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23日,为迎接台湾高雄佛光山向大陆捐献北齐汉白玉释迦牟尼佛佛首,包括原陈列于河北博物院曲阳石雕展展厅的北齐汉白玉释迦牟尼佛佛身等77件精美文物参加了在佛光山举办的“河北省佛教文物展”。
两岸合作,促成佛像身首合璧
1998年,台湾的一位先生在海外见到一尊佛头,根据造型、面目、雕刻技法及颈部新茬断痕等,推测为河北流失的北齐佛像。2013年,这位先生参观河北博物院,看到佛身及旁边展出的旧时完整佛像照片,感觉佛身与15年前所见佛头可能为一体,遂协调原收藏者将佛头转让给台湾善心人士,并由其捐赠给佛光山星云大师,请星云大师牵头完成佛首荣归故里的心愿。这位先生及相关团体参与过1999年山西灵石资寿寺16尊明代彩绘泥塑罗汉和2尊童子头像、2002年山东济南四门塔东魏石雕阿閦佛头返还回归的协调工作。
2014年初,台湾高雄的佛光山,两位佛教信徒找到了佛馆馆长如常法师,希望将一尊北齐时期汉白玉释迦牟尼佛首捐给佛光山,让佛陀回到寺院;同时告诉法师,佛首辗转来自大陆。
如常法师及时将情况告诉了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星云大师了解到,这尊佛首是启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间的释迦牟尼佛首,原为河北省幽居寺塔供奉的三尊佛像之一,1996年被盗。
对百年来中华文物遭受的破坏、盗窃,就像这尊佛首一样也不能幸免于难,以及无数祖先留下来的佛教文化宝贵资产流浪在拍卖市场任人喊价获利的现实,常让星云大师悲伤叹息。大师认为,佛教文物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产,是属于全人类所有的,像这样被盗出的文物应该用盛大的方式使佛首和佛身合一并回归原处,通过回归促使人们保护中华文物,带头让流失在外的中华文物一一回来。于是他通过有关方面联系到了国家文物局,希望将佛首捐回大陆。
2014年6月3日16点20分,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际组织与港澳台处处长朱晔打电话给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的笔者,就台湾欲捐赠佛首一事,要求判断是否确为河北流失,同时将台湾方面提供的照片发至河北省文物局。
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主管过文物安全工作,对幽居寺塔佛首被盗情况记忆犹新,督办了当时案件的侦破工作,多次看过佛像被盗前后的照片,并保留了案件记录。当看到台湾方面提供的佛首照片时,马上从电脑中调取了当时的被盗记录,并根据记忆于17时22分告知朱处长:“基本判断没问题。”为慎重起见,6月4日一早,笔者将台湾提供的照片传至灵寿县文物保管所,请他们找到被盗前的照片发至省文物局,同时希望请原所长孟宪国先生协助。孟宪国先生在灵寿县文保所工作近三十年,对幽居寺塔的文物如数家珍,更对塔内文物被盗有切肤之痛,件件被盗的文物时刻萦绕在他脑海里。2011年,他调到县地名办公室,但幽居寺塔内失窃文物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心病。在看到发来的佛首照片后,他认定是幽居寺塔内一层北墙中央的释迦牟尼佛佛首。
为确保万无一失,河北省文物局请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派员鉴定。经照片比对,认为台湾提供的佛首照片与幽居寺塔内被盗前释迦牟尼佛首的照片吻合。
2014年6月10日,河北省文物局正式向国家文物局报告。消息传到台湾佛光山,佛光山即决定将佛首捐赠回河北博物院,让佛陀的身、首合璧。
2014年7月30日至8月3日,国家文物局又组织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主任刘建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崇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等专家赴台湾高雄佛光山,对佛头进行了鉴定,出具了鉴定意见。
北齐名刹幽居寺
灵寿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东临大平原。上古时属冀州,战国时的中山国国都就设在灵寿与平山县的交界处,中山亡后属赵国。古灵寿以产灵寿木著称,木材质地坚硬,宜以制杖,古代皇家多以此杖赐赠大臣勋戚,以示尊崇,灵寿因此得名。东魏末年,定州的定国寺僧标禅师在今灵寿县县城西北55公里的沙子洞村北侧建幽居寺(祁林寺)。寺院坐北朝南,背倚苍翠的山峦,面临清澈的山间流水,山川交错,风光绮丽,清静幽雅,寺院也因此得名。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赵郡王高叡为其亡父、母、伯、兄、妻及自身功德选择上好的汉白玉石敬造了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阿閦佛,供奉在幽居寺内。接着他还扩建了寺院。高叡为北齐皇室贵胄,经其扩建的寺院规模宏大,殿堂鳞次栉比,成为北齐的一座名刹。据史料记载,彼时的幽居寺有僧合二百余间,行僧二千佘众居之,短短20年的时间里寺院香火旺盛,诵经声不断,可谓盛况空前。然而北齐是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了28年,随着国家的灭亡,幽居寺也逐渐荒废。到了元大德年间,寺院曾有过奇峰四列、林谷幽丽、山灵无损的短暂兴盛,到了清代完全废止。今天,昔几的殿堂建筑均已不存,曾经威名远扬的名剁只剩下一座唐代重修时留下的平平面为正方形的幽居寺砖塔巍然屹立。
高敬其人其事
幽居寺因北齐赵郡王高叡扩建闻名,而高叡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载,赵郡王高叡,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弟弟高琛之子。自幼聪慧夙成,高欢十分宠爱,三岁丧父后,被高欢养于宫中。在十岁母亲去世时,他曾持佛像长时间斋戒禁食,以至于消瘦得皮包骨头,难以站立,不得不依靠拐杖方能站起。高叡成人后身长七尺,相貌堂堂,曾认真研究过官吏的职责,有知人善任之能。他平时留心各种民间事务,纠察揭发邪恶,奖励督促农桑劝,接待各方人才,经他管辖的地方风清气正,被称为贤能。有年六月,他带领太行山以东数万兵众监筑长城。时值盛夏,行军途中,高叡拆除了避暑用的伞盖,与军兵一起顶着炎炎烈日。定州冰窖每年储存大量冰块,长史宋钦道怕高叡中暑,派人用车载冰块追来。中午时分,兵众休息,冰车赶到,而高叡却息说:“三军将士都喝热水,我凭什么单享寒冰呢?我不是追求古代名将的风范,实在是于心不忍。”冰融化了,也没尝一口。全军感动,远近称颂。此前,服劳役的人完成任务后,任随各自回家,疾病衰弱者多丢山北,饥饿病患,任其自生自灭。高叡则率所部,同完成劳役的人员返乡,按乡里编队,安插在军营里,令强弱相扶遇水草风茂之地,驻扎休整,食物给养分供给不足者,因而保全下来的有十之三四。天保八年(557年),高叡到首都邺城重任,他抚慰军民,有计划地安排烽燧戌亭,内防外御,各项守备井井有条。遇无水之处,他礼拜祈祷后掘井,水泉涌出,人们呼为“赵郡王泉”。皇建元年(560年)孝昭帝高演驾崩前,高叡受托顾命在邺城奉迎高湛继位,即武成帝。天统中,高叡父母受追赠,有司备礼仪在墓前拜授。逢隆冬,天寒地冻,高敬赤足步行,悲痛得嚎啕大哭,以至于在凛冽的寒风中面颊破裂,并呕血数升。 高叡久典朝政,为官清真自守,声誉和影响力渐渐增大,难免被人嫉恨。他将古时忠臣义士的事迹编写成《要言》,以致其意。
561年,武成皇帝高湛继位,将原为文宣帝高洋的长广王妃胡氏立为皇后。但胡皇后并不受高湛的宠爱,皇帝宠爱的人是嫂子李祖娥。而胡皇后是个生性淫荡的女人,与宫中“诸阉人亵狎”。时给事中和士开为皇帝最宠信的大臣,与胡皇后勾搭成奸,和士开劝武成皇帝传位给胡太后之子高纬。昏庸的武成帝遂让位太子高纬,胡皇后被尊为皇太后。高叡对胡太后、和士开的行为极为愤慨,与其他大臣上奏皇帝,要求处死和士开。高纬继位的第三年,武成皇帝高湛驾崩。葬后几天,高叡等人谏和士开,为胡太后指使刽子手刘桃枝在雀离佛院杖杀,时年三十六岁。
古寺石刻,历史的见证
幽居寺在清代完全废止,昔日的殿堂建筑不存,唐代重修时的幽居寺砖塔便成为寺院唯一的建筑,塔内和周围保留了不少往日的遗物。
当年,高叡为亡父、母、伯、兄、妻及自身功德敬造的三尊较大型的汉白玉佛像不知何时移至塔内第一层供奉,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阿弥陀佛,左为阿閦佛。推测应是在历史上的灭佛时期遭受损毁,至今,释迦牟尼佛像基座右下方有条断裂的缝隙贯通至左臂下。三尊造像,头雕低平磨光肉髻,面相丰满,双目微启,神态安祥;着袒肩袈裟,或作说法印,或作施无畏与愿印,手饰腕镯。三尊造像基座的正面皆刻发愿文,一日“大齐天保七年岁次丙子闰月癸巳十五日丁亥赵郡王高叡仰为亡伯大齐献武皇帝亡兄文襄皇帝敬造白石释迦像一区”;二曰“大齐天保七年岁次丙子闰月癸巳十二日丁亥赵郡王高敬仰为亡父魏使持节特进侍中大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太行台仆射领六州九酋长大都督知承相事冀定二州剌史定州六州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琛亡母魏女侍中华阳郡长公主元敬造白石无量寿像一区”;三曰“大齐天保七年岁次丙子闰月癸巳十五日丁亥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定州诸军事抚军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剌史六州大都督赵郡王高自为己身并妃郑及一切有形之类敬叡造白石阿朗像一区”。
同时,塔内有小型造像15尊,镶嵌在第一层的东西北三面的墙壁上,通高20-48厘米,为高浮雕造像。造型多为佛像,菩萨仅一身。这些佛像具有明显的北齐造像风格,并一改北魏清风道骨的清瘦形象,趋向丰腴,衣纹服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面部表情宁静安详。
尚佛的北齐曾拥寺院4万多座,僧尼多时200余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2000多万。在短短28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中国石刻艺术的辉煌,今河北的南北响堂、水浴寺、娲皇宫留下了大量佛教雕刻。幽居寺塔内的这18尊造像为北齐佛像上乘之作。皇室成员铭刻纪年的石刻造像不多见,高叡敬造的三尊较大型的圆雕造像有明确的纪年,为研究北齐的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塔外有三尊较大型的无头石造像和一个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的石经幢及北齐碑、元碑各两通。北齐碑分置塔内外。塔内的高叡修寺颂记碑,卧式,正书款“天保八年四月四日”。碑文21行,行10字。立于塔东南9米处的高叡修寺碑,螭首龟趺,额题“大齐赵郡王口口口之碑”。额上部辟佛龛,其内浮雕一尊坐佛。碑阴首部佛龛内浮雕释迦牟尼多宝并坐像。碑文计38行,行64字,正书款“大齐天保八年二月十五日立”。两通碑文表彰了高椒的功德,概述了扩建幽居寺的情况及地貌、形胜、传说和佛教信仰,该地与北齐帝室的关系等。二通元碑,碑文字迹大多模糊。塔西北8米处的祁林院圣旨碑,刻立于大德六年(1302年),螭首龟跌,碑阳额正书“皇帝圣旨碑、皇太后懿旨、皇后懿旨、帝师法旨”,碑阴额正书“皇帝圣旨碑记”。塔西南一通寿宁寺圣旨碑,刻于大德五年(1301年),碑阳额正书“大元历代圣旨恩惠抚护之碑”,碑阴额正书“大寿宁寺原祖复业重创记”。碑文记载,元代幽居寺(祁林院)为五台山寿宁寺下院。祁林院圣旨碑与寿宁寺圣旨碑皆为白话碑,叙述内容反映了元朝几代帝后对幽居寺的重视及民族往来与文化交流,和该寺的规制、信仰情况及其与五台山佛教的关系。
保存在幽居寺塔周围的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然而,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境外不良风气的影响,文化遗产成为境内外犯罪集团的觊觎对象,一时间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盗窃田野石刻造像、走私文物的案件频频发生。幽居寺塔周围的文物也未能幸免于难。1992年4月,幽居寺塔内东墙阿閦佛头被犯罪分子盗窃;1996年2月7日,以邢台宁晋县的薛某某、高某某、卜某某为首的盗窃团伙几十人趁着漆黑的夜色来到灵寿幽居寺无情地将塔内的释迦牟尼佛头像、无量寿佛头像割下,并将大齐碑部分、砖塔石门楣、石柱等文物盗走。灵寿县公安局成立专案组破案,两个月后案件告破,抓获犯罪分子二十多名,追回大齐卧碑(碎)、石门楣、石柱三件文物,但是,包括佛首在内的其他文物被销售到了大陆以外地区,不知所踪。
为了保护幽居寺文物的安全,1997年以后,灵寿县文物部门将塔内外能搬动的石刻文物,全部运到省博物院保管。2013年6月,省博物院将原存放在幽居寺塔内的释迦牟尼佛佛身、无量寿佛佛身、阿閦佛佛身陈列在了曲阳石雕展厅内。
迎回归,精品文物赴台展览
流失文物回归事关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文化安全以及民族情感。此次台湾同胞将流失在外的珍贵文物捐赠回归大陆,将对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影响,也是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真实反映,更是两岸同胞共同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经国台办批准,并与台方协商,国家文物局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签署捐赠协议,佛光山将该尊佛头的所有权移交国家文物局。
为迎接北齐汉白玉佛首,国家文物局决定于2015年5月23日至8月20日在台湾高雄佛陀纪念馆举办“河北省佛教文物展”。2016年3月,佛首与佛身将回归大陆,在北京举行仪式后入藏河北博物院。
为筹备“河北省佛教文物展”,河北省文物局2014年10月起在全省挑选文物,最终,确定河北博物院、定州市博物馆、蔚县博物馆、衡水文物管理处、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的54件套77件佛教文物赴台,其中,一级文物15件。
佛首的回归显示出两岸共同重视中华文物保护的决心和行动,起到了一个引领示范作用,必将掀起一个流失文物回归的高潮,创造出感动两岸人民热爱传统文化的佳话。衷心期待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促成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早日回家!
(责任编辑:李珍萍)
两岸合作,促成佛像身首合璧
1998年,台湾的一位先生在海外见到一尊佛头,根据造型、面目、雕刻技法及颈部新茬断痕等,推测为河北流失的北齐佛像。2013年,这位先生参观河北博物院,看到佛身及旁边展出的旧时完整佛像照片,感觉佛身与15年前所见佛头可能为一体,遂协调原收藏者将佛头转让给台湾善心人士,并由其捐赠给佛光山星云大师,请星云大师牵头完成佛首荣归故里的心愿。这位先生及相关团体参与过1999年山西灵石资寿寺16尊明代彩绘泥塑罗汉和2尊童子头像、2002年山东济南四门塔东魏石雕阿閦佛头返还回归的协调工作。
2014年初,台湾高雄的佛光山,两位佛教信徒找到了佛馆馆长如常法师,希望将一尊北齐时期汉白玉释迦牟尼佛首捐给佛光山,让佛陀回到寺院;同时告诉法师,佛首辗转来自大陆。
如常法师及时将情况告诉了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星云大师了解到,这尊佛首是启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间的释迦牟尼佛首,原为河北省幽居寺塔供奉的三尊佛像之一,1996年被盗。
对百年来中华文物遭受的破坏、盗窃,就像这尊佛首一样也不能幸免于难,以及无数祖先留下来的佛教文化宝贵资产流浪在拍卖市场任人喊价获利的现实,常让星云大师悲伤叹息。大师认为,佛教文物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产,是属于全人类所有的,像这样被盗出的文物应该用盛大的方式使佛首和佛身合一并回归原处,通过回归促使人们保护中华文物,带头让流失在外的中华文物一一回来。于是他通过有关方面联系到了国家文物局,希望将佛首捐回大陆。
2014年6月3日16点20分,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际组织与港澳台处处长朱晔打电话给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的笔者,就台湾欲捐赠佛首一事,要求判断是否确为河北流失,同时将台湾方面提供的照片发至河北省文物局。
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主管过文物安全工作,对幽居寺塔佛首被盗情况记忆犹新,督办了当时案件的侦破工作,多次看过佛像被盗前后的照片,并保留了案件记录。当看到台湾方面提供的佛首照片时,马上从电脑中调取了当时的被盗记录,并根据记忆于17时22分告知朱处长:“基本判断没问题。”为慎重起见,6月4日一早,笔者将台湾提供的照片传至灵寿县文物保管所,请他们找到被盗前的照片发至省文物局,同时希望请原所长孟宪国先生协助。孟宪国先生在灵寿县文保所工作近三十年,对幽居寺塔的文物如数家珍,更对塔内文物被盗有切肤之痛,件件被盗的文物时刻萦绕在他脑海里。2011年,他调到县地名办公室,但幽居寺塔内失窃文物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心病。在看到发来的佛首照片后,他认定是幽居寺塔内一层北墙中央的释迦牟尼佛佛首。
为确保万无一失,河北省文物局请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派员鉴定。经照片比对,认为台湾提供的佛首照片与幽居寺塔内被盗前释迦牟尼佛首的照片吻合。
2014年6月10日,河北省文物局正式向国家文物局报告。消息传到台湾佛光山,佛光山即决定将佛首捐赠回河北博物院,让佛陀的身、首合璧。
2014年7月30日至8月3日,国家文物局又组织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主任刘建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崇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等专家赴台湾高雄佛光山,对佛头进行了鉴定,出具了鉴定意见。
北齐名刹幽居寺
灵寿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东临大平原。上古时属冀州,战国时的中山国国都就设在灵寿与平山县的交界处,中山亡后属赵国。古灵寿以产灵寿木著称,木材质地坚硬,宜以制杖,古代皇家多以此杖赐赠大臣勋戚,以示尊崇,灵寿因此得名。东魏末年,定州的定国寺僧标禅师在今灵寿县县城西北55公里的沙子洞村北侧建幽居寺(祁林寺)。寺院坐北朝南,背倚苍翠的山峦,面临清澈的山间流水,山川交错,风光绮丽,清静幽雅,寺院也因此得名。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赵郡王高叡为其亡父、母、伯、兄、妻及自身功德选择上好的汉白玉石敬造了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阿閦佛,供奉在幽居寺内。接着他还扩建了寺院。高叡为北齐皇室贵胄,经其扩建的寺院规模宏大,殿堂鳞次栉比,成为北齐的一座名刹。据史料记载,彼时的幽居寺有僧合二百余间,行僧二千佘众居之,短短20年的时间里寺院香火旺盛,诵经声不断,可谓盛况空前。然而北齐是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了28年,随着国家的灭亡,幽居寺也逐渐荒废。到了元大德年间,寺院曾有过奇峰四列、林谷幽丽、山灵无损的短暂兴盛,到了清代完全废止。今天,昔几的殿堂建筑均已不存,曾经威名远扬的名剁只剩下一座唐代重修时留下的平平面为正方形的幽居寺砖塔巍然屹立。
高敬其人其事
幽居寺因北齐赵郡王高叡扩建闻名,而高叡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载,赵郡王高叡,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弟弟高琛之子。自幼聪慧夙成,高欢十分宠爱,三岁丧父后,被高欢养于宫中。在十岁母亲去世时,他曾持佛像长时间斋戒禁食,以至于消瘦得皮包骨头,难以站立,不得不依靠拐杖方能站起。高叡成人后身长七尺,相貌堂堂,曾认真研究过官吏的职责,有知人善任之能。他平时留心各种民间事务,纠察揭发邪恶,奖励督促农桑劝,接待各方人才,经他管辖的地方风清气正,被称为贤能。有年六月,他带领太行山以东数万兵众监筑长城。时值盛夏,行军途中,高叡拆除了避暑用的伞盖,与军兵一起顶着炎炎烈日。定州冰窖每年储存大量冰块,长史宋钦道怕高叡中暑,派人用车载冰块追来。中午时分,兵众休息,冰车赶到,而高叡却息说:“三军将士都喝热水,我凭什么单享寒冰呢?我不是追求古代名将的风范,实在是于心不忍。”冰融化了,也没尝一口。全军感动,远近称颂。此前,服劳役的人完成任务后,任随各自回家,疾病衰弱者多丢山北,饥饿病患,任其自生自灭。高叡则率所部,同完成劳役的人员返乡,按乡里编队,安插在军营里,令强弱相扶遇水草风茂之地,驻扎休整,食物给养分供给不足者,因而保全下来的有十之三四。天保八年(557年),高叡到首都邺城重任,他抚慰军民,有计划地安排烽燧戌亭,内防外御,各项守备井井有条。遇无水之处,他礼拜祈祷后掘井,水泉涌出,人们呼为“赵郡王泉”。皇建元年(560年)孝昭帝高演驾崩前,高叡受托顾命在邺城奉迎高湛继位,即武成帝。天统中,高叡父母受追赠,有司备礼仪在墓前拜授。逢隆冬,天寒地冻,高敬赤足步行,悲痛得嚎啕大哭,以至于在凛冽的寒风中面颊破裂,并呕血数升。 高叡久典朝政,为官清真自守,声誉和影响力渐渐增大,难免被人嫉恨。他将古时忠臣义士的事迹编写成《要言》,以致其意。
561年,武成皇帝高湛继位,将原为文宣帝高洋的长广王妃胡氏立为皇后。但胡皇后并不受高湛的宠爱,皇帝宠爱的人是嫂子李祖娥。而胡皇后是个生性淫荡的女人,与宫中“诸阉人亵狎”。时给事中和士开为皇帝最宠信的大臣,与胡皇后勾搭成奸,和士开劝武成皇帝传位给胡太后之子高纬。昏庸的武成帝遂让位太子高纬,胡皇后被尊为皇太后。高叡对胡太后、和士开的行为极为愤慨,与其他大臣上奏皇帝,要求处死和士开。高纬继位的第三年,武成皇帝高湛驾崩。葬后几天,高叡等人谏和士开,为胡太后指使刽子手刘桃枝在雀离佛院杖杀,时年三十六岁。
古寺石刻,历史的见证
幽居寺在清代完全废止,昔日的殿堂建筑不存,唐代重修时的幽居寺砖塔便成为寺院唯一的建筑,塔内和周围保留了不少往日的遗物。
当年,高叡为亡父、母、伯、兄、妻及自身功德敬造的三尊较大型的汉白玉佛像不知何时移至塔内第一层供奉,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阿弥陀佛,左为阿閦佛。推测应是在历史上的灭佛时期遭受损毁,至今,释迦牟尼佛像基座右下方有条断裂的缝隙贯通至左臂下。三尊造像,头雕低平磨光肉髻,面相丰满,双目微启,神态安祥;着袒肩袈裟,或作说法印,或作施无畏与愿印,手饰腕镯。三尊造像基座的正面皆刻发愿文,一日“大齐天保七年岁次丙子闰月癸巳十五日丁亥赵郡王高叡仰为亡伯大齐献武皇帝亡兄文襄皇帝敬造白石释迦像一区”;二曰“大齐天保七年岁次丙子闰月癸巳十二日丁亥赵郡王高敬仰为亡父魏使持节特进侍中大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太行台仆射领六州九酋长大都督知承相事冀定二州剌史定州六州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琛亡母魏女侍中华阳郡长公主元敬造白石无量寿像一区”;三曰“大齐天保七年岁次丙子闰月癸巳十五日丁亥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定州诸军事抚军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剌史六州大都督赵郡王高自为己身并妃郑及一切有形之类敬叡造白石阿朗像一区”。
同时,塔内有小型造像15尊,镶嵌在第一层的东西北三面的墙壁上,通高20-48厘米,为高浮雕造像。造型多为佛像,菩萨仅一身。这些佛像具有明显的北齐造像风格,并一改北魏清风道骨的清瘦形象,趋向丰腴,衣纹服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面部表情宁静安详。
尚佛的北齐曾拥寺院4万多座,僧尼多时200余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2000多万。在短短28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中国石刻艺术的辉煌,今河北的南北响堂、水浴寺、娲皇宫留下了大量佛教雕刻。幽居寺塔内的这18尊造像为北齐佛像上乘之作。皇室成员铭刻纪年的石刻造像不多见,高叡敬造的三尊较大型的圆雕造像有明确的纪年,为研究北齐的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塔外有三尊较大型的无头石造像和一个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的石经幢及北齐碑、元碑各两通。北齐碑分置塔内外。塔内的高叡修寺颂记碑,卧式,正书款“天保八年四月四日”。碑文21行,行10字。立于塔东南9米处的高叡修寺碑,螭首龟趺,额题“大齐赵郡王口口口之碑”。额上部辟佛龛,其内浮雕一尊坐佛。碑阴首部佛龛内浮雕释迦牟尼多宝并坐像。碑文计38行,行64字,正书款“大齐天保八年二月十五日立”。两通碑文表彰了高椒的功德,概述了扩建幽居寺的情况及地貌、形胜、传说和佛教信仰,该地与北齐帝室的关系等。二通元碑,碑文字迹大多模糊。塔西北8米处的祁林院圣旨碑,刻立于大德六年(1302年),螭首龟跌,碑阳额正书“皇帝圣旨碑、皇太后懿旨、皇后懿旨、帝师法旨”,碑阴额正书“皇帝圣旨碑记”。塔西南一通寿宁寺圣旨碑,刻于大德五年(1301年),碑阳额正书“大元历代圣旨恩惠抚护之碑”,碑阴额正书“大寿宁寺原祖复业重创记”。碑文记载,元代幽居寺(祁林院)为五台山寿宁寺下院。祁林院圣旨碑与寿宁寺圣旨碑皆为白话碑,叙述内容反映了元朝几代帝后对幽居寺的重视及民族往来与文化交流,和该寺的规制、信仰情况及其与五台山佛教的关系。
保存在幽居寺塔周围的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然而,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境外不良风气的影响,文化遗产成为境内外犯罪集团的觊觎对象,一时间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盗窃田野石刻造像、走私文物的案件频频发生。幽居寺塔周围的文物也未能幸免于难。1992年4月,幽居寺塔内东墙阿閦佛头被犯罪分子盗窃;1996年2月7日,以邢台宁晋县的薛某某、高某某、卜某某为首的盗窃团伙几十人趁着漆黑的夜色来到灵寿幽居寺无情地将塔内的释迦牟尼佛头像、无量寿佛头像割下,并将大齐碑部分、砖塔石门楣、石柱等文物盗走。灵寿县公安局成立专案组破案,两个月后案件告破,抓获犯罪分子二十多名,追回大齐卧碑(碎)、石门楣、石柱三件文物,但是,包括佛首在内的其他文物被销售到了大陆以外地区,不知所踪。
为了保护幽居寺文物的安全,1997年以后,灵寿县文物部门将塔内外能搬动的石刻文物,全部运到省博物院保管。2013年6月,省博物院将原存放在幽居寺塔内的释迦牟尼佛佛身、无量寿佛佛身、阿閦佛佛身陈列在了曲阳石雕展厅内。
迎回归,精品文物赴台展览
流失文物回归事关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文化安全以及民族情感。此次台湾同胞将流失在外的珍贵文物捐赠回归大陆,将对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影响,也是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真实反映,更是两岸同胞共同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经国台办批准,并与台方协商,国家文物局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签署捐赠协议,佛光山将该尊佛头的所有权移交国家文物局。
为迎接北齐汉白玉佛首,国家文物局决定于2015年5月23日至8月20日在台湾高雄佛陀纪念馆举办“河北省佛教文物展”。2016年3月,佛首与佛身将回归大陆,在北京举行仪式后入藏河北博物院。
为筹备“河北省佛教文物展”,河北省文物局2014年10月起在全省挑选文物,最终,确定河北博物院、定州市博物馆、蔚县博物馆、衡水文物管理处、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的54件套77件佛教文物赴台,其中,一级文物15件。
佛首的回归显示出两岸共同重视中华文物保护的决心和行动,起到了一个引领示范作用,必将掀起一个流失文物回归的高潮,创造出感动两岸人民热爱传统文化的佳话。衷心期待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促成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早日回家!
(责任编辑:李珍萍)