在以后和匈奴作战中,霍去病从未有过败绩,每一次都以成功收束,每一次的胜利都充满了睥睨群雄、傲视天下的锐气,他简直就是一尊无往而不胜的战神。一将定乾坤,汉家最闪亮的一颗将星已经升起。他的光芒照耀古今,岁月的变迁不掩其光华,2000年后依然是如此璀璨夺目。
历史的车轮转过,暗淡了刀光剑影,亦远去了鼓角争鸣。只有如今的五泉山依然,矗立在金城之南。青山不语,然而只有它才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者,只有它知道一切的历史答案。霍去病究竟是否曾在此驻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位中国历史上最神武的将军把他的功勋伟绩播撒在塞上这片广阔的土地,他已然成为一种象征,是金城从古到今无法抹去的情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想来霍去病一定没有辛弃疾那番壮志难酬的愁情。无人理解的苦闷使辛弃疾只能与青山相看两不厌,而对英雄得志的霍去病来说,驰骋沙场,横扫匈奴于青山之下,那才是真正的英雄青山共妩媚。千载之下,霍将军英风尚在,它与这古老的金城、与这巍峨的青山和清澈的泉水早已融为整体,一起向世人娓娓诉说着这段不朽的历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