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场景化教学模式贯穿于广播电视采访课程理论与实训课程全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理论灌输、实训模拟的局限性,让学生在动态的场景变化中进行演示、交流、改进、实践。构建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模式引入,让学生逐步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采访能力与素养,保证学生在未来面对变化莫测的新闻场景时能够灵活应对。
关键词:场景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场景化;实训教学场景化
场景化教育理念是由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多田孝至(2008)提出,在《场景式教学:一种的教学方式——日本教育学者多田孝至访谈》中他谈到:“学习不仅是预设的教学内容背景下的偏重知识、事先预定好的学习,而是要超越教师的‘框架’,即便是在学科之外进行选择的场合也能灵活应对的教育系统的构筑。”当时此概念首次被国内教育界接触,但是之后鲜有学者对此重视并关照国内教育现状予以运用。
直至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场景化”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借鉴并实践,也因此这种教育理念重新回到教育界的视线之中。在“场景式教学”中,学习过程被预定为若干流程或步骤。但在各个路程中,不少预设的结果和结论,而是进行形形色色见解的交流和建议;然后从这个动态学习活动中引出共识,成为步入下一个流程的要件。[1]场景式教学通过不同场景的设置,让学生在应对场景变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概括力、创造力、想象力、问题发现及解决力、应变力、协调力等等。
广播电视采访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当下不少地方高校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纯理论式和封闭式教育倾向。局限于室内的模拟训练难以接触现实的新闻场景,学生即使掌握了有关广播电视采访的方式方法,然而一旦遭遇陌生环境就有可能方寸大乱,其创造能力、应变能力有待加强,而这些能力与素养才是身为一名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够保证其在未来面对变化莫测的新闻场景游刃有余。场景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这也是广播电视采访课程的内在之义。如何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场景也需要进行合理审度与考量。
一、理论教学场景化模式
广播采访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新闻、采访策划、调查分析、沟通应对的能力与技巧。这种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教学与理论课程的教学有显著的不同,需要突破教学概念阐述、新闻现象新闻规律解释、案例说明等这样的传统理论教学理念及方法限制,探索更适合培养学生应用及应变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实务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较理论课而言,更加浅显易懂,因此知识点的讲解不必过于深入,重要的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1、日常场景模式
这是最基础、最普遍的教学场景模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周边环境密不可分。常与课程导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连接在一起。例如,教师在讲述新闻线索这节内容时,可将教学设计中的“导入”环节设置为学生普遍喜爱的推理游戏或风靡一时的刑侦影片,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场景代入学习内容并引入基本概念。再如,教师再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立刻结合学校里的新鲜事进行示范采访、让学生进行合作练习演示,这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内化。
2、资料场景模式
相较于第一种场景模式而言,资料场景模式指引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进行观点的交锋,在交锋与辩驳过程中,达成一定的结果与共识,深化学生对知识难点问题的理解。一般而言,教师会设置与知识点相关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分段播放采访音视频资料,将让学生带入采访资料场景,之后学生进行评析谈论。资料使用方面,可以使用正面的具有借鉴意义的资料,也可以采用反面的甚至具有争议性的资料。
3、热点场景模式
为了追求新闻教学的时代性,热点新闻事件的场景设置必不可少。这种模式结合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改造,制造新闻场景,让学生化身新闻记者,考虑置身新闻事件中,该找谁采访、采访什么内容、如何解决采访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热点新闻事件新闻,让学生通过新闻内容逆推采访对象与采访问题,指出新闻事件中不充分的事实,培养学生更加全面严谨的新闻思维与习惯。
二、实训教学场景化模式
实训教学是广播电视采访课程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不少广播电视采访实训课程囿于室内模拟训练,学生难以得到充分锻炼,更难以应对现实环境变化而带来的突发问题。实训课程以模拟场景练习为先,以校内场景练习为后,再以校外巡回采访铺垫,让学生尽可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1、模拟场景练习
模拟重要新闻采制场合,让学生明白新闻采访的工作流程及规律。例如:新闻发布会是记者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进行新闻发布会的模拟练习,有利于学生了解新闻发布会的流程、掌握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方式与技巧。教师可采取学生练习模拟为先,学生点评、教师点评为后的方式进行。教师可让学生先网络自学策划组织,之后指出不当之处,让学生再按照正确方式再次进行模拟练习。通过试错纠正的方式进行模拟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参与能力、反思意識,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
2、校内场景模式
实训练习不可仅仅局限于室内,而应尽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第一步便是寻找校园新闻、进行采制。校内场景模式的灵活性较强,常与各项校园活动联系紧密。校园活动又分常规性活动与非常规性活动。教师应该与学校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相关人员建立联系,在活动之前就应早做打算,制定好实训活动方案,便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训活动。教师应采取以学校常规性活动为主、适当穿插非常规性活动的方式,一方面,引导学生慢慢步入新闻现场;另一方面,树立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的意识与情怀。
3、校外场景模式
在经过室内模拟场景、校内新闻现场的磨练后,教师还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出校外,接受更加真实的考验。在校内实训练习过程中,采访对象会顾及师生身份,给予一定的照顾和配合。而在校外实训过程中,学生会面临更加挑剔、不愿配合的采访对象,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面临着更加艰巨的采访任务。教师在进行校外采访实训活动的设计时,可以考虑多进行一些巡回采访,主要因为:一是线路可控,安全性有保障;二是时效性要求不高,可以给学生更多发挥空间;三是可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服务地方。 三、教學场景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1、场景设置的循序渐进
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教学场景的设置必须紧跟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应设置阶梯式的场景模式,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及应用。场景设置可以与问题设置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场景,甚至能够创造出新的场景,并在新的场景中举一反三。教师应避免简单地情景模拟,应制造场景中问题的探究争鸣与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在问题的逐个解决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加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教师引导的适可而止
教师在场景化教学过程中,更多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场景
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强调意见的交流与分享,肯定学生创造性的举措与表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把握教学节奏、教学方向之余,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体验知识创造的快乐、认识到实践技能的必要性并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养。教师应该允许并乐见动态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分歧意外,解决这些分歧意外的过程恰恰就是新的意义生成、知识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克制性地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引入过程性评价理念,全面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特别是在实训课程中的表现。
3、学生兴趣的激发调动
场景化教学模式的落脚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在动态学习中完成沟
通、交流与创造。第一,教师应该充分信任每位学生都拥有思考和感悟的能力。第二,教师应该探索提高学生进行主体式思考或是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第三,教师需要保证学生有自我思考及反思的充分空间与时间。第四,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思考的成果,应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场景化教学模式与广播电视采访课程重视学生素养、能力、技能培养的理念不谋而合。结合广播电视采访课程的特点,本文旨在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梯式场景应用模式。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资源投入与保障不足、重点扶持力度小、外联能力差等问题,而阶梯式场景的构建则结合地方高校实际而进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场景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日本教育学者多田孝志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8(06).
[2]梁华群,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的场景式教学模式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6(08).
关键词:场景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场景化;实训教学场景化
场景化教育理念是由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多田孝至(2008)提出,在《场景式教学:一种的教学方式——日本教育学者多田孝至访谈》中他谈到:“学习不仅是预设的教学内容背景下的偏重知识、事先预定好的学习,而是要超越教师的‘框架’,即便是在学科之外进行选择的场合也能灵活应对的教育系统的构筑。”当时此概念首次被国内教育界接触,但是之后鲜有学者对此重视并关照国内教育现状予以运用。
直至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场景化”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借鉴并实践,也因此这种教育理念重新回到教育界的视线之中。在“场景式教学”中,学习过程被预定为若干流程或步骤。但在各个路程中,不少预设的结果和结论,而是进行形形色色见解的交流和建议;然后从这个动态学习活动中引出共识,成为步入下一个流程的要件。[1]场景式教学通过不同场景的设置,让学生在应对场景变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概括力、创造力、想象力、问题发现及解决力、应变力、协调力等等。
广播电视采访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当下不少地方高校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纯理论式和封闭式教育倾向。局限于室内的模拟训练难以接触现实的新闻场景,学生即使掌握了有关广播电视采访的方式方法,然而一旦遭遇陌生环境就有可能方寸大乱,其创造能力、应变能力有待加强,而这些能力与素养才是身为一名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够保证其在未来面对变化莫测的新闻场景游刃有余。场景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这也是广播电视采访课程的内在之义。如何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场景也需要进行合理审度与考量。
一、理论教学场景化模式
广播采访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新闻、采访策划、调查分析、沟通应对的能力与技巧。这种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教学与理论课程的教学有显著的不同,需要突破教学概念阐述、新闻现象新闻规律解释、案例说明等这样的传统理论教学理念及方法限制,探索更适合培养学生应用及应变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实务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较理论课而言,更加浅显易懂,因此知识点的讲解不必过于深入,重要的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1、日常场景模式
这是最基础、最普遍的教学场景模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周边环境密不可分。常与课程导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连接在一起。例如,教师在讲述新闻线索这节内容时,可将教学设计中的“导入”环节设置为学生普遍喜爱的推理游戏或风靡一时的刑侦影片,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场景代入学习内容并引入基本概念。再如,教师再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立刻结合学校里的新鲜事进行示范采访、让学生进行合作练习演示,这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内化。
2、资料场景模式
相较于第一种场景模式而言,资料场景模式指引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进行观点的交锋,在交锋与辩驳过程中,达成一定的结果与共识,深化学生对知识难点问题的理解。一般而言,教师会设置与知识点相关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分段播放采访音视频资料,将让学生带入采访资料场景,之后学生进行评析谈论。资料使用方面,可以使用正面的具有借鉴意义的资料,也可以采用反面的甚至具有争议性的资料。
3、热点场景模式
为了追求新闻教学的时代性,热点新闻事件的场景设置必不可少。这种模式结合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改造,制造新闻场景,让学生化身新闻记者,考虑置身新闻事件中,该找谁采访、采访什么内容、如何解决采访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热点新闻事件新闻,让学生通过新闻内容逆推采访对象与采访问题,指出新闻事件中不充分的事实,培养学生更加全面严谨的新闻思维与习惯。
二、实训教学场景化模式
实训教学是广播电视采访课程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不少广播电视采访实训课程囿于室内模拟训练,学生难以得到充分锻炼,更难以应对现实环境变化而带来的突发问题。实训课程以模拟场景练习为先,以校内场景练习为后,再以校外巡回采访铺垫,让学生尽可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1、模拟场景练习
模拟重要新闻采制场合,让学生明白新闻采访的工作流程及规律。例如:新闻发布会是记者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进行新闻发布会的模拟练习,有利于学生了解新闻发布会的流程、掌握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方式与技巧。教师可采取学生练习模拟为先,学生点评、教师点评为后的方式进行。教师可让学生先网络自学策划组织,之后指出不当之处,让学生再按照正确方式再次进行模拟练习。通过试错纠正的方式进行模拟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参与能力、反思意識,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
2、校内场景模式
实训练习不可仅仅局限于室内,而应尽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第一步便是寻找校园新闻、进行采制。校内场景模式的灵活性较强,常与各项校园活动联系紧密。校园活动又分常规性活动与非常规性活动。教师应该与学校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相关人员建立联系,在活动之前就应早做打算,制定好实训活动方案,便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训活动。教师应采取以学校常规性活动为主、适当穿插非常规性活动的方式,一方面,引导学生慢慢步入新闻现场;另一方面,树立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的意识与情怀。
3、校外场景模式
在经过室内模拟场景、校内新闻现场的磨练后,教师还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出校外,接受更加真实的考验。在校内实训练习过程中,采访对象会顾及师生身份,给予一定的照顾和配合。而在校外实训过程中,学生会面临更加挑剔、不愿配合的采访对象,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面临着更加艰巨的采访任务。教师在进行校外采访实训活动的设计时,可以考虑多进行一些巡回采访,主要因为:一是线路可控,安全性有保障;二是时效性要求不高,可以给学生更多发挥空间;三是可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服务地方。 三、教學场景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1、场景设置的循序渐进
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教学场景的设置必须紧跟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应设置阶梯式的场景模式,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及应用。场景设置可以与问题设置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场景,甚至能够创造出新的场景,并在新的场景中举一反三。教师应避免简单地情景模拟,应制造场景中问题的探究争鸣与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在问题的逐个解决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加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教师引导的适可而止
教师在场景化教学过程中,更多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场景
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强调意见的交流与分享,肯定学生创造性的举措与表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把握教学节奏、教学方向之余,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体验知识创造的快乐、认识到实践技能的必要性并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养。教师应该允许并乐见动态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分歧意外,解决这些分歧意外的过程恰恰就是新的意义生成、知识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克制性地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引入过程性评价理念,全面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特别是在实训课程中的表现。
3、学生兴趣的激发调动
场景化教学模式的落脚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在动态学习中完成沟
通、交流与创造。第一,教师应该充分信任每位学生都拥有思考和感悟的能力。第二,教师应该探索提高学生进行主体式思考或是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第三,教师需要保证学生有自我思考及反思的充分空间与时间。第四,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思考的成果,应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场景化教学模式与广播电视采访课程重视学生素养、能力、技能培养的理念不谋而合。结合广播电视采访课程的特点,本文旨在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梯式场景应用模式。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资源投入与保障不足、重点扶持力度小、外联能力差等问题,而阶梯式场景的构建则结合地方高校实际而进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场景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日本教育学者多田孝志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8(06).
[2]梁华群,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的场景式教学模式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