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新课改的推進以及高考体制改革更加突出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处理和搜集相关的信息,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情感,善于交流和分享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133
语文教学主要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削弱。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是个难题。我们对于传统的阅读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的内核要求上对于高中生的如何培养阅读能力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突破传统的阅读理论与思维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独立的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追求面面俱到,顾此失彼
高中只有三年,涉及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高考的高压下,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要求的或是课外要求的,不论是精读的还是泛读的都精细讲解,就怕高考出现冷门偏门知识。而高中语文课程任务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又不得不加快速度赶进度,这样会导致学生抓不到重点,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往往还没深入理解,就进入了下一个课题的学习,导致学生负担极重且学习压力大。长此以往,语文成绩还得不到提高,学生就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进而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开展。而且这种追求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因为课程负担重,导致顾此失彼。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详细讲完一课后进入下一课。因为追求全面讲解,这期间,极少有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刻,学习未追寻其本质,而只为应付考试。这种追求量多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也容易造成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语文阅读实际训练不够
高中语文教学阅读实际训练不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文章背景了解不深入,没有对课文熟读,这样导致教师自身对课文理解不深,没办法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去理解、思考。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熟读课文是基础,对课文不够熟悉,就没办法真正去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意。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若是没有熟读课本,阅读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其次,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来了,课件教学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语文学习,但是,有些教师却为使课件好看,而对教学内容大量堆砌,不注重深入剖析课文深度,这也会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徒留表面而未到本质的现象发生。课堂上若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探寻语文阅读本质,增加对学生的实际训练,也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首先要开发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过程,就是对课文的语句,甚至是某个词进行分析和理解,理解本段文字的本身意义和在文章中的语境意义,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课文中的文章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有很多的未定点,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展现作品的真正含义和在当时的价值。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探究性阅读,可以对作品作出更好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定会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享受于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唤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沉浸与知识的海洋。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针对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的实际状况,采取积极的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与学生的成绩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而反过来,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语文的阅读的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的目的就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可见,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进行阅读的神圣使命,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要把阅读目标延伸到课外的阅读材料上。但是,要把书本的阅读材料作为基础,结合以相应的课外材料,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文学作品,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学生对课外的材料的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沉淀,从而对事物有一定的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语文的阅读的素养不够高,主要的问题就是做阅读时的理解力不够并且速度慢。究其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少,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其次也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潜能。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祁克萍.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14(14):108-108.
[2]付书平.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青年文学家,2009(14):99-99.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133
语文教学主要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削弱。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是个难题。我们对于传统的阅读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的内核要求上对于高中生的如何培养阅读能力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突破传统的阅读理论与思维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独立的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追求面面俱到,顾此失彼
高中只有三年,涉及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高考的高压下,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要求的或是课外要求的,不论是精读的还是泛读的都精细讲解,就怕高考出现冷门偏门知识。而高中语文课程任务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又不得不加快速度赶进度,这样会导致学生抓不到重点,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往往还没深入理解,就进入了下一个课题的学习,导致学生负担极重且学习压力大。长此以往,语文成绩还得不到提高,学生就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进而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开展。而且这种追求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因为课程负担重,导致顾此失彼。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详细讲完一课后进入下一课。因为追求全面讲解,这期间,极少有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刻,学习未追寻其本质,而只为应付考试。这种追求量多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也容易造成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语文阅读实际训练不够
高中语文教学阅读实际训练不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文章背景了解不深入,没有对课文熟读,这样导致教师自身对课文理解不深,没办法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去理解、思考。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熟读课文是基础,对课文不够熟悉,就没办法真正去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意。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若是没有熟读课本,阅读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其次,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来了,课件教学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语文学习,但是,有些教师却为使课件好看,而对教学内容大量堆砌,不注重深入剖析课文深度,这也会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徒留表面而未到本质的现象发生。课堂上若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探寻语文阅读本质,增加对学生的实际训练,也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首先要开发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过程,就是对课文的语句,甚至是某个词进行分析和理解,理解本段文字的本身意义和在文章中的语境意义,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课文中的文章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有很多的未定点,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展现作品的真正含义和在当时的价值。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探究性阅读,可以对作品作出更好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定会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享受于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唤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沉浸与知识的海洋。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针对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的实际状况,采取积极的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与学生的成绩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而反过来,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语文的阅读的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的目的就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可见,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进行阅读的神圣使命,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要把阅读目标延伸到课外的阅读材料上。但是,要把书本的阅读材料作为基础,结合以相应的课外材料,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文学作品,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学生对课外的材料的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沉淀,从而对事物有一定的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语文的阅读的素养不够高,主要的问题就是做阅读时的理解力不够并且速度慢。究其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少,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其次也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潜能。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祁克萍.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14(14):108-108.
[2]付书平.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青年文学家,2009(14):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