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肛瘘 X线造影检查 MRI 超声诊断 CT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268
肛瘘是一种常见疾病,大部分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进而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形成的肛周与直肠下部相通的瘘管。肛瘘是肛肠病的疑难病重,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肛瘘一端通于皮肤,一端通于肛管或直肠。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慢性阶段,本文现就影像学诊断的概况做一介绍。
X线造影检查
瘘管X线造影检查,是将稀释的造影剂造影剂,常选用30%~40%碘化油,或12.5%碘化钠,60%泛影葡胺,亦可用13%稀钡,造影剂经外口注入,在X线下观察肛瘘的走行及内口的位置经导管注入瘘管管道,它是一种具有轻度损伤的方法。对于造影检查,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Kuijpers等[1]发现,瘘管造影与术中探查相比较,一致率仅有16%。瘘管造影对于管道较通畅,易于造影剂注入的瘘管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由于临床上复杂性瘘管管道多数较狭窄,内有纤维及肉芽组织填充,使得造影剂通过困难,对于观察瘘管的形态及与周围括约肌的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肛瘘的诊断意义不大。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CT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现已发展为多层螺旋CT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诊断中,它的优点是有很高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采用横断面扫描,能清晰观察肛门括约肌、肛提肌、肛旁、盆腔、盆壁的情况和病变范围,可以立体地多角度观察复杂性肛瘘的位置、形态、边缘、长度及其分支,有无与直肠相通,以及死腔、窦道的大小、形态等不会发生解剖结构的重叠成像,因此能清楚的显示肠道内外的情况通过直接扫描获得的断层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三维CT重建技术对于肛瘘的诊断的报道的疗效,张大俊等[2]对17例肛瘘患者行螺旋CT检查,并向瘘管内注射高黏度的碘油造影剂后进行扫描,结果证实所获得的肛瘘的立体资料与手术后的诊断完全符合,同时认为,通过直接扫描获得的断层CT图象,可判断瘘道附近结构受侵犯的程度,通常用于判断炎症侵及的范围,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能判断慢性肛瘘是否有癌变,但是目前在国内CT用于肛瘘诊断的应用尚不成熟,有待于更多临床病例的支持研究。
核磁共振技术(MRI)
MRI技术对软组织具有高分辨率,在肛肠病变检查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可以较好地显示直肠壁各层次组织结构及肌肉组织,从而有助于判断肛瘘及周围炎症侵及的范围,李莹等[3]对15例拟诊为肛瘘的患者,进行了术前MRI扫描,MRI扫描序列包括矢状T2WI、冠状T2脂肪抑制序列,轴位FSE T1WI,轴位FRF SET2WI,轴位T2脂肪抑制序列和动态增强(DCE),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显示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冠状面扫描可以较好地显示肛瘘病变,能够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较详尽的影像资料。同时在国外,应用MRI诊断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年的历史,MRI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因此MRI技术是诊断肛瘘重要的影像学技术。
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是在解剖形态特别是病理解剖的基础上,结合各组织脏器的声学物理性,对回声图进行综合分析,它能清楚的显示肛门周围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确定是否正常。临床常用的超声检查主要为体表超声、直肠腔内超声、超声内镜三种形式。马红英等[4]探讨腔内超声在肛肠病变中的诊断作用,观察22例肛瘘疾病患者,所有病例均以见肛周疼痛、肛周流脓,并与手术所见做了对比,结果显示以清晰地显示瘘道和脓肿的部位、范围、走行情况,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肛瘘的发病情况。临床上亦有应用肛管腔内超声过氧化氢增强造影诊断肛瘘的报道[5],认为过氧化氢注入瘘管内所产生的气泡能使回声声像图增强,并使之成为动态化的过程,因此较常规腔内超声更能清楚的分辨内口及瘘管走向。超声内镜是超声与电子内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集超声和内镜优点于一体,主要见于一些国外的临床报道,其认为诊断结果准确,证明了超声内镜对于肛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孟廷,陈富军.肛瘘的诊断现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6(14):445.
2 张大俊,傅传刚.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11(21):673.
3 李莹,李传福.3.0+MRI不同扫描序列对肛瘘的诊断[J].山东大学学报,2002,12(45):1261.
4 马红英,夏迎华,陈怡.腔内超声对肛瘘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5):351-352.
5 徐道明,李升明.经肛管腔内超声过氧化氢增强造影诊断肛瘘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9(17):70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268
肛瘘是一种常见疾病,大部分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进而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形成的肛周与直肠下部相通的瘘管。肛瘘是肛肠病的疑难病重,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肛瘘一端通于皮肤,一端通于肛管或直肠。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慢性阶段,本文现就影像学诊断的概况做一介绍。
X线造影检查
瘘管X线造影检查,是将稀释的造影剂造影剂,常选用30%~40%碘化油,或12.5%碘化钠,60%泛影葡胺,亦可用13%稀钡,造影剂经外口注入,在X线下观察肛瘘的走行及内口的位置经导管注入瘘管管道,它是一种具有轻度损伤的方法。对于造影检查,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Kuijpers等[1]发现,瘘管造影与术中探查相比较,一致率仅有16%。瘘管造影对于管道较通畅,易于造影剂注入的瘘管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由于临床上复杂性瘘管管道多数较狭窄,内有纤维及肉芽组织填充,使得造影剂通过困难,对于观察瘘管的形态及与周围括约肌的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肛瘘的诊断意义不大。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CT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现已发展为多层螺旋CT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诊断中,它的优点是有很高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采用横断面扫描,能清晰观察肛门括约肌、肛提肌、肛旁、盆腔、盆壁的情况和病变范围,可以立体地多角度观察复杂性肛瘘的位置、形态、边缘、长度及其分支,有无与直肠相通,以及死腔、窦道的大小、形态等不会发生解剖结构的重叠成像,因此能清楚的显示肠道内外的情况通过直接扫描获得的断层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三维CT重建技术对于肛瘘的诊断的报道的疗效,张大俊等[2]对17例肛瘘患者行螺旋CT检查,并向瘘管内注射高黏度的碘油造影剂后进行扫描,结果证实所获得的肛瘘的立体资料与手术后的诊断完全符合,同时认为,通过直接扫描获得的断层CT图象,可判断瘘道附近结构受侵犯的程度,通常用于判断炎症侵及的范围,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能判断慢性肛瘘是否有癌变,但是目前在国内CT用于肛瘘诊断的应用尚不成熟,有待于更多临床病例的支持研究。
核磁共振技术(MRI)
MRI技术对软组织具有高分辨率,在肛肠病变检查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可以较好地显示直肠壁各层次组织结构及肌肉组织,从而有助于判断肛瘘及周围炎症侵及的范围,李莹等[3]对15例拟诊为肛瘘的患者,进行了术前MRI扫描,MRI扫描序列包括矢状T2WI、冠状T2脂肪抑制序列,轴位FSE T1WI,轴位FRF SET2WI,轴位T2脂肪抑制序列和动态增强(DCE),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显示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冠状面扫描可以较好地显示肛瘘病变,能够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较详尽的影像资料。同时在国外,应用MRI诊断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年的历史,MRI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因此MRI技术是诊断肛瘘重要的影像学技术。
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是在解剖形态特别是病理解剖的基础上,结合各组织脏器的声学物理性,对回声图进行综合分析,它能清楚的显示肛门周围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确定是否正常。临床常用的超声检查主要为体表超声、直肠腔内超声、超声内镜三种形式。马红英等[4]探讨腔内超声在肛肠病变中的诊断作用,观察22例肛瘘疾病患者,所有病例均以见肛周疼痛、肛周流脓,并与手术所见做了对比,结果显示以清晰地显示瘘道和脓肿的部位、范围、走行情况,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肛瘘的发病情况。临床上亦有应用肛管腔内超声过氧化氢增强造影诊断肛瘘的报道[5],认为过氧化氢注入瘘管内所产生的气泡能使回声声像图增强,并使之成为动态化的过程,因此较常规腔内超声更能清楚的分辨内口及瘘管走向。超声内镜是超声与电子内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集超声和内镜优点于一体,主要见于一些国外的临床报道,其认为诊断结果准确,证明了超声内镜对于肛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孟廷,陈富军.肛瘘的诊断现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6(14):445.
2 张大俊,傅传刚.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11(21):673.
3 李莹,李传福.3.0+MRI不同扫描序列对肛瘘的诊断[J].山东大学学报,2002,12(45):1261.
4 马红英,夏迎华,陈怡.腔内超声对肛瘘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5):351-352.
5 徐道明,李升明.经肛管腔内超声过氧化氢增强造影诊断肛瘘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9(17):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