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班级环境中的学生心理、行为方式及形成原因,通过对“班级场域”、“资本”、“惯习”等概念的梳理,初步阐述三者的关系,并针对班级场域中改造学生惯习提出应对策略:以文化资本积累为中心,构建学生发展目标体系,催生学生的学习惯习;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营造和谐的学习场,强化学生的学习惯习;以教师的各种资本为资源,创造成长机会,增强中等及后进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 班级场域 资本 惯习
引言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秉承“两代师表一同塑造”的优良传统,坚持“教好了好管,管好了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要求每位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必须积极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借鉴社会学界的一些理论进行班级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dieu,1930-2002)的“场域”理论对观察、理解和深入分析教育活动与教育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他的理论对研究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借鉴价值。笔者对此做如下简要分析,初步探讨在班级场域中改造学生惯习的有效策略问题,求教于方家。
一、班级场域
“场域”(field)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概念,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被广泛使用。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specfic profit)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situs),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1]即他认为,场域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社会空间,确切地说是一个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只有从关系角度才能把握一个人在场域结构中的准确位置,才能理解一个人在场域中的各种行动、策略和惯习。按照这种理解,班级既可以看做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友谊、训练社交能力的一个场所、空间,又可以理解为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knowledge)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目标的客观关系网络。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布迪厄“场域”的概念为研究班级中的个体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可以借助对班级场域中各种关系的聚焦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在这张复合、立体的班级关系网中,主要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关系,其中正式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以教师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制度为保障)、学生之间领导与被领导及协调合作关系(主要靠校规班纪约束、保障)、教师与家长的配合沟通关系(此关系在班级场域中不明显,但作为隐性的因素,对学生惯习的形成与改造的影响却不可忽视);非正式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人际往来式的朋友关系、同学之间同声相应的友情关系、男女学生之间的异性相处关系等。这些关系有时此消彼长、相互激荡;有时烘云托月、相得益彰。影响各种关系的决定性力量则是每个个体拥有的“资本”。
二、资本
资本(capifal)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布迪厄持多元的资本观,他把资本视做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占有。“资本”在他那里被划分为四种类型: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符号的。经济资本是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换成金钱的资本。文化资本亦可称做信息资本(informational capital)。社会资本指“某个个人或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有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悉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2]。这三类资本可以制度化并彼此互相转换:经济资本是以财产权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义务(“联系”)组成的,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至于符号资本,比较复杂,他的全部学说几乎可以被解读为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符号资本的各种形式及效应的努力。布迪厄指出:“当我们通过各种感知范畴,认可上述三种形式的资本的各自特定逻辑,或者,如果你愿意说是误识了这些资本占有和积累的任意性,从而把握这几种资本的话,我们就说这些资本采用的形式是符号资本。”[3]
在班级场域中,学生的经济资本主要是家长给的生活费用及自己社会实践的报酬,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经济资本和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及投入时间;社会资本是师生、生生相处时积累的人缘,即自己的被接受度及可能获得的支持度,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性格、气质、表达能力甚至相貌、性别等;文化资本主要指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掌握的专业知识和通科知识、具有的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等,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成绩(最外显的标志);符号资本主要是运用符号(如各种表彰、称号等)使各种层次上的占有合法化。学生拥有的各种资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如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各类奖助学金,更容易被评先树优,更容易获得各种场合锻炼的机会。在班级中,每位学生拥有各种资本的多少与各自养成的惯习有很大关系,反过来,雄厚的资本可以强化一个学生的惯习。
三、学生惯习
惯习(habitus)是布迪厄场域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并与特定场域紧密相关。法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柯尔库夫(Philippe Corcuff)对这一定义做了详细解释:“禀性,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持久的,这是因为即使这些禀性在我们的经历中可以改变,那他们深深扎根在我们身上,并倾向于抗拒变化,这样就在人的生命中显示某种连续性。可转移的,这是因为在某种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的禀性(如家庭的经验)在经验的其他领域(如职业)也会产生效果;这是人作为统一体的首要因素。最后,系统,这是因为这些禀性倾向于在它们之间形成一致性。”[4] 在班级场域中的学生的惯习主要包括长时间形成的较固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性格类型、职业规划、课堂表现、课外与教师交流方式及频率、课余实践等。在班级场域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具有自我稳定性及维持此稳定性必需的一切手段和条件。“对于生活经验中的各种因素,惯习总是先对类似于它及有利于它自身的因素抱有强烈的同化和归并倾向,而对不利于它和异于它的因素进行尽可能排斥或加以改造”,有的学生如果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产生“智力不如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不断酝酿、强化,最后主动放弃任何努力。在外显的行为方式方面,以前运动和娱乐是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爱好,但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把时间花在手机、电脑等虚拟社交和游戏上,参加运动或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大不如以前学生。布迪厄认为,不同行为方式最终会导致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四、运用相应资本影响、改造学生惯习的有效策略
在精英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之后,在就业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出现一些新的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校设置的课程缺乏积极主动持久的学习动力,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整日无所事事,要么就只是忙于打工赚钱;个别学生凭借家长的财富或社会地位,以请吃请喝拉拢同学等方式谋取学生干部职位,普通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非常羡慕这类学生;个别学生干部在实行学生自制管理时阳奉阴违,蒙蔽老师,讨好学生;相当部分学生依赖手机、沉迷网络,缺乏锻炼、生活单调。虽表现不一,但究其实质,则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惯习。
布迪厄认为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惯习为实践提供原则和规则,而实践通过变化的客观条件产生新的原则,从而作用于惯习,这样实践就具有对惯习的调节性建构能力。场域为实践提供场所,而资本正是竞争的武器,场域的结构正是由资本的分配决定的。场域与惯习之间以“实践”为中介发生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处于不断生成或建构中。
尽管学生的惯习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班级管理者完全可以借助班级场域,充分发挥各种资本的杠杆作用,撬动、重组各种关系,促进学生惯习的改变,从而助推学生实践行为的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1.以文化资本积累为中心,构建学生发展目标体系,催生学生的学习惯习。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积累文化资本,其次是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最后才是经济资本,不能本末倒置,应当把主要精力与时间投入学习。教师应当通过班会课讨论和榜样论坛等方式,让学生“心随朗月高,志比秋霜洁”,志存高远,不在意一时一事的利益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以良好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有效的方法积极努力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涵养性情、陶冶情操。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明理然后才能做事,就不会出现急于打工赚钱,甚至辍学的行为,也不会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
2.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营造和谐的学习场域,强化学生的学习惯习。制度是约束人们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实现共同生活目标的保证,是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尽管在班级场域中由于不同学生拥有资本量的不同注定会形成不同的层级,但作为管理者,教师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公平保障,至少要杜绝某些学生利用家庭资本为己谋利的现象,至少要杜绝班霸、舍霸现象;同时通过班级制度的制定,鼓励学生通过社团、兴趣小组等学习场域积累多方面的资本,从而强化自己的行为习惯。
3.以教师的各种资本为资源,创造成长机会,增强中间及后进学生的自信心。因班级场域关系的压制,部分中间学生和后进生很难获得平均程度的各种资源,无法顺利积累自己的各项资本,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甚至辍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社会和领导资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巧妙均衡,多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利用不同场合发现其优点,放大价值,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品格、卓越品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结语
“没有孤立存在的惯习,只有与特定场域相关的惯习”。班级场域塑造着学生惯习,学生的惯习不断随班级场域中的经验而变,从而不断强化或调整自己的结构,这就为培养、引导、帮扶学生提供条件与可能。由于班级场域中的关系瞬息万变,不断冲撞、交融、竞争甚至斗争,班级管理无法用恒定的某种模式或具体方法;只要在班级管理中尊重差异,以生为本,探寻规律,放大价值,充分利用班级场域塑造学生的惯习,就一定会促进学生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2][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2.
[3][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1.
[4][法]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6.
关键词: 班级场域 资本 惯习
引言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秉承“两代师表一同塑造”的优良传统,坚持“教好了好管,管好了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要求每位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必须积极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借鉴社会学界的一些理论进行班级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dieu,1930-2002)的“场域”理论对观察、理解和深入分析教育活动与教育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他的理论对研究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借鉴价值。笔者对此做如下简要分析,初步探讨在班级场域中改造学生惯习的有效策略问题,求教于方家。
一、班级场域
“场域”(field)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概念,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被广泛使用。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specfic profit)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situs),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1]即他认为,场域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社会空间,确切地说是一个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只有从关系角度才能把握一个人在场域结构中的准确位置,才能理解一个人在场域中的各种行动、策略和惯习。按照这种理解,班级既可以看做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友谊、训练社交能力的一个场所、空间,又可以理解为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knowledge)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目标的客观关系网络。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布迪厄“场域”的概念为研究班级中的个体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可以借助对班级场域中各种关系的聚焦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在这张复合、立体的班级关系网中,主要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关系,其中正式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以教师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制度为保障)、学生之间领导与被领导及协调合作关系(主要靠校规班纪约束、保障)、教师与家长的配合沟通关系(此关系在班级场域中不明显,但作为隐性的因素,对学生惯习的形成与改造的影响却不可忽视);非正式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人际往来式的朋友关系、同学之间同声相应的友情关系、男女学生之间的异性相处关系等。这些关系有时此消彼长、相互激荡;有时烘云托月、相得益彰。影响各种关系的决定性力量则是每个个体拥有的“资本”。
二、资本
资本(capifal)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布迪厄持多元的资本观,他把资本视做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占有。“资本”在他那里被划分为四种类型: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符号的。经济资本是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换成金钱的资本。文化资本亦可称做信息资本(informational capital)。社会资本指“某个个人或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有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悉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2]。这三类资本可以制度化并彼此互相转换:经济资本是以财产权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义务(“联系”)组成的,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至于符号资本,比较复杂,他的全部学说几乎可以被解读为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符号资本的各种形式及效应的努力。布迪厄指出:“当我们通过各种感知范畴,认可上述三种形式的资本的各自特定逻辑,或者,如果你愿意说是误识了这些资本占有和积累的任意性,从而把握这几种资本的话,我们就说这些资本采用的形式是符号资本。”[3]
在班级场域中,学生的经济资本主要是家长给的生活费用及自己社会实践的报酬,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经济资本和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及投入时间;社会资本是师生、生生相处时积累的人缘,即自己的被接受度及可能获得的支持度,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性格、气质、表达能力甚至相貌、性别等;文化资本主要指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掌握的专业知识和通科知识、具有的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等,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成绩(最外显的标志);符号资本主要是运用符号(如各种表彰、称号等)使各种层次上的占有合法化。学生拥有的各种资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如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各类奖助学金,更容易被评先树优,更容易获得各种场合锻炼的机会。在班级中,每位学生拥有各种资本的多少与各自养成的惯习有很大关系,反过来,雄厚的资本可以强化一个学生的惯习。
三、学生惯习
惯习(habitus)是布迪厄场域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并与特定场域紧密相关。法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柯尔库夫(Philippe Corcuff)对这一定义做了详细解释:“禀性,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持久的,这是因为即使这些禀性在我们的经历中可以改变,那他们深深扎根在我们身上,并倾向于抗拒变化,这样就在人的生命中显示某种连续性。可转移的,这是因为在某种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的禀性(如家庭的经验)在经验的其他领域(如职业)也会产生效果;这是人作为统一体的首要因素。最后,系统,这是因为这些禀性倾向于在它们之间形成一致性。”[4] 在班级场域中的学生的惯习主要包括长时间形成的较固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性格类型、职业规划、课堂表现、课外与教师交流方式及频率、课余实践等。在班级场域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具有自我稳定性及维持此稳定性必需的一切手段和条件。“对于生活经验中的各种因素,惯习总是先对类似于它及有利于它自身的因素抱有强烈的同化和归并倾向,而对不利于它和异于它的因素进行尽可能排斥或加以改造”,有的学生如果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产生“智力不如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不断酝酿、强化,最后主动放弃任何努力。在外显的行为方式方面,以前运动和娱乐是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爱好,但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把时间花在手机、电脑等虚拟社交和游戏上,参加运动或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大不如以前学生。布迪厄认为,不同行为方式最终会导致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四、运用相应资本影响、改造学生惯习的有效策略
在精英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之后,在就业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出现一些新的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校设置的课程缺乏积极主动持久的学习动力,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整日无所事事,要么就只是忙于打工赚钱;个别学生凭借家长的财富或社会地位,以请吃请喝拉拢同学等方式谋取学生干部职位,普通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非常羡慕这类学生;个别学生干部在实行学生自制管理时阳奉阴违,蒙蔽老师,讨好学生;相当部分学生依赖手机、沉迷网络,缺乏锻炼、生活单调。虽表现不一,但究其实质,则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惯习。
布迪厄认为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惯习为实践提供原则和规则,而实践通过变化的客观条件产生新的原则,从而作用于惯习,这样实践就具有对惯习的调节性建构能力。场域为实践提供场所,而资本正是竞争的武器,场域的结构正是由资本的分配决定的。场域与惯习之间以“实践”为中介发生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处于不断生成或建构中。
尽管学生的惯习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班级管理者完全可以借助班级场域,充分发挥各种资本的杠杆作用,撬动、重组各种关系,促进学生惯习的改变,从而助推学生实践行为的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1.以文化资本积累为中心,构建学生发展目标体系,催生学生的学习惯习。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积累文化资本,其次是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最后才是经济资本,不能本末倒置,应当把主要精力与时间投入学习。教师应当通过班会课讨论和榜样论坛等方式,让学生“心随朗月高,志比秋霜洁”,志存高远,不在意一时一事的利益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以良好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有效的方法积极努力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涵养性情、陶冶情操。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明理然后才能做事,就不会出现急于打工赚钱,甚至辍学的行为,也不会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
2.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营造和谐的学习场域,强化学生的学习惯习。制度是约束人们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实现共同生活目标的保证,是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尽管在班级场域中由于不同学生拥有资本量的不同注定会形成不同的层级,但作为管理者,教师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公平保障,至少要杜绝某些学生利用家庭资本为己谋利的现象,至少要杜绝班霸、舍霸现象;同时通过班级制度的制定,鼓励学生通过社团、兴趣小组等学习场域积累多方面的资本,从而强化自己的行为习惯。
3.以教师的各种资本为资源,创造成长机会,增强中间及后进学生的自信心。因班级场域关系的压制,部分中间学生和后进生很难获得平均程度的各种资源,无法顺利积累自己的各项资本,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甚至辍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社会和领导资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巧妙均衡,多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利用不同场合发现其优点,放大价值,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品格、卓越品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结语
“没有孤立存在的惯习,只有与特定场域相关的惯习”。班级场域塑造着学生惯习,学生的惯习不断随班级场域中的经验而变,从而不断强化或调整自己的结构,这就为培养、引导、帮扶学生提供条件与可能。由于班级场域中的关系瞬息万变,不断冲撞、交融、竞争甚至斗争,班级管理无法用恒定的某种模式或具体方法;只要在班级管理中尊重差异,以生为本,探寻规律,放大价值,充分利用班级场域塑造学生的惯习,就一定会促进学生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2][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2.
[3][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1.
[4][法]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