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日趋重要,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显得更为重要。本人就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以“任务驱动”为主。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领域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知道一门课程如果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还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走课程整合之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兼具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潜能,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助学、创新”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创新。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但现在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传授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传授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指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
3.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评价者:教师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氛围,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既可以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可喜局面。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自己的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信息技术这门课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3]王吉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墩尚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以“任务驱动”为主。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领域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知道一门课程如果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还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走课程整合之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兼具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潜能,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助学、创新”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创新。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但现在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传授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传授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指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
3.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评价者:教师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氛围,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既可以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可喜局面。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自己的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信息技术这门课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3]王吉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墩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