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工程地质状况分析和原位测试,详细阐述工程地基采用强夯法加固处理措施,对地基强夯处理效果进行了检测分析评价,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强夯法;标贯试验;检测;承载力
地基强夯法处理的核心就是给地基以冲击力和振动力,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减少地基的后期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达到承载和稳定的目的。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节约材料、效果显著的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各行业。
1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分析
湖南某一大型花园小区,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住宅为5层~7层多栋,框架结构。由于土质松软,地基承载力较低,须采用具体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拟建场地从地貌上看该地区为丘陵地带,原场地为池塘和沼泽湿地,地面较平坦,呈现北高南低,高差小于2m。从其地质勘探情况看,场地自上而下主要土层有素填土、粉细砂、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和中粗砂等。其土层地质特征如下:
(1)素填土:主要成分为粘土,粉质粘土,碎石组成,密实度较均一;
(2)粉质粘土:褐红色,稍湿,可塑~硬塑,具网纹状结构;
(3)粉细砂:灰黑色,松散;
(4)淤泥质土:为池塘长期形成的淤泥或没有清淤干净的残留物组成;
(5)中粗砂:褐黄色,稍密~中密。
上述土层中,以粉细砂和淤泥质粘土的工程性质为最差,这也是强夯法加固的关键所在。勘探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地面下3~4m,即粉细砂埋深一般在5~l0m,呈松散饱和状态,地基处理的重点在于,该类地基土在振动或冲击力作用情况下发生液化,引起地基土的不稳定,造成建筑物破坏、失去作用。
由于土体呈松散和松散饱和状态,难以取得原状试样,只好采取在现场进行原位测试,进行处理后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强夯前标贯试验结果(图1)、静力触探试验结果(图2)。
对图l和图2数据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天然状态的标贯击数为l~4击、平均3.1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2~3.5MPa,平均3.0 MPa;动探击数为2~4击,平均3.4击。根据有关规范判别:
(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贯判别式,计算该层粉细砂在Ⅶ度地震条件下的液化指数为20.5,其等级为“严重”液化。
(2)按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值判别,抗Ⅶ度地震不液化的临界Ps为4.1MPa。实测结果低于该值,判别为“液化”。
(3)从土的颗粒组成分析,颗粒细而均匀,不均匀系数Cu=2.5~4.5(<5),属不良级配。平均粒径dso=0.064/0.1lmm,接近一般易液化的经验值。粘粒含量虽高达8%,但未超过不液化土10%的要求。所以,仍属易液化的土。
综上所述,该层粉细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处于“松散”状态。按各种方法判别,它在Ⅶ度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因此必须对地基进行夯实加固处理。
2强夯地基处理措施
消除粉细砂地基的液化,其处理方法很多、如强夯、爆夯、挤密砂桩称振冲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该地基、处理深度在10m以内,局部夹有薄层枯土,要求造价要低,在短时间内完成。经各种方法综合比较论证,最后论定用强夯法处理是较理想的,如前所述,强夯法加固地基的优点是能就地取材、经济合理、工法成熟。因此,该地基处理全部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
2.1强夯法处理地基主要技术参数
清除天然地基表层粘性土约2m,回填石渣(粒径小于50cm)至设计高程作强夯垫层;厚度为l~2m,作为强夯起夯面,设计考虑平均夯沉量为60cm。
平面夯点布置形成:按3.5~3.5m正方形布置。
夯击能量:点夯能量为2240kN·M,满夯能量为640kN·M。
夯击工艺:两遍点夯一遍满夯。点夯每点l2击,夯坑深度不小于l.6M,最后丙击沉量差平均小于5cm;满夯每点为3击,相互搭接50cm。
夯锤要求:为了加大加固深度,夯锤底静压力不小于350KPa, 即锤底直径为2.2m左右,夯锤重不少于l60kN。
表面整平碾压:滿夯结束后,对表面进行整平,碾压(激振力不小于40T)。
2.2施工技术工艺
按上述强夯参数,其施工技术详细步骤如下: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2)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项高程;
(3)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4)按设计规定的定夯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重复步骤③ ~⑥ ,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5)在规定的时问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6)强夯施工过程中设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①开夯前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②在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和漏夯应及时纠正;③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
(7)施工过程中要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相邻机组最小安全操作距离不得小于30m,以保证安全需要。
在施工过程中,按设计要求工艺进行工艺试验,得出最佳夯击能为2240 kN·M和640 kN·M。其它工艺不变,经过施工方认真组织和现场监理的严格监督,原计划提前完成了全部強夯法地基处理工程。
3地基强夯处理检测与效果分析
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效果,在理论上一般认为,主要取决于地基土中孔隙水的消散速度和夯沉量。
3.1夯沉量
经过强夯前、强夯过程和强夯后的严格测量,实测平均夯沉量为88cm,扣除石渣层本身的压缩量29cm,则下部土基压缩量为59cm,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实测夯坑周围地面变形见图3。
从图4分析,夯坑体积10.3~20.1m。,隆起系数16.5%~32.2%,有效压密达70~80%。隆起体积主要来源于石渣下lm左右的粘性土。夯后开挖发现,这lm厚的粘性土,除部分挤入石块问大部被隆起。
3.2原位测试成果
图1、图3分析比较显示,粉细砂层地基土通过强夯法处理后,标准贯入击数达到6~12击(平均9.4击),平均值相比,夯后比夯前提高了6.3击,增长203%,动探击数平均达到7.6击,增长123%,均超过了抗5度地震液化临界值。静力触探Ps值也达到4~9MPa,平均5.5MPa,提高了83%,同样满足抗震临界值的要求,达到了加固的目的。
经夯后期探取样,表明在地面以下深10.5m处厚1.5m的淤泥质土也得到了一定的密实,各项指标提高一倍左右。说明强夯法处理地基,在该地质条件下,影响深度达到12m,有效加固深度8~10m。
3.3孔隙水压力观测
图5是实测的某一夯点夯击时的孔隙水压力过程线。总的来看,孔隙水压力随击数增加而不断上升,达到某一击数后则上升幅度渐缓。
(1)夯锤接地后,孔隙水压力不是瞬间上升到峰值,而是滞后,与测点距离和土的渗透性有关;
(2)在前5击,每夯1击,孔隙水压力明显上升,而5击以后,则上升缓慢,表现出有升有降,呈“振荡”的情形,其每击增量很小,如图5所示。说明最多只能夯击12击,再多夯则没有意义;
(3)TL隙水压力消散时间一般只有几小时,夯击12击后,孔压上升至58MPa,lhl0min,孔压降到31.3kPa,消散了46%,6hl8min,孔压基本消散;
(4)孔压测点埋设水平距离分别为2.3m、2.99m和5m,埋设深度5.3m~5.9m、测试结果、间距2.3m和2.9m的线型基本相同,但2.3m处大于2.9m处的孔压,峰值接近。而间距5m处的孔压,前两击孔压与2.3m和2.9m处接近,则3击以后相差较大,但其增值很小,几乎是一条平线。
以上分析说明:(1)强夯在水平方向挤密范围较小;(2)间距5m以外,NTL压与击数没有关系。
4结论和建议
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处理后提高了地基承载力、降低了工程地基沉降量,消除了地基土内液化的可能性,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其地基承载力达到了本工程设计要求。
(1)对于该类粉细砂地基土,采用强夯法处理,是切实可行的。经过夯击能2240kN·M作用,用标贯、动探和静力触探检测,夯后比夯前均提高了1~2倍,在Ⅶ 度地震作用下其液化性得到消除,能满足设计要求。
(2)在粉细砂层中夹薄(1.5m以内)粘性土,强夯作用也可使密实,不影响强夯法的使用。
(3)单击能力为2240kN·M时,有效加固深度可达10.5m,该类粉细砂地基土,强夯的夯击击数6~8击,不宜超过12击。
(4)强夯夯击使粉细砂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很快消散,只要合理安排施工设备,可采用不分遍施工,加快施工速度。强夯法虽然在工程实践中已被证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目前仍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因此一些强夯参数必须从工艺试验中进行验证。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建筑工程;强夯法;标贯试验;检测;承载力
地基强夯法处理的核心就是给地基以冲击力和振动力,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减少地基的后期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达到承载和稳定的目的。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节约材料、效果显著的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各行业。
1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分析
湖南某一大型花园小区,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住宅为5层~7层多栋,框架结构。由于土质松软,地基承载力较低,须采用具体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拟建场地从地貌上看该地区为丘陵地带,原场地为池塘和沼泽湿地,地面较平坦,呈现北高南低,高差小于2m。从其地质勘探情况看,场地自上而下主要土层有素填土、粉细砂、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和中粗砂等。其土层地质特征如下:
(1)素填土:主要成分为粘土,粉质粘土,碎石组成,密实度较均一;
(2)粉质粘土:褐红色,稍湿,可塑~硬塑,具网纹状结构;
(3)粉细砂:灰黑色,松散;
(4)淤泥质土:为池塘长期形成的淤泥或没有清淤干净的残留物组成;
(5)中粗砂:褐黄色,稍密~中密。
上述土层中,以粉细砂和淤泥质粘土的工程性质为最差,这也是强夯法加固的关键所在。勘探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地面下3~4m,即粉细砂埋深一般在5~l0m,呈松散饱和状态,地基处理的重点在于,该类地基土在振动或冲击力作用情况下发生液化,引起地基土的不稳定,造成建筑物破坏、失去作用。
由于土体呈松散和松散饱和状态,难以取得原状试样,只好采取在现场进行原位测试,进行处理后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强夯前标贯试验结果(图1)、静力触探试验结果(图2)。
对图l和图2数据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天然状态的标贯击数为l~4击、平均3.1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2~3.5MPa,平均3.0 MPa;动探击数为2~4击,平均3.4击。根据有关规范判别:
(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贯判别式,计算该层粉细砂在Ⅶ度地震条件下的液化指数为20.5,其等级为“严重”液化。
(2)按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值判别,抗Ⅶ度地震不液化的临界Ps为4.1MPa。实测结果低于该值,判别为“液化”。
(3)从土的颗粒组成分析,颗粒细而均匀,不均匀系数Cu=2.5~4.5(<5),属不良级配。平均粒径dso=0.064/0.1lmm,接近一般易液化的经验值。粘粒含量虽高达8%,但未超过不液化土10%的要求。所以,仍属易液化的土。
综上所述,该层粉细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处于“松散”状态。按各种方法判别,它在Ⅶ度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因此必须对地基进行夯实加固处理。
2强夯地基处理措施
消除粉细砂地基的液化,其处理方法很多、如强夯、爆夯、挤密砂桩称振冲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该地基、处理深度在10m以内,局部夹有薄层枯土,要求造价要低,在短时间内完成。经各种方法综合比较论证,最后论定用强夯法处理是较理想的,如前所述,强夯法加固地基的优点是能就地取材、经济合理、工法成熟。因此,该地基处理全部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
2.1强夯法处理地基主要技术参数
清除天然地基表层粘性土约2m,回填石渣(粒径小于50cm)至设计高程作强夯垫层;厚度为l~2m,作为强夯起夯面,设计考虑平均夯沉量为60cm。
平面夯点布置形成:按3.5~3.5m正方形布置。
夯击能量:点夯能量为2240kN·M,满夯能量为640kN·M。
夯击工艺:两遍点夯一遍满夯。点夯每点l2击,夯坑深度不小于l.6M,最后丙击沉量差平均小于5cm;满夯每点为3击,相互搭接50cm。
夯锤要求:为了加大加固深度,夯锤底静压力不小于350KPa, 即锤底直径为2.2m左右,夯锤重不少于l60kN。
表面整平碾压:滿夯结束后,对表面进行整平,碾压(激振力不小于40T)。
2.2施工技术工艺
按上述强夯参数,其施工技术详细步骤如下: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2)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项高程;
(3)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4)按设计规定的定夯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重复步骤③ ~⑥ ,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5)在规定的时问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6)强夯施工过程中设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①开夯前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②在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和漏夯应及时纠正;③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
(7)施工过程中要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相邻机组最小安全操作距离不得小于30m,以保证安全需要。
在施工过程中,按设计要求工艺进行工艺试验,得出最佳夯击能为2240 kN·M和640 kN·M。其它工艺不变,经过施工方认真组织和现场监理的严格监督,原计划提前完成了全部強夯法地基处理工程。
3地基强夯处理检测与效果分析
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效果,在理论上一般认为,主要取决于地基土中孔隙水的消散速度和夯沉量。
3.1夯沉量
经过强夯前、强夯过程和强夯后的严格测量,实测平均夯沉量为88cm,扣除石渣层本身的压缩量29cm,则下部土基压缩量为59cm,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实测夯坑周围地面变形见图3。
从图4分析,夯坑体积10.3~20.1m。,隆起系数16.5%~32.2%,有效压密达70~80%。隆起体积主要来源于石渣下lm左右的粘性土。夯后开挖发现,这lm厚的粘性土,除部分挤入石块问大部被隆起。
3.2原位测试成果
图1、图3分析比较显示,粉细砂层地基土通过强夯法处理后,标准贯入击数达到6~12击(平均9.4击),平均值相比,夯后比夯前提高了6.3击,增长203%,动探击数平均达到7.6击,增长123%,均超过了抗5度地震液化临界值。静力触探Ps值也达到4~9MPa,平均5.5MPa,提高了83%,同样满足抗震临界值的要求,达到了加固的目的。
经夯后期探取样,表明在地面以下深10.5m处厚1.5m的淤泥质土也得到了一定的密实,各项指标提高一倍左右。说明强夯法处理地基,在该地质条件下,影响深度达到12m,有效加固深度8~10m。
3.3孔隙水压力观测
图5是实测的某一夯点夯击时的孔隙水压力过程线。总的来看,孔隙水压力随击数增加而不断上升,达到某一击数后则上升幅度渐缓。
(1)夯锤接地后,孔隙水压力不是瞬间上升到峰值,而是滞后,与测点距离和土的渗透性有关;
(2)在前5击,每夯1击,孔隙水压力明显上升,而5击以后,则上升缓慢,表现出有升有降,呈“振荡”的情形,其每击增量很小,如图5所示。说明最多只能夯击12击,再多夯则没有意义;
(3)TL隙水压力消散时间一般只有几小时,夯击12击后,孔压上升至58MPa,lhl0min,孔压降到31.3kPa,消散了46%,6hl8min,孔压基本消散;
(4)孔压测点埋设水平距离分别为2.3m、2.99m和5m,埋设深度5.3m~5.9m、测试结果、间距2.3m和2.9m的线型基本相同,但2.3m处大于2.9m处的孔压,峰值接近。而间距5m处的孔压,前两击孔压与2.3m和2.9m处接近,则3击以后相差较大,但其增值很小,几乎是一条平线。
以上分析说明:(1)强夯在水平方向挤密范围较小;(2)间距5m以外,NTL压与击数没有关系。
4结论和建议
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处理后提高了地基承载力、降低了工程地基沉降量,消除了地基土内液化的可能性,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其地基承载力达到了本工程设计要求。
(1)对于该类粉细砂地基土,采用强夯法处理,是切实可行的。经过夯击能2240kN·M作用,用标贯、动探和静力触探检测,夯后比夯前均提高了1~2倍,在Ⅶ 度地震作用下其液化性得到消除,能满足设计要求。
(2)在粉细砂层中夹薄(1.5m以内)粘性土,强夯作用也可使密实,不影响强夯法的使用。
(3)单击能力为2240kN·M时,有效加固深度可达10.5m,该类粉细砂地基土,强夯的夯击击数6~8击,不宜超过12击。
(4)强夯夯击使粉细砂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很快消散,只要合理安排施工设备,可采用不分遍施工,加快施工速度。强夯法虽然在工程实践中已被证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目前仍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因此一些强夯参数必须从工艺试验中进行验证。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